第 1 頁 (共 1 頁)
守則十

發表於 :
2013-06-09, 21:25
由 tcpcchen
在輔導、諮商、治療人員的養成過程中,並沒有教你如何讓心定下來,這與文化因素有關。西方文化強調「我」,東方文化追求「無我」。
而心要定下來,必須要能安於「寂靜」,也就是要在克制欲望貪念、憤怒生氣以及自滿自以為知的過程中,來降伏心猿意馬,心才定得下來。而這個過程,會與西方文化所架構出來的訓練課程有所衝突。
由這裡也可以了解,Mindfulness所訓練出來的,是讓心靜下來。
Re: 守則十

發表於 :
2013-06-13, 16:28
由 fannyru
很有同感,最近省思過去的所學,以前的學習,教導我們要自我覺察,覺察你內在真正的渴望與需求,覺察被哪些過去的未盡事務所干擾,表達或處理它。
但是,有時候,覺察並不一定造成改變,表達也未必適合社會情境需求,有的時候也覺得那像無底洞,是怎麼也餵不飽的聯想,帶來了更多情緒,卻沒有止盡。
知道這些感覺為自己所有,知道這些情緒的來由也未必就能夠讓自己更快樂(曾經可以,但後來覺得是越覺察越痛苦,因為這些情緒是越想越多,"我"--養得越大)
讀了Mindfulness的書,在書上讀到,神經連結與情緒的關聯,才發現這樣的聯想只是將這些負面情緒刻畫得更深刻而已,下次連結的更快,但卻未必能夠解決得更快。Mindfulness教的專注呼吸,當下,接納與不批判,練習個幾周後覺得很受用,心情自然平靜許多,但是,版主說,這只是靜不是定。
雖然自己還沒有辦法做到定的境界,但是隱約有感覺那是有差別的。
版主說 "無我",我想,是不是能"無我"時,自然也能夠無欲則剛,比較不會受到外界的好壞批評,或者事情不順自己的意就起煩惱了,定力也會比較好?是這樣嗎?
Re: 守則十

發表於 :
2013-06-13, 23:25
由 tcpcchen
東方文化所強調的「無我」,是希望個人能縮小自己,能放寬心胸,能與天地合一,能無為而為。
但是「無我」並不代表對周遭環境的變化能免於影響,也不代表就能對榮辱毀譽無動於心。那需要有豁達的生命觀來支撐,才可能做得到。
而老子說的無欲,基本功夫還是得從節制、克制欲望著手
因此,因於正確的生命觀才能心甘情願的「無我」,
而也因於正確的生命觀才願意自我克制約束,願意持戒
這兩項功夫合起來,才能引發真實的定力,而不只是讓心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