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文本 51-52頁- 分析師

發表於 :
2015-09-02, 21:15
由 fannyru
弗洛伊德和榮格在對自己嘗試自我分析時,
都有著在邊上傾聽的人物,
這件事情對兩人的幫助不言而喻。
弗洛伊德有弗利斯(W.W.Fliess)
榮格有有托尼沃爾夫傾聽。
在保持一定客觀性的同時進行自我分析,
需要有一個精神上能支撐並且能夠理解的人。
分析師起的就是這個作用。
也就是說,在當事人的身邊,
支援著當事人的自我分析,這才是分析師。
分析師絕不是拿著現成的理論往當事人身上套的那種人。
--河合隼雄
Re: 文本 51-52頁- 分析師

發表於 :
2015-09-11, 10:32
由 tcpcchen
弗利斯之於弗洛伊德
與
托尼沃爾夫之於榮格
這兩位在身邊傾聽的人
不是分析師般的傾聽
而是知己的相知相惜
用現在的話語來說
就是心靈伴侶
但是作為治療者的人
要讓被治療者願意進入自我分析的心理狀態
是需要具備許多條件
才可能達成的
這許多條件,包括個案解決自己困擾的決心
包括個案所能承受的痛苦的程度
也包括治療者是否能成為被治療者的「知己」
這種「知己」的成為
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是在治療者與被治療者
一次一次的接觸過程中
自然而然形成的
就像在陰冷潮濕的冬天
燒起一爐子的炭火
只要這爐炭火的溫度沒有減弱
房間的濕氣就會漸漸減少
室內就會漸漸暖和起來
在室內的人,自然就不需要穿厚重的大衣了
這種「知己」的成為
是需要治療者與被治療者之間的「相知相惜」
因此不是拿著現成的理論往當事人身上套
就可以達成的
最近在看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HERO」
常有這一方面的感受
有興趣的人不妨找來看看
Re: 文本 51-52頁- 分析師

發表於 :
2015-11-09, 09:49
由 fannyru
不知道HERO是哪個部分,符合了相知相惜的部分呢?
印象中,對於男主角-木村拓哉印象最深刻的是,
他對每一個案件,都很慎重的親到現場,了解細節,過程。
就像督導以前常常在提的,要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細節,
就像在看影片一樣的了解學生是怎麼生活的,才能夠幫助到學生。
男主角-木村拓哉,不會單憑坐在房間裡閱讀的資料就去做判斷,
也因此常常能夠還原真相,讓冤情得以平反,犯錯的人也無法逃避責任。
但不太清楚,所謂的知己或者讓案主覺得與自己相知相惜的部分是那兒呢?
Re: 文本 51-52頁- 分析師

發表於 :
2015-11-09, 10:34
由 fannyru
最近倒是有個經驗,讓我略略體會到,
不用理論往案主身上套,試著做個精神上
能支撐並理解的人
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有一個機會,跟一位成人案主談話,
他的問題是與家人相處關係不佳,
幾乎到了要離婚的地步。
案主很忿忿不平,深深覺得自己是委屈的,
甚至還有一次,實在覺得自己太委屈,
暴怒後就產生了法律問題,
當然案主更是覺得自己很冤枉。
這位被轉介來的案主,
前一位輔導員對他的評語是--
固執,觀念不易鬆動。
剛開始會談時,既然知道他的問題在人際關係上,
依以往所學,當然是想辦法要讓他有同理心,
能夠增加自我覺察,覺察他人的感受,
並且能用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讓別人了解,以改善溝通問題。
剛開始,很努力希望案主能夠覺察到
自己的言行對他人所產生的壓力,
也想要讓他理解他太過僵化的想法,
會阻礙他與別人的連結。
會談時,案主總是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
根據我以往所學,面對這種案主
都要努力把他拉回到情感層面,
鼓勵他接觸,覺察自己的感受,
不要跑到理性的層面,
否則將 無從改善他的人際關係。
更何況,案主有著這麼多的似是而非的大道理,
有些是很有問題的,
我怎麼能夠不趕快讓他覺察到錯誤呢?
無奈的是...半年多過去了,卻不見任何改善...
案主還是停留在責怪與埋怨中...
果然是--"固執,觀念不易鬆動"。
直到,看到河合隼雄先生的這一段話,
以及版主的解釋,於是改成在會談中
試著做個支持當事人自我分析的人,
不再用我熟悉的理論來判斷他的問題在哪裡,
學習當他的知己...
不再跟案主搶主導權,就是認真地聽他說話,
試著弄清楚案主在意的,
並回應我所想到的(但不是為了改變他)。
有時也會忍不住讚嘆他努力與用心
(真的有感才說,不是為了做技術而做),
有時我也會很直接地說我不同意的觀點
(以前都很小心翼翼的表達我的反對,希望不會因此破壞關係)...
有趣的是,案主說的道理慢慢變了,
變得有彈性,會思考凡事都有許多不同的面相,
並且會反省自己以往作為的過錯,
也會感激讓他嘗到挫敗經驗的家人...
有時候,案主說話的內容常讓我忍不住懷疑,
他應該是轉述其他助人者或者書上的話吧!?
當然澄清後都知道不是這樣...
當然他的改變不只說的"道理"變了,
與我的互動也改變許多,常說感謝,
並且有幽默感...
(說到會感謝的案主,河合隼雄先生,
也在文章裡有提到這種會感謝的案主,也讓我深深獲益啊~)
而這樣的改變,卻也是從我改變態度後的
短短兩三個月之間的事...
之前的會談,像是一艘壞掉的區間車,
經常走走停停,速度緩慢不說,有時候還會倒退嚕。
現在,卻有坐捷運的感覺,常常一眨眼,
案主就已經跑到我的前面...
而我也不過是試著做一個支持他自我分析的人,
不要再用理論分析而已。
Re: 文本 51-52頁- 分析師

發表於 :
2015-11-09, 13:22
由 tcpcchen
治療者要成為個案的知己
當然先決條件就是要
認識這個人、瞭解這個人及接納這個人
而且是持續這樣的過程
才能稱得上有知己的感覺
既然因為認識、瞭解及接納之後
就不會有必須要怎樣的壓力
因為知道他就是這樣
(或者說就是這種死樣子)
他什麼時候願意改變或者能改變
不是治療者的責任
也不是治療者能加工令其快速達成
治療者的角色就是盡其可能的
加快對個案認識、瞭解及接納的歷程
因為能做到這樣,個案才有改變的可能
就如同F老師自己所描述的案例
實務上就是這樣
事情有事半功倍及事倍功半兩種可能
就看工是否有先利其器
而這個器,絕不是專業知識
或許多的工作坊上課證明
而是「治療者是否能成為個案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