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7-09-18, 21:35
(在進入諮商室前,一邊散步一邊聊天)
媽媽:「那他有吃藥啊!」
專輔:「他今天有服藥?」
媽媽:「已經吃了~大概快一瓶了吧,30顆,應該有吃快一個月了吧,可是我是吃那個劑量最低的,專司達18克。我問老師狀況,她說:「目前還可以啦!」那就不加劑量,先讓他這樣吃,六日不吃,只有上課才吃。」
專輔:「媽媽,那你感覺他跟以前有甚麼不一樣嗎?」
媽媽:「剛吃的時候也是,會忘東忘西啊,我就想說,吃過藥的小孩不是應該要變得很積極嗎?可是我覺得跟之前,改變是有比較專心一點,譬如說寫功課,妹妹跑來跑去或是拿東西,他就會專心在寫他自己的。他以前就會看人家起來,耶他可以不用寫功課,他馬上就跟人家在那邊東摸西在那邊玩,現在就比較不會,就可以很專心的,這樣頭看一下,然後就低頭這樣寫。」
吃過動藥的小孩會變得積極才怪!媽媽對於醫療的部分可能有錯誤觀念,將很多成績好的學生會為了熬夜唸書而服用利他能的情況,認為所有的小孩都會如此。但即便是這樣,那也不叫積極,而只是無知好強的小孩子,拿醫療用藥來當作提神劑罷了。
專輔:「從甚麼時候開始,有觀察到他可以比較專心呢?」
專輔在前面問媽媽個案吃藥前後有沒有差別,媽媽其實,也說了個案比較不會受他人影響,可以比之前專心來完成作業。這種時候應該要打鐵趁熱補上一句「那他吃藥後其實是有進步」這一類的話,來加深媽媽對個案有進步、是可以改變的印象。而專輔之所以會問這一個問題,基本上是沒有看到小孩子、沒有站在小孩子的感受去聽媽媽的話。在一旁聽大人說話的個案,聽到媽媽這麼說時,心裡面一定會有所感受。可能會暗自高興,但卻又不敢表現(怕萬一得意忘形,其他不好的部份又會被媽媽牽拖出來)。這是候的小孩如果可以聽到老師說一句「他有進步啊!」,心裡面對老師就算沒有萬分感激,應該會感激十分吧!也會有被同理瞭解的感受吧。但是像專輔這麼問,就會覺得冷冰冰的,沒有人情了。
媽媽:「吃完藥大概一個禮拜後吧!可是因為他也不是最重的劑量,所以我最近還是有問老師啊,老師說他還是會,其實有時候也是會,就是會比較躁啦,怎麼講,應該也沒有改善很多。至少說叮嚀他的事情,知道沒訂正完他會弄完,才會去下課就對了,自己會知道說,甚麼東西我沒有做,現在上課要幹嘛,他就比較進入狀況,不用老師一直喊了啦!」
感覺上媽媽的期待是比較功利的,看醫生服藥,就得馬上見效,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也可以看到,媽媽對於孩子出現的這些狀況,並沒有好好的去瞭解,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問題。當然不是只有這一位媽媽會這樣,很多在台灣的家長都是如此。對於孩子所帶給自己的困擾,通常都是不耐煩的接受的。因此再會談中,如何讓這一類的家長,能夠比較客觀、比較有親情地來看待孩子的這一些問題,是需要輔導老師們認真去思考的。
專輔:「所以老師也沒有清楚的講說,他在哪一部分有進步,或是哪一部分沒有進步?」
從媽媽上一句的回話可以知道,老師是有說到個案哪些地方有進步,只是沒有很多,還沒達到老師理想。因此老師的敘述總體的印象是沒進步。但是身為輔導老師,不能被這種感覺影響,而連個案一絲絲的進步都給忽略掉。
媽媽:「對啊,因為我是用line跟她談,我沒有現場,我本來那天母親節的時候想要跟她談,可是有家長在跟老師講,我想說就算了,就不要問了,除非真的是到藥如果有抗藥性或是吃不動的時候,老師反應,我再來解決就對了!既然我們吃了藥,她都沒有反應,我想說那就維持現狀。」
專輔:「都沒有反應是甚麼意思?」
專輔的反應有點頓,沒有跟上媽媽的感覺,也沒有從老師的心理上去理解。班級導師最常做事情,就是跟家長聯絡,抱怨孩子在學校又有什麼不好的表現。因此如果家長都沒有接到老師的反應,那不就是「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嗎?這一點應該是不難理解的。但是如果會談時,輔導老師沒有用心去感受家長、孩子甚至是導師的狀態時,就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問話。因此,如果是有跟上媽媽的話語,應該會說:「那老師都沒有反應,表示他沒有表現不好啊!」這樣的話。
媽媽:「就是沒有反應說跟以前一樣分心,或是說常常忘東忘西或是甚麼,她沒有再反應這件事情,就表示這個藥對他來講還是有一點點幫助。沒有造成老師太大負擔的話,老師還可以接受的範圍的話,她沒有再跟我反應的話,我想說那就…」
專輔:「就持續吃。」
再與家長或孩子會談過程中,不需要替對方說出他還沒講出來的話,除非對方有口語表達上的困難,或者說話要相當費力氣。應該要有一點耐心等對方說完,因為專輔在這裡接著說的這些話,並不會讓家長覺得專輔瞭解她。在會談中,可以早一步比對方先說出來的話,必須要讓對方覺得你好像是她肚子理的蛔蟲,這樣才能讓對方認為你有能力可以知道他的想法,才會對你有信服感。
媽媽:「就先這樣吃啊!我也不希望他加重劑量,因為好像可以吃到幾毫克我不知道。醫生是跟我講說,如果現在18吃得動的話,就不要再加了,考試的時候再讓他吃兩顆,要不然就是維持這樣,我六日沒讓他吃啦!我本來想說半天課的時候不要吃,爸爸說不要吃,我說這樣不行,你一下子整天一下子半天,萬一今天表現很好,隔天又~這樣分心,這樣子沒有秩序,或是不知道那整個常規的話,老師也蠻麻煩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狀況。要吃就乾脆連續這樣吃,本來不吃啊,老師有反應啊,我想算了還是吃好了。我就是怕副作用,可是吃一吃之後,副作用也覺得還好啦,至少說他食量沒甚麼改變,然後睡目前睡得還可以。就想說那就這樣。」(03:21)
專輔:「那醫生講的那些副作用~」
媽媽在這裡提到與爸爸之間對於用藥觀念上的差異,在這裡其實可以問媽媽,爸爸是否認為個案服藥後有進步。與家長會談中,家長對於個案的評價是否有在改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個案在服藥後,老師與媽媽都看到某些地方的進步,那爸爸是否有看到?媽媽是否有告訴爸爸個案有一些進步?這對個案在父母眼中的印象是有影響的。
媽媽:「目前我沒有看到,老師也說沒有,就食慾沒甚麼影響,我是怕影響食慾而已。有人說吃了會亢奮睡不好,我覺得現在也還好,但可能有比較習慣,他現在也是說很好,也是8點半9點就睡了啊,也是一覺到天亮。」
專輔:「以前有睡到爬不起來的狀況嗎?我記得你上次有講到。」
媽媽:「現在,也是會啊,早上也是要叫他,好像既然都已經很早睡,可是還是都叫不起來,喊兩三聲,他還是呈現那種很想睡覺的狀況。」
專輔:「那爸爸說半天不要吃,爸爸的想法是怎麼樣?」
專輔這句話問得不錯,但應該在媽媽說完後直接問,而不要去問有沒有副作用的問題。個案服藥後有沒有副作用,是開藥的醫生要關心的事情,輔導老師不用操這個心。
媽媽:「他是覺得說,希望可以靠他自己的意志力,譬如說知道整天我在學校的作息就是上課認真聽,然後該寫甚麼,課堂上該寫甚麼寫,然後訂正沒訂正完就是把他訂正完,然後再下課。他要讓他知道說,每天在學校應該發生甚麼事情,你應該要做甚麼,如果你知道了,已經習慣那個模式之後,他希望他不要吃。我說那你半天也不可能不吃啊,就算你希望習慣整個模式,那也不是很快馬上就可以,吃了一個月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啊!沒有那麼快。可是我不知道他這個還要多久才能夠走入一般正常小孩,就是我應該做甚麼?甚麼不應該做,或是我應該要認真上課。那我有問他說你吃了藥之後,你會不會想要認真上課,就不會東摸西摸。(對小孩)ㄟ你跟我講甚麼?你有認真上課嗎?」(0500)
學生:「有~~有~~有~~~(語調有些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