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7親子會談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4-30, 15:17


專輔︰那○○這兩三個月的情形?

媽媽︰跟之前談到的差不多,沒有甚麼太大的不同,爸爸是說他有比較成熟一點,
就是講話…就盡量,因為我們以前都會用修理的,所以就已經很久沒有用打的,
就用講用溝通他聽得進去啦,只是能夠維持多久不知道。主動一直發言,
然後同學有制止他,可能他還是很興奮,就一直繼續講他的,
也沒有在意別人講甚麼。那我回來是,其實我也沒有修理他,
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耳朵弄他一下,我跟他說︰「你小心一點,回來跟爸爸講。」
爸爸是有警告他說︰「不要再這樣子犯了,要講話舉手。」那他也是有答應爸爸,
可是我覺得應該記沒有多久他就忘了。

專輔:「那OO是講什麼內容?」
媽媽:「我不知道,就是上課東講西講。
(轉向個案)你到底說了什麼?」
個案:「 就是那個......」
媽媽:「大聲一點,看著老師講。因為我不知道,
老師就說他一直講,一直講,不知道他講什麼。」
專輔:「那OO你是說甚麼呢?」
(媽媽在旁邊幫腔,問個案上課在講什麼)
個案:「上課在講~~ㄟ,國語數學課的時候,就一直講一直講...」
媽媽:「那你是問課堂的,還是跟同學聊一些,
你很高興,譬如說聊車子,聊甚麼的,聊一些有的沒的,
到底是聊甚麼。我昨天也忘記問他了,因為昨天很氣啊。」
專輔:「就是媽媽知道他,一聽到老師講他上說話,就很氣」
媽媽:「對,一聽到老師說他上課講話,就很氣,就一直忍。
老師就說,媽媽你回家用講的就好,不要打他。我說,
我已經很久沒有打他。以前幾乎每天都打,沒有一天漏掉。」
專輔:「沒有一天漏掉?」
媽媽:「以前他是天天被打」
個案:「對!」
媽媽:「很奇怪歐,打完之後,沒有五分鐘,他可以馬上跟你很好,又來找你。
不像妹妹的個性會記仇。打完之後你不找她,她也不會來找你。」
專輔:「那,那在教室講話是講什麼啊?你記得麼?OO!」
個案:「教室講話~」
專輔:「那一天,老師說你講話,你是講什麼?你記得嗎?」
個案:「在~在聊~~」
專輔:「國語課的時候~」
媽媽:「想想看,聊甚麼。」
(個案停頓數秒)
專輔:「還是你已經不記得了」(0300)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4-30, 15:25


專輔︰那OO這兩三個月的情形?

這是專輔與媽媽見面正式會談的第一句話,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但感覺是在出題目給家長回答,沒有互動的感覺。如果考慮到如何讓媽媽的感受好一點的話,是可以說「那OO這兩三個月還好嗎?」或是「那OO這兩三個月的情形如何呢?」

媽媽︰跟之前談到的差不多,沒有甚麼太大的不同,爸爸是說他有比較成熟一點,就是講話…就盡量,因為我們以前都會用修理的,所以就已經很久沒有用打的,
就用講用溝通他聽得進去啦,只是能夠維持多久不知道。主動一直發言,然後同學有制止他,可能他還是很興奮,就一直繼續講他的,也沒有在意別人講甚麼。那我回來是,其實我也沒有修理他,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耳朵弄他一下,我跟他說︰「你小心一點,回來跟爸爸講。」爸爸是有警告他說︰「不要再這樣子犯了,要講話舉手。」那他也是有答應爸爸,可是我覺得應該記沒有多久他就忘了。

媽媽在這裡所說的內容,在當時實在聽得有些替孩子可憐。又不是犯大錯,就只是上課愛說話,老是被老師投訴。而家長屢次管教,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大人所能想到的是採取更嚴厲的手段,但結果不會有太大差別。為什麼家長沒有去尋求其他專業的協助呢?這也是在聽完家長的敘述後,可以對家長的能力或管教理念產生思考的一個點。

專輔:「那OO是講什麼內容?」
媽媽:「我不知道,就是上課東講西講。(轉向個案)你到底說了什麼?」
個案:「 就是那個……」
媽媽:「大聲一點,看著老師講。因為我不知道,老師就說他一直講,一直講,不知道他講什麼。」
專輔:「那OO你是說甚麼呢?」
(媽媽在旁邊幫腔,問個案上課在講什麼)
個案:「上課在講~~ㄟ,國語數學課的時候,就一直講一直講...」

個案的這種反應,會讓人產生兩種猜測。第一種就是個案企圖隱瞞,第二種則是個案的表達能力有問題,說不清楚。至於是哪一種,到這裡還不知道,因此會談的人開始要想,如何來澄清以便確定是哪一種狀況。

媽媽:「那你是問課堂的,還是跟同學聊一些~你很高興,譬如說聊車子,聊甚麼的,聊一些有的沒的,到底是聊甚麼。我昨天也忘記問他了,因為昨天很氣啊。」
專輔:「就是媽媽知道他,一聽到老師講他上說話,就很氣。」

很多做諮商輔導的工作者,常會將說話對方所表達出來的惡質情緒重述一遍。我不太瞭解之所以這麼做,是想要讓對方將情緒宣洩,以便解決他的情緒;亦或是不知道要如何回應才如此做?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回應並沒有好處,可能生氣的對方是不會聽到的,也有可能讓對方認為你認同他的生氣,產生火上加油的效果。如果是有小孩子在的場合,會讓小孩子將你當作與他媽媽同一國的人。這裡專輔其實可以問媽媽「媽媽這麼氣,是氣什麼呢?」媽媽應該會回答「氣他又上課說話」。這樣子的話,我會再回媽媽「那媽媽有沒有問OO,為什麼要在上課的時候說話」再看媽媽會如何回應。但照後續的對話來看,媽媽似乎沒有問,才會在輔導室中一再追問。難道媽媽都不會想弄清楚狀況,瞭解孩子到底為了什麼重大的事情,非得在上課時說話呢?媽媽即便不好奇,但對我來說,我卻相當好奇。媽媽既然沒有興趣瞭解,我就在輔導室中引導媽媽來釐清事情真相。

媽媽:「對,一聽到老師說他上課講話,就很氣,就一直忍。老師就說,媽媽你回家用講的就好,不要打他。我說,我已經很久沒有打他。以前幾乎每天都打,沒有一天漏掉。」

專輔:「沒有一天漏掉?」

這個家長的情緒控管不好,連導師都會擔心。面對家長的盛怒,或者說在輔導室內的情緒發洩,專輔老師是否只能當個聽眾或應聲蟲呢?我是不會甘心於只是這樣。要嗎就是幫媽媽釐清,這頓氣生得有沒有道理;要麼就是幫孩子釐清,到底是不是該被罵被打,以及是否被適當地處罰?因為在會談的當下不是事件發生的當時,因此媽媽的生氣只是回憶與模擬,不至於一發不可收拾而無法自控。因此,是一個幫家長釐清自己的情緒有無過當的機會。因此,換做是我,會回應媽媽「沒有一天漏掉ㄡ,那他不是很可憐嗎?」媽媽如果說「他活該!」我會接著說「可是天天打,對他好像也沒有幫助啊!」通常家長聽到這裡,多半會說「確實打了也沒有,但是又能怎麼辦?」能談到這裡,表示家長已經比較有理性來面對與討論孩子的問題,就可以接著與媽媽討論可行的作法。譬如說「那可以想想看,可以如何來幫他改善。」這一類的對話。

媽媽:「以前他是天天被打」
個案:「對!」

這個學生不是白目,就是藉機會告狀。但是以他到目前為止的表現,他不像是個有心機、藉機告媽媽狀的孩子。

媽媽:「很奇怪歐,打完之後,沒有五分鐘,他可以馬上跟你很好,又來找你。不像妹妹的個性會記仇。打完之後你不找她,她也不會來找你。」
專輔:「那,那在教室講話是講什麼啊?你記得麼?OO!」

前面的對話,媽媽一直在批評責備個案。一直到這裡,才終於較客觀一點來看個案的其他表現。在輔導或治療會談中,這種時候是一個很好的介入點,可以藉力使力來影響媽媽的觀念,但也要會談的人看得出來才有辦法做這件事情。因此,在這裡其實是可以回應媽媽「聽起來OO也有表現好的部份」這一類的話,看看媽媽是否可以被被引導去看,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現得不錯的部份。

個案:「教室講話~」
專輔:「那一天,老師說你講話,你是講什麼?你記得嗎?」
個案:「在~在聊~~」
專輔:「國語課的時候~」
媽媽:「想想看,聊甚麼。」
(個案停頓數秒)
專輔:「還是你已經不記得了」(0300)

個案是沒有心機的小孩,會談中也一直有想表達的意願。但似乎怎麼問都問不到個案完整的答覆。遇到這種狀況,其實該想到的是,孩子的能力可能有問題。也就是說,他無法回答問答題,只能回答選擇題。但專輔老師一直出問答題給個案,是認為這樣子,個案所說的才是真話嗎?是為了不引導個案回答大人想聽的話?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還是可以問個案開放性的選擇題的。會談中,我會盡量讓個案有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因此在問個案時所選擇的話語,盡量不讓個案輕易的使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專輔老師問個案是否已經不記得了,基本上就會暗示個案,可以輕易的避開自己說不清楚的難題。即便個案真的不知道,也應該學習告訴大人「我不知道」這個答案。因此,換作是我,我會問學生「還記得嗎?」或是「想想看,那一天說了什麼?」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01, 20:16


媽媽︰忘記了?
學生︰忘記了。
媽媽︰你是聊功課上的東西?還是聊一些其他的?
學生︰聊一些其他的。
專輔︰喔~聊一些其他的。
專輔︰阿你在…你都跟誰講話?
學生︰我的朋友。
專輔︰就是坐在你隔壁嗎?還是比較遠的地方?
學生︰隔壁。
專輔︰喔…
學生︰那個…張○○,還有還有林○○,我就跟他們講話。
媽媽︰是你主動找人家講?還是人家跟你講?
學生︰嗯…我主動…
媽媽︰你找人家,你主動找人家?
學生︰對。
專輔︰所以老師怎麼提醒你?
學生︰阿他就會…他就會說︰「不要再講話囉!」,那她就會這樣說。
專輔︰嗯嗯…你聽了老師說︰「不要再講話囉!」,那你怎麼做?
媽媽︰繼續講嗎?還是嘴巴就停起來了?
學生︰呱啦呱啦的繼續講。
媽媽︰他就是繼續講﹙笑出來﹚
專輔︰就呱啦呱啦的繼續講ㄡ﹙笑出來﹚
學生︰對!
專輔︰所以那個話題是很有趣是不是?你很想要一直講。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很好玩,你突然想到很好玩的事情。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結果你繼續講有發生甚麼事嗎?
學生︰ㄟ~~繼續講。
專輔︰就繼續講,那樣?
學生︰對。
專輔︰老師有再提醒你嗎?
學生︰有重複提醒(笑)。
專輔︰那同學聽你這樣講有覺得,哇,好有趣喔,好想繼續聽你講喔!
學生︰有,同學有笑一下下。
專輔︰同學有笑是不是?
學生︰對對對對。
媽媽︰他們有沒有說︰「請你不要再講話了,我要上課。」
個案:「沒有」
專輔︰他們都很喜歡聽你講。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那你下課的時候可以跟同學聊天嗎?還是他們都已經跑出去了。
學生︰不是,那個…下課的時候…都跑出去玩了。
專輔︰是你跑出去玩,還是…
學生︰大家都一起出去玩。
專輔︰大家都跑出去玩。
學生︰大家一起出去玩了。
專輔︰所以,你是可以下課的嗎?
媽媽︰就是他~老師說,譬如說像課堂上一些你應該訂正的功課,你要在下課時間訂正完,你才能夠下課。可他常常就是沒有訂正完就跑掉了,跑掉之後他,~昨天讓我等很久,我昨天去,他4點下課,我昨天在校門口等到4點25,我從中門口,等到門關起來,我又到南門口,警衛室那個門口去等,等到4點20,覺得發現不對,怎麼那麼久,我就請警衛讓我打電話去問老師,老師說他該訂正沒訂正完,。常常這樣,我都每次跟他講說︰「你沒訂正完就不要下課,訂正完再下課去玩。」他都跟我講好,結果還是沒有訂正完就跑掉了。(0612)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01, 22:14


媽媽︰忘記了?
學生︰忘記了。
媽媽︰你是聊功課上的東西?還是聊一些其他的?

媽媽似乎比較瞭解自己的孩子,前面怎麼問都問不出來,到這裡就開始給選項讓個案回答。但是給選項也不能天馬行空亂給,也是要從對孩子的瞭解著手,才能給出有效率的選項。

學生︰聊一些其他的。
專輔︰喔~聊一些其他的。
專輔︰阿你在…你都跟誰講話?

即便個案已經說出是聊別的事情,而不是談論功課,但也還是不清楚「其他的」究竟是什麼內容。因此照理說,應該是尋著這個脈絡再瞭解下去,問個案其他的是玩的,還是食衣住行方面的。通常小孩子會有興趣的話題,應該離不開電動、電視、漫畫、遊戲卡這一些的。因此要再給予選項,應該不是難事。但專輔接的話,卻又把話題岔開了。

學生︰我的朋友。
專輔︰就是坐在你隔壁嗎?還是比較遠的地方?
學生︰隔壁。
專輔︰喔…

似乎專輔不知道如何接學生的話,只能用喔來應付。既然要問學生,是跟坐隔壁的或隔很遠的同學聊天,就應該要想到,個案回答之後,如何繼續澄清下去。即便學生回答與隔壁的同學說話,還是不清楚他到底是如何與隔壁的同學說話。是坐在自己位子上小聲的說,還是大聲的說;亦或是跑到隔壁同學旁邊,在他耳邊說。這都是可以繼續澄清下去的話題。因此接續這個線索來回應的話,我會問:「是左邊的隔壁,還是右邊的隔壁?」「那你是坐在位子上跟他說,還是起來到他旁邊說?」另外,個案在這裡的回話,還有另外一條線索,那就是他說聊天的對象是他的朋友,而不是用「同學」或「那個人」來描述。因此,如果他上課說什麼這一部份如果澄清得比較清楚之後,我會接著去瞭解,他隔壁的同學,是怎樣的朋友以及如何成為他的朋友。在媽媽的眼中老是給她惹麻煩的孩子,老是上課被老師糾正的孩子,竟然在班上有朋友,這件事情相信媽媽應該不知道,也應該是值得在會談中提出來談的事情。

學生︰那個…張○○,還有還有林○○,我就跟他們講話。
媽媽︰是你主動找人家講?還是人家跟你講?
學生︰嗯…我主動…
媽媽︰你找人家,你主動找人家?
學生︰對。
專輔︰所以老師怎麼提醒你?

媽媽已經把問題的澄清往前推進了一步,但專輔這裡的回應又把主題岔開了。其實當個案說到這裡時,應該比之前的時候更進入狀況。前面都問不出來她上課到底跟同學說了什麼,到這裡時,是我的話我會再問:「那你跟同學怎麼說?」看個案是否可以有所表達。

學生︰阿他就會…他就會說︰「不要再講話囉!」,那她就會這樣說。
專輔︰嗯嗯…你聽了老師說︰「不要再講話囉!」,那你怎麼做?

個案在這裡回答「不要再講話囉!」的口吻,其實是有點調皮嘻笑的,感覺上好像不把老師的要求當回事看待。是我主談的話,我會去澄清及確定,老師真的用這種口吻說嗎?還是用嚴厲的口氣呢?之後才會接著問他,他在聽到老師這麼說之後,做了什麼反應。我會問個案:「你聽到老師這麼說之後,有聽老師的話嗎?」或是「你聽到老師這麼說之後,有馬上停止嗎?」專輔問「那你怎麼做」這句話,語意並不是很清楚,這個孩子要回答應該有困難。因此媽媽在聽到後,才會出現下一句對話,提出選項讓個案回答。

媽媽︰繼續講嗎?還是嘴巴就停起來了?
學生︰呱啦呱啦的繼續講。
媽媽︰他就是繼續講﹙笑出來﹚

會談當時聽到個案回這一句話,真的是傻眼了。這小子真的是直白得可以,將這一句話講得意氣飛揚,連氣呼呼的媽媽都敗給他了。而個案的這一句回話,也正好是他沒有心機的表現。

專輔︰就呱啦呱啦的繼續講ㄡ﹙笑出來﹚
學生︰對!
專輔︰所以那個話題是很有趣是不是?你很想要一直講。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很好玩,你突然想到很好玩的事情。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結果你繼續講有發生甚麼事嗎?

如果專輔這一句話是說「那是什麼有趣好玩的事呢?」就可以將前兩句對話接續起來產生效果。但是專輔卻又自己岔開話題,前功盡棄。再者,在這個點上,專輔的前兩句對話是一板一眼的話語。換作是我,我會在個案說「呱啦呱啦的繼續講」之後回應他「那你膽子很大ㄟ,老師都警告你了,你還呱啦呱啦繼續講」,看他會如何回應。以這個學生的個性來看,他對於輕鬆調皮的對話比較能回應,話語量也會比教多。我這一句對話的目的,就是要引誘個案主動的說出來他當時的想法,看看他對於老師的指令,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等這一句對話結束,我就會接著問他,到底是什麼話題,值得他寧可違背老師指令,也要繼續呱啦呱啦的講。

學生︰ㄟ~~繼續講。
專輔︰就繼續講,那樣?
學生︰對。
專輔︰老師有再提醒你嗎?
學生︰有重複提醒(笑)。
專輔︰那同學聽你這樣講有覺得,哇,好有趣喔,好想繼續聽你講喔!
學生︰有,同學有笑一下下。
專輔︰同學有笑是不是?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這幾句對話,似乎也是在問當時的細節,但這些細節總和起來,看不到對個案有更多的瞭解。我認為諮商會談或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與當事人的對話,基本上是藉由對話的內容來增加對個案的瞭解。同樣的,輔導工作中的生活細節的瞭解,是要圍繞在增加對個案知情意的深入瞭解這一個主軸發展。如果無法在細節的鋪陳過程,增加對個案的瞭解,那這種細節就是沒有效率的細節,就應該要盡量減少。當然,這一個過程是需要慢慢練習來掌握的。專輔在這裡的幾句對話,所知道的都是同學的反應,但仍然不知道個案到底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才讓同學有這樣的表現。

媽媽︰他們有沒有說︰「請你不要再講話了,我要上課。」
個案:「沒有」
專輔︰他們都很喜歡聽你講。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那你下課的時候可以跟同學聊天嗎?還是他們都已經跑出去了。

如果專輔在這裡問個案的是「那不能等到下課再說給同學聽嗎?」這一句的話,那麼就可以把前面幾句問話串連起來,形成有效率的對白。但從後續專輔的回應,感覺上專輔在這裡又岔開出去形成新的話題了。

學生︰不是,那個…下課的時候…都跑出去玩了。
專輔︰是你跑出去玩,還是…
學生︰大家都一起出去玩。
專輔︰大家都跑出去玩。
學生︰大家一起出去玩了。
專輔︰所以,你是可以下課的嗎?

前面問的是上課說什麼有趣好玩的事,到這裡卻變成了可不可以下課。兩件事情的連結關係在哪裡?實在看不太出來。只能說,會談的專輔沒有將重點掌握住,才會讓主題不斷的岔出去,導致對個案的瞭解變得支離破碎。這樣一個小時辛苦得談下來,自己應該也會不知所云,心裡沒有踏實感。

媽媽︰就是他~老師說,譬如說像課堂上一些你應該訂正的功課,你要在下課時間訂正完,你才能夠下課。可他常常就是沒有訂正完就跑掉了,跑掉之後他,~昨天讓我等很久,我昨天去,他4點下課,我昨天在校門口等到4點25,我從中門口,等到門關起來,我又到南門口,警衛室那個門口去等,等到4點20,覺得發現不對,怎麼那麼久,我就請警衛讓我打電話去問老師,老師說他該訂正沒訂正完,。常常這樣,我都每次跟他講說︰「你沒訂正完就不要下課,訂正完再下課去玩。」他都跟我講好,結果還是沒有訂正完就跑掉了。(0612)

媽媽說到會談前一天發生的事情,即便前一天已經處罰過個案,但提到往事仍然氣呼呼。但是,發生這件事情,難道完全只是個案的責任嗎?個案確實沒有依老師的規定,利用下課時間將該訂正的功課寫完,但除了將個案放學後留下來之外,其實也可以在聯絡簿上知會家長,請家長回家協助完成。即便決定要將個案留下來訂正,也應該想到要通知家人,讓家人知道有這一個狀況,家人才能應變。因此這件事情,媽媽去校門接不到小孩,根本的責任就是老師沒有知會家長,小孩被留下來了。因此家長要生氣的話,應該要先找老師而不是拿孩子出氣。但事實上,許多家長是不會分青紅皂白的,只要被老師投訴,或是因為孩子而讓父母不高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先責罵或處罰小孩;這種現象拿到學校中的班級管理,也有同樣的問題存在。因此,會談中的專輔老師,應該要能覺察到這一點,應該要找機會與媽媽澄清相關責任問題。一方面可以糾正媽媽對個案的成見,一方面也可以機會教育媽媽,處理類似問題的正確觀點。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02, 00:14


專輔︰所以他是…老師也可以接受他們4點之後留下來慢慢訂正?
媽媽︰其實…其實是這樣,可是之前有一次,我好像之前有講過,有時候爸爸休假,爸爸都會來接他下課,我都會在家裡。有一天他讓爸爸等很久,像我這樣的情形,鐵門關掉了,然後他沒出來,爸爸就轉~因為之前有跟他說過,只要門關起來,他一定走掉,結果沒想到我以為爸爸講氣話,結果他真的回家了耶。他回家之後開門,耶,那小孩呢?他說我不知道啊!沒有等到人啊!結果爸爸就回來了,事後老師就打電話來說,○○等不到人,那爸爸就讓他在學校等,等到大概快5點才去載他,讓他在警衛室寫功課。有跟他講過:「你能夠下課,第三節下課,或是上整天課,你在前一節一定要把該用的功課,聯絡簿看一看,重複看過你有沒有漏的,ok之後~你不要在最後~我覺得他應該是在快要下課的時候,或是已經打鐘了,他才在那邊收書包,看他東西有沒有弄。他沒有一次跟著隊伍出來,很少,就是大家一起出校門口,你永遠看不到他,他很少這樣跟著出來。一定是最後一個這樣匆匆忙忙,這樣衝過來找你。」
專輔︰那他是有看,然後漏掉了,還是他~沒有檢查?
媽媽︰我覺得他應該沒有檢查,你抄完聯絡簿之後到底有沒有去看?他現在比較好一點點了啦,就是基本上聯絡簿抄的,他都有帶回來。
督導:破掉了?(督導當時在看個案的聯絡簿,有一頁破掉用膠帶黏起來。當時督導展示那一頁並詢問媽媽)
媽媽:他可能是那個膠水黏太多了,對不對(看著小孩說),因為他就是手眼協調不好,所以有時候他擠那個膠水,或是口紅膠,一定會擠到溢出來,然後那天回去的時候,他整個聯絡簿是溼的~
學生:就放到乾掉。
媽媽:所以我就,我也跟他講說你聯絡簿字可不可以寫漂亮一點,其實他如果認真寫,他字可以寫漂亮,他就是要,或是可能很趕,或是快,他就是都寫得很醜。
專輔︰所以通常就是~聯絡簿,他下課~需要訂正,他是不知道他要訂正?
媽媽︰他知道,他一年級就開始是這樣了耶!一年級從李老師,就說有時候就說他下課他都沒訂正他就跑掉,她還叫同學去找他。有時候他就在廁所上很久,要不然就是跑去哪邊玩,同學就去找他回來。他知道這個規則,你是不是知道說沒訂正完下課要訂正?(問學生)
學生:對(點頭回答)。
媽媽:對啊,你看,那他還是跑掉啊!
專輔︰你是真的很想去玩!
學生:對對對。
媽媽︰可是講不聽啊!就爸爸跟他講說:「你一定要訂正完才能下課。」他都跟你講說:「知道了。」可是當下可能也受不了誘惑,就可能也都忘記我有東西要訂正他就跑了。就是這樣被老師留下來說,搞得我也要在外面等他等很久,那我就很氣。因為昨天也很冷,我就在那邊校門口等了快半個小時,我不可能走掉,因為爸爸上班,走掉我還要再回來一趟啊!我就在那邊一直等啊!
專輔︰那你們家住離學校多遠?
媽媽︰其實還好,我們家就在○○捷運站,就下個○○橋就到了,左轉就到了。
學生︰就是○○橋和OO橋連接的處,連接處。
媽媽︰其實騎機車應該5分鐘就到了吧,很快!
學生:連接處,的連接處。
督導︰(微笑)
媽媽︰然後呢?
學生:然後呢,他因為那個,不用~過5分鐘就到這邊了。
媽媽︰喔!
學生:嘻嘻嘻(輕輕笑出聲音)。
媽媽︰所以怎麼辦?(苦笑)講不聽啊!(1002)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07, 20:15


專輔︰所以他是…老師也可以接受他們4點之後留下來慢慢訂正?

媽媽︰其實…其實是這樣,可是之前有一次,我好像之前有講過,有時候爸爸休假,爸爸都會來接他下課,我都會在家裡。有一天他讓爸爸等很久,像我這樣的情形,鐵門關掉了,然後他沒出來,爸爸就轉~因為之前有跟他說過,只要門關起來,他一定走掉,結果沒想到我以為爸爸講氣話,結果他真的回家了耶。他回家之後開門,耶,那小孩呢?他說我不知道啊!沒有等到人啊!結果爸爸就回來了,事後老師就打電話來說,OO等不到人,那爸爸就讓他在學校等,等到大概快5點才去載他,讓他在警衛室寫功課。有跟他講過:「你能夠下課,第三節下課,或是上整天課,你在前一節一定要把該用的功課,聯絡簿看一看,重複看過你有沒有漏的,ok之後~你不要在最後~我覺得他應該是在快要下課的時候,或是已經打鐘了,他才在那邊收書包,看他東西有沒有弄。他沒有一次跟著隊伍出來,很少。就是大家一起出校門口,你永遠看不到他,他很少這樣跟著出來。一定是最後一個這樣匆匆忙忙,這樣衝過來找你。

專輔︰那他是有看,然後漏掉了,還是他~沒有檢查?

媽媽在這裡說了很多爸爸的表現,大致上可以瞭解爸爸的某些個性。在家庭會談的場合,聽到媽媽提到父親這樣的作為時,如果專輔置之不理,感覺上好像也是在認同爸爸這樣的作法,甚至會讓媽媽也認為,老師對於爸爸這樣的表現也沒有意見。換作是我,我會在這裡稍處理一下父子之間的事情。我會問媽媽為何爸爸到了5點才去學校接個案?因為忙走不開,還是要懲罰小孩?而對於爸爸當天的表現,媽媽怎麼看?同意,還是不同意?父母之間對於處理同樣的問題,意見上是否一致?至少與媽媽談一下這樣的事情,比較不會讓個案認為,老師也同意爸爸的作法,跟父母視同一國的。

媽媽︰我覺得他應該沒有檢查,你抄完聯絡簿之後到底有沒有去看?他現在比較好一點點了啦,就是基本上聯絡簿抄的,他都有帶回來。
督導:破掉了?(督導當時在看個案的聯絡簿,有一頁破掉用膠帶黏起來。當時督導展示那一頁並詢問媽媽)

其實我在家長與個案進輔導室之後,就一直在看學生的聯絡本,讓專輔放手去談,看看專輔談的如何。而聯絡本上有因為膠水太多,被撕開破掉的動,是很早就看到,但一直到這裡才拿給媽媽及個案看。我當時說「破掉了?」是看著個案說的,一方面要看個案想不想說話,一方面也是要插斷前面媽媽描述父親到學校接不到小孩的情緒。專輔的這一句接話,是接續著媽媽的情緒延伸的,如果一直進行下去,就會形成都是個案的錯,才造成爸爸一氣之下走人,媽媽越說越氣的氛圍。這樣的話,在旁邊聽著大人說話的個案,就只會感覺到會談一路上都被指責,他有參與沒有參與都差不多,他就不太會想說話了。因此我才在這裡岔出這一個話題,企圖突破一下當時的局勢。

媽媽:他可能是那個膠水黏太多了,對不對(看著小孩說),因為他就是手眼協調不好,所以有時候他擠那個膠水,或是口紅膠,一定會擠到溢出來,然後那天回去的時候,他整個聯絡簿是溼的~

學生:就放到乾掉。
媽媽:所以我就,我也跟他講說你聯絡簿字可不可以寫漂亮一點,其實他如果認真寫,他字可以寫漂亮,他就是要,或是可能很趕,或是快,他就是都寫得很醜。

專輔︰所以通常就是~聯絡簿,他下課~需要訂正,他是不知道他要訂正?

一句「破掉了?已經讓嗎媽的話題轉到比較沒有情緒的來描述個案的其他表現,而個案也開口加入話題。如果沿著這個線索談下去,就能聽到媽媽比較客觀的談論自己的小孩。但沒有想到專輔又把話題轉回來下課訂正功課這件事情。看起來與專輔之間的默契還差得很。或許專輔會懷疑,為何不繼續談下課訂正這一件事情?這也是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細節啊。當然沒錯,只是在這種氛圍底下談這種事情,通常都會聽到情緒性的字眼,無法聽到孩子真實的狀況。更何況媽媽已經主動談到孩子的手眼協調有問題,如果沿著孩子的能力上還有哪些狀況來發展,或許能更清楚知道,為何個案在下課時無法按照老師的交代完成訂正。有了這一些瞭解之後再來與媽媽談無法按時訂正的事情,比較能幫孩子看到問題點以及找到可能的介入方法。如果真的忍不住,非要在這裡問訂正的事情,我也會問個案:「你下課沒有訂正,那你在做什麼?」」

媽媽︰他知道,他一年級就開始是這樣了耶!一年級從李老師,就說有時候就說他下課他都沒訂正他就跑掉,她還叫同學去找他。有時候他就在廁所上很久,要不然就是跑去哪邊玩,同學就去找他回來。他知道這個規則,你是不是知道說沒訂正完下課要訂正?(問學生)
學生:對(點頭回答)。

專輔延續這一個話題的結果<就是媽媽繼續數落個案的過錯>雖然這一個學生目前還是很天真,對於媽媽的這種表現沒有不好的心思,還很天真的附和說「對」,但是如果家長的這個習慣繼續下去,逐漸長大的個案是否會依然如此天真而不在意?一般看到的情況是,要麼就是漸漸叛逆與家人衝突;要麼就是變得退縮、沒有自信。這兩種結果應該不會是家長或輔導老師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有先見之明的話,就是盡量不要去引發這種對話,萬一不小心出現了,也要將這種局勢轉變,不要讓媽媽停留在只是責怪的心思。要引導媽媽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在媽媽說完後,接話「他從一年級就是這樣啊,那會不會是他能力上有困難,而不是他不願意做呢?」

媽媽:對啊,你看,那他還是跑掉啊!
專輔︰你是真的很想去玩!
學生:對對對。

專輔這樣的接話,會落實媽媽的責備,好像就在證明個案就是貪玩,才會忘掉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如果要問類似的話,也應該問「你要跑出去之前,有沒有想到功課還沒有訂正?」或者問「你是看到人家在玩什麼,有那麼好玩嗎?」

媽媽︰可是講不聽啊!就爸爸跟他講說:「你一定要訂正完才能下課。」他都跟你講說:「知道了。」可是當下可能也受不了誘惑,就可能也都忘記我有東西要訂正他就跑了。就是這樣被老師留下來說,搞得我也要在外面等他等很久,那我就很氣。因為昨天也很冷,我就在那邊校門口等了快半個小時,我不可能走掉,因為爸爸上班,走掉我還要再回來一趟啊!我就在那邊一直等啊!

媽媽在這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點,他已經觀察到孩子會受不了誘惑,但專輔並沒有接下來,跳過去了。喚作是我,我會問媽媽「他常常受不了誘惑嗎?」「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受不了誘惑的情況?」從受不了誘惑來與媽媽談孩子的能力狀況,引導媽媽看到孩子能力上的困難。

專輔︰那你們家住離學校多遠?

專輔又岔開話題,好像在一些有家長釋放出壓力的點時,就會自動轉彎。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經常在會談現場看到。如果沒有做好承接會談者所釋放出來的壓力之心理準備,會談的流程就會一直轉來轉去,談到最後的結果會變成鬼打牆。

媽媽︰其實還好,我們家就在OO捷運站,就下個OO橋就到了,左轉就到了。
學生︰就是○○橋和OO橋連接的處,連接處。
媽媽︰其實騎機車應該5分鐘就到了吧,很快!
學生:連接處,的連接處。
督導︰(微笑)
媽媽︰然後呢?

這裡應該是媽媽第一次,以非追究肇事責任的態度與孩子說話。但為何會引發媽媽的這個表現?則是因為在孩子說完話之後,我看著他微笑。這個動作很難說明,並不是預先計劃好,而是臨時直覺的反應。因為個案前面很認真的想要補充媽媽所說的話,但又講得不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輔導人員沒有做一些表示,恐怕只會招惹已經在氣頭上的媽媽一頓批評:「連話都說不清楚」「你在說甚麼」這一類的話語。因此輔導人員表示對個案表達的興趣,看著個案,等待個案進一步說話。這時不管你有沒有說話,都會讓在現場的媽媽看到,輔導人員想聽孩子繼續說下去。在這種狀況之下,媽媽原本一直在責怪孩子的氣勢就會被打斷,甚至是轉移成為傾聽孩子表達的情勢。我們做親子會談的目的,就是希望家長能心平氣和的聽孩子表達,而不是在責備的氣氛下讓孩子辯白、狡辯或沉默不語。因此在世當的實機適當地介入,相當的重要。

學生:然後呢,他因為那個,不用~過5分鐘就到這邊了。
媽媽︰喔!
學生:嘻嘻嘻(輕輕笑出聲音)。
媽媽︰所以怎麼辦?(苦笑)講不聽啊!(1002)

從媽媽的回應,可以看得出來,對個案的表達是不滿意的。但這本來就如此,媽媽其實也心知肚明。只是在生氣的情緒當下,根本就把孩子的能力不好這件事情忘光光了。但在這裡,媽媽的情緒已經改變,從之前的理直氣壯,變得無奈,雖然也沒有很正向,但至少沒有那麼傷害性。事實上,不管是學校輔導或專業的心理治療,成果的產生都不是因為說了一句什麼特別的話;而是在不斷的對話過程中,一點一點的累積小小的改變。就像滴水穿石一般,時間久了,就看到輔導或治療的效果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09, 09:18


專輔︰所以媽媽覺得最煩惱的是甚麼啊?

媽媽︰其實我最怕的是他的人際關係,課業上我倒覺得~我會盯啦,我也會盡量~就是,他不懂我就一直教,可是就怕他的同學會排擠他,因為他這種狀況,之前我就有說過,他期末表演就沒有人要跟他同一組啊!那兩個兩個配對,沒有人要跟你一組,對不對?他就選到…

學生:才不是ㄌㄟ,有人要跟我同一組。
媽媽:沒有,你就選到最後是他…
專輔:那所以情形是怎麼樣啊,○○?有人要跟你同一組…
學生:有有有有。
媽媽:是誰?
學生:林○○、莊○○、汪○○和劉○○他們。
專輔:他們都想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那後來發生了甚麼事呢?
學生:後來,然後我們就一起玩~一起~一起~
媽媽:講相聲那個沒有人要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啊!

媽媽:對啊,那就是~相聲表演甚麼就是大家都不跟他同一組,他說媽媽我就配到一個班上成績最不好那個,(個案在旁邊聽得有點興奮)那個跟我同一組,那個好像回家不寫功課,他有跟我講說:「媽媽那個都不寫功課,每天都被老師唸,都被老師唸~」

專輔:那所以○○,剛剛講的人家願意跟他一起玩是甚麼活動?
媽媽:是甚麼活動?
學生:那個體育課,大家~大家~那個老師說要分成幾組,那個老師說的,老師說要分成幾組…
專輔:那個時候…
學生:還一起~一起~一起~ㄟ~一起遊戲。
專輔:嗯…所以一起遊戲的時候會有人很願意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對對。
專輔:但是如果要一起說相聲的時候…
媽媽:一起正式學習,尤其是團體中的表演,也許要加分甚麼的,可能就不會~
專輔:目前沒有…

媽媽:其實他在團體中他沒甚麼耐性,像有時候我帶他跟小朋友出去玩,他不會跟人家~譬如人家很熱絡玩一樣遊戲,他大概待個5分鐘吧,他不見了。

專輔:他跑去哪裡了?(11:59)

媽媽:他就自己去玩他的啊,像有時候我們出去烤肉什麼,大家在那邊水池玩水,他就沒有,他就旁邊自己跑去旁邊在那邊玩球,然後去玩一些…

學生:我沒有,我沒有跑到…
媽媽:有啦,他就自己跑到旁邊。
學生:我沒有跑到外面玩球。
媽媽:我說旁邊。
學生:旁邊是哪裡?
媽媽:那個水池的旁邊,他常常就是有時候,一下子熱絡,一下子就會自己一個人。
專輔:所以○○記得那個情形嗎?
學生:就是有兩個遊戲區,一個是沙灘玩遊戲區,還有水池玩遊戲區。
專輔:嗯。
學生:然後我們準備蓋沙堡。
專輔:嗯。
學生:然後呢,我們一下子會去水池那邊玩,一下子會去那個沙堡那邊玩。
專輔:ㄡ,所以你有跟那個小朋友說︰「那我們現在一起去沙堡玩,或是我們現在一起去水池玩嗎?」
學生:不是,是我~是我一下子去水池玩,一下子去沙堡那邊玩
專輔:喔…是你~
學生:對對對,自己一個人。
專輔:那你有想要跟他一起~一起在沙堡玩,或是一起在水池玩嗎?
學生:不是。
媽媽:小朋友大概有10個啦。
學生︰有,有些…
媽媽︰小朋友大概有10個左右,大家一起玩一個遊戲,那玩一玩就會
學生︰換別的區域。
專輔:有規定說大家要在同一個區域嗎?

媽媽︰有啦,就在想說小朋友都在那邊玩,可是玩一玩他就會去旁邊,那倒是無所謂。就是說集體大家玩,所以我們講好說分組,誰跟誰一組這樣玩,玩到他就不見了啊。我覺得他在團體遊戲當中,他那個持久度沒有那麼好,有時候也會搞不清楚人家現在在玩甚麼,他的理解還是~我覺得還是沒有很ok。(1354)

專輔:所以他是想要玩自己想玩的…還是~
媽媽︰對。
專輔︰還是他目前沒有想要跟同學…
媽媽:其實他是一開始是有啦,應該是想跟人家一起玩,可是玩到可能幾分鐘之後他覺得這個可能無趣或是幹嘛,也許他玩膩了我也搞不清楚,他就走掉啦,我也沒有去問他說你幹嘛走掉。

專輔:所以媽媽擔心的人際關係是沒有人跟他一起玩。
媽媽:對,還有他的那個,團體遊戲當中,他沒有辦法跟人家一起,因為以後大一點甚麼研究啊,或什麼有沒有~就沒有~
專輔:一起學習的這個部分是媽媽比較擔心的。
媽媽:他很會狀況外,真的狀況外。
專輔:所以現在有分組一起學習嗎?
媽媽:有啊,有時候他們班上會分3、4個小組,大家會討論甚麼的。
專輔:目前還沒有辦法~
媽媽:我有問過老師,老師說可能他在裡面,也沒有甚麼…,也不能講說沒有甚麼貢獻,可能會,該幫忙的他可能也幫不上啦。
專輔:那他在家裡跟妹妹之間也有這種情形嗎?就是沒有辦法一起玩。﹙15︰04﹚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解說: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10, 12:40


專輔︰所以媽媽覺得最煩惱的是甚麼啊?

媽媽︰其實我最怕的是他的人際關係,課業上我倒覺得~我會盯啦,我也會盡量~就是,他不懂我就一直教,可是就怕他的同學會排擠他,因為他這種狀況,之前我就有說過,他期末表演就沒有人要跟他同一組啊!那兩個兩個配對,沒有人要跟你一組,對不對?他就選到…

學生:才不是ㄌㄟ,有人要跟我同一組。
媽媽:沒有,你就選到最後是他…
專輔:那所以情形是怎麼樣啊,OO,有人要跟你同一組…
學生:有有有有。
媽媽:是誰?
學生:林OO、莊OO、汪OO和劉OO他們。
專輔:他們都想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對對對。
專輔:那後來發生了甚麼事呢?

媽媽擔心個案在班上的人際關係,提到沒有同學要與個案同一組,但個案卻搶先辯白。這裡顯示出媽媽對個案的學校生活,還是有不夠瞭解的地方。因此在這種時候,應該要讓個案將話說清楚,把媽媽所不知道的狀況說清楚。這裡專輔的問話,指涉的對象是不清楚的,很容易讓學生跳過這一個話題,以為老師要問的是別的事情,因該要在這裡問學生,「那你是在什麼活動時,跟這些同學同一組?」或者是問「那你跟這些人同一組時,在做什麼?」這一類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繼續留在這一個話題上表述。

學生:後來,然後我們就一起玩~一起~一起~
媽媽:講相聲那個沒有人要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啊!

我會習慣在這種時候介入發言,問學生或媽媽相聲這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畢竟小學生說相聲,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因此我會很好奇,這一個學生竟然會表演相聲。因為相聲本身就須要口語表達的能力,至少口條要清晰,與一路談下來個案給人的印象差異太大,更令人好奇想瞭解。而由親子這三句對話可以知道,兩個人說的是不同的情況,因此更有澄清的必要。


媽媽:對啊,那就是~相聲表演甚麼就是大家都不跟他同一組,他說媽媽我就配到一個班上成績最不好那個,(個案在旁邊聽得有點興奮)那個跟我同一組,那個好像回家不寫功課,他有跟我講說:「媽媽那個都不寫功課,每天都被老師唸,都被老師唸~」

專輔:那所以OO剛剛講的,人家願意跟他一起玩是甚麼活動?

專輔到了這裡才想問,我會覺得有點慢,沒有搶到先機。而且,專輔是問媽媽,我認為不太好,應該直接問個案。

媽媽:是甚麼活動?
學生:那個體育課,大家~大家~那個老師說要分成幾組,那個老師說的,老師說要分成幾組…
專輔:那個時候…
學生:還一起~一起~一起~ㄟ~一起遊戲。
專輔:嗯…所以一起遊戲的時候會有人很願意跟你同一組。
學生:對對對。
專輔:但是如果要一起說相聲的時候…

應該再追問,前面個案提到的那幾個同學,都是體育課分組的人嗎?

媽媽:一起正式學習,尤其是團體中的表演,也許要加分甚麼的,可能就不會~
專輔:目前沒有…

專輔這種附和媽媽意見的表達,應該要盡量避免,只會讓媽媽更加相信,自己對孩子的評價沒有問題。如果真要回應媽媽,只要說「是ㄡ!」「這樣啊!」就夠了。另外,在課堂上的表演活動,究竟是如果形成小組的,專輔應該是不清楚的。因此對於個案要表演相聲一事,找不到同學同一組,未必是個案的問題,也許全班沒有人會相聲,或者沒有人敢表演相聲。因此對於個案表演相聲一事,應該要將如何決定表演相聲,以及老師如何要求同學的分組這一些細節詢問清楚,才可能確定個案找不到說相聲的伴,是不是個案的人員不好所導致的結果。另外,在這種時候,我會趁機要個案當場表演一段他上課時做過的表演,一方面瞭解個案所說的說相聲,實際上是什麼,再一方面也看看個案的表演好不好。也許講話說不清楚,但說相聲卻是可以的也不一定,因此一定要親自確定,才能對個案形成沒有誤解的印象。

媽媽:其實他在團體中他沒甚麼耐性,像有時候我帶他跟小朋友出去玩,他不會跟人家~譬如人家很熱絡玩一樣遊戲,他大概待個5分鐘吧,他不見了。
專輔:他跑去哪裡了?(11:59)

媽媽:他就自己去玩他的啊,像有時候我們出去烤肉什麼,大家在那邊水池玩水,他就沒有,他就旁邊自己跑去旁邊在那邊玩球,然後去玩一些…

學生:我沒有,我沒有跑到…
媽媽:有啦,他就自己跑到旁邊。
學生:我沒有跑到外面玩球。
媽媽:我說旁邊。
學生:旁邊是哪裡?

個案的理解是很小孩子的,也可以說是幼稚的。媽媽說的旁邊是指離開原本的小團體,但個案似乎連媽媽所說的話,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如果是這樣,日常生活中的親子對話,應該是雞同鴨講的。

媽媽:那個水池的旁邊,他常常就是有時候,一下子熱絡,一下子就會自己一個人。
專輔:所以OO記得那個情形嗎?

如果是我問,我會先問媽媽,她所說的是什麼事情。為什麼那一天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這種事情問媽媽比較清楚,問個案的話,說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說什麼,只會讓媽媽聽了更氣罷了。對於親子關係的改善,其實是有害的。雖然這種影響很微細,但如果在持續與家長及孩子做會談的過程中出現,滴水穿石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學生:就是有兩個遊戲區,一個是沙灘玩遊戲區,還有水池玩遊戲區。
專輔:嗯。
學生:然後我們準備蓋沙堡。
專輔:嗯。

在跟小孩子對話時,會談的大人如果還是用與成人會談的習慣,對於對方的表示都只回應「嗯」的話,會給小孩子壓力,也會讓小孩子不敢暢所欲言。其實可以在小孩子說完之後,抓其話語中的主要對象重複一次,以讓對方知道你有專心在聽。例如可以回應「嗯,有兩個遊戲區」「你們要蓋沙堡」這樣的話。這樣回應的效果,會拉近你跟小孩子的距離。

學生:然後呢,我們一下子會去水池那邊玩,一下子會去那個沙堡那邊玩。
專輔:ㄡ,所以你有跟那個小朋友說︰「那我們現在一起去沙堡玩,或是我們現在一起去水池玩嗎?」

其實這裡可以說得更簡單一點,問個案「是你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嗎?」

學生:不是,是我~是我一下子去水池玩,一下子去沙堡那邊玩
專輔:喔…是你~
學生:對對對,自己一個人。
專輔:那你有想要跟他一起~一起在沙堡玩,或是一起在水池玩嗎?

我會問個案「那你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人,一下子在這邊玩,一下子在那邊玩?」我會將個案自己所說過,而且比較有意義的語句,重複再問個案一次,看他是不是說得出來。因為個案在前面特別強調「自己一個人」,這是個案到目前為止,很難得的對自己的個人感覺很清楚的表述。因此特別引用,一方面讓個案知道我聽到了他所說的話語;而重複說一次,也會產生讓個案覺得自己說了一句不錯的話而被大人肯定。

學生:不是。
媽媽:小朋友大概有10個啦。
學生︰有,有些…
媽媽︰小朋友大概有10個左右,大家一起玩一個遊戲,那玩一玩就會~
學生︰換別的區域。
專輔:有規定說大家要在同一個區域嗎?

媽媽︰有啦,就在想說小朋友都在那邊玩,可是玩一玩他就會去旁邊,那倒是無所謂。就是說集體大家玩,所以我們講好說分組,誰跟誰一組這樣玩,玩到他就不見了啊。我覺得他在團體遊戲當中,他那個持久度沒有那麼好,有時候也會搞不清楚人家現在在玩甚麼,他的理解還是~我覺得還是沒有很OK。(1354)

專輔:所以他是想要玩自己想玩的…還是~

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可以問媽媽,看媽媽怎麼理解個案的這種行為。媽媽一直都只表示不滿與生氣,但可能都沒有去思考為何孩子老是這樣,或是可以如何幫他進步。找家長來會談如果只是讓家長重複一次過往的情緒,那是沒有幫助的。應該要能在別人的情緒中看到,因發情緒背後的想法是否有問題?如果該種情緒的引發是沒有經過思考與判斷,那做會談的老師應該要好奇的去瞭解,在看看有沒有改變的空間。很多做心理會談的人,都習慣於把別人所說的一長串話,濃縮成一個概念來回應對方,就當做是自己的回應。這樣的諮商治療工作,談再久也不會有進展的。

媽媽︰對。
專輔︰還是他目前沒有想要跟同學…
媽媽:其實他是一開始是有啦,應該是想跟人家一起玩,可是玩到可能幾分鐘之後他覺得這個可能無趣或是幹嘛,也許他玩膩了我也搞不清楚,他就走掉啦,我也沒有去問他說你幹嘛走掉。

在這裡媽媽也很清楚的表示,並不清楚個案為何會玩一玩就自己跑掉,因此,即便前面沒想到要問,到這裡媽媽自己都說了,不問媽媽那實在就太可惜了。也許媽媽不會有肯定的答案,但至少專輔可以從多方面引導媽媽來思考。以這樣的方式來教導,甚至是型塑媽媽對個案的行為的反應模式。不要一看到不好的表現急著生氣,而是在看到個案不好得表現時,在生氣之前先引發「為何會如此」的思考。當然這種習慣必須要多次練習,才有可能讓家長學會。但只要再會談中經常做這樣的引導,家長的行為模式也會被改變的。這其實只是應用行為制約的概念來處理,其實並沒有太難的

專輔:所以媽媽擔心的人際關係是沒有人跟他一起玩。
媽媽:對,還有他的那個,團體遊戲當中,他沒有辦法跟人家一起,因為以後大一點甚麼研究啊,或什麼有沒有~就沒有~
專輔:一起學習的這個部分是媽媽比較擔心的。

專輔一樣只是重複了媽媽的擔心,並沒有看到媽媽的擔心中有不合理的撕惟。小學生目前的表現,與大一點之後(多大啊?)的研究(什麼研究呢?)到底有什麼關聯呢?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到底適合走那一條路,媽媽真的有好好思考過嗎?有對自己的小孩的優勢、弱勢能力去注意嗎?只是用自己刻板的認知來框架自己的孩子,似乎將來一定要很會讀書才有出息,因此目前看個案、管教個案都以這種目標來衡量,不會給個案太大的壓力,不會給自己太重的擔子嗎?如果是我,我就會去問媽媽,到底她所設定的,是什麼樣的一種遠景?是擔心孩子到了幾歲,無法做什麼研究呢?讓媽媽停留在這裡一些時間來對話,來釐清媽媽自己這種不合乎現實的想像擔心。這樣才有機會讓媽媽看到自己也太杞人憂天了。如果當年愛迪生的媽媽像這個媽媽一樣,那這個世界就沒有愛迪生了。

媽媽:他很會狀況外,真的狀況外。
專輔:所以現在有分組一起學習嗎?
媽媽:有啊,有時候他們班上會分3、4個小組,大家會討論甚麼的。
專輔:目前還沒有辦法~

專輔一直被媽媽的情緒影響,所說出來的話語都偏向媽媽的立場。這樣的對話聽在個案耳中,應該是不會喜歡的的。其實這裡只要客觀的問媽媽,曉不曉得在班上分組學習的狀況如何就可以了,不需要對於個案的能力好或不好做任何形式的表示。感覺上好像是要討好媽媽,讓媽媽願意繼續跟專輔對話。但是,即便專輔一面倒的贊成媽媽的情緒,家長也不會買帳的。家長式對孩子的表現生氣失望,但家長對專輔的期待卻是:幫助自己的孩子變好。因此一位的支持媽媽的生氣,只會讓媽媽在回家之後感受到專輔老師的無能,並不會因此有好感的。

媽媽:我有問過老師,老師說可能他在裡面,也沒有甚麼…,也不能講說沒有甚麼貢獻,可能會,該幫忙的他可能也幫不上啦。
專輔:那他在家裡跟妹妹之間也有這種情形嗎?就是沒有辦法一起玩。﹙15︰04﹚

媽媽對於個案在學校的分組表現,其實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說,還表述得不夠清楚,因此專輔其實不應開跳開話題,而應該進一步瞭解,媽媽所謂的「該幫忙的他可能也幫不上啦」到底是什麼狀況。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2, 17:50


媽媽:妹妹會帶著他,就譬如說,玩那個大富翁或甚麼,他們這幾天很喜歡玩大富翁,有時候他遊戲規則會忘,妹妹跟他說︰「我有跟你講過,就是要先幹嘛先幹嘛先幹嘛」
學生:那是她的脾氣很大。
專輔(笑)︰妹妹的脾氣很大。
媽媽:因為他聽不懂,妹妹是跟她講你的規則是要先骰骰子,然後骰到哪邊就是~阿他都會忘,或是譬如說他現在當銀行,阿人家是走到要買地的地方,你是要把錢應該要放在銀行裡面,那有時候放到他自己的~放到他自己的那個,他自己的錢那邊,常常規則不太~
專輔:所以○○是第一次玩大富翁媽?
學生:沒有。
媽媽:玩很多次了,3、4次了,大概5次有了。
專輔:從4年級…3年級才開始玩。
媽媽︰最近才開始玩,其實之前就買了啦,可是他們兩個就不愛玩,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會拿出來玩。(1602)
專輔:妹妹現在是幾年級?
媽媽:二年級。
專輔:那她是怎麼知道大富翁的規則的?
學生:因為~因為裡面有規則書,說明書。
媽媽:妹妹有看啦,妹妹有看說那個要先做什麼做什麼。
專輔:那○○有看過說明書嗎?
學生:有有有,那個爸爸有教我們
專輔:爸爸有教你們兩個看說明書是不是?
學生:還有還有教我們玩,還有教我們玩。
專輔:還教你們玩,所以他玩的時候是他~會~○○你自己玩的時候是會忘記~規則嗎?
學生︰ㄟ~是會小~是會~有點忘記(有點不好意思)。
專輔:ㄡ~~~
媽媽:妹妹就會很氣啊,說我跟你講過幾次,我不是教過你怎樣怎樣。所以說很多遊戲都是妹妹帶著他玩,或是點他一下,說你不應該這樣子。阿妹妹教久了就會很大聲︰「我不是跟你講過怎麼樣…」所以他才會說妹妹脾氣很大,(看著個案)是你自己腦袋沒有把規則記好,所以人家才會發脾氣啊!(1702)
學生︰但有時候在家庭…在家庭裏面…如果碰到…碰到那個~那個~家庭關係~的時候,妹妹就會很暴躁。
媽媽︰甚麼叫做家庭關係?
學生︰例如那個…嗯~
專輔:你說一個情況。
學生︰對對對。
媽媽:甚麼情形啊?
學生︰就是那個…嗯~
專輔:曾經發生過甚麼事情?
學生︰媽媽你講那個~。
媽媽:甚麼啦?
學生︰例如跟爸爸抱抱的時候,那個~如果我跟爸爸抱抱,妹妹,妹妹就會很生氣。
媽媽︰是妹妹吃醋啦,譬如像有時候他表現還不錯,爸爸誇獎他或摸摸他的頭抱他的時候,妹妹就會不高興說:「你為什麼都沒有抱我,沒有摸我的頭,我也表現很好啊!」爸爸就把他拉過來,他就覺得妹妹這樣就發脾氣了。其實常常,爸爸常常抱妹妹,誇獎她,對他比較少。是偶爾他真的表現不錯,也會有這樣的動作,那妹妹就會不高興。(18:02)
學生:妹妹很生氣。
媽媽:對啊,她說:「我也表現很好啊,那你為什麼沒有這樣對待我?」
專輔:那○○那一次是做了甚麼樣的表現,爸爸誇獎你呢?
學生:就是那個…ㄟ…爸爸下班回來,然後ㄟ就是…ㄟ…,
媽媽:是課業上的,還是甚麼…還是甚麼事他有提醒爸爸,爸爸就比較高興,就會抱他一下這樣,忘了。做得好事太少~(邊說邊不好意思的笑),我真的忘記了耶!
專輔:那○○你記得嗎?
學生:記得!那個每次~每次爸爸回家的時候,然後~爸爸就會抱我,妹妹都沒有抱到,妹妹就會生氣。
專輔:爸爸回家的時候…
學生:對對對,只要我抱到爸爸,妹妹沒有抱到,妹妹就會很生氣。
媽媽:其實妹妹比較會撒嬌,爸爸一回來,她就會馬上衝去幫他開門,然後就會往他身上黏,阿他就會傻傻,坐在那邊吃飯看電視,就鈍鈍的那樣。會轉頭跟他說:「ㄟ…爸爸回來了。」他才說:「喔…爸爸」我點一下才會叫一下,他就太入迷看電視吃他的飯。
專輔:所以爸爸回家的時候,都已經是他們吃晚餐的時間了?
媽媽:對,因為有時候,(個案也搶著說「但是有~但是」)這個月是爸爸是白天班,因為平時爸爸都是上晚班。像有時候早上他們6點半起床嘛!大概我7點半送他們上學之後,他們可能要到明天的白天才會看到他爸爸。
專輔:他是甚麼職業?
媽媽:爸爸是~他當代書嘛,他晚班的話是9點才下班,9點下班的話他們已經睡覺了,所以有時候他們跟爸爸相處,其實只有相處一個小時左右。除非說到隔天半天,(個案也想插話)譬如說今天他上半天,可是爸爸12點半才出門,也許下課接得上的時候,才會相處大概10分鐘。
專輔:喔…好,○○,那你說呢?
個案:「就是那個呢~嗯,忘記了。」(2010)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20170307親子會談

文章tcpcchen » 2017-05-22, 17:58


媽媽:妹妹會帶著他,就譬如說,玩那個大富翁或甚麼,他們這幾天很喜歡玩大富翁,有時候他遊戲規則會忘,妹妹跟他說︰「我有跟你講過,就是要先幹嘛先幹嘛先幹嘛~」

學生:那是她的脾氣很大。
專輔(笑)︰妹妹的脾氣很大。

感覺上,個案聽得出來媽媽是偏袒妹妹的,將妹妹對哥哥的抱怨合理化。從下一句媽媽的回應,看得出來媽媽確實是偏心的。媽媽看到的是妹妹的認知能力比個案好,甚至可以指導個案;但是個案感受到的,則是妹妹的情緒,甚至可能是超越妹妹的身份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譬如說,學著媽媽管教個案的口吻來說個案的不是,因此個案才會說「那是她的脾氣很大」。在這裡專輔其實可以問個案「妹妹亂發脾氣嗎?」這樣的回應,就字面上來看,與「妹妹的脾氣很大。」意思沒有差太多,但是話語裡面所隱含的意圖與立場,是有很大差別的。會談當目前為止,個案一直被媽媽指責怪罪,可以說是被一路追著打。看到這者情況的專輔,是否有感受到孩子的無奈或可憐?是否心裡面感到無奈或難過呢?但與其讓自己放逸在這種無用的悲情,倒不如想想,是否能站在個案的立場,為個案做一些事情呢?即便只能讓個案發發牢騷、抱抱怨,也應該能讓對方感受到一絲溫暖吧!

媽媽:因為他聽不懂,妹妹是跟她講你的規則是要先骰骰子,然後骰到哪邊就是~阿他都會忘,或是譬如說他現在當銀行,阿人家是走到要買地的地方,你是要把錢應該要放在銀行裡面,那有時候放到他自己的~放到他自己的那個,他自己的錢那邊,常常規則不太~

專輔:所以OO是第一次玩大富翁嗎?

我個案倒是對後來的結果比較有興趣,妹妹怎麼教個案就是聽不懂,那到後來兩個人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在對個案生活細節瞭解的過程中,衝突事件的來龍去脈,比較能看到家人之間,微細的心理動力的運作,也比較有機會瞭解個案情緒與人格特質。因此是不是因為不會玩或第一次玩而不懂規則,這一點對我來說比較不會在意,我會比較在意那一場大富翁遊戲,最後的結局是如何收場的。

學生:沒有。
媽媽:玩很多次了,3、4次了,大概5次有了。
專輔:從4年級…3年級才開始玩。

如果不知道,就直接問「什麼時候開始玩的?」不是更簡單嗎?

媽媽︰最近才開始玩,其實之前就買了啦,可是他們兩個就不愛玩,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會拿出來玩。(1602)
專輔:妹妹現在是幾年級?
媽媽:二年級。
專輔:那她是怎麼知道大富翁的規則的?
學生:因為~因為裡面有規則書,說明書。
媽媽:妹妹有看啦,妹妹有看說那個要先做什麼做什麼。
專輔:那OO有看過說明書嗎?
學生:有有有,那個爸爸有教我們。
專輔:爸爸有教你們兩個看說明書是不是?
學生:還有還有教我們玩,還有教我們玩。
專輔:還教你們玩,所以他玩的時候是他~會~OO你自己玩的時候是會忘記~規則嗎?

這一句回話裡面,專輔有兩個念頭在打架,這種情況應該盡量避免。在與小孩子對話時,因該盡量要讓心思單純,問話簡單清楚比較好。在這裡,如果問個案「爸爸有教過你們怎麼玩,那OO你都忘光光了嗎?」會比較接近個案的年齡。專輔問「OO你自己玩的時候是會忘記~規則嗎」感覺上有點誘導問話的意謂。

學生︰ㄟ~是會小~是會~有點忘記(有點不好意思)。
專輔:ㄡ~~~

媽媽:妹妹就會很氣啊,說我跟你講過幾次,我不是教過你怎樣怎樣。所以說很多遊戲都是妹妹帶著他玩,或是點他一下,說你不應該這樣子。阿妹妹教久了就會很大聲︰「我不是跟你講過怎麼樣…」所以他才會說妹妹脾氣很大,(看著個案)是你自己腦袋沒有把規則記好,所以人家才會發脾氣啊!

媽媽很明顯就是偏袒妹妹,因為個案表現比較不好,就活該被妹妹吼,被妹妹大聲。如果這種邏輯可以成立,那學校老師對功課差,不好好寫作業的學生,是否更可以大聲吼呢?只能說媽媽是用一種很現實的價值觀在看待自己的兩個小孩子,雖然這種情況很普遍,但是這種價值觀是不對的。輔導老師應該會經常遇到這種老師或家長,但是遇到之後又能怎麼辦呢?我會問媽媽,「媽媽也贊成妹妹對OO發脾氣?」「那會不會擔心,妹妹在外面也會對別人這樣?」再看媽媽是否有恢復理性來思考,妹妹的表現可能會在未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學生︰但有時候在家庭…在家庭裏面…如果碰到…碰到那個~那個~家庭關係~的時候,妹妹就會很暴躁。
媽媽︰甚麼叫做家庭關係?
學生︰例如那個…嗯~
專輔:你說一個情況。
學生︰對對對。
媽媽:甚麼情形啊?
學生︰就是那個…嗯~
專輔:曾經發生過甚麼事情?
學生︰媽媽你講那個~。
媽媽:甚麼啦?
學生︰例如跟爸爸抱抱的時候,那個~如果我跟爸爸抱抱,妹妹,妹妹就會很生氣。

個案的口語表達很明顯不好,會詞不達意,或者找不到適當的詞彙。這一點媽媽是清楚的,但是媽媽並沒有在如何幫忙改善上下工夫,而只是挑出個案的問題加以抱怨指責。遇到這種學生,專輔在這過程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去節制媽媽對個案的負面感覺。前面個案說了老半天,總算擠出一些比較可以聽懂的話,這個時候如果專輔主動一點與個案對話(搶在媽媽前面),比較能夠減緩媽媽對個案的負面批評。這裡個案提到爸爸抱他,妹妹會生氣,但細節是很不清楚的。因此專輔要主動介入對話,將說話權搶過來並不困難。也可以藉此讓個案練習做表達,協助個案把事情說清楚。

媽媽︰是妹妹吃醋啦,譬如像有時候他表現還不錯,爸爸誇獎他或摸摸他的頭抱他的時候,妹妹就會不高興說:「你為什麼都沒有抱我,沒有摸我的頭,我也表現很好啊!」爸爸就把他拉過來,他就覺得妹妹這樣就發脾氣了。其實常常,爸爸常常抱妹妹,誇獎她,對他比較少。是偶爾他真的表現不錯,也會有這樣的動作,那妹妹就會不高興。(18:02)
學生:妹妹很生氣。
媽媽:對啊,她說:「我也表現很好啊,那你為什麼沒有這樣對待我?」
專輔:那OO那一次是做了甚麼樣的表現,爸爸誇獎你呢?
學生:就是那個…ㄟ…爸爸下班回來,然後ㄟ就是…ㄟ…,
媽媽:是課業上的,還是甚麼…還是甚麼事他有提醒爸爸,爸爸就比較高興,就會抱他一下這樣,忘了。做得好事太少~(邊說邊不好意思的笑),我真的忘記了耶!

這個媽媽從一開始在談搭的兒子時,其實都是很有情緒的,臉部是板著嚴肅的表情的。之所以會出現邊說變笑的表情,是因為在過程中,聽到媽媽描述個案很誇張的一些作為時,我會帶頭表現出「不可思議」「這麼天兵」的笑容。因為我這樣的表現,一路上也都很嚴肅以對的專輔,也才笑得出來。媽媽是在我與專輔這樣的情緒下,、也漸漸在說道個案很天才的表現時,釋放出無可奈何的笑。孩子在學校也狀況,家長會很擔心或很生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個案所出的差錯並不是去做很大的惡事,家長在談論事如果情緒一直崩在憤怒的情緒,就會無法製造討論如何解決的空間。因此遇到這種家長,專輔應該要能適時的表現出輕鬆的感覺,讓家長的情緒不要一直處在繃緊的狀態,才有可能引導家長理性的來談孩子的問題。

專輔:那OO你記得嗎?
學生:記得!那個每次~每次爸爸回家的時候,然後~爸爸就會抱我,妹妹都沒有抱到,妹妹就會生氣。
專輔:爸爸回家的時候…

在這裡其實可以問「那爸爸為什麼要抱你?」個案比較聽得懂是什麼意思,也比較能夠回有有用的訊息。

學生:對對對,只要我抱到爸爸,妹妹沒有抱到,妹妹就會很生氣。

雖然表達能力不好,但是感知能力並沒有變差,只是有沒有機會,或想不想表達罷了。

媽媽:其實妹妹比較會撒嬌,爸爸一回來,她就會馬上衝去幫他開門,然後就會往他身上黏,阿他就會傻傻,坐在那邊吃飯看電視,就鈍鈍的那樣。會轉頭跟他說:「ㄟ…爸爸回來了。」他才說:「喔…爸爸」我點一下才會叫一下,他就太入迷看電視吃他的飯。
專輔:所以爸爸回家的時候,都已經是他們吃晚餐的時間了?

專輔前面問個案是有什麼好表現才被爸爸抱,都還沒有得到回應,一聽到媽媽說吃飯的事情,又把話題岔開了。其實媽媽心裡面知道妹妹比較會逢迎、討大人歡欣,但並不認為這樣不好。反而會覺得個案太過於木訥,反應遲鈍,而不認為個案的個性其實比妹妹良善。

媽媽:對,因為有時候,(個案也搶著說「但是有~但是」)這個月是爸爸是白天班,因為平時爸爸都是上晚班。像有時候早上他們6點半起床嘛!大概我7點半送他們上學之後,他們可能要到明天的白天才會看到他爸爸。

專輔:他是甚麼職業?

媽媽:爸爸是~他當代書嘛,他晚班的話是9點才下班,9點下班的話他們已經睡覺了,所以有時候他們跟爸爸相處,其實只有相處一個小時左右。除非說到隔天半天,(個案也想插話)譬如說今天他上半天,可是爸爸12點半才出門,也許下課接得上的時候,才會相處大概10分鐘。

專輔:喔…好,OO,那你說呢?

「那你說呢?」感覺上好像是要求個案替自己辯白,問題是,就算個案對爸爸回家的反應比較不熱情,那有什麼錯呢?這裡應該是要回應「OO,你剛剛想說什麼?」比較不會有立場上的暗示。

個案:「就是那個呢~嗯,忘記了。」(2010)

被專輔這麼一問,感覺上好像是質問個案「OO,你還有什麼要狡辯的?」個案怎麼不會被嚇到忘了自己想說什麼呢?雖然專輔再說這句話的口吻是溫和的,但我認為這種表達還是容易讓某蕭孩子產生不好的感覺,因此建議應盡量避免。其實可以接著說「好,OO,換你說。」就可以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下一頁

回到 專輔教師會談逐字稿解說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