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3 頁)
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3, 23:34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媽媽第一次來嗎?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笑)上次爸爸回去有跟你談,就是,知道OO為什麼要來談這件事嗎?
媽媽:知道!這個我知道。
輔導老師:那~~媽媽你自己,在家裡面,覺得OO這一陣子在家裡的適應狀況怎麼樣?
媽媽:起伏就很大啊!就...她的心情起伏很大。
輔導老師:嗯哼,恩~是~因為什麼事情嗎?還是?
媽媽:有有時候就是不順她的意思啊,幹嘛啊,她不高興,就會這樣啊!
輔導老師:歐~~恩,上次我們跟爸爸有瞭解一下她在家裡吃飯的狀況,那現在OO三餐的狀況大部分都是你幫她準備的是不是?
媽媽:嗯~早上都是爸爸在弄,現在早上是爸爸在弄,有時候是我們外面買回來啦!是爸爸跟她一起吃,我比較沒有跟她一起吃,因為我要去上班。
輔導老師:上班?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比OO還要早?
媽媽:對啊!因為她早上比較賴床(呵呵)比較晚出門,我要比較早出門,我就沒有跟她一起吃。
輔導老師:所以OO早上起床是...都大部分是幾點?
媽媽:都是爸爸叫,這一學期啦!因為這一學期我去工作,所以就交給爸爸。
輔導老師:所以變成早餐,她還沒起床,你就要先出門了。
媽媽:對。
輔導老師:歐~那OO大部分~你是幾點就要出門?(0150)
媽媽:我啊!?大概都是在七點鐘之前會出門。
(媽媽看了一下包包裡的手機)
輔導老師:你東西要不要先放著?
媽媽:沒關係。
輔導老師:沒關係,那這樣子的話變成早上是爸爸叫他起床。
媽媽:對啊!爸爸叫就~爸爸跟她吃啊,載他來上課啊。
輔導老師:所以OO出門的時候,你出門的時候她還沒有起床。
媽媽:恩~有時候會起床有時候還沒起床,恩~因為我出門的時間大部分是在七點鐘之前會出門!有時候她會起來,有時候還沒起來。
輔導老師:ㄡ~可是從你們家那邊,這樣過來這邊來得及嗎,如果七點才起床的話。
媽媽:她啊?
輔導老師:嗯!
媽媽:她爸爸六點鐘就開始叫了,叫到六點半還沒起來(邊說邊笑)。
輔導老師:所以是早上起不來,是不是?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睡不飽?
媽媽:她晚上都常常說睡不著啊!
輔導老師:歐~睡不著啊!所以OO幾點睡覺?
媽媽:我一般都是叫她九點半就會叫她去睡覺啦!可是她就常常說睡不著,她就跑來跑去啊!
輔導老師:歐~是~以前的習慣就是都差不多九點半睡,還是說?
媽媽:以前,她沒生病之前,也是爸爸在帶,那個時候我沒有在家,因為我在做看護沒有在家,幾乎沒有在家,是她生病之後我在帶,我現在就會在家而已。(0337)
解說: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4, 07:05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媽媽第一次來嗎?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笑)上次爸爸回去有跟你談,就是,知道OO為什麼要來談這件事嗎?
跟第一次見面的家屬會談,應該可以不要這麼快進入輔導的主題。可以在這裡先與家長閒聊一下,一方面讓家長緩和一下,也讓自己熱身一下。因此可以先問問家長,來學校是否方便,有沒有造成家長困擾。順便藉此評估一下後續再約家長的可能性如何
媽媽:知道!這個我知道。
輔導老師:那~~媽媽你自己,在家裡面,覺得OO這一陣子在家裡的適應狀況怎麼樣?
換成是我,會問媽媽是否認為孩子也需要來做輔導。可以瞭解父母兩人對學校所建議的輔導轉介,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如果詢問之後,媽媽表示有需要,接下去才問媽媽對輔導的期待,希望輔導老師能夠幫忙哪些部份。之後再理解孩子在家裡有否讓媽媽擔心,造成困擾。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另外,就專輔說的這句話來看,應該改成「那~~媽媽覺得OO這一陣子在家裡的適應狀況怎麼樣?」會比較好
媽媽:起伏就很大啊!就...她的心情起伏很大。
輔導老師:嗯哼,恩~是~因為什麼事情嗎?還是?
專輔在這裡其實可以稍微等待一下,不急著問是什麼事情。可以在「嗯哼」之後停頓,等媽媽繼續講。或者可以直接說「是怎麼樣呢?」
媽媽:有有時候就是不順她的意思啊,幹嘛啊,她不高興,就會這樣啊!
輔導老師:歐~~恩,上次我們跟爸爸有了解一下她在家裡吃飯的狀況,那現在OO三餐的狀況大部分都是你幫她準備的是不是?
在這裡專輔老師將話題跳開了,會讓媽媽要表述的心情受到打斷。這裡就可以問媽媽是哪些事情讓個案出現不高興的情緒,將媽媽的情緒接續下去。當然,自動化的將話題跳開的背後,可能有害怕面對媽媽情緒的壓力與焦慮,這是專輔自己要去探究的。如果不能克服去面對這種焦慮,就會讓自己與家屬的對話變得沒有效率。
媽媽:嗯~早上都是爸爸在弄,現在早上是爸爸在弄,有時候是我們外面買回來啦!是爸爸跟她一起吃,我比較沒有跟她一起吃,因為我要去上班。
輔導老師:上班?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比OO還要早?
專輔在這裡的回問,雖然並沒有什麼不恰當,但是這種問法對於要瞭解個案的生活細節幫助不大。與其問「比OO還要早」,不如問「媽媽都幾點出門?」除此之外,換是我會談的話,會問媽媽有吃早餐才出門嗎?也會接著這條線索繼續跟媽媽聊,一週當中,是否每天都沒有機會與個案一起吃早餐?假日呢?這樣的話題。其目的就是要瞭解個案與家人(父母)的生活中,有沒有共同做某些事的時候。這樣就可以知道個案與家人之間彼此情感的交流甚至是互相支持的狀況。
媽媽:對啊!因為她早上比較賴床(呵呵)比較晚出門,我要比較早出門,我就沒有跟她一起吃。
輔導老師:所以OO早上起床是...都大部分是幾點?
專輔這一句話說聽起來,實在不怎麼順口。好像本來要問別的事情,臨時又轉彎去問幾點起床。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猶豫著是否要問會讓對方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起床,不管是誰叫起床或幾點起床,應該都不是會禳人難以啟齒的話題。因此專輔在話語說出來之前,應該先確定自己的心思比較好。
媽媽:都是爸爸叫,這一學期啦!因為這一學期我去工作,所以就交給爸爸。
輔導老師:所以變成早餐,她還沒起床,你就要先出門了。
專輔這一句回話,也是很奇怪的表達語法。應該是平常講太多贅詞的習慣所造成的結果。在平時與人閒聊,口頭禪或無意義的贅詞,不會夠成溝通的困難。但是在諮商輔導的會談中,這種習慣其實對會談結果是有不利影響的。另外,媽媽的回達,看起來似乎沒有針對專輔的詢問回應,但其實媽媽這麼說的意思,是間接的表示她並不知道個案幾點起床,但專輔似乎沒有聽懂這一層意思,還是在媽媽先出門這點上打轉。換成是我,我會回應:「所以媽媽並不知道OO是幾點起床?」來確認媽媽所說的是這個意思。
媽媽:對。
輔導老師:歐~那OO大部分~你是幾點就要出門?(0150)
跟前面一樣,又是中間轉彎的說話。感覺上專輔的心思中,沒有一個對話的脈絡可依循,因此才會在表達上呈現出想問這個事情,又突然去問別的事情這種現象。如果經常讓這種轉彎的對話出現在會談中,家屬也會失去思考的脈絡,而出現沒有效率的話語了
解說: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4, 07:25
由 tcpcchen
媽媽:我啊!?大概都是在七點鐘之前會出門。
(媽媽看了一下包包裡的手機)
輔導老師:你東西要不要先放著?
專輔的反應是有些慢,當時的情況是媽媽進輔導室時手上拿了個包包。坐定後,包包卻一直放在自己的雙腿上。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只想講幾句話,就要離開。我一開始就注意到這個狀況,但不吭聲,要看專輔有沒有反應,但專輔一直不以為意,一直到這時才意識到媽媽的狀況。如果一開始媽媽坐定後,跟媽媽寒暄熱身階段就先建議媽媽將包包放下來,讓媽媽處在比較放鬆的狀態的話,對後續會談進行應該是比較好的。外一點要提醒的是,我在跟家長或學生對談時,會盡量提醒自己不要「你」來指稱對方。因此專輔老師如果是說:「媽媽要不要先把包包放著?」聽起來感覺會比較好
媽媽:沒關係。
輔導老師:沒關係,那這樣子的話變成早上是爸爸叫她起床。
媽媽在前面就說過,自己要上班,必須早出門。因此都是爸爸在家叫個案,準備早餐。專輔這句話說與不說沒有太大差別。
媽媽:對啊!爸爸叫就~爸爸跟她吃啊,載她來上課啊。
輔導老師:所以OO出門的時候,你出門的時候她還沒有起床。
同樣的問題,表達的主要客體是誰,應該要在說話前確定清楚。
媽媽:嗯~有時候會起床有時候還沒起床,嗯~因為我出門的時間,大部分是在七點鐘之前會出門。有時候她會起來,有時候還沒起來。
輔導老師:ㄡ~可是從你們家那邊,這樣過來這邊來得及嗎,如果七點才起床的話。
媽媽:她啊?
輔導老師:嗯!
媽媽:她爸爸六點鐘就開始叫了,叫到六點半還沒起來(邊說邊笑)。
輔導老師:所以是早上起不來,是不是?
如果是我,我會問,那叫不起來怎麼辦?了解一下早上無法叫個案準時起床,有沒有造成親子之間的困擾或衝突。比單純只是回應「叫不起來啊」要更有收穫。
媽媽:對啊!
輔導老師:睡不飽?
如果順著專輔的對話,媽媽回應說對啊早上叫不起來時,我會進一步去問媽媽對於這種情況的想法,比如說會不會擔心,還是認為無所謂。或者是事不關己的態度,認為那是爸爸的工作。這中間其實有很多可能性,也都可以從媽媽的回答中看到這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的互動與情感的流動脈絡如何。
媽媽:她晚上都常常說睡不著啊!
輔導老師:歐~睡不著啊!所以OO幾點睡覺?
通常聽到小孩子睡不著,我會先問家長是一直以來都如此,還是最近才這樣。接下來才會去了解個案的睡覺時間以及晚上的生活作息。另外一個可以詢問的方向則是,了解家長對於孩子睡不著這一件事會不會擔心,以及有沒有做任何處置或安排。
媽媽:我一般都是叫她,九點半就會叫她去睡覺啦!可是她就常常說睡不著,她就跑來跑去啊!
輔導老師:ㄡ~是~以前的習慣就是都差不多九點半睡,還是說~
媽媽:以前,她沒生病之前,也是爸爸在帶,那個時候我沒有在家,因為我在做看護沒有在家,幾乎沒有在家,是她生病之後我在帶,我現在就會在家而已。
輔導老師:嗯~嗯~嗯,所以她九點半睡覺也是固定的習慣?
媽媽:應該也是都差不多啦!爸爸那個時候最晚也是十點啦!
專輔老師重複確定個案晚上睡覺時間,但從前後對話中,看不出這樣確定的目的及效果。感覺上只是抓住一個事件來延長與媽媽的對話長度。其實在確定一直以來都是九點半睡覺之後,可以問媽媽生病以前有沒有晚上睡不著,甚至走來走去的問題。再一句媽媽給的答覆來評估,睡不著與生病這件事情有無關聯,甚至可以進一步聯想,是否有生病後的焦慮擔心,導致個案睡不著。
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4, 22:02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嗯嗯嗯~所以OO你睡不著嗎?
學生:....
輔導老師:嗯~還是還不想睡覺?
學生:...
媽媽:她晚上精神超好的勒。
輔導老師:(笑)那晚上做些什麼事情?(0409)
媽媽:就有的時候,就這個房間跑到那個房間啊!
輔導老師:嗯哼,自己玩捉迷藏?
媽媽:對啊!因為我跟她一起睡,她有時候睡不著,她就跑去她爸爸的房間哪!那邊走走又回來~不然就自己玩啦!
輔導老師:自己玩?她就是自己一個人跑來跑去嗎?還是會看電視或玩什麼東西嗎?
媽媽:電視比較沒有看,她就是~她隨便一個東西就可以玩啦!我都搞不清楚她在玩什麼?一個娃娃也可以,一個人關在房間她就可以玩啦!
輔導老師:嗯~她會自己玩想像的遊戲這樣嗎?還是玩芭比娃娃嗎?
媽媽:有時候她就放音樂,放音樂,她就在那邊跳舞啦!唱歌啦!就跳來跳去啦!她如果生氣,她也不講,就人默默的跑去房間,或把棉被,把自己整個人矇起來,也不吭聲啦!
輔導老師:所以你們也不知道她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對啊!(苦笑)(05:19)
輔導老師:從以前就是,從以前OO就不太習慣這樣?
媽媽:以前~以前比較好一些。
輔導老師:嗯。
媽媽:現在比較嚴重一點點。
督導:以前是說她生病之前嗎?
媽媽:對
督導:上次爸爸來也有提到說,好像生病後~
媽媽:對~
督導:~她個性就慢慢不太一樣。
媽媽:嗯,她以前上課她就很緊張啊!就幹嘛!就快點快點,現在就不是啊!她就很悠哉的。
輔導老師:嗯,很悠哉歐~?
媽媽:對啊!她就不急啊!(笑)
輔導老師:歐,你是說上學遲到這件事,是不是?
媽媽:對啊!她就不急啊!
輔導老師:現在遲到會被處罰嗎?老師的規定是什麼?
媽媽:嗯~,我...因為老師不是明天開始去請產假了嗎?這個老師~
輔導老師:好像是從今天開始。
媽媽:對啊!又請產假啦~就一直換來換去,他們就~好像也比較皮一點了吧!?是不是?是我的感覺啦!我也不知道,要看他們?
輔導老師:所以是...看他們老師...OO你們老師有規定幾點遲到嗎?
學生:(搖搖頭)
輔導老師:沒規定,是...唐老師沒有規定,還是以前的張老師也是這樣?
媽媽:因為張老師那段時間,她幾乎都在治療都沒有來耶!上課,她上課都是,我們都是在九點鐘之前來就可以啦!因為那時候讀半天而已啦!因為就是,學校跟醫院跑,回來的時候體力好,我們就送她來讀半天,就在九點鐘之前會到學校就可以啦!(0710)
解說: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4, 22:11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嗯嗯嗯~所以OO你睡不著嗎?
學生:....
輔導老師:嗯~還是還不想睡覺?
學生:...
這兩句話問得有點奇怪,媽媽都已經說了幾次,個案晚上睡不著,會一直走來走去,因此沒有必要再問重複的問題。如果想借此機會,將話題轉到個案身上的話,是可以看著個案問她:「OO這陣子都睡不著啊?怎麼了嗎?」看看個案接不接話。如果個案接話,就繼續延伸瞭解的深度及廣度;如果個案悶不吭聲,在等待數秒鐘後,就轉回到媽媽身上,詢問媽媽對個案晚上睡不著的想法。比如說,瞭不瞭解為何個案會睡不著,會不會擔心,有沒有嘗試去幫個案處理解決等等。
媽媽:她晚上精神超好的勒。
輔導老師:(笑)那晚上做些什麼事情?
媽媽:就有的時候,就這個房間跑到那個房間啊!
輔導老師:嗯哼,自己玩捉迷藏?
專輔開這個玩笑並不太恰當,聽在個案耳裡,應該也沒有幽默感可言。個案晚上睡不著,從這個房間跑到另一個房間,可以想像並不是愉快的事情,可能是帶著煩躁不安與不舒服的。因此要接媽媽的話的話,可以稍微有點同理心,問媽媽當時的狀況。比如說問媽媽:「是煩躁才跑來跑去嗎?還是怎麼樣呢?」
媽媽:對啊!因為我跟她一起睡,她有時後睡不著,她就跑去她爸爸的房間哪!那邊走走又回來~不然就自己玩啦!
輔導老師:自己玩?她就是自己一個人跑來跑去嗎?還是會看電視或玩什麼東西嗎?
順著專輔的話來說:「自己玩?自己怎麼玩?」應該會比上一句對話好一點。
媽媽:電視比較沒有看,她就是~她隨便一個東西就可以玩啦!我都搞不清楚她在玩什麼!一個娃娃也可以,一個人關在房間她就可以玩啦!
輔導老師:嗯~她會自己玩想像的遊戲這樣嗎?還是玩芭比娃娃嗎?
專輔說的這一句話與上一句話一樣,其實不需要以這種猜測的語句來對話。可以直接問媽媽:「媽媽有看過OO怎麼玩娃娃嗎?」之後可以再接續問:「那OO通常會玩多久(或玩到幾點)才會去睡?」
媽媽:有時候她就放音樂,放音樂,她就在那邊跳舞啦唱歌啦,就跳來跳去啦!她如果生氣,她也不講,就人默默的跑去房間,或把棉被,把自己整個人矇起來,也不吭聲啦。
輔導老師:所以你們也不知道她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對啊!(苦笑)
輔導老師:從以前就是,從以前OO就不太習慣這樣?
到這裡的時候,是可以問媽媽,對於個案這種情緒表現的想法。比如,會不會擔心,有沒有跟爸爸討論過如何處理等等。
媽媽:以前~以前比較好一些。
輔導老師:嗯。
媽媽:現在比較嚴重一點點。
督導:以前是說她生病之前嗎?
媽媽:對。
督導:上次爸爸來也有提到說,好像生病後~
媽媽:對~
醫生:~她個性就慢慢不太一樣。
媽媽:嗯,她以前上課她就很緊張啊!就幹嘛,就快點快點,現在就不是啊,她就很悠哉的。
輔導老師:嗯,很悠哉ㄡ~
媽媽:對啊!她就不急啊!(笑)
輔導老師:ㄡ,你是說上學遲到這件事,是不是?
媽媽:對啊!她就不急啊!
輔導老師:現在遲到會被處罰嗎?老師的規定是什麼?
專輔這裡的回話,又把原來的對話脈絡岔開了。個案的個性改變,從以前會在意遲到,生病後轉變成不在意,看在父母眼裡,應該會有擔心。但媽媽卻是以「悠哉」來形容,感覺上是有點反諷,也隱約隱藏著對個案這種行為的不滿情緒。因此如果不讓媽媽說出其真正的想法,這種不滿的情緒就會一直放著,慢慢發酵醞釀成未來衝突的導因。因此可以在這裡問媽媽:「OO對於上學比較不緊張,媽媽覺得這樣比較好,還時生病前的表現比較好?」
媽媽:嗯~,我...因為老師不是明天開始去請產假了嗎?這個老師~
專輔的對話把話題轉到老師對遲到的處罰,媽媽也就順著專輔說下去。這樣一來,媽媽的焦慮就被掩蓋住了。表面上看,媽媽可以避開去表達對個案的不舒服感覺,但是如果一直這樣憋著,對親子關係並不好。
輔導老師:好像是從今天開始。
媽媽:對啊!又請產假啦~就一直換來換去,他們就~好像也比較皮一點了吧,是不是?是我的感覺啦!我也不知道,要看他們。
個案變得比較皮?媽媽說的是個案的行為情緒的變化,聽起來是擔心與不滿。但是媽媽卻在專輔引導下,將這種改變歸因於頻頻更換老師。這種將責任歸咎於他人,是一般人處理焦慮最常使用的心理策略。但是這樣的逃避策略如果做輔導諮商的人沒有覺察到的話,就會與媽媽共舞。其結果就會將輔導方向導到一個不相干的路上,就很難看到輔導的成效。
輔導老師:所以是...看他們老師...OO你們老師有規定幾點遲到嗎?
面對媽媽的不滿,專輔似乎就開始心慌意亂了,說話來也語無倫次。如果順著媽媽的話,也是可以避開去談論頻頻換老師的問題。在這裡是可以問媽媽:「比較皮一點是指~」來瞭解媽媽所說的「他們就~好像也比較皮一點了吧」是說哪些人?個案嗎?還是除了個案,也包括其他同學?
學生:(搖搖頭)
輔導老師:沒規定,是...唐老師沒有規定,還是以前的張老師也是這樣?
媽媽:因為張老師那段時間,她幾乎都在治療都沒有來耶!上課,她上課都是,我們都是在九點鐘之前來就可以啦!因為那時候讀半天而已啦!因為就是,學校跟醫院跑,回來的時候體力好,我們就送她來讀半天,就在九點鐘之前會到學校就可以啦!(0710)
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5, 07:25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那媽媽說她以前會比較緊張,是指什麼時候?
媽媽:以前一二年級的時候啦!
輔導老師:ㄡ~以前的老師是~
媽媽:郭,郭OO,郭老師啦。
輔導老師:郭老師有規定幾點遲到嗎?
媽媽:好像他們是幾點鐘過後沒有小蘋果吧!好像是獎勵小蘋果,是不是OO~ OO ?
學生:...
媽媽:啊,老師問你你怎麼不吭聲?
學生:...
媽媽:你看,她現在都不吭聲啊!都不講話啊。
督導:上次爸爸來也是講,常常問她,她都不太會回答。
媽媽:對阿!她~問得越多,她就更不耐煩。
督導:這個部分也是生病後才這樣嗎?還是以前也是這樣?
媽媽:嗯~對啊?也就是生~以前也會,可是沒有那麼嚴重。
督導:現在比較,比較常常問她都不回答就是了。那這個部分你們會不會困擾?
媽媽:..會啊。
督導:你們會想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麼,或者怎麼回事,但是她都不太讓你們知道?
媽媽:嗯。
督導:所以是她不想講,還是說她覺得跟你們講也沒有用?
媽媽:應該是~她也不想講,應該她也想說跟你講也沒什麼用處吧,應該是。
督導:嗯嗯,那有沒有可能是她人不舒服?
媽媽:不~不會。
督導:不是啊!因為她現在還有在吃藥嘛~
媽媽:沒有!
督導:ㄡ,她沒有吃藥啦?
媽媽:我們不用吃藥,就是定期追蹤。
督導:她只是化療,化療做完,然後就~回來都不用吃藥。
媽媽:不用。
督導:然後定期要回醫院去~回診?
媽媽:對,就三個月就去照一次核磁共振,順便會一下其他科,每個月都會回去抽血檢查。
督導:嗯,那現在回去檢查的狀況怎麼樣?
媽媽:OK啊!
督導:OK~是說都沒問題?
媽媽:嗯!
督導:所以就不用再擔心她~
媽媽:對,他醫生就說~那個片子看起來都很乾淨,他就跟我這樣講,他說到明年就開始改半年回去追蹤一次。
督導:嗯~嗯!那所以她其實可以過跟一般小孩子那樣~過他們那樣子的生活嘛!
媽媽:可以啊!
督導:生活作息啊~飲食啊~都沒有什麼限制嗎?
媽媽:我們都沒有給她限制,沒什麼,她能吃的我都給她吃,爸爸的就會比較注重一點啦!(10:04)
解說: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5, 07:44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那媽媽說她以前會比較緊張,是指什麼時候?
媽媽:以前一二年級的時候啦!
輔導老師:ㄡ~以前的老師是~
媽媽:郭,郭OO,郭老師啦。
輔導老師:郭老師有規定幾點遲到嗎?
似乎專輔認為,個案會對遲到緊張在意,是因為老師的規定或獎懲。因此才會再會談中去瞭解不同老師的要求。雖然這是一個可能性,但是對於一個罹患重大疾病的小學生來說,更應該要考慮到,一個人被宣判罹患重大疾病之後所產生的,對生病的擔心憂慮所引生出的無力感與生活動力的喪失
媽媽:好像他們是幾點鐘過後沒有小蘋果吧!好像是獎勵小蘋果,是不是OO~ OO ?
學生:...
媽媽:啊,老師問你你怎麼不吭聲?
學生:...
媽媽:你看,她現在都不吭聲啊!都不講話啊。
親子會談中經常會看到家人無意中說出對個案負面的評價或觀感。這種時候的專輔老師,不能只是當個沉默的旁聽者,必須要站在個案的感受這個觀點來與媽媽對話,嘗試中斷或解構媽媽的負面說法與責備。甚至可以進一步的去澄清媽媽這種看法與論斷,是否有可能誤解了個案?是否沒有考慮到、也不瞭解個案生病後,心理內在所承受的壓力?
督導:上次爸爸來也是講,常常問她,她都不太會回答。
媽媽:對阿!她~問得越多,她就更不耐煩。
督導:這個部分也是生病後才這樣嗎?還是以前也是這樣?
我與媽媽的對話,尤其是涉及到媽媽對個案行為表現的不滿,都會去比對生病前後的差異。其目的是要引導媽媽去看到,生病這一件事情,在個案情緒行為變化這一件事情上所扮演的角色。
媽媽:嗯~對啊?也就是生~以前也會,可是沒有那麼嚴重。
督導:現在比較,比較常常問她都不回答就是了。那這個部分你們會不會困擾?
媽媽:..會啊。
督導:你們會想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麼,或者怎麼回事,但是她都不太讓你們知道?
媽媽:嗯。
督導:所以是她不想講,還是說她覺得跟你們講也沒有用?
我會先用開放式的對話引導媽媽,看她會不會說出更多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如果媽媽沒有接招,我鳩下來就會直接給予選項來詢問
媽媽:應該是~她也不想講,應該她也想說跟你講也沒什麼用處吧,應該是。
督導:嗯嗯,那有沒有可能是她人不舒服?
媽媽:不~不會。
我很訝異,為何媽媽對於這一點能這麼確定,並且是很快的否認,快得有些不可思議。但當時也沒有做瞭解,一直到後面,我才理解媽媽為何會有這樣的表現。
督導:不是啊!因為她現在還有在吃藥嘛~
媽媽:沒有!
督導:ㄡ,她沒有吃藥啦?
媽媽:我們不用吃藥,就是定期追蹤。
督導:她只是化療,化療做完,然後就~回來都不用吃藥。
媽媽:不用。
督導:然後定期要回醫院去~回診?
媽媽:對,就三個月就去照一次核磁共振,順便會一下其他科,每個月都會回去抽血檢查。
督導:嗯,那現在回去檢查的狀況怎麼樣?
媽媽:OK啊!
督導:OK~是說都沒問題?
媽媽:嗯!
督導:所以就不用再擔心她~
媽媽:對,他醫生就說~那個片子看起來都很乾淨,他就跟我這樣講,他說到明年就開始改半年回去追蹤一次。
督導:嗯~嗯!那所以她其實可以過跟一般小孩子那樣~過他們那樣子的生活嘛!
媽媽:可以啊!
督導:生活作息啊~飲食啊~都沒有什麼限制嗎?
媽媽:我們都沒有給她限制,沒什麼,她能吃的我都給她吃,爸爸的就會比較注重一點啦!
我在這裡與媽媽的對話,就是從不同的可能性與媽媽討論,引導媽媽去思索,為何個案生病後,情緒行為方面的變化這麼多?也試著引導媽媽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來了解孩子的內在想法。另外,我在後面說了「那所以她其實可以過跟一般小孩子那樣~過他們那樣子的生活嘛!」這一句話,是說給在旁邊聽、默不吭聲的個案聽的。基本上是要鼓勵個案用正向樂觀的態度來看待她自己的病情。另一方面,也是再嘗試試探媽媽對於個案的病情,是否有樂觀的觀點,是否有她的隱憂而未表明。這一點在當時,其實我自己也不能確定,但到後面與媽媽的對話中就浮現出來了
(10:04)
Re: 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5, 09:57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爸爸在注重什麼?
媽媽:飲食那方面啊!說這個又是什麼垃圾食物不能吃啊!我都是,我說她能吃得下去就給她吃啊!
督導:對啊!上次爸爸也有提到說,他對吃東西這個部分他也會比較在意嘛!?
媽媽:對。
督導:那~這個是爸爸以前一直都這樣,還是說OO生病之後爸爸才會特別在意?
媽媽:以前都會這樣,可是生病之後更注意。
督導:嗯~嗯!以前爸爸會注重在哪方面?
媽媽:早餐,他很注重早餐ㄡ。
督導:早餐哪!比如說爸爸在意的是什麼?比如說有沒有農藥啦?還是有沒有~
媽媽:不是,他就是油炸的東西啊!就外面油炸的那些他不會給他吃啦!就是餅乾啦!就垃圾食物他就比較不會~
督導:ㄡ~垃圾食物。
媽媽:同意給他吃。
督導:嗯嗯嗯,那其他的呢?比如說,像現在很多人在講像蔬菜裏面的農藥的問題啦,還有有一些添加物的問題啦,這個部分爸爸會注重嗎?
媽媽:有,有一點啦!可是沒有注重的很嚴重啦!這個注重也沒有用啦!現在都是這樣啦!我的認為啦!(笑)
督導:你如果想要吃比較沒有,沒有~農藥或者沒有添加物的還是買得到啊!
媽媽:可是~不見得,那個什麼,去~抽查的時候,不是說有機,可是他農藥也超標啊!
督導:啊~~對啦!
媽媽:所以我不太相信這些,所以我就,我就認為就是洗乾淨就好了!她的體質現在好像也比較弱一點,有時候吃到不新鮮的東西啊,就比較容易過敏,全身都是耶!
督導:最近還有嗎?最近還有發生過敏嗎?(1200)
媽媽:最近~ㄟ~好像~想一下。
督導:上次爸爸來有提到她有一次過敏,就跑到中興醫院打針的事情~
媽媽:ㄟ~對啊。
督導:結果回家哭了好久。
媽媽:對對對,又有兩次~就是~吃什麼過敏,我也不管她,她好像過幾天也不用吃藥,她就好了。
督導:嗯哼,可是當時會很不舒服啊~
媽媽:那一次比較嚴重,那一次~那一次,她就是起太多了,又癢,好像又拉肚子,又癢,她全身都是。因為我~前兩次起的是臉,臉而已,身上沒有,我就不管她,反正以前做化療的時候,也有幾次那樣,醫生就~也~也跟醫生講,醫生也沒有特別開藥給她吃。過兩天她又好了,所以~
督導:嗯~那她生病以前會常常過敏嗎?
媽媽:沒有耶。
督導:生病不會,那有沒有問過醫生說她過敏,會不會跟她生病後的治療有關係?
媽媽:那時候我有問,可是醫生說~他說不太可能ㄟ,我問他說是不是打化療產生的副作用,他說不太可能。可是這一次我們有回去,有抽血化驗她是對什麼原因過敏。有抽血,可是報告還沒出來。
督導:ㄡ~ㄡ,那實際上她是吃了哪些東西才有過敏反應?
媽媽:好像不~海,是魚吧!?不新鮮的~
督導:魚類啊?
媽媽:嗯~
督導:就是海鮮、魚類這一些的。
媽媽:對!
督導:其他的不太會?像水果啦?有些人會對奇異果過敏!(1347)
媽媽:她不會。
督導:所以她不是因為吃到水果,或者蔬菜造成過敏?
媽媽:不會!
督導:不會啊!或者說像花粉啊?塵蟎,那一類的?
媽媽:她啊?好像~比較不會ㄟ!(1400)
督導:所以都是因為吃到魚類,海鮮類的才過敏?
媽媽:嗯!
督導:怎麼會去吃到呢?
媽媽:我就是煎那個...那一次不知道是不是煎那個虱目魚給她吃~
督導:煎虱目魚啊?
媽媽:呵~呵~
督導:啊!爸爸不是比較不喜歡她吃油炸的?
媽媽:煎的還好。
督導:煎的可以,歐~所以煎的可以接受,但是油炸的不行啊?!
媽媽:對啊。
督導:那~飲食方面,爸爸的注重會~讓她~不高興嗎?(14:31)
媽媽:會啊!
督導:她會怎麼樣不高興呢?
媽媽:生氣啊!
督導:生氣啊?
媽媽:(呵呵呵)把門關起來不吃啊!
督導:她要吃油炸的,爸爸不讓她吃,是嗎?
媽媽:不是說她要吃,就是早餐的時候,看到她爸爸準備那個什麼饅頭,水煮蛋啊!她就生氣啊!
督導:歐歐歐~那她喜歡吃什麼早餐呢?
媽媽:嗯~我現在也抓不準耶,以前喜歡吃三明治,現在買買給她,她也不要耶~好像現在味覺都有變,現在抓不準她喜歡吃什麼?
督導:化療之後味覺會改變~
媽媽:嗯~
督導:這個醫生有沒有跟你們講過?
媽媽:那個時候做化療的時候,醫生有講。可是那本書上也有寫,那個時候她生病的時候,他們有給一本相關的書有給我們看。
督導:嗯嗯嗯,所以那個書有提到說治療後其實味覺會變。
媽媽:嗯~
解說: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5, 09:57
由 tcpcchen
輔導老師:爸爸在注重什麼?
媽媽:飲食那方面啊?,說這個又是什麼垃圾食物不能吃啊!我都是,我說她能吃得下去就給她吃啊。
督導:對啊!上次爸爸也有提到說,他對吃東西這個部分,他也會比較在意?
媽媽:對。
督導:那~這個是爸爸以前一直都這樣,還是說OO生病之後爸爸才會特別在意?
一樣的作法,有機會就澄清某些行為是何時開始,才能進一步的理解,該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
媽媽:以前都會這樣,可是生病之後更注意。
督導:嗯~嗯!以前爸爸會注重在哪方面?
我這裡的說法,與專輔說:「爸爸在注重什麼?」乍看之似乎差不多。但是如果從聽話者的感受來看,兩句話是有溫柔與粗魯的差別的。
媽媽:早餐,他很注重早餐ㄡ。
督導:早餐哪!爸爸在意的是什麼?比如說有沒有農藥啦?還是有沒有~
媽媽:不是,他就是油炸的東西啊。就外面油炸的那些他不會給她吃啦!就是餅乾啦!就垃圾食物他就比較不會~
督導:ㄡ~垃圾食物。
媽媽:同意給她吃。
督導:嗯嗯嗯,那其他的呢?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在講,像蔬菜裡面的農藥的問題啦,還有有一些添加物的問題啦,這個部分爸爸會注重嗎?
把一個問題的瞭解層面擴大以及深入
媽媽:有,有一點啦!可是沒有注重的很嚴重啦!這個注重也沒有用啦!現在都是這樣啦,我的認為啦!(笑)
督導:你如果想要吃比較沒有~沒有農藥,或者沒有添加物的,還是買得到啊!
針對媽媽的看法,給予不一樣的觀點供其思考。
媽媽:可是~不見得,那個什麼,去~抽查的時候,不是說有機,可是他農藥也超標啊!
督導:啊~~對啦!
雖然不同的觀點,對方不一定同意。但對方說出了否定的理由之後,對其所關注的點就會更瞭解。
媽媽:所以我不太相信這些,所以我就,我就認為就是洗乾淨就好了!她的體質現在好像也比較弱一點,有時候吃到不新鮮的東西啊,就比較容易過敏,全身都是耶!
督導:最近還有嗎?最近還有發生過敏嗎?(1200)
媽媽轉換話題,我通常會跟隨,就在這一點上做瞭解。但會不會因此而導致獲得的訊息支離破碎?表面上看似乎是如此,但除非你的記憶力很差很差,再加上又不隨手紀錄重點,那就沒辦法了。
媽媽:最近~ㄟ~好像~想一下。
督導:上次爸爸來有提到她有一次過敏,就跑到中興醫院打針的事情~
在媽媽之前,我們有約過父親來會談,提到個案去醫院的事情。因此利用這個機會再提出來,瞭解一下媽媽的看法,以便與爸爸的理解做比較。
媽媽:ㄟ~對啊。
督導:結果回家哭了好久。
媽媽:對對對,又有兩次~就是~吃什麼過敏,我也不管她,她好像過幾天也不用吃藥,她就好了。
督導:嗯哼,可是當時會很不舒服啊~
關於個案的過敏,父親很擔心,會因此強迫個案到醫院處置。但個案擔心去醫院要打針而拒絕,爸爸就騙個案不會打針。但結果真的被打針,因此回家哭了好久。看起來媽媽對個案的過敏,相較於爸爸是比較不擔心,也比較不會造成個案壓迫的。而爸爸的這種態度,是只局限於過敏或生病的事情,還時在生活上的廣大層面都如此呢?這就需要慢慢去瞭解了。
媽媽:那一次比較嚴重,那一次~那一次,她就是起太多了,又癢,好像又拉肚子,又癢,她全身都是。因為我~前兩次起的是臉,臉而已,身上沒有,我就不管她,反正以前做化療的時候,也有幾次那樣,醫生就~也~也跟醫生講,醫生也沒有特別開藥給她吃。過兩天她又好了,所以~
媽媽在這裡就主動說出了為何對過敏不是那麼擔心的想法。
督導:嗯~那她生病以前會常常過敏嗎?
一樣的作法,瞭解狀況的出現與生病的相關性。
媽媽:沒有耶。
督導:生病不會,那有沒有問過醫生說她過敏,會不會跟她生病後的治療有關係?
媽媽:那時候我有問,可是醫生說~他說不太可能ㄟ,我問他說是不是打化療產生的副作用,他說不太可能。可是這一次我們有回去,有抽血化驗她是對什麼原因過敏。有抽血,可是報告還沒出來。
媽媽對於個案的過敏,其實是有比較務實的作法,會詢問醫師的意見,也相信醫師的判斷。但這一點或許是因為個案就醫,都由媽媽陪伴的關係。但如果是由爸爸陪伴個案就醫,爸爸會不會做同樣的事,就不得而知了。
督導:ㄡ~ㄡ,那實際上她是吃了哪些東西才有過敏反應?
詢問媽媽有沒有注意到,幾次的過敏發作是吃到什麼食物所引發。
媽媽:好像不~海,是魚吧!?不新鮮的~
督導:魚類啊?
媽媽:嗯~
督導:就是海鮮、魚類這一些的。
媽媽:對!
督導:其他的不太會?像水果啦?有些人會對奇異果過敏!
媽媽:她不會。
督導:所以她不是因為吃到水果,或者蔬菜造成過敏?
媽媽:不會!
督導:不會啊!或者說像花粉啊?塵蟎,那一類的?
媽媽:她啊?好像~比較不會ㄟ!(1400)
督導:所以都是因為吃到魚類,海鮮類的才過敏?
再一次確認可能造成過敏的因素,以瞭解個案在生活上所受到的限制多不多。
媽媽:嗯!
督導:怎麼會去吃到呢?
媽媽:我就是煎那個...那一次不知道是不是煎那個虱目魚給她吃~
督導:煎虱目魚啊?
重複對方所說的話這一項技巧,在諮商會談中很常出現。但很多諮商心理師ˊ所以會重複對方的話,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回應對方,或者拖延時間以思索該如何回應。而我在這一次會談中重複媽媽的話,是將問題點凸顯出來,看對方如何回應。因為前面媽媽說到爸爸對飲食的注重,尤其會限制油炸食物、垃圾食物。而且媽媽知道這一點,也瞭解個案對於、海鮮過敏。但為何還是會煎魚給個案吃?是了煎魚才知道對魚過敏?還是已經知道對魚過敏,但還是煎魚給個案吃?我的重複「煎虱目魚啊?」這一句話,其實有點給媽媽施加壓力,希望媽媽給個答覆。
媽媽:呵~呵~
督導:啊!爸爸不是比較不喜歡她吃油炸的?
媽媽呵呵兩聲,感覺上意圖迴避,因此開門見山點破來問
媽媽:煎的還好。
督導:煎的可以,ㄡ~所以煎的可以接受,但是油炸的不行啊?
媽媽:對啊。
重新確認飲食上的限制其界線為何
督導:那~飲食方面,爸爸的注重會~讓她~不高興嗎?(14:31)
媽媽:會啊!
督導:她會怎麼樣不高興呢?
媽媽:生氣啊!
督導:生氣啊?
父母在生活上的諸多限制,小孩子通常會不滿。但是不同個性的小孩,其反應或抵制的方式不一樣。這樣的問題通常要由會談者提出來,家屬不太可能主動說到。我重複了媽媽的話,並改變語氣而說了「生氣啊?」,也是要媽媽說更多的誘餌。
媽媽:(呵呵呵)把門關起來不吃啊!
督導:她要吃油炸的,爸爸不讓她吃,是嗎?
這裡是從小孩子的一般狀況來猜測個案的行為模式,因為我並不知道個案是不是喜歡吃油炸食物,但是如果個案不喜歡吃油炸食物,爸爸就沒有設限的必要。因此從時下的小孩喜歡吃薯條、炸雞的模式來推論,個案或許會因為想吃油炸物而對爸爸設限不滿。因此,這一個猜測性的對話,猜中了話題會繼續;即便猜不中,媽媽一般來說也會糾正,說出為了什麼事情不高興。
媽媽:不是說她要吃,就是早餐的時候,看到她爸爸準備那個什麼饅頭,水煮蛋啊!她就生氣啊!
督導:ㄡ~ㄡ~那她喜歡吃什麼早餐呢?
媽媽:嗯~我現在也抓不準耶,以前喜歡吃三明治,現在買給她,她也不要耶~好像現在味覺都有變,現在抓不準她喜歡吃什麼?
督導:化療之後味覺會改變~
媽媽對個案的觀察瞭解,不愧是親子連心,看到了個案挑食的背後,味覺改變這一現象。因此我的回話是重複確定這一點。一般來說,在這種時候,我會將話題轉向個案,詢問個案對於媽媽的觀察理解是否認同。但是因為在會談一開使,個案就表現出不太想加入的姿態,而專輔在這斷時間也問了個案數次,但個案都默不吭聲。因此對於個案的狀態已經有所理解,知道個案只想當個旁聽者,因此就不個案視為可以對話的對象。
媽媽:嗯~
督導:這個醫生有沒有跟你們講過?
媽媽:那個時候做化療的時候,醫生有講。可是那本書上也有寫。那個時候她生病的時候,他們有給一本相關的書有給我們看。
督導:嗯嗯嗯,所以那個書有提到說治療後其實味覺會變。
媽媽:嗯~
深入瞭解媽媽對接受化療後,對身體狀況可能產生的影響。媽媽顯然是瞭解的。
Re: 20170406親子會談

發表於 :
2017-04-25, 15:43
由 tcpcchen
督導:那慢慢會不會恢復?
媽媽:書上沒有寫到耶。
督導:ㄡ,沒寫到ㄡ,那味覺改變對她會不會有困擾?比如吃東西都變得不好吃?然後也不太有胃口?
媽媽:就挑啊!
督導:挑食嗎~
媽媽:嗯,超級挑,現在。
督導:嗯~,那她會..會擔心這一點嗎?
媽媽:她啊?
督導:她以前吃東西不會這麼挑食,現在變得這麼挑食,或者說吃起東西來味道都變了?(1601)
媽媽:她就是不好吃她就不吃啦!她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啊她!
督導:嗯~~可是她也~
媽媽:是我的認知啦!我也搞不清楚(呵呵呵)
督導:她也沒有跟你們講過嘛,有時候,她覺得怎麼吃東西的味道跟以前都不一樣?
媽媽:她沒有講耶~只是說這個東西不好吃,她不要而已。
督導:嗯~嗯~嗯~
輔導老師:是她本來就喜歡吃的,突然變得不好吃。
媽媽:對!她就說不要!
督導:那這樣早餐就會很困擾囉?到底~
媽媽:每一餐都很困擾,不只早餐而已!
督導:每一餐ㄡ!?
媽媽:(呵~呵~呵~)
督導:所以,爸爸上一次有講到說,她本來想吃,本來喜歡吃的,過一段時間又變了~
媽媽:對啊!
督導:又變得不想吃,然後爸爸其實也不曉得該準備什麼東西。
媽媽:對啊!然後問她,她也講不到所以然。問她要吃什麼,明天買給她,她也不講。
督導:ㄡ~那這樣怎麼辦?你們光是在吃的部分就會造成你們很大的問題。
媽媽:對啊!就吃的方面,我們兩個就常常會產生摩擦,就這樣,哈哈。
督導:你跟爸爸?還是你跟小孩?
媽媽:我跟爸爸,呵呵呵。
督導:你跟爸爸就會摩擦ㄡ?
媽媽:對啊!有時候準備這個又不吃,我唸她,她爸爸覺得我唸她,她爸爸在聽也不爽。有時候爸爸就唸我,我就也不爽啊,就這樣啊!
督導:ㄡㄡ~那你們兩個講好不就好了嗎?(1730)
媽媽:好像沒有那麼容易耶,哈哈哈。
督導:哈哈,為什麼沒有那麼容易?碰不到爸爸還是怎麼樣?
媽媽:不是,有碰到爸爸,問題兩個人的意見就不~合啊!
督導:可是,你用你的她也不吃,他用她的OO也不吃,那你們兩個商量好,看她想吃什麼,就弄那個不就好了嗎?
媽媽:沒有...沒有那麼容易。
督導:沒有那麼容易,困難在哪裡?
媽媽:問題她不講啊!她也不吃啊!
督導:ㄡㄡㄡ~她不講是嗎!?
媽媽:嗯!
督導:所以你們也不曉得該怎麽準備?
媽媽:嗯!
督導:啊問她,她真的都不告訴你ㄡ?
媽媽:嗯,大部分都沒有講,偶爾她會講說她想吃什麼。
督導:那如果帶去外面吃,會不會她~比較願意吃?
媽媽:帶去?你說?
督導:到外面,外面餐廳吃飯啊。上次爸爸來的時候就是帶她去吃鐵板燒嘛!
媽媽:嗯!
督導:看起來,好像她去吃鐵板燒,好像還沒什麼問題。
媽媽:她喜歡吃的她就吃啊!有時候一直給她選來選去,她也想不到喜歡吃什麼。她也不知道她自己喜歡吃什麼,問題就在這裡啊!
督導:ㄡ~ㄡ,那目前,你們知道她喜歡吃哪些嗎?
媽媽:她也喜歡吃那個日本拉麵啦!(1903)
督導:ㄡ~日本拉面,口味比較重的那一種?
媽媽:對!湯頭很濃的那一種。
督導:湯頭很濃的那一種,味道很夠的。
媽媽:誒,對,那有的~
督導:像醬油拉麵那一種?
媽媽:不是,那個豚骨拉麵。
督導:ㄡ~豚骨拉麵。
媽媽:那個西門町那邊有一家,那個什麼肉麵,肉麵屋的那一家的,她就喜歡吃。如果換其他家的,她也不見得吃耶!也是一樣的東西,可是湯頭不一樣,她不吃耶!
輔導老師:味道不夠嗎?
媽媽:她說不好吃啊!
輔導老師:阿你們吃有覺得不好吃嗎?還是差不多?
媽媽:我們感覺還好啊!
輔導老師:你們~覺得沒有那麽大的不一樣,可是OO會有感覺?
督導:那除了拉面,還有什麼她比較喜歡吃的?
媽媽:..她啊!?..(呵~呵~呵~)搞~
督導:搞不清楚?
媽媽:冰淇淋啦!冰淇淋她最喜歡吃,哈哈哈!
督導:ㄡ~冰淇淋,冰淇淋你們會反對嗎?
媽媽:偶爾啦!偶爾還是給她吃,有的時後叫她出門的時候,她不想出門的時候,就誘惑她出去啊!就買給她吃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