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羅傑斯的個人中心學派,在輔導諮商的理論領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個人想要投注時間心力學習的學派之一。然而,學了很多年,對於大師所提出來的許多理念,還是很不清楚,其中,大師所提到的"真誠一致",就是我很不清楚的一個概念。
我的不清楚在於,我以為只要面對個案的時候,誠實不騙人,就是真誠一致,那我實在是非常的真誠一致,那這一點又有什麼好提出來說的呢?在我跟個案晤談遭遇到種種困難之後,我在想,大師或許說得有道理,但我並不知道癥結出在哪裡。
接受督導之後,才知道"一致",指的應該是態度上的一致,也就是我們在面對個案的時候,不論他呈現的是什麼樣貌,我們都能夠穩定溫和的面對他,而且願意繼續陪伴他一起面對困難,說的時候很簡單,但是在做的時候,心裡難免掙扎,但是有督導的耳提面命,才知道這是專輔老師應有的態度。
後來,督導又投下另一顆震撼彈,他說"一致"這一種態度,不只是對個案,應該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說話的時候都是和顏悅色,態度真誠。一開始,我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心裡默默想著,這應該是做不到的吧,但是督導後來的說明,十分有道理。
如果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對人說話的方式都是疾言厲色,態度冷淡,進了諮商室,想要突然變成和藹可親的模樣,實在是不太可能,即使很努力的裝模作樣,大概也撐不了多久,很快就會露出馬腳來。
督導真是說到我的痛處,因為我也常常跟個案談著談著,就陷入了僵局,無法持續深入地對個案進行了解,以至於對個案的幫助就很有限了。原來,問題出在我平常沒有做練習,沒有把這種態度變成一種習慣,而是用舊有的壞習慣在跟個案晤談,靈敏的個案,當然是一下子就看破我的手腳,不願意再繼續跟我合作下去了。
當我下定決心好好的要來練習的時候,突然發現困難重重,實在是太不習慣了,總覺得別人對我這樣的態度,我為什麼要對他們和顏悅色呢?那我不是太委屈了嗎?但是,原來的狀態也實在好不到哪裡去,只好硬著頭皮試試看囉。
試了之後才發現,受的這一些委屈,是很值得的,因為當他人對我有無理的態度和要求時,我沒有發脾氣,反而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他們的態度都會漸漸改變,使得後來的合作反而比我用以前的方式更為順利,可能是他們後來回去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心有愧疚,也可能是他們覺得這一個人跟其他人好像有一點不一樣,因此而願意一起合作看看。
但是,這樣的練習,還是有瓶頸,也是上一次我們督導的時候,很多老師提到的親身經驗,就是我們在對待個案的時候,好像比較可以心平氣和,但是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卻是常常氣急敗壞,很容易就火冒三丈,沒有辦法好好的跟自己的孩子說話,我們跟自己的孩子相處的時間不算短,如果我們也能透過跟自己孩子的相處,來學習真誠一致的態度,對於我們的輔導工作應該也會有很大幫助,那一天的督導,對於這一個部分,團體成員們似乎也有一些好的建議想跟大家分享,但由於時間有限,討論並不充分,就讓我們在這裡繼續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