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生活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1, 16:51


所有的世間人都知道色身是無常的這個道理
但卻沒有幾個人可以對色蘊這一法產生厭離心
甚至是號稱學佛很久的老參
也過不了對色蘊厭離這第一關
究其根本,就是對於佛法沒有正確的認知

釋迦佛出世弘法,所宣說的是生命的真實相
因此不管是在哪一個階段所說的法
包括初轉的聲聞法、二轉的般若
以及第三轉的方廣唯識
都必需要依於「生命真實相」這一個脈絡來理解及體證
否則,佛經會越看越不懂
學佛會越學越糊塗

佛教所宣說的生命真實相就是
有情會生生死死的循環輪迴
而且在這不停的循環輪迴中
還有因緣果報的酬償
因此,每個人的人生都無法精確的安排與預測
因為有許多不可知的因素在影響著
也因為如此,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句話
不能以這一世的現象來評斷
而是要將過去世與這一世連結起來評斷
才是這一句話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涵

因此應該要這麼說:
這一世會有善報,是因為過去世有善行
這一世有惡報,是因為過去世有惡行
而這一世的善行,其善的果報多半在未來世兌現
這一世惡的業行,其果報也多半在未來世酬償
而且,這種善惡業的果報必須要兌現後才會終止
否則會一世一世的累進下去
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多越大
一旦在某一世集中兌現時
就會讓當事人痛苦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1, 23:39


佛教的生命觀顯示
有情就是在這樣的生死輪迴與因緣果報中
隨著每一世的善惡因緣而成長或墮落
這一世的生命,其實也只是無量無邊生命中的一剎那
真正的學佛人在認知到這一個正確的知見之後
就不會把這一生的種種所有及遭遇
當成是唯一的來看待

因為有了生命恆常輪轉、因緣果報存在
而不是死後一了百了的正確知見
知道自己或他人這一世的健康與順利
並不是因為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而是在過去世有造作良善業行的果報
而這一世的衰病與不順利
也不是自己倒楣、運氣差
而是自己在過去世造作惡業的結果

因此無需因為順遂而高興
甚至是貪戀不捨、過度珍惜
也無須在遇到不順境界時哀嘆抱怨
認為天下人都虧欠自己而憤恨不平

因為知道因果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絕對不會有絲毫的誤差、是最公正的
因此知道如果想讓自己未來世過富足安隱的日子
現在就必須要努力的造作善行
累積善業乃至清淨業
甚至是更積極的對治自己的不良習氣
對自己的不良善思惟及作法檢討反省並改過
以消除八識心田中不良善業種的影響力
才不會讓自己自作自受惡果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7, 16:47

因此,對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來說
(包括沒有宗教信仰者也是)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
對於種種物質或精神心理層面的現象
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其實是已經很清楚的了
一般人因為不相信生命會循環輪迴
不相信每一世都可以有自己目前所珍惜的種種
因此才會對於可能的失去依戀不捨
甚至傷心痛苦
但是具有正確生命觀的人則不然
雖然失去會讓人不捨或難過
但因為知道這種失去只是暫時的現象
當下一世的生命又再出生時
依然又可以再享有這一些世間法的種種
甚至可能可以超越目前所受用的等級
因此就不會那麼難過痛苦
這就是釋迦佛在經文中所說的
因為有正觀,所以可以達到心解脫的結果
當然,在達到真正的心解脫之前
還是有厭離及喜貪盡的功課要做的

說到能真正做到厭捨離
是因為知道所有物質性的色法
尤其是每個人所珍惜的身體
其實都是隨著因緣而無常變化
因為是隨緣無常變化
因此不可能被你所永遠保有或維持
也因為是隨緣而無常變化
因此當因緣具足時就又會出現
所以不用像秦始皇那般用盡力氣來保有色身
因為會白費心思
也不用像心理障礙的人那般毀棄自己的身體
因為毀壞之後,還是會出生下一世的色身

另外也很重要的一點是
因為知道這一世的依戀及不捨的貪心
是會導致自己累積染污或不善的業種
對自己未來世的福德是有所損害的
因此能夠在日常生活中
逐漸的克制這種欲貪的念頭/心行
甚至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中
實際的減少欲貪的行為造作

能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種種色法
用這種態度來看待之後
就會對色法產生厭離心
因為知道色法其實是煩惱的根源
能夠知道色法所帶來的苦惱多於享樂之後
歡喜貪愛的心行就會減少
歡喜貪愛的心行逐漸減少甚至不再生起之後
你的心就可以擺脫世間色法對於你的拘束及影響
而能達到解脫的境界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7, 16:57

相同於對色法的態度
對於人世間的種種情緒感受、想法思惟
身口意諸行及心的了別功能等受想行識四蘊之法
也要如是地看待
知道都是無常變異之法
都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與煩惱
也都不是恆常真實而值得寶貝珍惜的現象
如此一來,就不會被種種身心現象所拘縛
就能自在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種種的無常現象
也不會因為被拘縛而煩惱痛苦了

只是,色法的覺察比較容易
因為是有形有相的
而受想行識等無形無相的心理精神現象
就更隱微而不容易覺察了
對色法貪戀的覺察固然可以借助技巧方法的協助
但根本的關鍵還是在於有正確的知見
而對於無形相難以覺察的心行運作
除了更要有正確的知見之外
關鍵的還在於要具備「制心一處」的能力
佛教經論談到這種能力時是以「心一境性」來表示
「心一境性」也可以簡單地說,就是定力

「制心一處」的能力在諮商治療的領域
幾乎沒有任何學派談過
心理治療學派很注重敏感度與微細的分辨力
但卻不知道敏感度與微細的分辨力要以定力作為基礎
因此雖然認知上知道要加強敏感度與細微的分辨能力
但在實務上,卻沒有個入手處
只能靠著不斷的作治療來累積經驗
猶如瞎子摸象一般
總是出錯的時候多

關於定力,在唯識學的經典
《成唯識論》卷5中是這麼說的:

「云何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這一段論文,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
甚麼是定心所法呢?
定心所法可以讓一個人
在面對外在環境的種種訊息刺激時
維持心思專注不散亂
而這種心思不散亂的能力
是智慧得以生起所很重要的條件
換句話說,就是在面對有所得的順境
在面對有所失的不順境
或者是非得非失的情境時
因為有定力讓心思專注不散
因此才能引發抉擇事物的智慧

這個道理也就是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所說的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CBETA, T19, no. 945, p. 131, c13-15)

因為有定力,因此智慧得以發起
而定力的培養,則需要有持戒的功夫
而說到持戒,則又要回到一開始的主題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2-19, 23:48


說到持戒,很多人會直覺地想到
吃素、不殺生等戒條
這一些固然也是持戒
但是最究竟的持戒
應該就是《楞嚴經》經文所說的「攝心為戒」
攝持心性、令心不放逸於世間法、不攀緣
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因為對於種種世間法的攀緣貪著
本來就是末那識本具的特性
因此對於意根末那識的心行不瞭解的人
就不會知道有這一個現象
而會終其一生都被末那識的徧計所執性影響

因此說到要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中
減少欲望及需求
要在五光十色的種種引誘中
做到斷捨離
最根本的關鍵
其實是這一個處處作主的意根末那識
而不只是你知不知道這些道理
也不是你想不想這麼做
因為即便知道了、即便想這麼做
但實際上做不到的例子太多了
因為總是會出現種種的狀況、種種的理由
而讓一般人以為
做不到與自己無關
但事實上之所以想這麼做卻做不到
都是自己的意根在作祟

日常生活中如此
在醫學範疇看到許多有成癮性的病患
包括對賭博、香煙、違禁藥物
甚至是性關係的上癮
其實也都與意根末那識的特性有關
因此談到要修身養性
談到作心理治療要改變一個人
都不能不瞭解唯識所探究的
第七識意根末那識
因此從這個觀點來看
西方心理學所主張的心理治療
其實是不究竟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2-22, 13:17


說到西方學派的心理治療是不究竟這一點
需要稍微說明一下
不究竟與不能使用是不同的
就好比說醫療上的種種處置
從生命實相的觀點來看是不究竟一樣
醫療的處置可以讓身體舒適、病痛減少
但是無法讓人永生不死
也無法讓人未來世的生命幸福安隱
因此說現代醫療是不究竟的

同樣的,西方學派的任何一種心理治療
也是不究竟的
因為西方心理學並不知道人的煩惱痛苦
是根源於無明
而無明則又會讓意根末那識起種種非量的思量
進而聚集種種諸苦
甚至某些這一世的煩惱痛苦
其實是過去世所造作的業果
也不是用現代科學或心理學策略可以處理的

這樣的不究竟,並不是西方學派心理治療的過錯
因為西方科學本來就不相信人有未來的生命
也不可能接受有因緣果報的現象存在
因此不可能去思考探究與這一世無關的現象
但是因為這樣的不相信
導致諮商輔導及心理治療,都只能有短期的效果
一旦周遭環境的因緣改變
人的狀況又會出現大翻轉了

然而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
不相信生命有生死輪迴、因緣果報的人
也只是把這樣的生命觀當成一種無法驗證的信仰
是無法說服這些實證科學的信徒的
也因此,就又回到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論
而只能由個人自己做抉擇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