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vienkuo » 2016-11-19, 23:28
那一次談完,我要母親先別著急
去看醫生,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另外,在學校的部分可以先安排案主跟我一起會談
我們觀察一段時間再討論
當下,母親就同意了
並且簽下晤談同意書
簽完同意書之後
這一位可愛的家長開始據實以告
她說,當她接到我的電話之後
真的是感到非常的害怕
於是就直接line學生的導師
問導師她的孩子怎麼了
真的有壞到需要進學校的輔導室嗎?
這一個狀況,導師第一時間就回報給我了
因為家長反應時,在老師的解讀中
指責的意味有點濃厚
老師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回應
立刻打電話問我怎麼辦
我請老師把家長打的字句念給我聽
雖然已經不記得原文,但是我記得聽起來
沒有甚麼太負面的意思
我的解讀是,家長不清楚目前輔導室的功能
才會提出這樣子的疑問
於是,我讓老師在line上回覆家長
"我觀察○○在學校的學習並不是很順利,
這一年我也使用了各種方法,但是對○○的幫助很有限,
我真的很想要協助○○,才會提出這樣子的申請,
希望讓不同的老師一起來幫助○○。"
之後,家長沒有再說些甚麼
並且依約前來
這一個家長懷著這樣忐忑的心情來談
所以,我並沒有跟她談孩子在班上的狀況
光是談她在家裡的情形就談不完了
後來,我也發現
當我跟家長談學生在學校的情形時
家長都會顯得比較緊張
話題也很難展開
而當我跟家長談學生在家裡的情形時
家長比較容易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困擾
我們也才有辦法對她們的煩惱有所協助
母親說,跟我談完之後
她才知道原來現在的輔導室
跟她以前成長的年代不太一樣
以前,只有很壞很壞的小孩才會進輔導室
如果這是一個可能可以協助她孩子的方式
她也會很願意試試看
所以我就猜想,或許我跟這一位家長會談
減輕了她的壓力,當她的壓力比較小
負面的情緒也會隨之降低
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就慢慢改變
第一次會談時,母親說她天天都會情緒大爆發
過了二個月再談時,母親偶爾還是會情緒大爆發
只是已經不是天天了
所以,目前的心得是這樣的
或許,專輔老師要做的不是給建議
而是要先了解學生以及家庭的煩惱
仔細地傾聽他們的困擾
當他們越被了解,他們就越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困難
而不是一下子就被困難打趴在地板上
而是漸漸的能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問題
這樣的方式,就長遠來說
才是真正的能夠給予他們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