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1-26, 15:37

六年前,第一次知道專輔是一種高危險的工作
那時我已擔任輔導老師四年
已是遍體麟傷,時常想著是否該離開輔導崗位
當督導說我得了"內傷",我還懵懵懂懂
對於那些質疑我、挑戰我甚至辱罵我的學生、老師和家長
我覺得自己並沒有生氣,後來才知道
原來是因為不知如何回應,只好一忍再忍,忍成內傷

半年前參加一場個案研討
一位專輔(以下簡稱A專輔)提到時常被自己的個案罵
督導說:「都快氣死了...」(大概的意思)
A專輔:「我是還好啦...(繼續陳述個案狀況)」
當時我心裡想,這個老師得了內傷自己不知道
最近又一起參加個案研討,A專輔提到
她把那一次跟學生的會談錄音重聽一次
她聽完超生氣的,因為學生整整罵了她一節課
可是她當時居然都沒有對學生發脾氣,她覺得自己超厲害
醫生說:「那不是超厲害,是內傷很重。」

當場,另一位資深專輔,目前已轉任教授
提到自己多年來的觀察,覺得專輔像小媳婦
怕學生、怕老師、怕家長、怕行政
甚麼都怕,真的很難活啊
是啊,這種狀況,內傷一直累積,
層層疊疊,不知何時垮下來
更可怕的是垮下來別人看不到,只有自己知道
還不能申請工傷假,領取國賠
真的是一種高危險的工作啊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1-26, 15:50

"內傷"的微妙處在於難以體會和覺察
以前,我有時會和同事訴說我工作上的痛苦
然後他們就會跟我說我已經做得很好了
如果我說自己做得不夠好,他們就勸我去考主任校長
說這樣可以幫助更多學生,令我覺得十分挫折
由於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感覺非常孤單寂寞
心裡不免對他們升起種種埋怨

後來,才知道我是強人所難了
因為"內傷"實在很隱微,如果不是督導提起,我自己還觀察不到呢,
怎麼能期望跟輔導工作距離遙遠的其他老師們能體會呢?
一開始,督導雖然有提醒,但因為難以覺察
所以總是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發現這種現象
由於內傷對輔導人員的生活有莫大影響
容我在這裡稍微說明一下我對內傷的觀察
希望對正在探索的老師們能有一些些幫助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1, 12:05

當專輔以後,發現跟當一般老師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就是被罵的機會大大的增加了
當一般老師,很少有被挑戰的機會
而且要是學生或是家長來理論
都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
能把情緒和想法直接反彈回去
先不說會不會破壞關係,至少老師本身比較不容易受傷

可是對輔導老師而言,關係非常重要
建立關係的過程漫長且艱辛,我很擔心一旦表達自己的想法
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脆弱關係,就摧毀在一次的對話中
在我不知如何面對的狀態下,我就是忍耐
可是忍耐的同時我也在想,為什麼我要一直被罵?
被罵很不舒服,會產生種種情緒
對我的生活產生種種強烈的負面影響
那一段日子真的是苦不堪言
更慘的是,我不知道原因是甚麼,根本無從著手改善

後來在督導的協助下,想清楚並且確定"被罵"的意義之後
才從這一種內傷解脫出來
請參閱相關文章"從流行歌談諮商輔導",連結:
viewtopic.php?f=9&t=63
以及"小人之爭",連結:
viewtopic.php?f=9&t=98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1, 13:38

被挑戰質疑而無法回應,只是內傷的一部分
我自己第一次體會到的強烈內傷,卻是另一種
個案是一位三年級的學生
轉介原因是一直咬指甲,咬到破皮流血停不下來
他的雙手指甲,沒有一個是完好的
了解之後發現似乎是母親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很高
因為壓力很大造成的焦慮行為

那時我還沒學過親子會談
雖然不知怎麼做,也只好約母親來談
因為這看起來是唯一能真正協助孩子的方法
那是跟母親的第一次會談,我沒有打算給任何建議
只是想了解狀況,沒想到無意中
戳破了一個原本就已經快要爆炸的氣球

因為是比較早期的個案,詳細對話已經忘記
只能就對話的大致內容來進行陳述
談到家長是如何協助學生寫作業及考試
家長:「老師,我的小孩要考試,我三天不能睡覺。」
專輔:「怎麼會這樣呢?」
家長:「每次他們考試,我都要先把內容看過一遍,把他們教會,
我都快要把課本背下來了。」
專輔:「如果考不好,會怎麼樣呢?」
家長:「我的公公婆婆會說我教得不好。」

接下來,家長開始陳述自己婚後的遭遇
她說自己是貧窮人家嫁進有錢人家
公婆看不起她,時常遭遇各種刁難
有一次過年,她買了一個鮭魚頭回去煮給父親吃
就被婆婆說得非常難聽,說到這裡家長開始痛哭

然後就開始提起半年前父親的過世
從送進醫院到過世只有四十幾天
醫院都還沒有查出病因,父親就過世了
講述這段經歷時,家長的情緒十分激動
後來她說,自從父親去世之後,
她時常感到愧對父親,並且有一種人生無常的緊迫感
總覺得甚麼事情都要趕快做到,不然就會來不及
她現在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這個母親大約說了三個小時
不知為什麼,我沒有辦法從中截斷
只好讓她說完,母親離開後
我獨自在諮商室坐了好一會兒
感覺自己似乎沒有辦法再做其他事
接下來的三天,一直處於沒辦法做事的狀態
就是一整個"無能為力"
在面對生命這麼大的課題時,我能做些甚麼呢?
似乎不論做甚麼都只是徒勞
我不能改變她的公婆,我也不能讓她的父親活過來
也就不能改變她的想法,對孩子大概也是束手無策了

過不久,"無能為力"的狀態稍稍消退
我把這個經驗跟督導說,問督導該怎麼辦
那一次督導說,我要學會在戳破氣球之前就停住
最好是讓強烈的情緒一次一次慢慢地流瀉出來
意思是說我那時還沒有能力承受那種狀況
督導真是高估我了,我根本連碰到氣球都不知道
又要如何收手呢?

有好幾年的時間,我就在這種
"高"無能為力或是"中"無能為力之間擺盪
無能為力一直是我在會談時最常出現的想法
一方面,能刺激我不斷的學習
一方面,其實也是很強烈的傷害
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既沒有信心也沒有成就感
我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當專輔老師
這真的是我人生正確的選擇嗎?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1, 13:49

那我為什麼繼續留下來呢?
就是雖然數量很少,我仍然能看見學生的進步
雖然我不知道原因,過程也莫名其妙

例如前面提到的這位咬手指的學生
有一天她的導師說學生最近很少咬手指了
我問老師怎麼了,老師也不清楚
有一天碰巧遇到母親,母親跟我說
那一次跟我談完,她躺在床上三天不能動彈
我當時心想,我也是三天無法運作,還真巧

那三天她在床上想著
只聽公婆的指令過日子太痛苦了
她決定要追求自己的人生
還好,她的先生是支持她的
於是她決定開一間咖啡館
而且行動力很強,咖啡館已經開了
談話的焦點從學生轉移到經營咖啡館的種種事項

我猜想母親因為忙於開咖啡館
比較沒有時間精力要求孩子
這可能是孩子變好的原因
可惜的是那時我還不知道要問日常生活作息
因此也就無法核對我的猜測是否正確

現在回想起這個個案,感覺就不那麼莫名其妙了
原來我一直深信,事實如果不能改變,想法就不能改變
但這實在是一種錯得一蹋糊塗的觀念
後來我才相信,即使事實不變,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能改變
雖然這一句話已經被別人說過不曉得幾千幾萬遍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無法進入我的心中
如果我們能協助來談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
那麼,他們的想法就有可能轉變
我們所做的事情就變得有意義,不再是徒勞
也就不會有無能為力的感覺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1, 14:40

關於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在這裡舉一個河合隼雄先生提過的例子:

很久以前發生過以下這件事。

有位煩惱多多的大學生來找我諮商,我們談過很多次,某天這位學生回老家兩、三天,然後學生的父親打電話來問我:「我兒子真是受您關照了,敢問老師是怎麼教導我家兒子的?」我一時想不透這是怎麼回事,問了才知道這兒子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前回老家,兒子只會打電話告訴家裡幾點到車站,然後父親開車去車站,幫兒子把行李搬上車,兒子默默坐上車,車子開回家。

但是這次父親開車去車站,兒子竟然會說:「謝謝爸爸。」父親要把行李搬上車,兒子又說:「我來就好。」而且兒子上車之後還會說:「爸爸辛苦了。」這位父親嚇得目瞪口呆,立刻打電話給我,想知道我是怎麼教導他的小孩。

其實我沒有特別教甚麼,只是傾聽這位學生說的話。他劈頭就說:「我有個天下最頑固的老爸。」然後不斷數落自己的爸爸,最後甚至還說:「有這種老爸還不如沒老爸。」我跟著他複誦了一次:不如沒老爸,他聽了突然沉默下來,然後低聲回答:「其實我的學費跟生活費都是老爸出的。」然後又沉思了一陣子。

我想在這樣的對談中,兒子逐漸看清了父親的樣貌。兒子原本認為自己和父親是生命共同體,父親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但當他不斷數落父親的缺點時,就從當局轉為旁觀,看清了父親這個人的真相。

只要雙方處於對等地位,父親開車來接自己當然要說「謝謝」。我並沒有特別教訓他甚麼,只是給他個機會自由思考,自由表達,讓他重視自己心中產生的想法。


這個例子摘錄自河合先生的"幸福眼鏡"一書
我自己讀了覺得十分受用
對輔導有興趣的老師們,千萬不要錯過此書
在此誠摯的推薦給大家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4, 10:17

在學習親子會談的初期會碰到一種狀況
就是家長和學生每次來講的內容似乎都大同小異
我聽著聽著,不免覺得不耐煩起來
接著就會有一種給建議的衝動
覺得如果他們照著我的建議做
事情很快就會變好了,幹嘛一直說說說
只是我知道,在那個時候給建議
家長十之八九聽不進去,所以能夠壓抑我的衝動

聽著相同的內容,也會引起我的焦慮
擔心這樣做下去,自己好像沒有在做事情
心裡很不踏實,像踩在半空中隨時要掉下去
在督導的支持下,硬著頭皮一直練習
後來逐漸看到家長和學生們的變化
雖然也需要一段時間
可是改變的速度比我之前的方式快得多
以前要看到個案的改變,只能說遙遙無期
現在大約半年到1年就可以看到變化
這實在是我作夢也想不到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在講述生活作息或是生命經驗之後
講述者有可能改變呢?
因為每一次的講述都是一次整理
透過專輔的詢問和引導,講述者得以把事情釐清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一位母親
就這樣一直生活著,卻從來沒有整理過自己的生命歷程
之前累積的種種生命經驗讓她感到"無能為力"
在她抱怨公婆無理的對待時,我問她先生如何看待這樣的狀況
她說先生是家中長子,為了這個家決定拋棄長子的好處
兩人帶著孩子搬出去,白手起家自己打拼
夫妻一起努力的結果,事業也做得非常成功
就在這三小時,她把自己的人生整理了一遍
但是可能還不夠,於是她回家又躺了三天
整理之後,她得以用不同的觀點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
慢慢脫離"無能為力"的狀態
於是開始有了跟以往不同的改變

當我了解了講述的重要性
在聽學生、家長和老師們抱怨的時候
就不會不耐煩和焦慮
因此也就不會再亂給建議
而能自在輕鬆的跟他們在一起
並且發現自己願意多給他們一些時間
以前總覺得他們最好能快一點離開
前後差異之大,現在想起來也令自己覺得汗顏
專業的慢心真的會害死人啊!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4, 10:48

說起講述的經驗,不禁讓我想起過世的大舅舅
大舅舅是一位熱情好客的人
對於親戚的照顧更是不遺餘力
所以大約每2個月,母家那邊的親戚就會聚會一次
地點大多是在大舅家,大舅媽會準備豐盛的餐點
美味的餐點,讓大家都得到滿足的滋潤

大舅也是一位非常愛講話的人
大阿姨說,大舅年輕時人稱"鑽石嘴"(台語)
意思是說大舅很會說,很能講
每次用餐完畢,大家聚在桌邊喝茶吃點心
聽大舅述說以前家族裡發生的種種趣事
一開始聽是蠻有趣,聽久了便覺無聊
許多小輩們紛紛離開去看電視或是划手機
我不喜看電視,也沒有手機
況且我對家族的歷史頗有興趣
於是我還是繼續坐著聽,為了避免無聊
我開始發問,怎麼發問呢?

把家族歷史想成一張拼圖,哪裡不清楚就問哪裡
沒人問的時候,大舅就講他自己想講的
當我開始問,以前沒講過的內容就會一一出現
有時大阿姨、大舅媽、我媽媽、小舅舅和三姑婆也會一起加進來補充
有趣的是,對於一件事大家的記憶未必相同
經過大家的補充和討論,整個圖像變得鮮明
而裡面人物的性格也會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整個講述過程變得十分有趣,這也是一種整理
讓大家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過去記憶中的事件

我們在進行會談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來談者通常只會談論他們專注的點
透過我們的提問和引導
他們才會述說出事件的全貌
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
便有可能改變觀念和想法

至於如何提問和引導
就須持續參加研習來學習
那麼如何對個案產生興趣呢?
我覺得是要先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興趣
如果自己每天都過得生不如死,哪來興趣可言?
要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興趣,或許可以從好好作家事著手
慢慢體會出樂趣之後,不僅家庭生活會改變
對諮商工作也有莫大的幫助喔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內傷

文章vivienkuo » 2019-02-17, 20:25

我們為什麼會得內傷呢?
因為缺乏內功來保護我們
如果有了內功,就有了面對外來影響的能力
不論這個影響來自學生、家長或是老師
當我們的內功越強
就越有可能處理迎面而來波濤洶湧的壓力

醫生教的方法用起來不順手
也是缺乏內功的關係
這也是醫生的方法最難學的部分
因為這不只是學,而是需要自己做功夫

修學內功有順序
首先是要開始約束自己
讓自己願意遵守一些規矩
慢慢的,生活會變得規律
約束自己久了
我們的言行舉止會慢慢轉變

對我而言最大的轉變是
以前只要有時間,就想往外跑
甚至沒時間,也想往外跑
現在,我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出門
待在家裡做家事我也覺得很高興
因此也就能節省大把的時間來學習
對我而言,往外跑這件事我沒有想要控制
是約束久了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結果

接下來,就要開始約束我們的念頭
學習做到不要一天到晚想東想西
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專心一意
這個部分一定要練習
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慢慢出現定力
你會發現自己看個案的角度變得不一樣
因此和他們的互動也會有所不同
醫生教導的方法就可能得心應手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