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來看f老師所提的這一個狀況,這一個學生氣呼呼的進來團體,過程中也是愛理不理,或者是一直在團體中生氣發飆,即使團體結束後也沒有掉頭就走,還是一直在與f老師爭論。所爭論的,就是f老師不公平、偏心。從帶團體的人的觀點來看,這一位學生是個干擾者,如果沒有這個突發狀況,團體就可以依原先預定的步調進行。但其實,這種預定的、已經習以為常的步調,也可能只是行禮如儀地把事情做完,是否真的有達到團體輔導的效果,那就真的是各憑良心了。因此,無常的事情發生固然會讓人不悅,但如果對這種狀況的出現能夠坦然以對,甚至是欣然接受,那應該又會是另一番風景吧?
因此來看f老師整個與這位學生互動的過程,就剛好可以為我在做生活細節的詢問這一個方法的解說中所提到的現象做註腳。我在討論「細節的重要」這一個主題時說到:
『因此如果將會談中學生講到他會咬腳指甲這一個意象凍結成一張圖片的話,這一張圖其實只是一段影片中的一格畫面而已。一般老師在看到這一張圖片時,會覺察到這一張圖片的不正確、或者不符合規範的要求;因此後續的細節的瞭解,就會逐漸偏向於追查為何會出現這一個不恰當的行為。』
我想f老師在團體中所遇到的,就是一直在追查為何會出現這種不對的狀況,而不是想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卻毫無覺察);因此所有的對話就會逐漸的偏離對這一位學生的關心。因此不管f老師說什麼,甚至已經有難過的表現,在情緒上仍然與學生的感受不同調而無法與這一位學生共振。因此就會變成各說各話而難以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