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20-07-05, 00:00
這裡的學校比較好,因此爸爸希望個案繼續留在原學校
因為不想換老師與同學,即便升上五年級會換老師或同學
個案還是不想轉學到住家附近的學校
父與子都有各自的考量。而竟然不謀而合的繼續留在原學校
因此剩下來的,就是看誰爭得過誰,誰的意見會被接受
按照個案的想法,只要爸爸同意搬回來,事情就解決了
因此,在個案的潛意識中,是否有這樣的逼迫計畫在運作呢?
會談中沒有問到個案與父親兩人相依為命多久了?
個案搬到新店去住的時間多久了?
早上上學經常遲到,與個案搬到新店住,有明顯的相關嗎?
個案經常不去買早餐吃,回家不願意幫忙疲憊的父親做家事,又有多久了?
這一些疑問,隨著對個案的生活狀況的瞭解,就逐漸的浮現出來
也會成為未來與個案會談或親子會談需要澄清重要的方向
現在的小孩子實在很好命,但也實在很可憐
好命是用世俗的眼光來說,生在經濟條件不算差的年代
也生在聲光娛樂享受相當多樣豐富的年代
可憐是從心靈富足的觀點來說,這個年代的孩子一貧如洗到像窮鬼
個案每天回家會做四件事情:看電視、打電動、玩手機、寫功課
一看就是標準的現代兒童,3c上癮的未來主人翁
這種每天將生命消耗在虛擬的網路空間的人(包括大人及小孩)
逃避了自己面對責任的壓力,也逃避了與人連結的畏懼
如果有機會,我會好奇想去瞭解,看著自己每天累得要死的父親
下班回家後還要料理家事,個案到底會是什麼心情?
在他的內心深處,是否有一絲一毫的不安?還是這一些作為
其實是他逼父親讓步的潛意識計畫的一部分?
當然,這幾個疑問是問不出來的,實際運作上也不是用直接問的方式來完成的
要想知道這一些疑問的可能解答,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與個案談他的生活作息的細節
以及透過一次又一次跟父親會談所得到的瞭解
才可能在某一個瞬間閃出對這些疑問的靈感
而這一位要扛起獨自養育孩子責任的父親
對於孩子回家之後完全不想幫忙分擔家務的作為
似乎也只是淡淡地無奈表示:我也管不動他
由於輔導老師後段的會談記錄是回憶稿而不是逐字稿
因此看不出父親在說這句話時是什麼語氣
也無從得知這種淡然的背後,是接受承擔,抑或是被迫的無奈
但不管如何,父子之間似乎也沒有因此而有摩擦
仍然是各自按照自己的作息在運作著
只是,父親這樣的教養方式,其實隱含了相當大的風險
父親這種包容,會讓個案失去學習分擔責任的觀念與能力
也讓個案沒有機會感受到幫助別人之後,內心的豐足與喜悅
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自己之外的其他人
不管他長大後會不會出現對周遭人事物的惡意
這樣的孩子終究是活在自己的象牙塔內,終究註定會一直空虛、一直悲傷
而這恐怕也是做輔導工作的老師們
會越做越空虛、越悲傷很重要的原因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