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會談督導手札--壬寅年夏至

Re: 輔導會談督導手札--壬寅年夏至

文章tcpcchen » 2022-07-15, 21:28


因此,在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心理治療或輔導的吊詭
明明是學生有問題行為才被送來接受輔導
但是要讓學生的問題行為改善或改變的方法
卻又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規則是什麼,或是要求學生遵守規則
會被轉介到輔導室的學生幾乎都不會有智力的問題
因此團體有規則,學生在團體被要求遵照觀則,這些學生都很清楚
所以這些學生表現出不遵守規則行為背後的原因,是需要去瞭解的
是沒有能力理解如何遵守?沒有能力做到遵守規則?
還是心裡面有某些心結而不願意遵守規則?
如果不能從這些面向去看待學生違反規則甚至是衝動性的表現
用權力威嚇或處罰所換來的,只不過是學生口服心不服的假意配合
這樣子即便在學校沒有出狀況,將來離開學校之後
這樣的學生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就成為甘心服從規則的社會人
有朝一日,一旦又出現了誘因將那個心結的潘躲拉盒子打開
那些違抗規則、破壞紀律的衝動性,還是會再度出來作怪的
因此,針對這一類有規範遵守困難的學生,除了瞭解其內心狀態外
也需要在輔導過程訓練個案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習慣與能力
只是這樣的訓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慢慢磨出成果的。

回到這一類不敢在學校說話的學生的輔導,要怎麼做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跳過語言表達的多與寡這樣的傳統思維
把目標放在關注個案非口語的表達,也就是肢體動作/身體表達的靈活自如與流暢
所謂的肢體動作/身體表達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行來去止及行住坐臥等
以及輔導過程中,與老師之間非口語互動的流暢性與自發性
除此之外,還可以廣義的函蓋美術、手工藝、手操作、體育活動、遊戲等。
簡要的說,只要有動手、動腳及身體動作,具備其中一種
甚至三種類型全運用上的活動都函蓋在內
但是這些活動要能產生效果,不是有做就可以,而是必須要有重複練習的過程
由重複操作來產生熟練,由熟練進而生出巧藝。
而且除了重複練習之外,也必須要兼顧操作時的動作的正確性
這樣才能產生我所說的這種效果的。
不過也不能一味追求重複練習而讓學生感到厭煩或無趣
這一點倒是需要輔導老師花心思去設計活動了

這種利用身體動作的介入的方法,基本上是以 bottom up的原理做介入
以此來改變大腦對於在非熟悉情境口語表達的焦慮所引發的刻板運作模式
也就是利用增加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改變大腦口語表達的運作模式
從心理動力的觀點來看,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的介入
可以讓個案在輔導過程中覺察不到你的意圖而不容易出現防衛運作
而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進步之後,個案的自信心及自我肯定也都會跟著進步
對於要去嘗試自己比較不足的能力,比較不容易因為焦慮而輕易放棄
這樣的輔導模式操作起來比起原本的模式,應該會更加的明確、有效
也比較不會讓輔導老師因為學生不開口而不知所措,產生挫折感。

談到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或許會有老師好奇
那是否需要去學舞蹈治療或是心理演劇呢?那倒也不用
輔導老師只要學習跟感覺統合有關的觀念、及實際運用該注意的細節與技巧
要在輔導活動內操作肢體/身體表達活動,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當然,最理想的還是輔導老師多參與將感統運用在輔導活動的實務討論
比較有機會可以將自己的操作提出來督導
藉此來修正與學習而逐漸掌握相關細節,才會日益進步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輔導會談督導手札--壬寅年夏至

文章tcpcchen » 2022-07-17, 12:06


第三個老師提出來的個案,是一位中年級的女學生
因為出現金錢處理、違犯父母規定等問題被轉介到輔導室
媽媽跟輔導老師的第一次會談,提到個案有許多觀念與作法另他們擔心
例如,個案有自己的存錢筒會將平時幫忙做事的獎金與壓歲錢存在裡面
但媽媽發現個案會不經告知自己拿存錢筒內的錢去買零食
媽媽說到這裡,輔導老師問了媽媽一句話
「可是那是她的錢,為什麼她不能花啊?」
媽媽隨即回應了老師她的想法,也沒有對老師的提問反駁
輔導老師這句問話,乍看之下問得合理,媽媽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反應
但我聽完覺得對於第一次見面的家長這麼問,是有點風險的
這樣的問話基本上是挑戰了媽媽對孩子的監護權及管教權
也會讓學生誤以為輔導老師認同學生的作法沒有問題
輔導老師在對家庭與親子之間互動都不清楚的情況之下說出這樣的話
對於跟家長建立信任關係是有妨害的
因此,應該改用其他比較客觀中立的方式來瞭解媽媽的想法。例如:

「那她可以決定怎麼花自己的零用錢嗎?」
「媽媽有規定小孩子的零用錢要如何使用嗎?」
「她拿零用錢需要先問過嗎?」

類似這樣的問句,只是詢問媽媽,孩子能否自己決定零用的使用方式
瞭解媽媽或者這個家庭,對於小孩子的規範與管教的原則
而不會有「為什不可以」這種質問的感覺,是比較恰當的。
即便以後跟家長之間變得比較熟稔了,也是可以繼續維持這種態度的

媽媽在會談中表示,如果學孩子拿零用前去買文具這一類的東西,是可以的
但是個案偷偷拿出零用錢,卻是去買零食,這不可以接受
輔導老師問媽媽個案去買了什麼零食,媽媽不知道,於是轉而問個案
「某某,你去買了什麼東西,還記得嗎?」
輔導的時候這種問句,經常會被學生輕易的用「不知道」敷衍,可以的話
盡量避免比較好,就如同不要問「好不好」一樣的,都是可以省略的用詞
我會看著個案直接問她:「你拿出零用錢,去買了什麼東西?」
而且在這種情況之下,我也不會用輕鬆、好奇的口吻問個案
會用一種感覺重視、在乎這件事情的語氣及態度來問這句話
有時候遇到比較皮、油嘴滑舌的個案,像這一位提出來討論的女生時
我的口氣會變得嚴肅一些,會讓對方感受到一點沈重與壓力

為什麼?我常在教會談的研習場合跟老師們說,會談是很好玩的事情
也常說好的會談,就像朋友之間在閒聊家常那般輕鬆即可
但為什麼在這裡又建議對這一類的個案,要用不輕鬆的感覺來會談呢?
原因就在於,會談時態度的表現,是要跟著個案所做出來的事情而轉變
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種態度從頭用到尾
因此,出現下列狀況,會談詢問瞭解時,就不會出現不輕鬆的會談態度

1.如果學生所出現的問題行為,是無心的,或是因為能力不夠而做不好的
2.如果學生對於自己所作出來的行為,有認錯、反省的態度
3.學生真的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不恰當、不適合,甚至是會有傷害性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輔導會談督導手札--壬寅年夏至

文章tcpcchen » 2022-07-19, 09:19


而如果學生的狀況不是上述的情況,而是

1.知道所作的行為不對卻還是一犯再犯
2.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對,但卻還是跟父母或師長爭執、狡辯,逃避責任
3.所作出來的行為有歧視、排擠或傷害他人的意圖

這一類的狀況,在會談時就會出現比較嚴肅的口吻
簡要的來說,我個人認為學校輔導的目標,應該要建立學生
自律、自我規範、不傷害他人甚至利益他人的能力
因此當學生所出現的行為,其背後的認知或觀念會跟建立這些能力牴觸時
輔導老師應該要嚴肅的去面對,避免讓學生認為
輔導老師也不認為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嚴重性

而之所以要這樣處理,是因為現在的小孩子從小就接觸到太多似是而非的訊息
甚至會在網路上、社群媒體被負面或扭曲的價值觀影響
但是家長對於這一部份,除了禁止或告誡之外,幾乎都束手無策
如果家長要找小孩子說道理,常會遇到小孩子逃避不溝通
或者是遇到像紀曉嵐那般伶牙利嘴、愛講歪理的小孩
家長常被「愛的教育」這種口號綁住,即便被氣得半死
小孩依然嘻皮笑臉,家長也就懶得繼續跟小孩糾纏
這種溝通模式久了之後,家長會變得無力,也會漸漸逃避管教
小孩子也因此就會分辨不出自己行為的不恰當與錯誤之所在
這樣的小孩,如果又遇到一位始終包容、正向期待
又相信小孩子自己有改變力量的輔導老師
這類孩子的偏差行為恐怕就沒有人能在其童年時期糾正了

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的,輔導會談不可能很快就知道
學生的問題行為可以怎麼辦,該如何處理
因此輔導老師常常在面對家長的這種期待時,失了分寸
明明都還不瞭解、不清楚孩子的狀況,卻還是講得出一番道理
問題是,家長聽一次會覺得老師懂,但聽了兩三次同樣的說詞之後
家長也會知道輔導老師到底瞭不瞭解小孩
更何況輔導老師在說這種心虛的道理時,心裡也很清楚自己在胡言亂語
只是不能承認、不好承認自己不瞭解孩子為何會出現那些行為
其實,依我個人的經驗,家長心理也清楚,輔導老師不是神
也不會特異功能,因此不會期待老師能很快的給出解方
但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常出現的衝突以及學校導師的壓力
需要有個共同作戰的伙伴這種心情,輔導老師應該要試著去貼近的
因此只要本著想幫助學生及家長的心情,好好的去瞭解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
把這些瑣碎的生活作息細節問清楚,就可以讓家長安心了。

(全文完)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