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

Re: 料理

文章tcpcchen » 2016-03-30, 21:34


回到臨床上來談
能夠再吃到有媽媽味道的炒飯
就可以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可以看作是個案的一種心理象徵
能夠吃到炒飯,固然可以讓心理象徵圓滿
但並不表示,吃到食物是必要不可缺的
心理象徵的滿足,也可以在心理層面上進行

在佛教的生命觀中
對於眾生賴以為生的食
釋迦佛有過這樣的開示:

「佛告比丘:「一切眾生以四食存。何謂為四?
摶、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第二,
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

《長阿含經》卷20〈8 忉利天品〉(CBETA, T01, no. 1, p. 133, b17-19)

四食中,摶食是屬於經由口所獲取的物質性的食
也就是初子心心念念所想的炒飯
但是,更大比例的食
則是非物質性食物的食或是心理精神層面的食
也就是細滑食、觸食、念食及識食

四種食的位階性
就如同Marslow所提出的需求理論之位階一般
由生理需求漸次到自我實現
因此,從心理象徵的層面
談吃到炒飯這一個願望
能否真的吃到媽媽味道的食物其實並不是重點
真正的重點在於,心理層面的食是否有獲得滿足?

因此,在「鴨川食堂」劇中的每一集
食堂主人並不是把記憶中的味道
端出來給委託人食用就了事
而是會將在還原記憶中食物的過程中
對於當年食物的烹調者
在完成該道食物的過程
所花費的苦心做一番說明

因為有了這一些心路歷程的訊息
作為該道食物的調味料
才能讓吃到食物的委託人
在吃到第一口的時候就熱淚盈眶
如果缺少了這一些苦心與用心的訊息
心理象徵的圓滿,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