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3, 23:31
vivienkuo
在一次的親子會談研習中
督導提到專輔老師跟個案互動時
大概有幾種內在狀態
分別是同情共感、同情、無感、
被影響、被控制和被操弄
我就是無感的那一種

其實,我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是無感的
而是在一次次的督導過程中
漸漸發現自己是無感的
我感到自己沒有辦法同理個案
我不知道他們有甚麼困擾
而且心理也覺得
即使有困擾也不應該
表現出不好的行為而造成他人的困擾
我的心,剛硬無比
卻偏偏覺得自己很熱心地在協助個案
這樣矛盾卻不自覺的狀態
所產生的結果就是輔導成效十分有限

為什麼我會無感呢?我問督導
督導說,或許一開始不是無感
而是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
因為要聽許許多多不幸福的故事
發現自己會受到影響
而攪動許多不舒服的情緒
為了避免自己的不舒服
所以只好慢慢變得無感

但是,這個無感的狀態實在是很糟糕
會讓我對越來越多的事情感到麻木
那麼,要怎麼變得有感呢?
我問督導,督導是怎麼教我的呢?
當然是用了很多方法
但老實說,效果都不是很好
尤其當我跟督導進行親子會談之後
進行個案狀態的討論時
我深深地感受到督導的慈悲
以及我的麻木不仁之間明顯的對比
真是令人感到難受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4, 00:42
vivienkuo
由於跟隨督導學習親子會談
最近有許多和親子一起進行會談的機會
對家庭的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確實如督導所言
在輔導室聽到的都不是甚麼幸福美滿的故事
在聽完這一些辛苦或是悲傷的故事之後
我覺得自己看待個案以及個案家庭的眼光
似乎有一些些不同的轉變
當我知道了學生的生活狀態時
似乎就比較能體會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情緒
以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適當的行為
而對於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之後
我的態度也有所轉變

有一位學生的導師來找我
說是已經快要學期末了
想問問我對個案學生的看法
我說,我覺得個案的進展十分有限
主要是家長都約不來
目前在緩慢進行當中

老師於是開始抱怨起學生在班上的種種不適當行為
也抱怨家長不配合
然後,老師希望下學期學生不要再來輔導
理由還非常冠冕堂皇
第一個理由是,既然因為家長不配合
輔導資源對這位學生效果有限
所以這個資源應該讓出來給其他有需求的學生
第二個理由則是要讓家長知道
如果你不配合,我們的輔導資源也不要介入
等到家長受不了了,來尋求協助的時候
我們再來輔導這一位學生

聽起來很合理,如果是以前的我
因為學生一直沒有進步
有時候也就順著老師的想法
就不幫學生安排輔導了
老實說,那也只是順水推舟
我心裡可能也不想再輔導那一位學生
因為,過去的我感受不到學生的辛苦
我覺得那樣子生活也沒有關係
可是這一次,我對學生的生活狀況有比較多的了解
所以,我跟老師的對話和以前不同


導師:「有一些家長很配合,我一講他就帶小孩去看醫生,
我覺得應該把資源用在這種學生身上,這樣才有效率。」
專輔:「所以,我們要因為家長不配合,就懲罰他的小孩?」
導師:「話也不是這樣說,他的家長不配合,小孩就不會進步啊,
那輔導資源用在他身上不是很浪費嗎?。」
專輔:「老師,你想一想喔,一個學生是家長很配合,
會為學生想辦法解決困難,跟另一位學生家長都不配合,
哪一個小孩是比較辛苦,而更需要輔導資源的幫助呢?」
導師:「(老師沉默,沒有說話)。」
專輔:「老師,現在我們是不清楚家裡的狀態,
因為某一些原因,母親約不來,但是我並不覺得母親沒有困難,
你想,你跟孩子相處都快要受不了了,何況他的母親天天都要跟他相處。」
導師:「對啊,應該是很受不了,我知道他媽媽都是用打的,因為他講都講不聽。」
專輔:「是啊,所以你也知道小孩常常被打。」
導師:「對啊,他常常被打,也常常被罵。」
專輔:「那麼,雖然短期看不到效果,
可是沒有輔導資源的介入,這個孩子會過得很辛苦,
至少他來這裡,心裡會覺得舒服一點。」
導師:「嗯,那家長那一塊怎麼辦?」
專輔:「我們就再繼續約啊,多約幾次可能會有機會的,
學期末的時候,我們會再開一次輔導成效評估會議,
最後會再決定輔導資源的安排。」
導師:「好,那就由你們來安排。」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4, 00:57
vivienkuo
如果專輔的立場不穩固
很容易就會被別人影響
就像討論區裡另一篇文章
"從流行歌談諮商輔導"所談到的一樣
專輔老師沒有辦法成為
可以令學生信賴並且依靠的人
如果我們自己只是浮萍
要怎麼協助同樣是浮萍的學生呢?
最後,也只能四處漂泊了

然而,穩固的立場也無法憑空而來
必須立基於對學生的了解
如果我對學生不瞭解
連我自己都說服不了我自己
又有甚麼勇氣能夠和學生一起面對
來自外面的重重壓力呢?

那麼,我現在已經脫離"無感"的狀態了嗎?
老實說,還差得遠
但是,如果朝著了解學生的目標持續前進
我覺得自己是有機會的
希望老師們也能試一試這樣的晤談方式
相信應該會有所收穫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4, 11:39
vivienkuo
關於親子會談的部分
還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

在輔導工作中最令我感到困擾的
是輔導成效的評估
學生逐漸變好,我不知道是為什麼
學生原地踏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學生每況愈下,我更是不知道為什麼
只好靠僅有的資料來進行猜測和推論
結果是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在做甚麼

學生的情況起起伏伏,上上下下
我真的是不知道繼續輔導下去有甚麼意義
對我而言,有沒有輔導都是一樣的
因為結果都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
可是最近的一些經驗
讓我的想法轉變了

一位個案的老師跑來找我談
原本,我也預計那個時間要找她談
心想,正好,就先聽聽她說甚麼
結果,她跟我談的是另外一個學生(B生)
一邊聽著她談,心中一邊感到困惑
難道原本的個案狀況變好了嗎?
等到老師的敘述告一個段落
我稍微跟老師談了一下B學生
就把話題轉回原來的學生身上(A生)

我問老師,A生最近的狀況如何
老師說A生最近狀況變好了
我問,多久了
老師說,大約兩個禮拜了
我問,跟以前有甚麼不一樣
老師說,作業的錯誤率大大的降低,
而且現在比較叫得動,
以前叫他,他就擺爛,不做就是不做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心中竊喜
認為是自己的輔導有成效了
而在言談中,老師則認為是她的功勞
老師說,有一天母親來問案主的排名
現在小學生的成績規定是不能排名的
所以大多數家長只知道學生的分數
並不知道學生成績的排名

母親會來問成績排名
是因為案主參加資優班的鑑定
資優班鑑定要考三關
案主的姊姊就是本校資優生
本來母親也對自己的孩子頗具信心
沒想到第一關就被刷下來
母親感到困惑,於是來問老師學生的成績排名

結果,老師查了兩次月考的成績
一次是倒數第二,一次是最後一名
老師跟媽媽說,成績是數一數二
媽媽問,是從前面數還是後面數
老師說,當然是從後面,不然呢?
媽媽說,她很震驚

媽媽來問的時間點也大約是兩個禮拜前
老師以為是這樣的對話讓母親覺醒了
因此開始發憤圖強,勵精圖治
然而,事情其實不是這樣
我們兩個都錯了
學生真正改變的關鍵點不是我們兩個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4, 12:02
vivienkuo
在跟老師談的前兩天
我才剛跟A生的家長談過話
那一次,是因為我想幫A生轉介特教鑑定
邀請母親來對特教資源進行了解
也請特教老師出席
可以為母親做詳細的說明
沒想到,父親也出席了

當下,我突然想到導師說的
父親曾經為了一件事
在聯絡簿上有一些回應
讓老師非常的不能接受
那一次的溝通
讓老師認為父親不可理喻
於是我就想,等一下聽聽看父親怎麼說

談話,就這樣漸漸地展開了
說的大多是生活上的一些事件
然後,從談論生活事件中
突然發現這兩個禮拜案主的作息不一樣
原本,陪伴案主寫功課的是母親

母親的陪伴方式,基本上是讓案主自己寫
等到寫完了,再來做檢查和訂正
但是因為學生的動作非常緩慢
有時候叫也叫不聽,催也催不動
時常惹得母親大動肝火

父親的工作是在工地做工程的
前一個工程告一段落
下一個工程還沒有開始
中間有一段空檔的時間
於是這一段時間就由父親陪伴案主寫功課

父親說,他會陪在孩子身邊
一個字一個字不厭其煩的教他寫
雖然有時候案主的學習態度也會讓他感到很生氣
但是父親仍然願意繼續陪著案主寫
原因是,父親了解案主的學習困難

案主時常寫幾個字,就想要休息
時常會被母親和老師覺得懶惰
那一天,父親說他小時候也是這樣
即使是現在已經長大了
他的手還是寫幾個字就酸了
又提到案主看完一段文章
往往不知道文章到底在表達甚麼
父親說他小時候也是這樣
但是他長大之後漸漸有找到方法
就是文章慢慢讀,讀個三到四次
就比較能掌握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

正因為父親也有相同的困難
所以在面對學生的時候
比較能耐心的教導
而父親也發現
當他對學生生氣的時候
學生會變得腦筋一片空白
完全沒有辦法學習
不如好好地慢慢地講
還來的比較有效率
所以,學生這兩個禮拜的進步
實在應該是要歸功給這一位
理解自己孩子學習困難的爸爸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4, 15:43
vivienkuo
那麼,老師們可能不禁要疑惑
接下來呢?接下來要做甚麼?
既然學生已經進步了
是不是就可以結案了呢?
這可萬萬使不得

因為在會談中,同時知道了其他的訊息
也就是父母親對於彼此教養小孩的方式
沒有達到一個共識
因此就呈現各教各的狀態
一旦父親的工程要開始了
陪伴寫作業的工作又落回母親的身上
如果母親還是用原來的方式陪伴案主
那麼,這兩個禮拜來的進步
就將只是曇花一現

所以,接下來的工作或許可以是
了解為什麼母親不願意用
比較合適的方式來陪伴學生
其實,這不只是這一個家長的困擾
也是很多學障學生家長的困擾

根據母親之前的說法
之前也是這樣教姊姊的
不明白為什麼教弟弟就行不通
學障生的家長由於對於孩子不了解
在嘗試了一些方法而覺得都沒有效之後
就會開始認為學生是懶惰或是不用心
往往就會伴隨很多的負面情緒
而學生自然而然成為這些負面情緒的出口

面對這一些負面的情緒
這一位學生表現出來的情形
就是對功課越來越不用心
對於學習越來越不在意
被罵被念也就隨便了
就這樣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
那個樣子就像被打趴在地的拳擊選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重擊
因為覺得沒有爬起來的希望
就乾脆不再爬起來了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4, 16:41
vivienkuo
父親的陪伴確實出現了作用
老師看到的不只是學生作業錯誤率減少
連老師叫學生做事情
學生都比較會聽了也願意做
錯誤率減少老師可以理解
可是,連態度都轉變了
而且是在短短的時間之內
這老師就有點不解了

或許,由於父親的陪伴
讓學生覺得他不是一個人
要面對那麼多難以處理的課業
而是有人理解他的困難
可以陪他一起完成
不孤單的力量是很大的
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有進展

讓老師知道父親的努力之後
我就要開始進行今天找老師談的主題
之前那一次親子之間溝通不良的問題
起因於學生很多時間都不能下課
可是,父親非常希望學生下課可以多活動

因為學生上課很多時候都不專注
也沒有在進行大家該做的事情
因此就累積了許多的訂正還有補寫的作業
再加上回家功課錯誤連篇也需要訂正
老師請他回家訂正還是錯很多
所以只好每一節下課都把學生留下來訂正

我第一次跟老師談這個問題是兩個月前
那時候我就發現案主幾乎都不能下課
使得案主漸漸地不想來上學
但是一開始,老師實在是有改變的困難
老師很擔心如果不盯著,學生的落差越來越大
到最後根本就救不起來
所以老師即使犧牲自己的下課也要盯著學生
因此,學生也就不能下課

然而,隨著我一次一次跟老師討論
我感覺到老師漸漸放手了
主要的原因是老師覺得家長都不在意
老師自己一個人那麼努力
不但破壞師生關係
還要被家長嫌棄
老師沒有放棄案主
只是不像以前抓得那麼緊
可是,案主能下課的機會還是很少的

就在我說明完學生家裡最近的狀況時
又問學生最近下課的情況
老師說,這兩個禮拜
學生下課的機會增加很多
因為功課錯誤率很少
學生也比較願意在上課的時間把事情做完
老師自然就不用把學生留下來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5, 23:06
vivienkuo
我會去跟老師談下課的問題
實在是因為受了父親的請託
在跟家長會談的過程中
父親提到他自己小時候也跟學生有相同的狀況
做事情很容易分心
我就問父親,他小學的時候學習也是那麼辛苦嗎?
父親說不會,又說他覺得是因為
從國小二年級開始就參加了學校的足球校隊
因此每天都要跑操場很多圈
父親感覺跑步對於穩定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希望學生可以下課
我又問父親,有沒有想過要親自跟老師溝通
父親擔心自己表達能力不好
反而讓老師誤會父親的意思
所以請我就這一點跟老師溝通看看

在父親沒有提之前
我已經開始在運作了
現在兩個人的目標一致
看起來比較有希望
在跟老師談過之後
發現學生下課的時間增加
我就沒有再跟老師提父親的想法
而是跟老師說,這樣的好光景
不一定能持久,老師要有心理準備
等到父親的工程又開始了
案主可能就會打回原形
所以,我目前的目標是把母親一起拉進來
也請老師多督幫忙
老師點點頭,說,好就這麼辦
我感覺到,學生的進步
真是讓老師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那一次的會談,我也問父親
針對學生這樣的困難
他有沒有其他的想法
例如手容易酸,容易累等等
父親說他想要鍛鍊學生的體能
當學生身體比較好的時候
或許狀況可以改善

在簽特教鑑定同意書的時候
我主動提到有一些父母會感到擔心
擔心自己的孩子是會被貼標籤
這時候,父親說他之前也很擔心
可是他知道自己的孩子真的有困難
還是決定試試看這項資源能不能當助學生

而父親之所以會改變心意
是因為父子之間的一段對話
父:「學校裡,你最喜歡哪一位老師?」
子:「輔導老師。」
父:「為什麼?」
子:「老師不會罵我。」
父親說他一聽到這個回答
心中覺得非常的慚愧
因為他覺得自己時常對孩子生氣
因此,父親在心中告訴自己
從此之後要用溫柔的態度對待學生
父親也因為這樣就來到會談室
於是有了那一天的對話


Re: 無感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7, 08:05
vivienkuo
不知道老師們會不會覺得
這一篇文章怎麼寫得落落長
細節那麼多那麼囉嗦?
如果各位有這種感覺
那我就成功了
因為我是故意的

我想跟大家說的是
不用猜,真的不用猜
督導舉的10000片油畫拼圖的例子是真的
我們只要一直翻牌一直翻牌
然後盡量翻到正確的牌
真的是甚麼都不用猜
你就知道要做甚麼了

而且也不用胡亂建議
胡亂建議是我的大絕招
以前,會談快要結束的時候
我就開始緊張起來
家長好不容易來了
我卻沒有幫助到他們,這樣不行
於是,就會建議家長做這個做那個
當然,往往都是沒有下文
學生的狀態依然沒有進展
因為跟家長之間沒有感覺
所以說的話跟路人說的話差不多
對家長是沒有辦法起甚麼作用的

現在,跟家長談完之後
我們兩方都更知道可以做些甚麼
或是知道可以試試看做些甚麼
然後過一陣子再來討論看看
其實,我感覺那一些方法未必真能解決甚麼問題
那只是一個過程
目的何在呢?

第一個目的是讓家長覺得不那麼孤單
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努力
雖然我不是甚麼厲害的專家
但是在家長教養孩子這一段辛苦的歷程中
有一個人陪在他身邊
願意跟他一起嘗試各種方法
家長或許就會更有力量為他的孩子
尋找種種的出路

第二個目的是讓孩子看
看到老師和家長為了他
不停的一直努力一直努力
因為學生也大多在旁邊
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
也會參考學生的意見
學生看到有人願意為他努力
自然比較不會自我放棄
又因為參酌了學生自己的意見
學生參與的可能性提高
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的
讓學生自己願意做對他好的事情
沒有學生的主動性參與
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不用問
學生甚麼時候會變好
或是要怎麼樣做才會變好
因為牽涉其中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然而,只要方向正確
然後一直約家長來一起談
學生變好的時刻會自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