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7, 18:00
fannyru

前些日子
接連在個輔時被學生罵了好幾週
已經很煩惱了
最近,又被老師罵了
雖然這次老師罵我的火力小了些
時間也短了些
應該不到五分鐘
但我還是很難受

很久以前,督導就說過
要當專輔老師,就要有
『要進廚房,就不要怕熱』的打算
聽歸聽,真的遇到,還是很難受的~

加上最近家人生病
原本看似平靜的生活
就多了一個需要煩惱與處理的問題
已經要花點心思,化解自己的情緒了
再遇到這些愛罵人的學生、老師
我就很難如同以前,站在老師那邊想:
「嗯,她也是個個案~需要被協助~」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被罵了
多年前,也曾經被學生當場飆罵過
去年,也才被同一位老師飆罵過~
說真的,這些都不是新聞
但是,每次都一樣難受
只是這回,我表面比較ㄍ一ㄥ 得住
沒有躲到廁所哭了~

可是,心裡的反應還是差不多的
先是,覺得自己有錯,我沒做好
(真如老師所指責,沒有***),所以老師才會罵我?
或者,我是不是沒有把學生輔導到對的方向
所以學生才會對我飆罵?
害怕,委屈的情緒是最先出來的
所以就會哭得唏哩嘩啦~

但是,過一陣子,不免就想:
「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方法?
當他們罵我的時候,也要擺個臉色
不要一直道歉,不要讓他們對我「軟土深掘」

再過一陣子,心裡難免冒出:
「他有病歐!他真是沒規矩,欠修理」等

這種想要責罵、修理對方
找機會給他好看的念頭
就忍不住就會冒出來
接著,就開始想
「我是不是應該...
這樣他們才不會一直養成這種愛罵人的壞習慣」
(比如,罵回去,擺臉色,告狀等~)

但,誠實的面對自己
美其名是要幫他們改掉壞習慣
其實,是自己內心起瞋了~想要報仇~
當然,用諮商重新建構的語言,叫做:
「想要保護自己,下次不再受到同樣的對待~」

所以,腦中會不停的猶豫著~
到底該繼續忍呢?還是給點顏色瞧瞧?
很想要問問督導,希望聽聽督導的意見

以前就聽督導說過,進廚房不要怕熱
也常聽督導說,要用涵容,用輔導的方式對待學生
而不是用訓導威嚇的方式
也常聽督導說,他不對你生氣,要對誰生氣
你讓他出出氣,宣洩一下不也很好~

以前聽聽聽,覺得很有道理
現在遇到自己內心的憤怒
想要出口氣的念頭湧動
以前學到的,就無法那麼深信了
衝突很大!
換句話說,就是理性與情感的衝突
理性上,學過要涵容
感情上,卻想要報仇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7, 18:09
fannyru

就這樣過了好幾天
找不到機會怎麼跟督導開口

這幾天,念頭一起,就要想辦法轉移。
但~總不那麼順利啊~

隔了一個週末
看到了該名老師
心裡還是不免有怨,有氣
眼啊~就故意飄向別處,避開了打招呼的機會
但心裡知道,應該還是要想辦法表現出不生氣的樣子啊~
直到,我與該班老師所提出來的個案談話
發現孩子並沒有我想像中的糟糕
或者因為老師的關係而對我失去信任
對老師的憤恨才消除了一大半

沒多久,又想起
自已過去也很愛生氣
常常為一些不太重要的小事生氣
覺得別人沒有照規矩,很生氣很生氣
然後又花很多的力氣讓自己不要生氣
這位愛罵人的老師也經常呈現這種姿態啊!
搞得一副自己很委屈,很辛苦的樣子
而我自己,何嘗不是呢?

常常這樣,生氣的念頭在心裡浮起後
又要花很多的力氣去壓住它
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忍得好辛苦啊!

以前,就常常在自己的心中演著『忍耐』的內心戲
殊不知,真是多此一舉
突然間覺得,自己真是愛自找麻煩啊!
若是能夠做到,不要起瞋心的念
就不會生了氣,又要想辦法壓下氣啊!
但要如何能夠不讓瞋心起現行呢?
應該就是督導常說的
要有定力,並且忍習慣吧!?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8, 23:50
tcpcchen

大眾心理學喜歡講「內在小孩」這種觀念
來解釋一般人在面對周遭環境的壓力時
所出現的不對等於其實際年齡的行為模式
或者是連本人都難以控制的情緒反應
感覺上這種觀點
說得好像受過創傷的每個人
其內心裡面都被一個長不大
且常常暗自哭泣、吵著要糖吃的小孩所佔據
因此才會在每一次面對類似的刺激時
就會出現幾乎雷同的行為反應
這樣的心理學論調似乎也沒甚麼錯
畢竟可以解釋一些現象
但這樣的心理學理論
也把個人該自我承擔的責任
推給一個不知道是否存在的虛擬小小人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0, 22:25
tcpcchen

從佛教的生命觀點來說
這一個世間的所有人
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於苦
苦有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
怨憎會、求不得與五陰熾盛」這八苦
也可以歸納為「苦苦、壞苦及行苦」這三苦
更可以簡單化約為「無常故苦」這一苦

總之一句話就是,所有的人都有煩惱痛苦
只是每個人的煩惱痛苦,程度上有千差萬別
而面對這些煩惱痛苦
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也都各不相同
至於這一切的種種遭遇之差異
是純機率、看運氣好壞所定
還是有一個軌則在運作?
對於這一件生命中的一大事
每個人用甚麼樣的生命觀來看待
其實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只是,多數的人都不會在意
或者是因為不相信而不以為意

問題是,不以為意不代表就沒事
就可以幸福快樂的過一輩子
因為事實上是有那麼一個軌則存在
不管你信或不信,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被這個生命運作的軌則支配及影響著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3, 21:59
tcpcchen

在涉及創傷心理治療的學派中
會談到「復原力」、「韌性」或RESILIENCE的概念
在我的認知及體會中
RESILIENCE這種能力的大小
是與「認命」的程度有相關的
越能認命的人,在面對逆境所帶來的衝擊時
越有抵擋的能力,也最不容易
被卡在惡劣情緒的漩渦中
而相反的,不願意認命的人
不但會一直陷在惡劣情緒的漩渦內
也會隨著無法認命所引發的抱怨、發牢騷的增加
而越加削弱自己的抗壓性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總以為
積滿的情緒需要紓發宣洩
甚至要把長久以來
一直壓抑著的情緒也宣洩出來
個體才能從創傷經驗的夢魘中解脫出來
但事實上,只是單純的宣洩
而沒有將這種惡質情緒加以修正
這樣的宣洩只會不斷的制約
自己不良的情緒處理的習慣
與對強烈情緒的執著程度

要想真正擺脫傷害性的情緒對自己的糾纏
只有把這一些情緒放下這一條路
而要能做到真正的放下
就必須要心甘情願的認命
而不能是無可奈何、絕望的認命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4, 20:29
tcpcchen

只是,要將曾經傷害過自己的經歷
心甘情願的放下
說起來容易,但事實上很難
因為如果沒有給自己一個理由
一個可以讓自己毫不眷戀
毫不埋怨而願意放下的理由
你的隱微心識就不會
任由你說想放下就放下

受傷的人都知道
一直抱著傷害性的情緒過生活很痛苦
也知道必須要將這一些放下才能放過自己
只是意識心知道該如此
你的隱微心識卻是頑強的抓取著不放
其結果就是一直在這種矛盾掙扎中
繼續反覆的痛苦

因為你的隱微心識是不在乎你的死活的
你很痛苦也好、你很快樂也好
你的隱微心識就是很理所當然的
依照它自己的習氣在運作
除非你很清楚的知道不改變不行
除非你已經痛苦到下定決心
不惜任何代價都必須改變
否則,你的隱微心識依然
會時時刻刻執取你的記憶資料庫中
不定時浮現的強烈訊息
而創傷經驗的記憶
正是這一種容易被抓取的訊息
尤其是又有類似的訊息出現時
這種聯結就像閃電霹靂一般
瞬間出現讓你措手不及、毫無防備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5, 18:07
tcpcchen

因此,談到創傷心理治療
只有了解人類心識運作的道理
才能找到根本且有效率的方法
否則就會像瞎子摸象一般
憑空想像猜測了

這一個隱微的心識,每一個人都有
而且是無時無刻的在運作著
也對人們的每一天的每一個時刻
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
這一個隱微的心識就是潛意識
雖然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隱微的在運作著
但這一個隱微的心識並不是潛意識

因為佛教生命觀中所談到的隱微心識
是從過去世延續到這一世
也會從這一世繼續延續到未來世
因此可以知道
無神論的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潛意識
並不是這裡所說的隱微的心識
也因為這一個隱微心識的運作原理
只有佛教經典中才有描述
因此對多數人來說,尤其是非佛教徒
要從這樣的觀點來處置創傷經驗
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的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8, 00:06
tcpcchen

在目前的心理治療學派中
對創傷的心理治療
多數會以抒發、宣洩及安撫為主
讓個案潛抑在內心深處的壓抑情緒
浮現到可以被覺察的表層而發洩出來
在發洩的過程,當事人會出現
一些未曾有過的想法與新體悟
也會在當下以一種不同的觀點
看待自己過往的創傷經歷
於是,當事人會認為自己
已經從創傷經歷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而相信自己已經被治療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情緒的紓解所產生的如釋重負感覺
其實只是一種表像
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就像生活習慣不好而失眠的人
或不注重養生而常生病的人
會認為藥物是萬靈丹一樣
但藥物其實並沒有改善當事人的根本問題
一旦時間久了,症狀就又會逐漸累積
而再一次導致當事人失眠或生病了

有創傷經歷的人去接受不同治療師的治療
會聽到不同的詮解,也會產生不同體驗
每一次的體驗似乎都對當事人產生效果
都讓當事人得到一段時間的平靜
但西方心理學的生命觀點
不管再如何創新、如何的後現代
都無法解釋一件事情,那就是
「為什麼只有我遇到這種事情?」
「為什麼我要遭遇到這種對待?」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8, 07:45
tcpcchen

因為當事人所抱持的生命觀
無法解釋「為什麼我......」這個問題
因此不管當事人在接受過心理治療之後
感覺自己是如何的解脫
但那就只是一時的效果
事實上當事人的內心深處
始終都有著同樣的疑惑與困擾

因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所獲得的體會
並不是從生命觀點來看待當事人的遭遇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對於自己的生命經歷所遭遇的種種
對於自己為何要遭遇如此的經歷的疑惑
並沒有因為心理治療結束而煙消雲散
這種疑惑的種子依然深埋在內心深處
仍然會慢慢的滋生不滿與憤怒
等到時間久了累積到一個程度
當事人就又要出問題了

因此創傷經驗的消解
必須要對生命有正確的理解才有可能
所以,不探究生命真實樣貌的心理治療
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而錯誤的探究生命真實樣貌的宗教
也一樣做不到這一點


Re: 進廚房就不要怕熱!?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9, 16:01
tcpcchen

只是,到底什麼樣的觀點
才能探究生命真實的樣貌?
哲學是玄學,只有不同的看法,沒有辦法會歸於一
除非,能夠知道生命真實運作是如何的道理

而宗教是企圖探究及解釋生命實相的
只是所有的宗教都認為自己的教義
才是生命真實運作的道理
也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以判斷及解答
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可以想到
不可能每一個宗教所說的教義
都是正確的生命實相
一定只有一種是對的
或者全部都是錯誤的

因此,用心去思索及尋求生命的真實相
是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很重要的功課
而這一項功課,對於承擔校園輔導工作的老師
也是一件專業成長的課題
一個沒有生命觀的輔導老師
會不知道要將孩子引導到甚麼方向
而抱持錯誤生命觀的輔導老師
其結果則是會偏差學生的人生方向
也會讓自己的輔導工作
停留在表面膚淺的世俗層次
而無法讓孩子的生命獲得不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