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親子會談之經驗分享

發表於 :
2017-12-04, 16:29
由 fannyru
親子會談,親子會談
這幾年跟著督導學習
他告訴我們,要做親子會談
雖然我聽過,也看過,也上過,都知道親子會談應該如何進行了,也知道重點應該放在學生的生活細節
也清楚這樣的方式會是有效的
可是,這麼多時日過去了
我還是會卡關
經常猶豫著要不要約家長
卡關的原因不外乎
擔心害怕
擔心自己談得不好
擔心不知道怎麼談下去
擔心沒有效果
擔心家長不願意來
擔心家長不肯說...
擔心會談會碰觸到很多家庭秘密,覺得很難承受...
擔心這兒,擔心那兒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問家長要不要來談談
剛開始也都是被拒絕
心理總是挫折又沮喪
日子一天一天過,眼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就問了督導意見
督導說:「你就是去約就對了,總會有一兩個願意來的,你就約那一兩個就好,也不用每個都約
有一兩個固定會談就可以了...」
聽到這樣的話,就覺得壓力稍稍小一些
就一個就好,就一個試試看
剛開始找願意來會談的家長並不容易
後來跟其他老師討教
也聽了其他老師的經驗
發現以下幾個約家長來談好方法,跟大家分享,也歡迎各位老師分享你們的方法。
Re: 親子會談之經驗分享

發表於 :
2017-12-04, 16:31
由 fannyru
1. 放長線釣大魚
不要一打電話,就急著約家長來談
先聊聊天。在電話中關心一下孩子的近況,如果家長談得很起勁
再稍稍打斷一下家長,向家長說明,電話中可能談不清楚,要不要來學校談呢?
這樣的約談,比較自然
家長也比較願意過來
當然,如果家長拒絕,也不用太難過
就電話中就慢慢談,時間到了就結束。以後再改約,日子久了,有機會再約面談
沒有也不用太挫折。
2.第一次會談就約
當老師轉介個案來時,第一次面談就約家長一起來的最好時機
這學期的新個案都是用這樣的方式操作
感覺很順
既然家長已經知道導師要轉介他的孩子到輔導室
此時的邀請--邀請家長來幫助我們瞭解孩子的狀況
自然是恰當的時間
新的個案比舊生容易邀請(大概是舊生的家長過去會談經驗都不是很好吧!? 苦笑~~)
另外有個發現
若是第一次的會談有家長在
個輔的時候孩子就比較願意談自己的問題
不像過去,一開始就做個別輔導
總是有種要暖身很久,孩子才會願意告訴你他的問題...
針對害羞的孩子,效果更是明顯
3.錄音
有錄音才有機會再重聽
重聽時,一開始也聽不出問題在哪
所以,若要重聽,最好是邊打逐字稿,邊聽
這樣,慢慢的打,比較有機會想起當時自己卡住的點
也有機會思考,可以怎麼說會更好
不用貪多,打個5分鐘,就很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問題了
當然,有了問題最好要把握機會問督導
就像家裡的垃圾,雖然份量不多
但是每天倒才會比較乾淨
累積多了,一時之間要問起,還真是千頭萬緒啊!
4.詢問錄音
我想很多老師對於錄音的邀請都會覺得很有壓力
以前我也常常這樣擔心
後來問多了,才發現其實沒有很困難
整理幾個老師的經驗分享如下
(1)簽輔導同意書時,順便請家長勾錄音同意
輔導同意書上就列上同意錄音的選項
(2)直接跟家長說
「請問我以後會談可以錄音嗎?
因為我希望我能有機會重聽,或者跟督導討論
看看還有沒有些我沒有留意到的重要訊息,需要改進的」
通常,家長都會同意。下次見面再請他簽同意書。
至於,錄音的保密問題等細節,就在同意書上寫明,口頭說明簡單扼要就好。
(3)調整心情
要有「被拒絕也很正常」的打算
不論可以或不可以,都很正常
平常心面對即可。
以前都會想很多,自己嚇自己,就覺的壓力很大
現在平常心面對,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難歐~
4.約談時間
以前想到要約家長
就覺得很累
因為需要另外撥時間,感覺上是增加了會談的負擔
但督導建議
直接約家長在原訂的學生輔導時間來就可以了
經驗上,如果學生會談的時間在早自習
家長固定來談的意願也會提高
或許是因為對家長來說是順路的,送學生到校,只要多留一會兒
與老師聊聊孩子的狀況,負擔就不會太重
用這樣的方式定期約家長來進行親子會談
不但能更清楚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
輔導負擔也不會更重歐~
大家可以嘗試看看歐
Re: 親子會談之經驗分享

發表於 :
2017-12-05, 15:40
由 vivienkuo
我覺得F老師的分享很好喔
約家長來談確實有一些小訣竅
但我個人覺得還有一個問題
如果想清楚了
更容易面對這一些挫折和困難
那就是你想要約家長來做甚麼?
以前我不想約家長來
因為自己跟家長談的經驗並不好
過去跟家長談的目的都是任務取向
就是學生在學校發生了問題行為
約家長來針對這個問題行為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辦?
天曉得接下來該怎麼辦?
我也不覺得這樣談下來大家會知道該怎麼辦
只覺得這種會談壓力很大
每次談完我不舒服,家長不滿意,學生沒改變
是一種談完不知道為甚麼要做的會談
唯一能交代的就是自己有在做事情
直到有一次特別的經驗改變了我的想法
在某一個學期,恰巧有機會陸續跟5個媽媽討論孩子的狀況
這5個媽媽在跟我討論的時候,都哭了
我十分的驚慌,趕快問督導
我的會談是不是出了甚麼問題
督導說我或許可以稍微了解家長的困難了
後來,督導鼓勵我開始進行親子會談
並且從旁協助我支持我繼續進行下去
當我的驚慌過後,冷靜下來
我開始想這一些家長在會談的時候為什麼流眼淚
老實說,那個時候跟他們會談
並不覺得真的是甚麼會談
只是想要關心他們而已
也沒有特地約,只是家長來找我
我就邀請他們先坐一下,喝一下茶
談一下最近的狀況
然後談著談著他們就眼眶泛紅了
我自己也是一個母親
在教育小孩時經常遇到困難
還有許多人生難以解決的問題
我時常覺得無助也不知道有誰能幫我
日子就只能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下去
我時常覺得,如果有人能告訴我怎麼做
或是至少能夠跟我做一些有意義的討論
那該有多好啊!
然後,很幸運的,我遇到了一個願意跟我討論的好督導
我在想,或許這一些媽媽的處境跟我是一樣的
也只是希望有人能跟他們討論
這一個部份,有時候我會在會談裡進行核對
我會問媽媽們,當你遇到這樣的情形,你能夠跟誰說呢?
大多數的回答,都是沒有人可以說的
那幾次的經驗我沒有跟他們討論小孩的問題
只是聽他們說他們的困擾
然後稍微鼓勵支持他們一下
也沒有給他們甚麼建議
因為沒有能力給建議
卻能感覺到媽媽們心情有稍微好一點
所以,如果我們把親子會談的目的
訂為一起來了解孩子在家裡最近的生活情況
我們自己的心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邀請家長的態度會比較自然
家長們來談的狀態也會比較自然
當我們真的很想約家長來談的時候
要跨越這一些邀請的障礙,並不困難
每次當我想到人生漫漫,苦海無邊
大家都是頭出頭沒等待救援的甘苦人
電話自然而然就撥出去了
當然,一開始能做到這樣
已經很好了喔
只是不能讓自己的會談只停留在這一個程度
如果每次只是聽對方講
而不能夠提供真正的協助
時間一久,家長也會漸漸不來了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呢?
就要提升自己對學生以及家庭的了解
想要有真正的了解就要回到談論生活細節這一件事情上面
討論區有許多文章供大家參考
或是老師們也可以考慮參加親子會談的研習
相信一定會有收穫的
Re: 親子會談之經驗分享

發表於 :
2017-12-05, 16:03
由 tcpcchen
約家長來學校與被輔導的學生一起會談
是目前校園中的輔導老師不想想像的事情
因為在養成的過程中沒有老師這樣教
也不知道這樣做到底能有什麼作用
因為許多從事心理輔導、治療工作的人都知道
家族治療的困難度遠大於個別會談
因此一聽到約家長來學校一起會談
而不是找家長來學校教導、告誡他們親職功能
自然會讓第一線的輔導老師望之卻步
但其實約家長來輔導室與個案一起會談
雖然說是會談,但其實談話的重心是在孩子的家庭生活
瞭解孩子在家裡是如何的過著每一天
瞭解孩子放學回家之後一直到睡覺前
在家裡這一段時間都在做什麼
也瞭解孩子在假日的時候,是如何與家人度過每一天的日子
問題是,如果只是約家長來閒話家常,跟輔導工作有什麼關聯?
跟孩子在學校出現的不當行為或情緒的改善
又有什麼關係呢?
很多人的直覺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嘛!
但是在實務上,操作過的輔導老師們都知道
效果確實比單獨與個案會談要好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今年有一位剛考上專輔的輔導老師來參加我的督導團體
她已經有三四年的輔導資歷,為了從事學生輔導工作
她拼了命考上了專輔這個位子,也為了能有能力幫助學生
繼續去就讀諮商輔導研究所
她透過郵件訊息知道了我的督導團體
於是抱著希望將她困擾的個案資料帶來討論
只是,她沒有想到我教她的輔導方法
是去瞭解這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作息
去瞭解這個不願意好好上學
每天與阿公阿嬤及家人為了上學而要辛苦混戰的孩子
他每一天的食衣住行等這些生活日常是什麼樣貌
第一個月這一位專輔還可以靜靜的聽我給她的建議
到了第二個月的督導討論時,她就按耐不住開始質疑我教她的方法
她想知道這一套方法有沒有學理根據,
這一套方法我的其他同儕有沒有在用。
當這些提問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時候
這一位專輔說了一些心裡的話
她說為了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她知道要補充自己的心理能量
她期待的是能補充心理能量的方法
因為她被這一個個案磨得有些筋疲力竭了
她越說情緒越激動,口氣也開始不平靜
我當時聽她說這一些話之後
心裡面想他應該不會再來了吧
果然,之後的事情發展真是如此
這一位很想補充心理能量的專輔老師
氣呼呼的離開了我的督導團體
Re: 親子會談之經驗分享

發表於 :
2017-12-06, 21:21
由 tcpcchen
確實,我所提出來的作法
沒有其他學派的理論作為背景
也沒有其他人用過(既然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怎麼會有人在用呢?)
但是,目前檯面上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及技巧
一開始的時候,不都是這樣提出來的嗎?
「張老師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書,書名是《熱鍋上的家庭》
是一本家族治療實務示範的書籍
書中的治療者認為,有問題行為的孩子其實是代罪羔羊
是家庭這一個系統出現問題知道
藉由孩子的問題行為來呈現
因此,要處理這一類有問題行為或情緒困擾的孩子
重點其實不在於孩子,而是在於這一個家庭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然而,要如何知道家庭裡面出了什麼問題呢?
小學的學生本身的能力是不太可能提供我們所要的答案
而能告訴我們答案的父母親,又一定會有防衛,不讓家庭內的秘密外洩
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小的專輔教師
要如何來幫助這一個有外顯問題行為的孩子呢?
依目前學校輔導老師的養成訓練來看
學校專輔在處理這一些有問題行為的孩子時
幾乎是將孩子帶進輔導室,直接或間接的詢問孩子為何要做這一些事情
要不就是一再的告訴孩子,這一些行為是不好的,不應該做的
只是這樣的作法,不論你用什麼學派的觀點來做個案概念化
都得不到真正有幫助的答案
這樣一來,學生的行為沒有改善
導致專輔教師只能疲於奔命的參加各式各樣的研習課程
而對輔導工作的熱情則是越來越削減
放得下的就轉換跑道不當專輔
放不下的則繼續在這個崗位上痛苦地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