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禮貌

進行逐字稿督導時,有一段討論的內容,讓我在督導結束後的幾天,不斷的思考著,該如何將其運用在往後的晤談中,以及如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裡。逐字稿內容如下:
師:好,那今天有什麼想要跟老師說的呢?
生:還是要繼續上一次的話題。
師:好啊,請開始。上一次的話題是什麼?你記得嗎?
生:有一點點忘記了。
師:有一點點忘記了,那就是有一點點記得囉!
生:所以我必須要回憶。
師:好,那我們慢慢來回憶。
生:或者是------你先講。
師:我先講喔-------
打逐字稿的時候,沒有發現這一段有甚麼問題,但督導提醒我們,學生說「你先講」這一句,是有一些問題的。
這個個案當初轉介來接受輔導的原因,是在班上人際關係不佳。在跟案主晤談的過程中,我自己有時也會有情緒產生,知道這個案主由於能力不足,說出來的話語,時常會惹惱他人。由於這句話並沒有讓我不舒服,因此就放過了,專輔老師的督導看到這裡時說,我白白放過一次介入的好機會。
督導認為,一個學生對老師這樣講話,其實是沒有禮貌的。雖然他在諮商室裡講這種話,並沒有冒犯的意圖,輔導老師也沒有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學生在諮商室外對其他大人這樣說話,一般大人一定會覺得他沒有禮貌、感到不舒服,會因此而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如果專輔老師就這樣放過,自己以為是包容學生,其實反而是害了他。
輔導這位案主的目標,是希望他能跟別人建立好的關係,所以藉由輔導的過程,培養學生以適當的口語來表達和善的態度這種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而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好的機會,可以讓他學習,怎麼樣對大人說話,是比較適當的。
那麼,要如何利用這一個機會來做介入呢?現場其他老師紛紛表示意見,有人說:「不可以叫你,而要叫老師。」也有人表示可以跟學生說:「你應該叫我老師。」。
督導說這樣的回答,比較像導師或是其他大人的回答,而不是專輔老師適合說的話。因為這樣的話,教導的成分比較高,而且有責備的意味,會破壞輔導關係。那該怎麼回話,既可以不破壞關係,又能讓學生瞭解到,他對我的稱謂應該改成用「老師」而不是「你」?
督導教導我們,想要改變學生,並不需要經過他的同意,也不需要告訴他。只要他願意聽我們說話,我們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把重要的訊息傳遞出去,時間一久,學生就會被我們的言語所傳遞的訊息制約而有所改變。因此,專輔老師如果注意到「你先講」這一句話是一個適合的介入點時,回答的時候就不要回應「我先講喔!」,而應該改成「老師先講喔----」,或者是「你希望老師先講嗎?」
這個地方所使用的技巧就是:專輔老師說話時,自己把稱謂點出來,感覺上是很自然平常,也理所當然;學生聽到了之後,並不會覺得特別,也不一定會在意。但是只要這樣的訊息持續釋出讓學生聽到多次以後,因為制約的關係,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將對老師的稱呼轉變過來。
以前,常覺得學生跟我在諮商室都好好的,一出諮商室,立刻回復原形,往往讓我倍感挫折,時常懷疑自己到底是在做有意義的事還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後來才知道,自己並沒有掌握在諮商室裡許多關鍵的機會,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學生的能力既然沒有提升,怎麼能期待他會有好的改變呢?現在知道,跟學生互動的每個時刻,都可能是協助學生進步的好機會,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再加上耐心的等待,學生的改變,比起以前我花了許多心力為學生辦許多活動的輔導方式,效果快了許多。由於心有所感,因此把學習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對專輔老師們有些幫助。
師:好,那今天有什麼想要跟老師說的呢?
生:還是要繼續上一次的話題。
師:好啊,請開始。上一次的話題是什麼?你記得嗎?
生:有一點點忘記了。
師:有一點點忘記了,那就是有一點點記得囉!
生:所以我必須要回憶。
師:好,那我們慢慢來回憶。
生:或者是------你先講。
師:我先講喔-------
打逐字稿的時候,沒有發現這一段有甚麼問題,但督導提醒我們,學生說「你先講」這一句,是有一些問題的。
這個個案當初轉介來接受輔導的原因,是在班上人際關係不佳。在跟案主晤談的過程中,我自己有時也會有情緒產生,知道這個案主由於能力不足,說出來的話語,時常會惹惱他人。由於這句話並沒有讓我不舒服,因此就放過了,專輔老師的督導看到這裡時說,我白白放過一次介入的好機會。
督導認為,一個學生對老師這樣講話,其實是沒有禮貌的。雖然他在諮商室裡講這種話,並沒有冒犯的意圖,輔導老師也沒有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學生在諮商室外對其他大人這樣說話,一般大人一定會覺得他沒有禮貌、感到不舒服,會因此而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如果專輔老師就這樣放過,自己以為是包容學生,其實反而是害了他。
輔導這位案主的目標,是希望他能跟別人建立好的關係,所以藉由輔導的過程,培養學生以適當的口語來表達和善的態度這種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而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好的機會,可以讓他學習,怎麼樣對大人說話,是比較適當的。
那麼,要如何利用這一個機會來做介入呢?現場其他老師紛紛表示意見,有人說:「不可以叫你,而要叫老師。」也有人表示可以跟學生說:「你應該叫我老師。」。
督導說這樣的回答,比較像導師或是其他大人的回答,而不是專輔老師適合說的話。因為這樣的話,教導的成分比較高,而且有責備的意味,會破壞輔導關係。那該怎麼回話,既可以不破壞關係,又能讓學生瞭解到,他對我的稱謂應該改成用「老師」而不是「你」?
督導教導我們,想要改變學生,並不需要經過他的同意,也不需要告訴他。只要他願意聽我們說話,我們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把重要的訊息傳遞出去,時間一久,學生就會被我們的言語所傳遞的訊息制約而有所改變。因此,專輔老師如果注意到「你先講」這一句話是一個適合的介入點時,回答的時候就不要回應「我先講喔!」,而應該改成「老師先講喔----」,或者是「你希望老師先講嗎?」
這個地方所使用的技巧就是:專輔老師說話時,自己把稱謂點出來,感覺上是很自然平常,也理所當然;學生聽到了之後,並不會覺得特別,也不一定會在意。但是只要這樣的訊息持續釋出讓學生聽到多次以後,因為制約的關係,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將對老師的稱呼轉變過來。
以前,常覺得學生跟我在諮商室都好好的,一出諮商室,立刻回復原形,往往讓我倍感挫折,時常懷疑自己到底是在做有意義的事還是在浪費學生的時間。後來才知道,自己並沒有掌握在諮商室裡許多關鍵的機會,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學生的能力既然沒有提升,怎麼能期待他會有好的改變呢?現在知道,跟學生互動的每個時刻,都可能是協助學生進步的好機會,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再加上耐心的等待,學生的改變,比起以前我花了許多心力為學生辦許多活動的輔導方式,效果快了許多。由於心有所感,因此把學習心得分享出來,希望能對專輔老師們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