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言語的力量--淺談會談技巧

發表於 :
2019-12-06, 11:27
由 vivienkuo
回想十幾年前開始學輔導
一開始覺得要學的東西好多啊
好多的派別,好多的理論,好多的方法
雖然很多,但是學得很開心
心裡想著學會之後有那麼多法寶可以用
真是遇到甚麼學生都不用愁了
在我一邊學一邊實作的過程中
漸漸發現我天真的幻想跟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想像是"遇到甚麼學生都不用愁"
實際是"每一個學生都令我發愁"
而且不只是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們
也時常令我發愁,而那些法寶一直在空中盤旋
卻沒有一個能實實在在握在手上發揮功效
輔導越做越無趣,總看不到成效
我想這不是辦法,要改變方針才行
心理覺得理論不實用,應該要多學能具體操作的技巧
因此有好長一段時間,積極參加研習和工作坊
都在學習各種輔導技巧,例如繪畫治療
園藝治療,遊戲治療,焦點會談
研習講師在分享的時候都說得很好用
可是很奇怪,我自己用在學生身上都覺得很不好用
雖然不好用,但也沒別的辦法
只好騎驢找馬,一邊用一邊尋找其他的可能性
後來遇到醫生,醫生一開始就教導我會談技巧
醫生說:「會談技巧是最基本的,是很重要的。」
我第一個想法是,從來沒有人跟我說輔導最基本的是"會談技巧"
既然醫生說得出來,應該有一番道理,我就姑且跟他學學看吧!
Re: 言語的力量--淺談會談技巧

發表於 :
2019-12-06, 11:50
由 vivienkuo
說到會談技巧,我其實是有一點反感的
以前接受過逐字稿的督導
有些督導要我們分析自己和學生講的每一句話
老實說,那是我做過最困難的作業
因為每一個分析我都不確定是我想像出來的,還是真的如此
然後督導會告訴我們甚麼狀況可以說甚麼話
感覺輔導會談有一個sop流程,令我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在學習"焦點會談"的時候最強烈
如果輔導有sop流程
那其實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金錢培養輔導老師
發一本輔導會談sop說明書就可以了
比較危險的是當我們用sop流程對待學生
學生的感受是甚麼?
一開始學生可能沒察覺,一段時間之後學生會知道"這個人在應付我"
於是兩個人就應付來應付去,學生也發展出一套應付輔導老師的sop
雖然這應該不是輔導的目的
但是很多老師們一直處在這種狀態下
使得外界對輔導老師產生不好的觀感
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學輔導的人說話很奇怪"
viewtopic.php?f=9&t=125
雖說我對於會談技巧印象不好
但跟在醫生旁邊時常聽醫生說話
沒有聽他說出一些甚麼奇怪的話
反而能透過聽我的會談錄音,告訴我哪一些話很奇怪
一開始我並不覺得自己說話奇怪
但是把自己的錄音多聽幾次
自己也能感覺出不舒服
至於哪裡奇怪也說不上來
這樣說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明白
剛好最近閱讀了一本書
就舉裡面的例子來說明
Re: 言語的力量--淺談會談技巧

發表於 :
2019-12-06, 14:44
由 vivienkuo
以下文章出自日本心理師河合隼雄先生
"關於衰老這件事"這本書
篇名"我來給你怎樣、怎樣"
爺爺又再次發了脾氣。
爺爺幾乎是臥病在床,說話也有障礙,但還是設法讓他居家看護。
不過,最令人傷腦筋的是他的暴躁脾氣。
每當有甚麼不合他意,他就馬上發脾氣,
揮著不靈活的手把放在床邊的杯子等東西翻倒在地。
這天許久不見的女兒來探望他,就照料他一些事。
當她說:「爺爺,我來給你換尿布」的時候,惹得他老人家大動肝火。
儘管沒有做出特別令他生氣的事情,但爺爺還是一樣令人頭痛。
在家人彼此的言談中就傳出諸如「讓他住院或許比較好吧」之類的話。
然而,事實上老人家並不是胡亂在發脾氣。
實情是,老人家聽到孩子們說「我來給你怎樣、怎樣」
好似施恩於人的令他難以忍受。
他激憤的表示:為什麼不說「我去倒水」就好,
卻要說「我來給你倒水」呢?
難道過去我有對孩子們說過「我來給你們賺錢去了」、
「我給你們養大」之類的嗎?
那為什麼要說得好像施恩於我。
大家聽了老人家這一席話,會覺得是無理取鬧呢?
還是言之有理呢?
當初文章是刊在報紙上,有許多讀者回覆
河合先生收到回覆後,又寫了一篇文章
收錄在同一本書中,篇名為"沒甚麼大不了的說法深入人心"
我收到許多讀者來函,真是感謝萬分。
其中迴響最多的就是"我來給你怎樣、怎樣"這回。
說者這方和被說的一方都寄來各種意見。
有人覺得自己不會在意那樣沒甚麼大不了的說話方式。
但也有人說,上了年紀之後,連這雞毛蒜皮小事都變得在意起來。
在這之中,也有人說:沒甚麼大不了的說話方式稍有不同,
就會讓老人家非常高興,所以在此就容我略為介紹。
老奶奶因受過傷,所以變得足不出戶。
「不要只是整天窩在家裡,就算出去散散步也好。」
周遭的人都不斷這般勸說,但老奶奶都充耳不聞。
然而,國中一年級的孫女對老奶奶說:「一起去散步吧!我想和奶奶一起散步啦!」
據說,話一說完,老奶奶就趕緊出門,帶著神采奕奕的表情,
逢人便說:「我家孫女纏著我要出來散步。」
和「因對身體好,所以『一定要』散步」
或如「『我來』帶你去散步吧」之類的說話方式相比,
就可以清楚知道「我想和您一起去散步啦」這句話所感受到的親切感。
和大人比起來,小孩子的自然表現上流露出真正的親切感,
這種感覺傳達到老人的心坎裡,這是多麼棒的事啊!
Re: 言語的力量--淺談會談技巧

發表於 :
2019-12-09, 14:35
由 vivienkuo
影響輔導成敗的關鍵在於信任關係
然而信任關係並不是建立在甚麼大事件上
而是建立在互動中看起來沒甚麼大不了的一言一行
由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言語的力量
有些言語會破壞關係,像是對爺爺說:「我來給你怎樣、怎樣」
有些言語是無效的,像是對奶奶說:「為了健康,應該要去散步。」
而有些言語能拉近關係,像是孫女說:「我想跟奶奶一起散步啦!」
老師們是否知道自己跟學生的每一句對話
對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產生的是甚麼影響?
在跟醫生學習會談技巧之前,我完全不清楚
雖然醫生跟我說了,但我當時覺得實在太難了
因為很多基本的能力都還沒有培養起來
所幸醫生很有耐心,一次一次陪我們聽錄音
先學會的是知道哪一些話會破壞關係
這一些話就盡量完全不要講
說盡量是因為說話是一種習慣,不經意就會脫口而出
因此要時常的提醒自己
然後慢慢地也知道哪一些話講了沒有用
既然發現沒有用,這些話也就漸漸不說了
至於說甚麼話能夠深入人心,我還沒有學會
不過,透過不斷的練習培養專業的直覺
偶爾也會跑出一些能夠拉近關係的話語
對比學習會談技巧前後對輔導概念的差異
在學習會談技巧前,我感覺自己像是瞎子摸象
因為信任關係不足,學生很多話都不想說
會談不是像偵訊就像在玩猜猜看
總是看不清個案及其生活樣貌
很容易以偏概全,誤解學生及其家庭
因此產生許多負面情緒以及不必要的壓力
學習會談技巧之後,跟學生建立信任關係容易多了
學生願意分享生活中的細節
我想知道甚麼直接問就可以了,根本不必猜
如果能把最基本的會談技巧學起來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輔導老師自己的壓力會減輕
還有其他一籮筐好處我就不說,留待各位慢慢體會
而學習會談技巧的不二法門是聽錄音
只是當我們能力不足的時候,聽不出自己的問題
這時候可以請有經驗的督導給我們指導
只要有心學習,漸漸改變說話的習慣
相信我們跟學生的關係可以越來越靠近
而我們說的話也更能夠深入人心
Re: 言語的力量--淺談會談技巧

發表於 :
2020-05-04, 23:22
由 tcpcchen
這是從大陸出版的合河隼雄合集--心靈四書中的序言摘錄出的內容,可以供每個做諮商輔導的人參考並細心體會。
关于倾听,“那些在‘入口处’静静站着,认真回应倾听者的话,并能够做到不追根究底,让倾诉者来去自如的人,就是那个能够很好地说出‘嗯’的人”,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坚信的,咨询师倾听时尽可能不说少说要比说点什么更难,箱庭疗法中做个静默的陪伴者比解释分析来得更难,但这也许正是促进来访者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治愈与整合的关键所在。无论如何,看到来访者积极正向的一面,进而启发挖掘这一处蕴藏的神奇力量——正是河合先生心理咨询之核心与关注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