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發表於 :
2019-12-14, 17:56
由 tcpcchen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這是某位專輔老師的家人,對她參加研習後回家所做的事情,提出的疑問
洗碗是再日常不過的家務事,幾乎每個人都有經驗
問題是,這一位專輔老師去上的,不是家事課或家政婦訓練課程
而是專輔教師核心素養課程,洗碗則是在研習中我建議老師們回家做的功課
只是,輔導工作與洗碗這種家務事,有關連嗎?
以一般人的認知來理解,應該無法找出關聯性
也因此很多老師參加完研習後,就把洗碗這一個建議忘得一乾二淨
恐怕也會有嗤之以鼻的老師吧!
但我卻認為有關連,而且還是相當基本及重要
大約三四年開開始,我就開始教導專輔老師一套很特別的輔導會談策略
這一套方法基本上是我在精神科門診累積二十多年看診的經驗所提出來的
因此不會有人用過,也不曾有人如此主張過
可以說是我個人的獨家見解,不可能有其他人做過而可以證明
曾經有一位專輔老師,她很認真,為了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去就讀諮商研究所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報名參加了我的督導
只是,她的學院派提案討論內容被我的觀點一一評論
到後來應該是受不了了,於是開始質疑我的策略是否有實證,是否有其他精神科醫師在用
答案可想而知,沒有!沒有!沒有!
於是,我感覺她應該是快抓狂了,但仍然很有風度的忍了下來
而結局就是,按我所推想的,就沒有再來參加我的督導了
這樣的結果我會覺得很可惜,像她這樣
願意為了增長自己的輔導能力而繼續唸書的老師很難得
我也很想幫助這一類的專輔老師,因為這樣才能幫助更多有情緒困擾的學生
只是我這一套作法確實很難讓人接受
除非專輔老師自己親身體驗過,才會知道跟以往所學的
以及目前在研究所學到的輔導知能相差有多大
但我也不想太積極去教別人,就像姜太公離水三寸直鉤釣魚
直心的人、有因緣的人就會願意學,學了就會變得比較快樂
Re: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發表於 :
2019-12-14, 22:04
由 tcpcchen
早期我的教導,都是教專輔老師約家長來做親子會談
會談的主要內容不是學生的標的行為
而是學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作息
我常常跟專輔老師說,不要抱著想改變個案標的行為的想法來做輔導工作
這樣的作法會讓人很挫折,因為常常會失敗
很奇怪的是,這樣的思惟明明符合因果原則
明明是找到病因就可以對症下藥的想法,卻很神奇的常常會失敗
很多老師很挫折,但他們都認為一定是自己的功力不夠、學藝不精
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因此才看不到預期的效果
而我個人認為,從標的行為企圖去追究導致標的行為的病因
基本上是緣木求魚,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輔導實務上,許多老師跟學生會談後所歸納出來的病因(所謂的個案概念化)
很多其實都是專輔老師個人的想像與理所當然,與實際狀況差距甚大
但我不明白,為何一直在接受分區督導的老師們,都不曾被提醒過這一點?
輔導老師所面對的種種學生,不管行為表現如何乖張,都不是天生就這麼壞
學生的表現,基本上是受到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
而這兩者又以家庭環境的影響更顯著
因此,想瞭解學生為何會出現這一些壞行為
只能回到他們所成長的家庭環境來瞭解,才有可能找到可以歸咎的蛛絲馬跡
而家庭是如何型塑一個天真的小孩成為令老師同學頭痛的人物
只能從瞭解這一個學生從小到大的生活作息,才有機會接觸到之所以會變壞的真實樣貌
也因為這樣的理念,我決定出來幫助輔導老師後,就一直在教導這一個策略。
但是,我原本以為應該是容易的作法,卻發生了實際的困難
專輔老師們幾乎都不知道如何跟家長聊生活作息!
我在研習時常提到,好的專業會談就像兩個好朋友在聊天
不需要特別在意要談什麼,也不用注意如何遣詞用字
彼此之間想到哪裡就談到哪裡,談下來既不會有負擔,也可以皆大歡喜
雖然可以很隨性的聊,但也不會在聊完之後覺得浪費時間或互相敷衍
反而會讓雙方的感情更加連結,甚至可以因此紓解每天的壓力
如果專輔老師跟家長、學生的共同會談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那麼就能夠很自然的瞭解學生的很多內在狀態
要去理解學生為何會變壞就比較有可能了
但終究輔導會談與好朋友閒聊還是很不一樣
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很難輕易的轉換過來
而另外一個導致跟家長談生活作息會變得困難的原因
則是專輔老師對自己每天的生活作息,其實是不在意的
因此要去跟家長談學生的生活作息,就會變得刻意且勉強
反而就會因此而顯得生硬及做作了
Re: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發表於 :
2019-12-15, 06:41
由 tcpcchen
關於專輔老師的專業能力,我在這一年的研習中提到「專業的直覺」這一點
我認為專輔老師要把輔導工作做好
必須要具備專業素養與專業技巧這兩項能力
專業素養就好比練功夫的人所修的內功,而專業技巧則是外功
任何的武術招式,不管有多厲害,都必需要有深厚的內功作依憑才能發揮威力
如果只有蓋世武功的招式,而缺乏內功的話
充其量就是花拳繡腿,騙騙外行人
真遇到勁敵立刻就會敗陣下來,落荒而逃
專業的直覺是我提出來的概念,其表現出來的樣貌
比較接近心理治療專業所說的敏感度,是我認為很重要的輔導核心素養
但是這種直覺的培養很特別,不是藉由一般人理解的過程來達成
而是要透過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自己每天生活作息的操作來獲得
一般專輔老師或心理治療人員參加的研習課程或工作坊
所獲得的幾乎都是專業的技巧,很難獲得專業素養
因此儘管參加很多研習,學了很多學派的技法
進到輔導空間,遇到各種不同類型問題的學生
專輔老師們仍然是叫苦連天,一籌莫展
而之所以會這樣,除了是因為缺乏素養能力之外
在專業技巧的培養上,缺乏了基礎的能力,恐怕才是根本的原因
所謂基礎的專業技巧,其實就是很多人常忽略的口語會談能力
我本身是精神科醫師,因此從一始就得接受會談技巧的訓練
對我們這一行來說,會談的好壞,影響治療八成以上的效果
即便後來陸續開發出許多新藥,但跟患者或家屬溝通得好不好
也會影響服藥的功效,更何況佔多數只有心藥可以治療的心理疾患及困擾
因此會談對精神科醫師並不困難(但要做得好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可是對專輔老師,即便是有心理諮商師證照的專輔老師來說
會談卻是一件幾乎不曾想像過會有如此重要性的事情
一方面是在養成的過程中沒有這種訓練
即便是在職的研習進修,也幾乎看不到這種課程
我還在醫院的時候,會有機會督導諮商所碩三的實習生
我發現聯諮商所的訓練也不太重視會談能力的培養
那麼專輔老師的會談能力訓練被忽視,也就不足為奇了。
Re: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發表於 :
2019-12-15, 20:38
由 tcpcchen
談到會談技巧,很多老師會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雖然與別人說話是每天生活的日常
但是要在輔導場域與被輔導者或是個案家屬說話
要說到讓別人感覺不到你是一位輔導諮商專業
恐怕就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普通說話能力就可以勝任的
我所認為的好的會談,那種境界可以用「談笑用兵」這一句話來形容
而想要讓自己的會談逐漸接近這種境界
除了不斷的練習之外,專業直覺能力的培養其實更重要
至於專業的直覺的培養,我在研習時建議過一些方法
但總的來說,就是在日常生活做家事的過程中
確實、按部就班、緩慢的將事情做好
把家事做好的概念,不是單純的把事情做完,而是確實做到位
至於如何算確實做到位、做好,就會因所作的家事類型而有各自的標準了
我提出這樣的概念時,很多老師一直提出「為什麼?」的疑問
為什麼確實做家事與諮商輔導專業能力有關?
關於這一點,我沒有實證的資料可以來說服別人
而且,依我個人的經驗,一旦說出一個什麼道理之後
多數的人就會認為自己懂了,然後依自己的理解去做
做完之後也認為就是照教他的人所說的在做
但事實上,我發現有許多都是學習者自己的想像與誤解
也因此,我也漸漸的不太想解釋「為什麼」的疑問
如果有心想讓自己的輔導工作做一番改變就試著學學看
至於有多少老師想學,我的態度就是隨緣不勉強
雖然會經常看到很多很痛苦的專輔老師,但他們不相信不想學
看了於心不忍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在我所建議的家事中,洗碗應該是每個家庭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
一整年外食,從來不開伙的專輔老師,應該是絕無僅有吧
也因此,我會鼓勵專輔老師,不管是否已經結婚
盡量將吃完飯的洗碗工作包下來,再按照我所教導的原則來洗碗
我會建議老師們將自己洗碗的過程錄下來,可以私底下傳給我看
也可以考慮在研習時提出來跟其他老師共同討論
但是每位老師洗碗時出現的問題都不一樣
如果要就個人的洗碗過程提出建議,恐怕會跟不同的老師重複說同樣的事情
因此就決定將我自己洗碗的過程提出來供老師們參考
老師們也可以根據我的洗碗流程來做自我修改
這樣應該會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容易上手吧!
Re: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發表於 :
2019-12-18, 20:59
由 tcpcchen
接下來要說的是,洗碗這一項功課要如何操作,而不是教你洗碗這一件家事
說到功課,因為是為了要培養輔導的專業直覺
因此要如何操作才能產生這種效果,自然是要計較了。
首先要談的是做這種功課的原則
第一 要經常做,最好每天,或者是每週三至四天以上
第二 要確實,也就是要把碗洗乾淨,要確定沒有油污、沒有食物細渣
第三 洗碗的過程要專心,不能邊洗碗邊說話或聽音樂,也不能胡思亂想
第四 盡量要放慢步調慢慢洗,因此要把洗碗的洗間特別安排出來
第五 始終一致,不管哪一天洗碗,都堅持使用同樣的步驟與流程,並形成習慣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個家洗碗都有自己的工具
以下所說的。是我個人的建議,也是我覺得很實用的工具
建議老師們可以嘗試用用看
1.菜瓜布,不要用有海綿的那一種。因為海綿很容易卡油膩,不容易清洗。
2.環保清潔劑,全聯有賣一種環保清潔劑-清淨海。雖然包裝上寫環保洗衣粉,但其實可以做萬用清潔劑。
3.帶有噴頭的塑膠瓶或玻璃瓶
4.洗碗劑的泡製---以50公克的清淨海粉劑對1000ml清水的比例沖泡,要充分混合。這種清潔劑在冬天時容易沈澱,因此在泡制時要充份溶解,洗碗前最好將裝清潔劑的瓶灌搖一搖。我習慣用6公升的寶特瓶桶(賣場都有賣的桶裝水)一次泡起來,之後再慢慢倒來用,比較省時。
接下來就要進入洗碗這一項功課了。
洗碗的工作,其實是在吃完飯將碗盤收拾準備拿去流理台的時候開始的。
每個家庭吃飯所會用到的餐具,應該不會一直變動。也就是說,會用到什麼碗、盤,大碗、筷子湯匙等,應該大致上每一餐的差別不大,因此可以事先預想要收拾的順序。我會在收拾碗盤時,按照一定的規則及原則收拾。以我家的狀況來說,放菜的盤子較大較淺,全收拾在最下層,接下來疊大碗(公),最後才是盛飯喝湯的碗。這樣子碗盤就全收拾成一落。在收拾碗盤的過程,會將碗盤中殘留的湯湯水水集中倒到一個會放在最上面的碗內。桌面收拾完畢之後,將碗盤及筷子湯匙一起拿到流理台的水槽內準備洗碗。
我從小就會幫忙做家事,當然也常常洗碗。那個年代沒有環保清潔劑,大概最常用的洗碗精就是沙拉脫。沙拉脫是濃縮的洗劑,因此會將沙拉脫倒一些在碗中,再加水稀釋。接下來就是用菜瓜布沾著碗內的清潔劑洗碗盤。這種洗法應該還被許多人採用,但是我後來改變了作法,我覺得比較有效率與效果。
當碗盤在餐桌上收拾成一落並拿到水槽後,我會將每一項要清洗的餐具分別噴上清潔劑(餐具的裡面外面都噴),筷子及湯匙也都噴上清潔劑。每一項餐具在噴清潔劑的過程,會考慮到噴完後要回復到噴之前的擺放順序,以這種考量來暫時擺放已經噴完清潔劑的餐具。因此當所有的碗盤都噴完清潔劑之後,碗盤依然回到剛從餐桌拿到流理台內擺放的順序。最後再將菜瓜布噴上清潔劑,之後開始洗碗。
洗碗的原則是依類別清洗,因為家庭的水槽空間都不大,應該不可能同時清洗湯鍋或平底鍋,因此這一些鍋會留到最後洗。也有家庭主婦習慣炒完或煎完東西就洗鍋子,這也是可以的,但還是要以前面提到的原則來洗。洗餐具的原則是每一個地方都要洗,不能像有些人在冬天時洗澡,只洗腳不洗身體那般。洗的過程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個地方是否確實清洗過、注意不要失手打破碗盤,也要注意自己的雙手是否有油膩沾粘,有的話會先將手洗乾淨再繼續洗碗。在清洗的過程,不管是碗或盤,盡量用同一種方法來洗。比如說順時鐘洗或逆時鐘洗都可以,但盡量固定同一方向,這一點並不嚴格要求。洗的過程盡可能放慢速度,可以用一種輕鬆的心情來洗,洗的過程可以看著自己手的動作,避免分心胡思亂想。暫時先洗好的碗盤的擺放,也要考慮到全部用清潔劑洗完之後的擺放,也是要回復到一開始被放進流理台時的順序。
這樣的流程看起來很繁瑣,也可能會讓許多人覺得沒有必要。但既然是要當作一門功課來做,我建議照我的方式來操作。因為只要勉強自己洗幾遍就會習慣,之後就不會有困難了。
當所有的碗盤筷子湯匙都用清潔劑清洗之後,接下來是要沖洗了。沖洗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會用到菜瓜布(更不會戴手套)。我知道很多人洗碗時,即便是在沖洗時也會使用菜瓜布。這樣的作法其實很難檢查到你的餐具是否確實洗乾淨,因此我在沖洗時一定是用兩手清洗,以便確定清潔劑有洗乾淨,也確定油漬有洗乾淨。
Re: 妳在學什麼,為什麼還要回家洗碗?

發表於 :
2019-12-19, 23:45
由 tcpcchen
我在研習的時候曾經講過培養專業直覺的功課,洗碗是其中一項,但還有其他可以做的,日常生活中洗手時把水量關小也是功課之一。
日常生活中洗手的頻率遠遠多於每天洗碗,但水量關小洗手,就會延長洗手時間。專輔老師在學校洗水是否有這種慢條斯理的空間,恐怕很難保證。但是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在每一次洗手時將水量關小來做能力培養的功課,也可以每天提昇自己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雖然水量關小洗手會花比較多時間,但其實也沒有差太多。只是剛開始練習洗的時候,對急性子的人是一種考驗。曾經有老師來參加完研習後會加練習洗手,結果是越洗越不耐煩,很快就放棄,這就是急性子的人的表現。但這種人越需要練習洗手,因為急性子的人會容易緊張,容易緊張就會很容易累積壓力;而壓力形成之後輔導工作就會走樣,工作不順利就會累積挫折感,挫折感多了之後又會加重自己的焦慮。於是這樣的惡性循環就不會停止,到最後只能對學生生氣、對導師抱怨、給家人擺臉色來處理自己的情緒。輔導工作如果做到這樣兩敗俱傷,還真的是很不划算!
事實上,關小水量洗手雖然會多花一些時間,但如果在關小水量洗手時,心裡面不要一直想著很奇怪、幹麼這麼麻煩,也不要胡思亂想,就單純的腦袋放空、專心在自己雙手的清潔劑(肥皂)是否洗乾淨了,好整以暇、放鬆心情來完成洗手這一件事情,你會發現在慢慢洗手的過程中,你在工作當中累積的壓力,會隨著你慢慢搓揉雙手的動作釋放出來。尤其是當你習慣這樣洗手之後,逐漸將水量
變小,這種效果會越明顯。這種壓力的釋放,不需要你花錢去上瑜伽課或去上昂貴的紓壓課程就可以獲得,其實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這種在每一天的上班過程就可以獲得的好處,幹麼要白白浪費掉呢?
而關小水量洗手的作法,就是要應用在洗碗這一項功課的最後步驟--把餐具清洗乾淨。平時慢慢洗手時是要去注意手上的清潔劑是否沖洗乾淨了;而洗碗的時候,則是藉著手指的觸感來確定餐具上的清潔劑或油漬已經清洗乾淨。因此,洗碗的時候,尤其是在最後沖洗這一步驟,絕對不能戴手套,即便是冬天天氣冷也不能例外。事實上,當水量關小時洗碗,冰冷的水產生的感覺不會那麼強烈,再加上雙手持續的在動作,水溫的冰冷感應該是可以忍受的。
因此,當你的洗碗功課進行到最後清洗的步驟時,除了要將水量關小之外,也要考量洗完之後餐具要如何歸位。常看日劇的老師應該會看到一個場景,那就是日本家庭主婦在餐具洗完後,會另外用一條乾淨的抹布將餐具的水擦乾淨,之後才會將餐具歸位。是否需要這樣做,我覺得可有可無,看每個家庭晾乾餐具的作法如何而定。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應該要做的,那就是在沖洗乾淨完之後,要將餐具上的水甩一甩,再放到晾乾的地方。但甩碗盤的時候要專心,以免失手破掉就不好玩了。至於擺放要晾乾的餐具,是否也要按一定的順序及規則,我得建議是要,養成規律的習慣好處很多,好習慣越多越好。
水槽內的餐具洗好後,接下來湯鍋、煮菜鍋及瓦斯爐台,也都依同樣的原則做清理。到這裡,洗碗功課大致上已經完成,但還有最後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把廚房內看得到的水漬都擦乾淨,包括在水槽外邊、流理台上以及地板。其實水漬在煮飯菜的過程、洗碗的過程隨時會出現,我的習慣是隨時擦乾。至於老師們要不要這麼做,自己看著辦。(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