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21-11-02, 10:03
幾年前,中國宮廷劇甄嬛傳流行期間
常在媒體聽到一句台詞 「賤人就是矯情」
當時聽完後沒有特別的感覺
只是覺得中國電視劇口味很重,用了這樣辛辣的對白
在經過這麼多年督導專輔老師作會談
聽了很多她們的會談錄音之後
對這句話卻有了一番不同的體會
「矯情」這一個詞有好幾個意思
包括違反常情、掩飾真情、故作姿態或情感脆弱容易動情等
不管怎麼說,矯情就是一種不真實的感情
在現實生活中,矯情的人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而做出這種情感表現
作的人心知肚明,而被對待的人,也遲早會發現
因為是為了換取利益而表現出對別人的奉承、討好或擺低姿態
因此一旦被發現之後,就會被對方鄙視、輕蔑,乃至從此不信任那個人
這樣的人,其實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賤人」
作賤自己的人格尊嚴而低聲下氣的下等人
但其實這種「賤人」在輔導諮商場域,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罷了
尤其是國小階段的輔導導師特別明顯
當然其他年齡層的諮商輔導也會看到
但就不在我討論的範圍之內了
而在諮商輔導領域,這種現象並不是
「賤人就是矯情」,而變成了「賤人就會矯情」
這幾年督導國小輔導老師作親子會談
有幾位老師很認真,多年下來還是照著我的要求
在個案輔導時,盡量讓家長參與進來一起會談
雖然一開始對老師是種挑戰,但其實開始做了之後
老師們反而會覺得比之前的輔導會談模式更輕鬆
也更能夠貼近小孩子的內在心理
只是單純、容易操作的方法,要能夠深入到得心應手的程度
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越是容易操作、沒有特殊技巧的方法
越不容易深入、不容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因為必需要靠一再的重複練習才能達成
而對於在學校工作有成效壓力的輔導老師來說,感覺上是緩不濟急
然而相較於以往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的模式來看
慢工反而出細活,品質其實是比以往高很多的
由於不可能每一位老師的會談,我都能在現場觀看
因此我只能透過老師們的會談錄音來瞭解這些老師的輔導過程
再針對錄音內提出要如何改善、如何表達來提出建議
幾年下來,我一直注意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老師們說話的聲音語調的問題
關於輔導老師會談說話的聲音語調
我在十多年前開始督導輔導老師時就曾提出來過
但因為自己也還不清楚為什麼要在意這件事情
因此也無法清楚的說明聲音語調與輔導的關聯在哪裡
只是覺得有些老師說話的聲音語調會讓人不舒服
更深一層的關係,就不得而知
即便在數年後聽到「賤人就是矯情」這句台詞之後
還是沒有把這之間的想法串在一起思考
一直倒近半年,在聽輔導老師的會談錄音時
只是一再浮現「矯情」這個感覺,但還是沒有把「賤人」的概念連結起來
直到最近,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人的語言表達有多種功能,而情感傳遞及表現則是其中一種
對於一般老師來說,所肩負的應該包括了「傳道、授業、解惑」這幾項責任
而輔導老師除了也具有這幾項責任之外,還有情緒輔導與行為改善的工作
而這些任務,幾乎都要靠語言表達來完成
雖然一般老師可以可以部份時間使用身教來教導班上學生
但輔導老師,每週與學生接觸約一個小時的時間,是不太可能只靠身教來影響
而必須大量的使用語言溝通這一項技巧
這種狀況,說話的內容與聲音的質感就相對重要了
許多輔導老師,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訓練的關係
或者是老師這一個身份的影響,總是會以「諄諄教誨」來作輔導工作
並不是「諄諄教誨」不好,而是這種認知行為學派的作法
幾乎不太能處理這個年代有情緒困擾的小學生,通常都會失敗收場
「諄諄教誨」會用什麼樣的聲音語調來表現,相信多數的人都很清楚
這種方法或許不會遭到小學生反感的回應
但這種方法如果拿來與青春期的國高中學生對話的話
老師通常都會看到一張臭臉或當耳邊風、愛理不理的表情
於是,輔導老師們又去學了另外一種作法
那就是會刻意的擺低姿態,把自己的聲音語調
改變成迎合輔導學生的年齡、能力或者是符合老師自己本身的利益
這種為了迎合而作的聲音語調的改變,經常被老師們理解程成
平等看待、尊重被輔導的學生,或者是與學生建立關係、同理,建立親近感
但事實上,在這種改變自己的聲音語調的同時
也改變了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位階,而且是由高位階降到了低位階
這種位階的改變,用系統家族治療學派的觀點來看
就會導致系統運作的混亂,進而影響系統的正常運作
或許會有老師認為,不要讓學生產生
老師高高在上的感覺,有什麼不好?
這樣的想法基本上沒有錯,輔導不是靠擺架子來完成
輔導是要靠雙方的關係、信任感才可能成功
因此在諮商治療的第一堂課,都要提建立關係的重要性
但問題是,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才可能對輔導有幫助?
而又要如何作,才可能建立出這種對輔導有幫助的關係呢?
輔導領域的關係建立,可以用一般人的朋友關係來說明
朋友之間有君子之交的關係,也有小人之交的互動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甜如蜜的關係雖然一時之間會讓人喜歡
但卻難以持久,容易生厭,也容易變質出現傷害性
而淡如水的關係雖然不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感受,卻往往能長長久久
也是最實在最不具有傷害性的關係
因此,輔導關係中的師生之間所要建立的
應該是這種可以長長久久的信任,而不是一時的虛情假意
如果輔導老師需要用「矯情」「媚俗」的話語來讓學生願意說話
那麼這樣的語言表達,通常不會是學生心裡面的真實想法
而多半只是應付老師的表面話,甚至是被「機構化」之後
說出輔導老師願意聽,或是認為應該聽到的話
這種看似甜如蜜的互動,其實都只是一場空
學生離開輔導室後,行為想法既不會改變
對老師的尊重信任也不會增加
難怪許多老師在花費許多心力作輔導工作多年
仍然感受不到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
反而累積了許多疲憊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