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facebook和界線

有一位個案,當初轉介的原因
是老師希望能提升學生與班上同學互動的能力
開始晤談之後
個案時常在下課的時間
來輔導室和我說說話
個案來輔導室的時候
願意幫忙其他老師做事情
有一次我手上剛好有巧克力
覺得案主樂於幫忙,值得鼓勵
因此拿一塊巧克力跟案主分享
結果,隔天
案主問了我2次能不能再給他巧克力
這兩次,我都沒有給個案巧克力
我給個案的理由是,小孩子不能吃那麼多巧克力
後來回想,這真的是一個很不合理的理由
只是一塊小小的巧克力,有那麼嚴重嗎?
再隔一天,案主又問我能不能給他巧克力
我其實有一點錯愕,心裡想
不是昨天才給他一個軟釘子碰嗎?
怎麼今天又來了啊!
這一次我跟個案說,要給小朋友巧克力也是可以的
但是給巧克力有給巧克力的方法
老師要回去想一想
等老師想出適當的方法再跟你說
這個時候,才覺得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因為,一定還有下一次
案主這樣子的態度,讓我覺得不舒服
原因是,一開始我只是想要獎勵案主
為什麼後來變成好像要一直提供案主巧克力呢?
而且如果案主一直跟我要巧克力
倘若我不給他,好像又會破壞我們的關係
一直給他巧克力,我又不願意
一方面是覺得,我為什麼要一直給他巧克力?
巧克力是我的東西,怎麼給?何時給?
應該是我決定,而不是案主要求我就給
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果他要我就給
會不會增強他這種行為
不但無法提升他的人際關係反而會損害他的人際關係呢?
於是開始思考,如果個案再跟我要巧克力
要不要給他呢?給他到底對不對呢?
怎麼想也想不清楚,於是將這個問題就教於督導
當我提出,給巧克力對不對的時候
督導說,我們應該想的不是對不對
而是應該去思考,怎麼樣子的做法,對學生是有幫助的?
在我的思考習慣中,時常會落入對不對的迷思
例如,給學生巧克力對不對?
例如,讓學生用這種態度(也就是在一般老師眼中不禮貌的態度)跟我說話對不對?
然而,這其實是很狹隘的思考方式
容易讓自己陷入作繭自縛而不得動彈的情境
當我陷入這種情境時
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以及態度
就會變得剛硬而沒有彈性
以至於沒有辦法溫柔而體貼地對待個案
也表示自己並沒有做到足夠的涵容
督導提到的觀點
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督導說
當我們有學生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便掌握了有利的條件
使得我們有了影響學生的機會
我們為了提升學生的能力
需要鼓勵學生去進行一些正向的行為
但是對個案學生而言
這些正向行為通常是讓他們覺得困難
而完全提不起動機去做的事情
因此,就需要一些誘因
才能讓他們願意試試看
例如,這個學生喜歡巧克力
平常覺得要跟同學互動很困難
因為過去的互動經驗
讓他感到非常的灰心與挫折
要他再跟同學互動
需要很大的勇氣
現在,為了一顆巧克力
學生願意做這樣的嘗試
對輔導老師而言
在絞盡腦汁苦思還找不到方向的情況下
正有如在黑暗中找到一條出路
但是,如果還停留在以前的思考模式
我就會自己把這一條路阻斷了
所以我就跟學生商量
讓他每天試著做一些協助他人或是規範自己的事情
只要他願意做,就可以給他巧克力
但是具體的項目,還是要跟學生說清楚
例如,讓個案去做幫助同學的事情,而且是用同學能接受的方式
或是發生衝突的時候可以不惡口罵人
或是能觀察同學的行為而在事先避免衝突
如果能做到,就以巧克力當獎勵
這樣子的話
輔導老師給糖果,就不是單純的給糖果
而是使用給糖果的方式
協助學生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