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3, 11:44
vivienkuo
最近,一個個案跟我說
每天晚上,他都在被窩裡
玩手機玩到半夜一點才睡覺
我問他,是幾點上床的呢?
他說,九點

當下,我雖然覺得這樣的行為
對學生的身心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但是,因為還沒有想好要怎麼說
才不會讓學生覺得我是在進行衛教宣導
於是只問他,眼睛會不會痠
他說,眼睛痠了就睡覺

晤談結束後,我就在想著
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處理呢?
剛好,那天的下午就是團體督導
討論中,我又想起了這個疑惑
於是,便提出了我的問題

督導認為,這樣的情形
應該要跟母親說
此時,其他老師也提出不同的狀況
討論的面向變得比較廣泛
回來仔細想了以後
覺得還有一些部分不清楚

第一,跟母親說的目的是甚麼呢?
我們要如何透過母親的功能
對學生有更多的幫助呢?

第二,針對這一個狀況
母親的責任是甚麼?
專輔老師的責任又是甚麼呢?

第三,這個個案是非自願個案
和他建立關係頗為辛苦
好不容易,關係慢慢建立起來
他願意和我分享生活中的一些點滴
我卻把這種事情跟母親說
會不會破壞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呢?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4, 11:41
vivienkuo
我目前的看法是這樣子的

一個學生晚上玩手機,玩到半夜一點才睡覺
家裡的人都不知道,有兩個可能

第一個可能是,學生隱藏的功夫很好
第二個可能則是,家人對學生的關心
還需要再加強

透過跟家長說明學生的情況
可能可以提升家長的警覺性
讓家長知道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注意

在晤談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生活細節
知道學生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就有可能會知道,學生需要的是甚麼樣的協助

家人的關心和注意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環
有一些家長沒有辦法合作,那只好另當別論
如果家長願意合作,那麼學生進步的速度
或許可以比較快

跟家長說的時候,同時也要說明
學校是站在關心的立場
而不是希望家長回家用處罰的方式
管束學生的行為

因此,也要跟家長討論一下
怎麼樣處理這樣的情形,才能達到我們希望學生
能夠身體健康並且專注於學習的目的

可能是,平常多花點時間,跟孩子說說話
可能是,需要跟孩子討論手機使用的規則和方式
可能是,晚上再晚回來,也要進房間看看孩子

詢問家長,怎麼樣的方式,他覺得比較能夠做到?
或是有甚麼樣的困難?
或是有其他家長想得到的更好的處理方式
鼓勵並支持家長的用心

所以,家長的功能,是盡到照顧和關心的責任
讓學生在家庭中,能夠盡量得到他所需要的滿足

而專輔老師的功能,是透過和學生晤談後
了解孩子需要的可能是甚麼
或許是更多的關心和包容,或許是能力的提升
或許兩者皆有

專輔老師除了透過自己的專業
慢慢提升學生的能力,也可以和家長一起
討論出較為合宜的教養方式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4, 15:25
tcpcchen
如果告訴媽媽是必要的,那是否也要告訴班級導師?
要或不要的理由,又是什麼?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10:14
fannyru
以V老師提的例子,我覺得不需要讓班級導師知道。
因為這是孩子在家裡的事。
生活作息應當是家長要協助關心的,如果家長能夠透過這樣的討論,增加對孩子的關心,協助孩子改善生活作息的問題。
相對的,或許其他衍生出來的問題可能也會跟著解決。

不告訴老師,也是因為導師若知道了, 導師能使上力的也不多。
想像中,一般導師若知道了這種事,也只會告訴家長,至於能否做到與"家長討論,如何協助幫助孩子",則要看導師親師溝通的能力了。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11:33
vivienkuo
我覺得不需要告訴老師細節
但是,如果專輔老師固定會跟老師討論
也可以從老師那邊
了解學生最近上課的狀況
是不是有上課打瞌睡
或是精神不好,容易發脾氣的情形
讓我們對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詢問老師學生的狀況
有一些好處
一個好處是讓老師覺得
我們是一起在協助這個孩子
而不是他一個人要對孩子負全責
可以減輕老師的壓力

另外一個好處
是我們也可以觀察
老師對孩子關心和注意的程度和面向
有時候,老師的教學工作太過於忙碌
比較容易把重心放在
功課有沒有交或是成績考幾分
只要學生在班上沒有出甚麼大亂子
通常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然而,對於學生這個"人"的關心
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當學生覺得被老師關心和愛護
自然而然會表現出合宜的行為
老師們如果能夠留意這一個部分
或許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處理學生的問題行為

但是,我們要怎麼跟老師說
才不會讓老師覺得反感而抗拒呢?
透過詢問老師學生的狀況
或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如果,我們每次問的都是學生在教室裡的作息
在教室裡跟同學的互動以及情緒的起伏
老師一次一次地聽
久而久之,或許老師就會嘗試
從這個面向來看待學生

當學生覺得被老師關心
師生之間的關係有進展
這種情形,學生的進步也會是比較快的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13:28
tcpcchen
這個問題既然牽涉到保密,就應該從保密的觀點來談。輔導室是一個特殊場域,而不是訓導處或導師辦公室的延伸。因為在這個場域要處理的,是學生的心理情緒困擾,因此信任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沒有信任感,學生不會對專輔老師交心坦白,沒有信任感,學生也不會聽進去專輔老師的苦口婆心。因此,在輔導室這個場域,對學生所說的事情要做到最大範圍的保密。所謂的最大範圍就是連導師與家長都不能說。

第二點,最大範圍也不是無限上綱,有一些情況應該例外,至少我的觀點是如此。而能被列入保密例外的,就是涉及到傷人或自傷以及侵損他人重大利益的事情,應該不能列入保密範圍,因為學生個人或其他人的人身安全或健康,或者避免學生將來犯罪的這一些事情,應該要列入考量的最高位階,而不能以保密來免除。因此學生說他去商店或家裡偷了東西或偷了錢,這種事情應該保密;或者學生沒有好好做功課,甚至說謊欺騙家長老師,這應該保密。但是如果學生說他有去打人,或者威脅霸凌某人,這不應該保密。或者學生說他有企圖自殺或做出割腕、自我傷害的事情,這不應該保密。同樣的學生晚上偷玩遊戲到三更半夜,不好好睡覺,會有影響健康的可能,這不應該保密。但是如果學生是在白天偷玩遊戲而影響功課,這種事情我不會說出來。因此,學生提到違反校規或沒有道德的事情我不會說,但如果是涉及違反刑法的法律問題,我會告訴該告訴的人。

第三點,要說出來也要看對象。如果是孩子的健康問題或個人人身安全,這種事情應該告訴家長,而不是告訴老師;如果學生會傷害他人或同儕,那這種事情要告訴老師,而不是家長。我們告訴相關人,基本上是基於保護學生的立場來做,這一點學生一定無法瞭解。但是專輔老師應該要利用平時與學生建立的信任關係來讓孩子相信你的善意。當然,專輔老師也一定要確定這一點,你將孩子的行為告知他人,不是因為你的憤怒生氣,不是希望第三者來處罰學生,而是希望能藉由這樣的過程來制止孩子犯下更大的錯誤。至於學生何時能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就看專輔老師的努力與用心了。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14:42
fannyru
如果學生說,他利用下課時間跟同學翻牆,出去買外食進來學校。
這樣,到底該不該說呢?
如果該說,家長又顧不到學生在學校裡的人身安全,這樣的狀況,是不是應該報告學校老師呢?
如果學生當下希望老師不要說出去,輔導老師又應該怎麼回應呢?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17:41
snoopy
翻牆外出,是否會有其危險性?萬一發生事情或意外,我想輔導老師內心一定難辭其咎吧!
我的作法~
1.先跟孩子討論,讓孩子去思考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2.技巧性地跟學務處反映,但又不會透漏是那些學生,只是請學務處注意此現象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21:57
tcpcchen
我認為敢翻牆外出的學生,一定具有某種程度的膽識與技巧。因此,翻牆外出發生意外的風險,與學生在校園內玩耍發生意外,或者學生騎腳踏車上學發生意外的風險一樣大。所以這樣的事情,應該是要在保密範圍內。當然,不動聲色的提醒學校加強巡邏,這故然可以阻止學生再翻牆外出。但是,不能翻牆外出的學生,接下來會想出什麼鬼點子呢?或者他因此警覺可能老師告密呢?

因此,站在輔導的立場來看,學生未來的心理情緒健康是遠比他目前犯的小錯或可能承擔的小傷害更為重要。因此,雖然知道小孩子走路上學可能會發生意外,家長還是會讓小孩子自己上學。因為這樣的過程,對小孩子的學習會遠遠大於他所要承受的風險。更何況,家長每天的接送,也不代表一定不會發生意外,不是嗎?

但是,替學生保密不等同於認同或放任他們的錯誤行為。而是知道他們會犯哪些過錯之後,你才能評估如何來幫這個孩子一步一步的改變成長。因為唯有在孩子信任你的狀況之下,你才能hold住這個孩子,也才可能讓孩子脫胎換骨。這過程的寂寞孤獨與壓力,也是專輔老師必須要承擔的。而可以承擔這種寂寞孤獨與壓力,也是專輔老師必須要具備的專業能力。

Re: 保密

文章發表於 : 2014-12-25, 22:02
tcpcchen
說到專輔老師的用心,心理治療大師D.W.Winnicott曾提出一個Holding enviroment的概念。Holding講的是給出生嬰兒的養育環境,包括母親、父親及家。當然,傳統的照顧者其實都是媽媽,因此媽媽的照顧品質,就是嬰兒將來發育成長是否健全,很重要的因素。

母親的Holding最基本的是對嬰兒的懷抱呵護,餵奶以及洗浴等。這一些身體直接接觸的經驗,可以讓小嬰兒產生身體上的不同觸覺,從而出現自我身體存在的概念。而Holding的概念被引用到諮商輔導治療這個領域,當然就不是指諮商治療師與被諮商者之間的身體接觸擁抱,而是指心理層次的概念。只是心理層面上要有什麼特質或現象,才能說是psychological holding呢?

Winnicott在其論述中提到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這件事情,我個人的解讀是:正常的媽媽一定會將照顧剛出生的小嬰兒這件事情時時刻刻放在心上,而不會有絲毫的遺忘或漏失。也因為這種將某人放在心上的念頭,才會讓她盡心盡力的做好照顧者的角色。但是,諮商治療師並不是被諮商對象的媽媽,而被諮商的對象其實也不是剛出生、需要全然依賴他者的小嬰兒。因此,要如何讓諮商治療師將個案放在心上,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因為一般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會因為能幫助個案而高興喜悅,但卻也很容易因為被個案挑釁質疑而生氣。只擁有諮商技術的專業人員,是無法抵擋這種人性傾向的;而即便學習精神分析的治療師,也未必能看到自己的這種問題。因此,如何做好自我修行的功課,才是能真正做到將個案放在自己心上好好護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