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1-12, 05:52
vivienkuo
專輔老師跟個案建立關係的管道,不是透過學科的教導,
而是透過一些比較有彈性的活動,慢慢累積信任的關係。
我個人習慣的方式,包含和學生一起閱讀,
一起分享食物,一起玩各式各樣的遊戲,
在各種遊戲中,樂高組合玩具是很受學生歡迎,
因此,我準備了一籃樂高玩具,
讓一些小朋友,下課的時候能來到我的身邊,
一邊玩樂高,一邊和我說說話。

有時候,我準備的玩具,會被個案拿走,
如果輔導老師做得夠久,很有機會遇到這種狀況,
也是我們那一天督導,討論的一個主題,
遇到這種情況,專輔老師該怎麼辦呢?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我們的個案呢?

最近,我也遇到了這樣的情形,
學生拿走了3個樂高小玩偶,我沒有親眼看到他拿,
但是根據一些線索,再加上觀察他後來的表現,大概確認就是他,
由於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件事就這樣擺著,
但是,我因此而得到一個訊息,就是他喜歡樂高小玩偶,
如果他想要樂高小玩偶,那麼就給他製造一些機會
,讓他透過一些努力,能夠光明正大地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個案是一個半年前才來到台灣的新移民子女
語言溝通上有很大的困難,
我為了鼓勵他閱讀以及和我對話
準備了一些樂高小玩偶,
讓他慢慢用正確的語調唸繪本
並且和我進行一些討論,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
發現他是一個十分著急的孩子,
經過幾次的調整,也發現他漸漸能夠慢下來,
對於學生拿我的東西,並沒有感到生氣,
但是,我知道這是一個不適當的行為,
如果能夠調整過來,對他當然是有好處的,
然而,這樣子的一個狀況
我依然是束手無策。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4-13, 14:11
vivienkuo
團督的時候,督導要我說說孩子的家庭背景
他是一個高年級學生,單親
而且家長晚上似乎不在家,孩子常常單獨一人過夜
督導問我,如果他拿了樂高人偶
是因為他害怕自己一個人,是要樂高人偶陪伴他呢?

老實說,我並沒有想過這個可能性,
但仔細想一想,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
一個十歲出頭的孩子,剛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異國,
跟一個和自己其實不太熟的家人過日子
這個家人還時常不在身邊
如果是我,我應該也會感到害怕才對。
就這樣,我明白了孩子的心理狀態。

然而,不告而取,仍然是一個不恰當的行為啊!
我們要如何修正學生這樣的行為呢?
我問督導,督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
既不會傷害彼此之間的關係,
也讓學生的行為有機會修復。

輔導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的主動性
讓學生有一天願意自己做出一些良善的行為
而不是我們逼迫他,他出於無奈才有好的表現,
但是這個主動性的養成需要時間
更需要有關心他的人持續的陪伴

督導建議,我可以在持續輔導與陪伴學生的過程中
每隔一段時間自言自語的說:

"那些不見的小人偶,出去散步那麼久,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歸隊?"
或是
"小人偶不見了,○○能不能跟老師一起找一找?"

或是
"好想念那些小人偶喔,不知道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真希望可以再見到他們。"之類的話,

以這些話語提醒一下這個學生
當有一天這個學生的內在狀態夠好了
他自然會把小人偶還回來的。

那天的討論,其他的老師也有一些疑惑,
如果能在這裡寫出來和大家分享,那就太好了!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4-13, 23:39
tcpcchen
既然從孩子的家庭現況來考量
之所以會將小人偶帶走的內心歷程
那麼,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
他會需要多少的時間
才可能歸還小人偶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回到人性的層面
如果家裡晚上的時候有人在家
那麼,想像的伴侶(小人偶)
自然就不再需要了
也應該就可以歸還
因此接下來所要做的
就是評估這孩子的媽媽
何時才能不用為了賺錢
而要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狀況來看
賺錢並不容易
因此這一位媽媽,有可能在其小學畢業之前
都無法改變現況
那就意味著,在這個孩子畢業之前
他都會需要有「人」在家裡陪他(或者保護他)

那麼,專輔老師大概可以預期
樂高小人偶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
會要外駐在這個小朋友家裡
代替他的媽媽來執行陪伴的任務
因此,在認知層面上認定
是將小人偶借給這個孩子
但是在情感層面上
則是已經將小人偶送給這個孩子了

除非,專輔老師有神奇的魔法
可以讓媽媽的收入增加
可以讓媽媽不用在晚上工作
也不用擔心家裡的錢不夠用

那麼,是否需要擔心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而導致他無法建立物權觀念,甚至變本加厲?
我覺得不會
因為這個學生是被了解而受到包容與眷顧的孩子
因此這樣的經驗
會讓他產生反省與正向的力量
就像大文豪雨果所寫的文學名著《悲慘世界》中的男主角
因為受到神父的包容與眷顧之後
成為了一位愛護百姓的好市長一般
這個孩子也會在了解他的老師的帶領下
越來越進步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4-15, 15:56
vivienkuo
所以,不是被指責與糾正
才會反省
而是被了解而受到包容與眷顧
才會產生反省與正向的力量
那我以前真的是大大的誤會了!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5-20, 12:50
fannyru
請問,這些瞭解與包容,是否需要在--孩子知道老師知道,但是沒有戳破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呢?
還是只要默默地,不吭聲,也會有一樣的效果呢?
為什麼還要偶爾提一下,"小人偶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歸隊呢?"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5-22, 10:22
vivienkuo
當老師說"小人偶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歸隊呢?"
學生大概就知道老師發現
小人偶已經不見了
或許也會猜測
老師可能知道是他拿的
但是沒有明白說出來

偶爾提一下,便是釋放訊息
就像打廣告一樣
聽久了,當學生準備好的時候
或許有機會出現把小玩偶歸還的舉動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5-22, 20:47
tcpcchen
應該這麼說
老師時不時提一下
樂高小人偶什麼時候回來這件事情
重點不在於暗示學生
老師已經知道這件事情是誰做的

時不時提一下樂高玩偶這件事情
其實是要喚醒學生的良知
也許老師完全不知道是誰拿走的
但是真正拿走樂高小玩偶的人
在聽到老師提這件事情時
心裡面其實很清楚是自己拿走的

因此這一個提醒
只是在學生的內心敲了一聲鐘
期待在每一次的鐘聲響起時
孩子承認自己過錯的勇氣能增強一分
或許有一天
他會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犯錯的責任
向老師坦白
或默默的歸還樂高小玩偶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5-22, 22:03
tcpcchen

沒有什麼正確的治療方法
只有一邊迷茫
一邊困惑著
一邊不斷聆聽著患者的心聲
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日劇 Dr.輪太郎第六集的片尾
輪太郎醫師對實習醫師川上說了以上的話

這一個觀念,也可以讓專輔老師們細細去思考看看
諮商輔導該如何做
才不會讓自己做到想偷偷躲起來哭泣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5-23, 21:40
tcpcchen
會來當專輔老師的人
有一部份是想拿這個位置當做其他教職的跳板
但也有更大部分是有心做這一份工作的人
但有很多人是越做越挫折
到最後是傷心的離開這個職位
這些離開的老師在離開前
應該都經歷過無數次
偷偷躲起來哭泣掉淚的時候
只是每偷哭一次
繼續留下來的勇氣就減少一分
一直到這一些雄心壯志與勇氣都磨光了之後
只能黯然的離開
或著為了生活繼續留下來
過著沒有期待的生活

為何會這樣?
為何輔導工作會做到讓人傷心難過
倒不是專輔老師投入太多陷入太深
而是在實務工作上
沒有奧援也沒有夥伴
我喜歡在督導的時候提到「海賊王」這部卡通
倒不是要鼓勵專輔老師去了解兒童青少年的次文化
而是這一部卡通,從頭到尾
都只強調一件事情──────夥伴
因為有夥伴
所以再怎麼艱苦都可以做得下去
因為有夥伴
所以即便在過程中遭受打擊挫折
也可以堅持下去
因為有夥伴
所以在困境當中,有人可以拉你一把
因為有夥伴
所以可以放心大膽的將難過哭出來
而不用躲起來偷偷啜泣

只是目前的專輔老師
雖然仍有定期參加在職督導與進修的機會
但是這樣一起參加督導
就能說是夥伴關係嗎?

Re: 東西被拿走了

文章發表於 : 2015-05-24, 23:13
tcpcchen
2015年5月24日〈自由時報〉
週日生活版介紹日本職人的文章中提到:

職人為什麼值得尊敬?
職人在成為專業者前必須忍受寂寞、煩躁
嚴厲教導、技藝磨練,才能突破自我極限
做出具專業水準的作品。這些過程同時也包含
對神、對天地的尊敬,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注重
日本傳統職人文化中,不只談技、更著重心
在技術專業養成背後的「心性」
即是一位職人讓人尊敬的最大原因

從這個觀點來看專輔老師、諮商師乃至治療師的養成
應該也都不能離開「心性」的磨練這一個功夫
如果只注重技術、技巧的學習
即便學得再多再巧
終究也只是一個有技術的專業人員
而很難成為優秀的輔導或治療者的

有技術的麵包師
可以做出合格的麵包
但是做不出讓人吃了會感動的麵包
同樣的
有技術的助人者
可以將助人工作做得中規中矩
卻就是無法改變被諮商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