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幾天,在閱讀"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驚蟄卷5之5的註9,產生一個疑惑,想不太清楚,希望版主能更仔細的說明。
文章內容節錄如下:
譬如說,有一個小學生,回家都會被爸爸打,小孩子其實過得很痛苦(這是假設的情境)。你是他的輔導老師,知道他的處境,但又不能讓他免於被打。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身為輔導老師的你,是否要對他作輔導呢?
如果每週與他輔導會談一次,但是他是天天回家被打,那這樣的輔導是否有意義?是不是乾脆就不要作輔導了?我這裡舉的是假設的情境,但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有學校的輔導主任遇到類似的兩難,而問我是否不需要浪費時間作輔導工作?
我告訴這一位主任,雖然輔導老師在做輔導工作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繼續遭受到不當的對待而留下創傷,但是如果在這期間有一個關心、瞭解的輔導老師,願意陪這個孩子一起度過這一段痛苦的歲月時,這樣的陪伴對這個孩子未來的生命經驗,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如果輔導老師覺得,反正作諮商也不能免除這個孩子受苦而放棄,那麼這種在孤單無助的情緒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會如何看待社會中的其他人呢?他會不會怨?他會不會恨?這一些其實都不難去想像的。而通常,輔導老師之所以遇到這種狀況就選擇不再繼續輔導工作,有可能是自己不敢面對孩子所受的苦,也有可能是不曾思索過,即使解除不了他必須受的苦,陪伴支持還是有其意義的。更何況,知道終究會失敗而仍然繼續堅持做到底,其實對自己專業能力的成長相當有助益,只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個道理罷了。
讀完上面的內容,我能理解這孤單無助的孩子,確實是需要有人陪伴,陪伴學生的過程,依據我目前的能力,也是會非常的辛苦,又因為很不容易看到進步,而深感挫折,然而,我的疑惑是,"知道終究會失敗而仍然繼續堅持做到底,其實對自己專業的成長相當有助益",是哪一方面的助益呢?
是因為一直遇到困難,需要持續學習,能力因此而慢慢增長?還是因為不停面對挫折,因此而提升了挫折的容忍力?而這樣的能力,跟專業的成長之間又有甚麼關係呢?
文章內容節錄如下:
譬如說,有一個小學生,回家都會被爸爸打,小孩子其實過得很痛苦(這是假設的情境)。你是他的輔導老師,知道他的處境,但又不能讓他免於被打。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身為輔導老師的你,是否要對他作輔導呢?
如果每週與他輔導會談一次,但是他是天天回家被打,那這樣的輔導是否有意義?是不是乾脆就不要作輔導了?我這裡舉的是假設的情境,但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有學校的輔導主任遇到類似的兩難,而問我是否不需要浪費時間作輔導工作?
我告訴這一位主任,雖然輔導老師在做輔導工作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繼續遭受到不當的對待而留下創傷,但是如果在這期間有一個關心、瞭解的輔導老師,願意陪這個孩子一起度過這一段痛苦的歲月時,這樣的陪伴對這個孩子未來的生命經驗,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如果輔導老師覺得,反正作諮商也不能免除這個孩子受苦而放棄,那麼這種在孤單無助的情緒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會如何看待社會中的其他人呢?他會不會怨?他會不會恨?這一些其實都不難去想像的。而通常,輔導老師之所以遇到這種狀況就選擇不再繼續輔導工作,有可能是自己不敢面對孩子所受的苦,也有可能是不曾思索過,即使解除不了他必須受的苦,陪伴支持還是有其意義的。更何況,知道終究會失敗而仍然繼續堅持做到底,其實對自己專業能力的成長相當有助益,只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個道理罷了。
讀完上面的內容,我能理解這孤單無助的孩子,確實是需要有人陪伴,陪伴學生的過程,依據我目前的能力,也是會非常的辛苦,又因為很不容易看到進步,而深感挫折,然而,我的疑惑是,"知道終究會失敗而仍然繼續堅持做到底,其實對自己專業的成長相當有助益",是哪一方面的助益呢?
是因為一直遇到困難,需要持續學習,能力因此而慢慢增長?還是因為不停面對挫折,因此而提升了挫折的容忍力?而這樣的能力,跟專業的成長之間又有甚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