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諮商的樣貌

文章發表於 : 2015-01-26, 12:09
vivienkuo
諮商和晤談,有沒有固定的樣貌呢?
在學習諮商輔導的前幾年,我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
幾年下來,參加許多研習和工作坊,結論是好像沒有,
每個晤談者運用的方式似乎都不一樣,但是效果卻有差別,
於是我又想著,效果比較好的諮商和晤談,是甚麼樣貌呢?
這一個疑惑,一直跟隨著我,直到有一天,我跟督導出現以下的對話。

對話的一開始,也是一個對於輔導的疑惑
,那就是,諮商師和個案晤談,和一般人之間的聊天,有甚麼不同呢?
依此推論,就有許多的照樣造句了,例如:園藝治療和自然科教學有甚麼不同呢?
藝術治療和美勞課有甚麼差別呢?音樂治療和音樂課又有甚麼不一樣呢?
我覺得如果沒有辦法說清楚其中的差異,就變成在上課了,
如果能了解其中的差異,即使所作所為看起來一模一樣,
但是卻能產生諮商輔導的效果,
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只是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拋磚引玉一下,
透過大家的討論,讓想法更清楚,操作起來比較不會失焦。

當我是自然老師的時候,曾經帶著學生一起種小番茄,
後來帶領小團輔的時候,也跟學生一起種番茄,兩者之間有甚麼不同呢?
目前,我的整理是這樣子的,在上自然課的時候,
比較重視的是操作時的流程是否符合規劃,實驗和學習的結果也很重要,
所以,整個心思都放在學生有沒有把實驗完成,
是哪裡做得不好,該怎麼修改,說話的語氣,大多是說明式以及命令式的,
基本上來說,就是沒甚麼"人味兒"。

寫到這裡,想起一本繪本,書名是"無敵鐵媽媽",
書中敘述一個單親的孩子,因為母親需要上班養家,時常不能陪伴他,
小孩需要自己面對許多生活上的困境,例如自己走路上學,
途中會遇到令人害怕的狗狗,還有過於親切到令人退避三舍的鄰居,
自己處理學校裡會欺負他的同學,自己面對下課後一個人在家的寂寞,
有一天,小男孩突發奇想,開始運用各種機械,製造了一台無敵鐵媽媽,
這一台媽媽的代替品,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能煮飯洗衣、陪伴閱讀,
能替他抵禦學校的惡霸同學、上學途中胡亂吠叫的狗兒,以及喜歡捏他臉蛋的鄰居,
而且,無敵鐵媽媽也不會對他叨叨碎念,說要吃青菜,不能吃太多糖,要早一點上床睡覺---等等,
能擁有這樣的媽媽,應該是全世界小孩的夢想,
但是,真的媽媽一回來,小男孩就跑去抱住媽媽的大腿,跟媽媽撒嬌,
媽媽問他,那一台是甚麼東西啊?小男孩說,那是他新發明的機器狗。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其中傳遞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有"人味兒"的關係,方能真正牽動人心。

Re: 諮商的樣貌

文章發表於 : 2015-01-27, 09:23
fannyru


我真是喜歡這個問題。
我也常常在想,為什麼,藝術(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可以治療、種植物可以治療、玩遊戲可治療,養寵物也可以治療。
我還看過有人提到廚藝治療。
甚至還有一堆新興的療法,敲敲穴道也可以治療,靜坐數呼吸也可以治療。
這世界上可以治療的東西這麼多,為什麼它們都有治療性呢?

是不是只要專注投入一件事情裡,就會有治療性?
它們到底治療了什麼呢?
而什麼才是治療呢?治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治療方法提出?

這是因為我們變得更厲害了,還是我們其實從來都沒有解決過根本的問題?


但我真的想過美勞課與藝術治療的差異,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還請大家不吝指教。

對我來說,上美勞課跟藝術治療是很不一樣的。

美勞課,因為是課程,著重在藝術能力的提升,所以"結果"是重要的。
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做出好的作品",所謂的好,是有標準的
(當然美的標準也會因人而異,但還是有好壞差別的)。
因此,上課過程中,我會期待學生專注聽"我--老師"的要求,指令,
因此老師要設計適當的步驟,一步一步引導,期望學生做出好的作品。
上課中也會期望學生相互學習,觀摩,做出更好的作品。

藝術治療,著重的則是過程,當事人才是主體,作品是一種自然的結果,且沒有好壞之別。
過程中會提供學生表達的空間,老師(輔導老師)的角色只是從旁協助。
並且我會著重在觀察,瞭解學生,適時給予他需要的,而不是我要教會學生什麼,或者我覺得他需要什麼。
藝術創作只是個過程,它只是一個媒介,一個更了解學生的媒介,或者透過內在的外化,促使學生更了解自己的媒介。
學生間的互動,看的是他們的人際互動方式與技巧,讓團體成為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表達自己,並催化團體成員間的普同感或利他等治療因素的產生。

若說兩者都能提升能力,也是指不同的能力。
美勞課提升的能力是,鑑賞與創作技巧的能力,但是藝術治療所提升的能力,則是自我表達、覺察、修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想法,不知道有沒有錯誤呢?還請大家指教。


Re: 諮商的樣貌

文章發表於 : 2015-01-27, 16:49
tcpcchen
我認為,課程的教導是對事不對人
只在意知識技巧的傳遞
不管學習者的感受

而治療者,一樣使用同樣的活動內容
是對人不對事
不在意學習者有沒有學習到知識技巧
而用心於課程內容能讓當事者產生心靈上的連結

簡單的說,就是有沒有護念的心情的差別

Re: 諮商的樣貌

文章發表於 : 2015-01-28, 22:48
vivienkuo
督導所說的
不在於表象的不同
而在於實質內涵的差異
操作起來,又是怎麼樣子呢?
督導說,感覺就像
跟老朋友聊天一般的自然
說完話就有治療的效果

我聽了以後
不禁驚嘆一聲
如果真的能這樣
那就太好了
督導於是拿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對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的推崇給我看,原文如下:

「跟河合先生面對面地說說話,
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
總想幹點甚麼又不知道該幹甚麼的感覺,
不可思議就被溫和的化解開了,
怎麼說呢?
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

另一位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也說
:「到甚麼時候也無法企及,
到甚麼時候都會把心扉敞開,
而且一點兒也不後悔,還非常的開心。
這就是河合先生的魔力和實力啦。
這個人的存在本身,
就讓人覺得世界還是可以信任的。」
果然已經達到督導所說的境界了。

我又問,那麼有沒有可能,
只是兩個人坐在一起,喝一杯茶,
彼此沒有交談,就只是單純的喝完茶,
就有療癒的效果呢?
督導笑著說,這也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境界,真是令人嚮往,
如果能這樣做諮商,
相信不論對於諮商者和被諮商者而言,
都是一場心靈的饗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