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生活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05, 06:06

新的一年開始了
上個禮拜放了三天元旦連假
老師們都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假日生活呢?
就在連假的前一天
和一位學生晤談的對話
讓我有了一些感觸

那一天是12月31日
學生問我要去哪裡玩
我還來不及回答
學生就自顧自的說起
元旦那天家人要帶他去101大樓看煙火
快要下班的時候
我的兒子也問我
我們要去哪裡玩
我不禁笑了出來,回答他
我們要回家
沒有要去哪裡玩

在一天之內
兩個孩子問了我一樣的話題
想必是放假前夕的校園
大家都在討論著
放假要去哪裡玩的影響吧!

之所以會引發我的感觸
是因為當天的晤談
個案的話題十分的跳躍
一下子提到假日活動的安排
一下子提到和同學之間的不愉快
一下子提到功課很多
總之,話題不斷變換

而且,時常不等我回應
就已經進入到下一個話題
感受到案主的焦躁不安
我們如常的進行彩色塗繪
案主的情緒才逐漸緩和下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05, 06:10

著色15分鐘之後
接下來是案主挑選想進行的活動
每樣玩具摸一摸
幾分鐘就換一個
然後就出現了以下的對話

師:「今天都沒有想玩的玩具喔---」
生:「是啊,都不好玩---」
師:「這樣啊,都不好玩。」
生:「是啊,很無聊。」(笑著說)
師:「(看著案主的動作,覺得好像很落寞)
○○今天怎麼了嗎?」
生:「心情很不美麗。」(表情十分的落寞)
師:「心情不好喔---○○知道原因嗎?」
生:「知道。」
師:「是甚麼原因呢?」
生:「因為等一下不能來上團體課。」
師:「這樣啊---是甚麼原因不能來上團體課呢?」
生:「英文老師突然打電話來,說中午要去訂正。」
師:「有40分鐘耶,要訂正那麼久嗎?」
生:「對啊,錯很多。」
師:「或許○○專心的訂正,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
生:「(頭低低的,沒回答)」
師:「老師記得有一次也是這樣,你本來說不能來了,
可是因為你專心的完成,後來有跟我們一起鋤草耶,記得嗎?」
生:「(點頭)」
師:「等一下老師會在花圃等你喔---○○也要加油喔!」
生:「嗯。」

那一天中午的團體課
案主完成了英文課的訂正
只晚了20分鐘
和其他成員開心的進行了
20分鐘的番茄種植活動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08, 06:11

這一個個案讓我回想起
幾年前一次督導的情景
那是一次逐字稿的督導
督導看著我和學生的對話
給了我很多的指導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督導說,很多時候
都是我自己把對話的話題岔開了

因為不停岔開話題的緣故
對於學生就沒有辦法深入的了解
雖然感覺好像談了很多
但是都是很表面的
也就是說,當時的我
並沒有真的很想了解學生的生活
會一直岔開話題
是因為我只說我想說的
只問我想問的
並不想聽學生說甚麼

督導完畢之後
感覺大受打擊
因為自己一直以來所秉持的信念
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但是,當督導陪著我
一句一句看著逐字稿的時候
我認知到確實大多是我自己岔開話題
因此,輔導效果不好
實在是該由我自己負責任
因此,只好乖乖的
繼續跟督導學習

我問督導,那要怎麼辦呢?
督導給了我兩個主要的方向
如果想要了解學生的生活
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細節
關於學生生活的了解
在另一篇文章中已有一些討論
連結如下,歡迎參考
http://phpbb.ylps.tp.edu.tw/viewtopic.php?f=9&t=79&sid=de4f63e79d00d9ed4109994e900bf157

那麼,如果不希望話題跳來跳去
又該如何調整我自己呢?
督導說,對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檢視自己的食衣住行
欲望要盡量少一點

欲望少一點?
欲望少一點跟話題跳來跳去
有甚麼關係?
其實,我隱隱約約知道其中是有關連的
但是,那個時候的我
並不是很想面對這個議題
因為,我覺得減少自己的慾望
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做人做到這個樣子
未免也太辛苦了

可是,不這樣做人
難道就不辛苦嗎?
堅持著過自己想要過的
滿足自己慾望的生活
難道就很快樂嗎?
還是依然煩惱不斷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13, 14:57

日子就這樣過著
感覺自己在輔導學生的進展
還是呈現十分緩慢的狀況
有時,甚至是停滯不前
那時候的我,感覺有一點麻痺
就這樣麻木的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並且,伴隨著很多煩惱

面對煩惱,有很多處理的方式
找人吐苦水是一種
或是去逛街購物
或者是去享受美食
也可以運動或閱讀
要不然就去旅行
這樣,就好像可以離開煩惱
問題是,這些方式都只是暫時的
最後都還是要回頭
面對自己的煩惱

煩惱那麼多那麼多
真的是令人更加煩惱
這種人生的煩惱
也是可以尋求督導的協助
督導建議我學佛
我也去學佛了
但是感覺不出任何進展

督導問我怎麼學
我回答,都有去聽課啊
督導說,光聽課是不行的
必須要真的去做才有幫助
我問,做甚麼
督導說,要持戒喔!
我說,持戒?甚麼是持戒啊?
督導說,就是檢視自己的食衣住行
減少自己的慾望
一模一樣的話又出現了
只是這一次是換句話說
但是,我聽了還是沒感覺

最近,因為想要教導學生
好好的進行家事的練習
大量的閱讀了做家事的書籍
其中有兩本書,給了我一些啟發
按著書中的程序進行之後
才稍微了解督導說話的意思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13, 15:05

其中一本是"斷捨離"
這一本在概念上比較清楚
現在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
大多數的台灣人是衣食無缺的
反而是擁有了過多的物品

而這些過多的物品
帶給人們很多不良的影響
因此,人們應該思考
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有多少
以及,嘗試過過看
沒有那麼多物品的生活

另外一本比較偏向操作技巧
名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教導大家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
其中一招非常的厲害
就是先把自己所持有的物品
全部都搬出來
依照物品的類別進行分類
例如衣服都擺在一起
文具用品也都擺在一起
然後再進行選擇

在我如實執行的時候
才發現自己真的是很誇張
家中的原子筆有一百多支
我自己的衣服也有好幾百件
這些筆,就是每天寫3小時
這一輩子大概也寫不完
其實,我也從來沒有真正寫完過一支筆
這一些衣服,也遠遠超過我的需求
其中一位作者說
她一年的衣服全部加起來
不會超過36件
我擁有的量真的是太多了
所以,我現在正在朝著36件的目標前進中

沒有真正經歷過這樣的大盤點
都不知道自己在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整理之後,我才逐漸明白
"斷捨離"的作者在書中說的
物品會消耗我們的能量
首先,去逛街購買物品
就花去我許多的時間金錢和體力
接下來,要保存和管理這麼多物品
又要花許多的時間和體力

這種情形帶給我很不好的影響
就是我感覺自己一直在做家事
可是怎麼做都做不完
因此,就會對我的家人發脾氣
所以,有一次督導說
他都是用做家事的時間來休息
我當下只覺得不可思議

現在,做家事就輕鬆多了
因為東西少掉了一大半
只要把用過的東西歸位
然後每天只要打掃和擦拭就可以了
就這樣,我跟我的家事
可以開始和平共處
不會做著做著就心煩意躁了起來

禮拜六的早上,我花了2個小時
把炒鍋鍋底的油垢刮了一遍
上禮拜先用鋼刷刷過一遍
這一次用小水果刀慢慢地刮
以前,我可沒心思做這些事
總想著假日要出去哪裡玩
要不然就上網瀏覽
可是當我刮完我的炒鍋之後
我真的覺得好有成就感喔
雖然沒有完全刮乾淨
但是每個禮拜每個禮拜慢慢地進行
我相信鍋底有一天會金光閃閃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19, 10:17

說了老半天的家務整理以及做家事
跟前面所說的話題跳來跳去
究竟有甚麼關係呢?

來到輔導室的學生
大多是有許多負向情緒的學生
要想協助這一些學生
不是一直跟他談情緒
而是跟他一起進行一些
能夠讓他穩定下來的活動

當我在刮鍋底的時候
並沒有甚麼特定的目標
說我哪一天一定要把鍋底刮乾淨
而是每週每週安排好時間
仔細的慢慢的做
然後有一天鍋底就會乾淨了

和我們跟個案晤談時
進行曼陀羅著色或是毛筆畫是一樣的
固定安排每個禮拜見面
每次和案主一起做能夠穩定下來的活動
慢慢案主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面對環境的能力也有可能提升

因為有了這一項體悟
最近我跟家長談話的時候
也都會談到讓學生做家事的這一個部分
當然,家長對於學生做家事這一部分
有許多他們自己的想法

例如, 學生功課評量都寫不完
沒有時間做家事
或是,學生做家事做得亂七八糟
每次做完家長還要重新收拾
要浪費更多的時間

家長對於時間的規劃
是需要討論的
討論之後,我大多會建議家長
假日不要一直往外跑
安排體能活動是必要的
重點是同時也要安排
整理以及做家事的時間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6-01-19, 10:39

為什麼留在家裡做家事
比假日去逛百貨公司或展覽
對於學生有更大的幫助呢?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以前我如果想買衣服
會去百貨公司逛
百貨公司的選擇真的很多

在逛街瀏覽的時候
我自己的心思就是
這一件好像不錯
那一件也很好
櫥窗裡展示的也很棒
整個狀態就是心猿意馬
因此,心猿意馬就是我的習慣

如果,心猿意馬就是我平時的習慣
不太可能進入晤談室的時候
我的習慣就會立刻改變
因此,晤談的狀況就會變成
這個話題談一下
那個話題也談一下
跳來跳去,沒辦法深入
這樣子談下去
談到天荒地老大概也沒辦法了解學生

我的學生,也是有心猿意馬的習慣
因此才會有這麼許多生活上的困擾
因為不如己意又不能忍耐
當然就會有大量的情緒
在協助學生的同時
我感受到自己如果沒有進步
學生的進步也會很有限

因此,就輔導上的專業而言
最重要得就是對於自己心猿意馬的習慣
可以怎麼慢慢地改變
這件事情參加研習或工作坊是沒有用的
幸運的是,這件事情完全不用花錢
而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慢慢地來累積
例如前面提到的減少自己食衣住行的慾望
就是改變自己心猿意馬習慣的一種練習

而這裡所說的減少
並不是指全部的捨棄
而是要有機會檢視自己所持有的
真的是已經超過太多太多了
已經養成了嚴重的心猿意馬的習慣了
對於我們真的是很不好

所以,假日生活的安排
就值得專輔老師們好好的思量
甚麼樣的假日生活安排
不至於讓我們的心思過於散亂
這是對於這一項工作的尊重
而更深入的學習改變心猿意馬的方式
就是督導在其他文章所提到的定力練習
各位老師也不妨參考看看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0, 10:07


專輔老師所做的事情
雖然沒有諮商心理師或心理治療師那麼深入
但也是需要涉及到精神心理層面
因此,如果想將工作做好、做得順利
自己個人的修行功課
其實是很重要的
而在所有的修行功課中
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自己的心靈
能夠澄淨地像一片明亮無塵的明鏡

日常生活中運用收納整理的技巧
固然可以做到提醒自己不要過度消費或累積
但這種作法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物質層面的貪慾可以用收納整理的方法來節制
但是心理精神層面的貪慾
要如何來節制及對治呢?
如果不能從理智層面及認知層面來建立正確的觀念
以此觀念來對治降伏自己的欲貪
而只是用技巧方法的話
其結果就會像是用石頭壓草般
只能延緩生長的速度而無法根除

談到要根除貪慾
佛教經典所教導的方法是最正確最有對治力的
只是一般人對佛教經典普遍誤解
也都無法正確理解經文的意涵
因此都無法從佛經中獲得利益
這實在是現代人的一大損失
在佛教最早集結的阿含經典中
其實就有許多針對心理精神煩惱的對治方法
信手拈來,都可以是專輔老師進步成長的豐富資源
現就舉《雜阿含經》第一經來說明:

《雜阿含經》卷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CBETA, T02, no. 99, p. 1, a6-15)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0, 23:59


很多人看佛教經典
只是將其當作修身養性或增加氣質的方法
甚至許多自認為在學佛的人
也多只是滿足於佛經的文字理解
能真正實踐佛經所表述的道理的人
可說是少之又少

在《雜阿含經》第一經中
釋迦佛告誡佛弟子該如何來看待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之法
五陰也可以說成五蘊
內容都是「色、受、想、行、識」這五項
但所指涉的意涵有所差別

五蘊只是客觀的陳述這五種法的內容有哪些
而五陰表示這五項內容對一個學佛修道的人
會產生遮覆的負面影響
因此是必須要去克服對治的

「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法
可以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
生理、心理及精神功能的總和
也是每一個人自出生就朝朝夕夕無法相離的功能現象

色蘊是有情生命物質性存有的總稱
也就是每個人的身體、色身
是每一個生存在欲界的有情生命
能覺察到自己存在的依據
也因此是每個有情生命寶貝愛惜的對象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假日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6-01-21, 15:19


從世間人的觀點來說
每一個人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也就是說,是無常變異的
即便外貌形象或身材沒有明顯差異
但每個人心裡都清楚
人世間是沒有永久存在不壞的色身
也是不可能脫離生、老、病、死循環的

因此,對普羅眾生而言
設法延長身體的構造及功能的使用年限
就成了活著的時候很重要的目標
因於這樣的動機
科技及醫藥的發展
無不是朝著這一個目標在前進
只是,這樣的夢想,其實是無法實現的
即便人類的科技知識可以克服空間的限制
登上了外太空的星球
但是人類的科技仍然要屈服於「無常」的力量之下

因此,在《雜阿含經》中,釋迦佛告誡世人說
應當用心去體察省思人的身體這個色蘊
是無常的,是不恆久的,是會變異的
要用正確的知見去體察省思
而不是以世間人的看法來理解
能正確的體察省思人的色身是無常變壞
才能對色身產生厭離心
並進而引發後續的功德

說到這裡,其實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色身是無常變壞不恆久這個道理
沒有一個人不知道
就算是想拼命開發長生不死的醫藥科技的人
也都是因為知道色身無常才會拼命作研究
那應該所有的世間人都具有正確的觀念了
為何還需要釋迦佛慎重其事的告誡?
而為何不是所有的人都對色蘊產生了厭離心
甚至是具足了後續的功德受用呢?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下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