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2 頁)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4-28, 11:47
由 vivienkuo
最近,有一個低年級的學生
突然不進教室了
每天,在校門口
都要跟媽媽上演一齣
十八相送
因為狀況有點慘烈
驚動了許多學校人員
怎麼會這樣呢?
大家都很想要找原因
似乎,只要找到原因
事情就好辦了
這下子看起來
不找到原因是不行了
因為學生回家跟家長說上學很可怕
老師很兇很兇
她不敢進教室
一定要媽媽陪著她
於是,矛頭先指向老師
說是老師班級經營的方式出了問題
雖然,我的判斷不完全是這樣
也只好讓我的主管們去找老師談一談
談完之後,主管說
老師的班級經營完全沒問題
所以,老師不是原因
接下來矛頭就指向家長
大家就說,是媽媽太寵了
不只老師和主管這樣說
連路邊不相干的愛心媽媽也這樣說
這樣的氛圍持續了幾天
我就在想著
要怎麼樣讓大家了解
輔導和陪伴的目的
並不是找出一個兇手
然後叫他改變
事情就能解決的
輔導專業人員也時常陷入這種迷思中
要怎麼讓一般的人了解
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4-28, 12:05
由 vivienkuo
當然,事情的發生必然有一些原因
然而,對於學生及家人的情況
如果沒有充分的理解
是不可能找出原因的
而且,即使輔導人員知道了原因
也不能由我們的口中說出來
而是透過引導
讓當事人有所體會
當他自己感受到可能是這個原因的時候
才有可能啟動改變的契機
這樣的描述,其實很抽象
在我還沒有親自體驗過之後
是完全沒有辦法明白的
最近,有幸跟督導一起
進行了幾次親子晤談
親眼見到督導是如何進行晤談
不得不大大讚歎督導功力的高深
能將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引導
用非常自然的聊天方式呈現出來
那一天,來談親子的主訴
是學生的學習十分缺乏動力
似乎,一開始看起來
是沒有甚麼明確的晤談方向的
就這樣絮絮的跟家長聊起
個案在家做些甚麼事情呢?
日常生活又是怎麼安排的呢?
就這樣說著說著
說到學生在家裡
會自己動手進行一些勞作
母親覺得家裡實在很小
就會不管學生的意願
把他的勞作作品拿去丟掉
有時候,學生會用媽媽的手機
把自己的作品照相存檔
當督導要求看學生作品的照片時
母親說,她把照片也通通刪掉了
就這樣說著說著
母親突然說了一句
"我好像太不重視他了喔"
對,完全正確
因為案主的二哥是一個
需要全天候照顧的特殊障礙孩子
媽媽的時間安排上
完全在照顧這個哥哥
放在案主身上的時間和精力
真的是非常有限
現在,媽媽自己發現了這個情形
比起我們直接跟媽媽說
媽媽,您真的花太少精神在孩子的身上
完全是兩回事
以前,當我跟媽媽說
"要多多關心孩子"的時候
媽媽的回答都是
"我很關心他啊!"
這樣子的對答
完全沒有辦法產生效果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4-29, 08:50
由 vivienkuo
再回到"找原因"的這一個習慣上
這是大部分人的習慣
我過去在進行輔導的時候
也有很強烈"找原因"的傾向
因為吃了許多的苦頭
所以才痛下決心進行思考
並且努力跟隨督導學習
輔導的時候很積極的想要找原因
會遇到甚麼情形呢?
就是會耗時費力
然後還找不到原因
為什麼會找不到呢?
以文章中第一個例子來說
如果我跟老師談的時候
心中已經對老師有了一些偏見
就不可能客觀的理解
老師跟學生在教室裡的互動
跟家長或是學生談的時候
情況也是相同的
如果我不能客觀的理解他們
怎麼可能找出原因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如果我的心中已經把矛頭指向對方
我的言語勢必會傳遞出這樣的訊息
對方接收到立刻就會明白
這種訊息實在是隱藏不住的
雙方互相信任的合作基礎
就很難建立起來
這樣,就更別想要找到原因了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4-29, 09:38
由 tcpcchen
找到原因,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概念
因為認為有一個因果關係
因此相信,只要找到原因
就可以有解決的方法
醫療的進行
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概念
但事實上,找到原因解決問題的思惟
只能適用在物質現象的問題
心理現象幾乎都不是如此
而即便在物質現象找到原因
並不一定有方法解決
例如唐氏症,知道是基因的缺陷問題
但是到目前為止是無解藥的
人際之間、心理現象
的因果關係是複雜的
用佛教因緣果報的生命觀來看待
比較適合,也比較實用
因緣果報特別在意因果之間的緣
而這個導致果報的緣有種種千差萬別
並非是單一的
也未必都出現在這一世的成長過程中
因此從佛教生命觀的觀點來說
找到問題之所以如此形成的因與緣
其實並不是用找的
而是用瞭解與感受的
是在瞭解很多的過程之後
內心裡面自然而然浮現出來的感應
因此無法以邏輯思惟來運作
而需要有與他人「心同在一起」的能力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4-29, 09:42
由 tcpcchen
心同在一起,不能說就是同理
因為在這個年代
同理這一個詞
已經被學院派的訓練汙染
我也不喜歡使用「神入」這種詞彙
因為,無需把這種能力
如此膨脹與神秘化
心同在一起其實是一種人本的實踐
以他人為本為尊
站在他人的觀點
設身處地的看待他人的生活經歷
感同身受他人在一切的生活經驗中
如何地酸甜苦辣,如何地悲歡離合
而在這一切種種感受中
又能保持自己的客觀與清楚
以這樣的態度
來執行自己的輔導治療工作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5-21, 21:36
由 fannyru
V老師說的狀況
我也常發生呢!
在與學生會談的時候
常常會落入找原因的習慣裡
於是
就很容易落入指責
家長太寵
老師太兇
或者學生太懶等問題中
這樣的指責
常被用『原因是他』的方式包裝起來
然後我就會努力地去『解決他』
解決的方法常是不停地給對方「委婉的建議」
跟老師說
如何調整班級經營方式
或
鼓勵老師多看看孩子的優點
跟家長說
要多關心孩子
要如何調整管教方式
跟孩子說
你要聽話
大人都是為你好啊
而這樣的建議
經常收不到什麼效果
於是
就會覺得自己能力很差
或
大家都「不願意」改變
或
他們太固執、「病得」太厲害
接下來
就改建議他們去看醫生
轉介心理師
或建議去做家族治療
以前就常在這種
自以為是的溝通中
感到疲累,挫折,委屈
久了
自然精疲力竭
萌生退意
跟著督導學習了好久之後
才發現
原來自己對孩子的理解
經常都是錯誤的
或者如同V老師所說的
常是有偏頗的
其實
若是一開始就對學生有正確的理解
就不用在這過程中暈頭轉向
又徒勞無功了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5-21, 22:31
由 fannyru
曾經
有一個學生
我跟他會談了近兩年
兩年間
家長也談,導師也談
轉介醫生,心理師
開個案研討
督導提案討論
所有我能做的都做了
但是
孩子卻沒有什麼進步
直到有機會跟著督導與家長一起做親子會談
我才發現自己過去對孩子的理解
真是錯得離譜
以前,
也是習慣找原因
先是覺得老師有問題
然後是父母有問題
接著變成孩子有問題
孩子慢慢的在我的輔導下
就要變成一個『考慮申請手冊』的人
跟著督導進行親子會談後
看著督導與家長、孩子「閒話家常」
慢慢的
我眼前的孩子的影像
慢慢的清晰了起來
我才看到一個「完整的人」
以前的我
都只是片段的看著孩子的行為問題
家長的管教問題
於是就為他們貼上不同的標籤
(我的標籤可是很專業的呢!如:這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並引用許多專業理論來描述)
就像瞎子摸象一樣
摸到尾巴,說是條蛇
摸到象腿,說是柱子
摸到肚子,就說是牆壁
從沒有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孩子
談了兩年
說對孩子不了解
是太誇張了些
但是
說對孩子的理解錯誤
卻是所言不虛
這些發生過的事
在我扭曲的眼裡
都變成了他們有問題的原因
因為著眼於他們有問題
所以我也覺得很焦慮
並一直感到很棘手
看著督導與家長,小孩會談
並不是說
那些發生過的衝突就不存在
而是
我的眼光也跟著轉變
我不是去思考問題是什麼
而是透過這樣的會談
讓我逐漸體驗到
他們是如何的生活著
因為知道
這一個人
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自然而然
就能夠理解到孩子的感受
而突然
孩子整個人的樣子
就會漸漸地清楚起來
而不是像之前
支離破碎
一下覺得是這個診斷
一下又覺得應該是那個診斷
到最後
又不敢確定應該是哪一個才對
並覺得問題很嚴重很嚴重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5-21, 22:56
由 fannyru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
是關於他的一篇作文
學生在三年前寫了一篇關於自己的作文
那時的我看到作文
想到的是:「好奇怪」
「這種學生怎麼能夠寫出這樣文情並茂的文章?」
「他是出了什麼問題?」
現在
再看同一篇作文卻會想哭
因為
似乎可以體會得到
他當時寫下這些文章時
心中的自責、壓力與擔憂了
現在想想
當初怎麼會對於這篇文章
這麼無感呢?
實在太糟糕了
這全都是自己太過自以為是所造成的啊!
督導在前面提到
「以他人為本為尊
站在他人的觀點
設身處地的看待他人的生活經歷
感同身受他人在一切的生活經驗中
如何地酸甜苦辣,如何地悲歡離合」
「心同在一起,這我當然知道啊!」
「就是去體會個案的感受嘛!」
「就是設身處地的從個案的角度來看問題嘛!」
「如同穿個案的鞋子走路一樣」
同理嘛!
這不是每個諮商輔導人員入門的必修課嗎?
雖然督導說
同理這個詞已經被濫用了
但若沒有跟著督導學習
我都還一直自以為是
覺得自己經常在同理呢!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5-21, 23:33
由 fannyru
首先來說說
自己如何錯誤的同理
就像督導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
現在的治療師
「太容易就滿足於模糊的訊息資料
而在這些模糊的資料中打迷糊仗
讓自己霧裡看花
而在過程亂點鴛鴦譜」
我常常是學生說了一段話
就習慣的「同理」
如:
學生:「OO很奇怪,排隊伍的時候,先是搶我的位子,然後又因為不想當排頭,又叫我排回去!」(口氣充滿不悅)
我:「所以你很生氣,覺得他把你趕來趕去?」
學生:「對啊!我覺得他們都在霸凌我!」
接下來
學生就一直在抱怨
一直覺得自己很可憐
因為發現事情不太對勁
所以
趕快拉煞車
再把當時的情境弄清楚
我:「所以當時你們是怎麼排的」
(請學生用東西擺出來,重演一次過程)
釐清後才發現
對方並不是故意要排擠他
反而比較像是因為貪圖方便
隨意亂換位置
並非針對學生而來
但此時,學生已經陷入自己很委屈
很可憐的感受中
不容易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事情了
太早,太習慣的回應
沒有先弄清楚事件發生的經過
就憑著個案的一句描述
貼上情緒字眼
自然就是一連串錯誤的開始
以前,都不知道自己這種「使用情緒字眼來標的狀態」的習慣是很容易導致錯誤的
還常常以為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
「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
「增加對自己的覺察」
「當人可以理解自己的感受時,就比較不會被情緒所淹沒」
並且「讓個案更願意說更多」「對輔導人員產生信任感」等
自以為在幫助學生
其實是將他們往錯誤的方向帶領
Re: 找原因

發表於 :
2016-05-22, 00:01
由 fannyru
另外一個
讓我無法感同身受的看待他人的生活經歷的原因
除了是上述
沒有弄清楚狀況
就自以為是的「理解」外
還常犯一個錯誤
就是自認為自己都知道
因為學了很多的理論
學了很多的診斷
就常輕慢的想要把個案的狀況
化約進這些理論或者診斷中
忽視那些與理論或者診斷不合的訊息
以前常常這樣做
除了不自覺之外
也因為這樣做會有
「快速的指出問題
對他人說明原因
建立自己專業形象」的功能
所以常常喜歡使用
最後一個
自己常使自己無法站在個案身邊
感同身受的原因
就是自己被太多訊息淹沒了
尤其是在學校裡
常常要面對很多不同人從不同角度所說出來的意見
自己就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意見所影響
只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但是當大家都各有各的立場時
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自然就無法定下心來
好好的理解學生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