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14, 22:27
由 tcpcchen
今天去一所學校,帶專輔老師做親子會談
這樣的會談已經進行了兩三個月
一方面是要示範給專輔老師看
一方面也實際瞭解
專輔教師在輔導現場的表現
今天的學生之所以被轉介到輔導室
是因為常在上課時說話
被老師糾正時不服氣,容易與老師衝突
或者因為同學將其不好的表現報告上去
情緒就容易上來發飆
除了情緒常失控這一點讓老師受不了之外
情緒之下的咒罵言語、違抗態度
也是他被轉介到輔導室的主因
從專輔老師事先提供的資料知道
這一個學生可能有智商不錯
但操作能力不好的情況
因此特定調出他的智商測驗資料
這位學生的語言商數與知覺組織
及動作操作的商數相差有30多
很明顯的內在差異
因此在實作的表現上會有明顯落差是可以預期的
只是這個部分不是轉介輔導的重點
而是他的情緒控管問題
這一位學生很健談
說起話來口齒清晰、臉上表情豐富
相當有自信,也沒有怕生的感覺
給人的印象就是個機靈的小孩
剛接觸時感覺不像個情緒困擾的個案
但隨著個案表達的事情增加之後
發覺他在談到自己所犯的錯時
一副理所當然、不以為意的態度
而談到他人的狀況時(尤其是班導)
也是那種都是他人有問題的口吻
媽媽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情緒問題
也認定是孩子的問題
因此與學校之間一直維持著配合的態度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14, 22:40
由 tcpcchen
與親子談完,又與專輔老師稍作討論之後
我就離開學校回家
依我往常的習慣
做完會談之後
就不再去思考與個案有關的事情
即便在會談過程中出現不解與疑惑
因為我知道
在會談當時如果沒有任何想法
事後的思索也不會有答案
反而是放著不管它
不同的想法自己就會跑出來
因此,回家之後照常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段時間之後,腦海中
漸漸的浮現出了《論語》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句話
起初,無法理解為何有這種聯想
很特別的經驗,但再仔細想想
確實是與這一個個案的問題
以及輔導方向是有所關連的
「仁」這一項人格特質
在中國儒家思想中
是相當被重視的
也是古代審視一個人很重要的條件
「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出自《論語》學而篇,簡單的解釋就是: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17, 23:36
由 tcpcchen
宋朝理學大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
對於「巧言令色」是這麼解釋的:
「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儒家或理學家對人的觀察理解到
擅長甚至是喜好言語表達的人
常常不太會在意自己的內在狀態的修持
也因此會容易喪失某些做人很重要的特質
而如果從諮商輔導的角度來看
「仁」這個字可以拆成二人
因此可以理解成兩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只要涉及到自己與他人的,就是二人
這個二人,包括自己與外在客體
也就是自己與家人、自己與同學
自己與師長、自己與社會其他人
而這個二人,也可以是個體與自己的內在客體
或者說是自己與自己的內在小孩
刻意在與他人互動時做言辭修飾
或者是說話時表情生動來取悅他人產的人
基本上已經把自己的精神投注在巧言與令色上
因此就不太有能量來在意與他人之間互動的品質
更不太可能做人我分際的覺察與維持
因此在平時就是自戀、自中我心
而在與他人之間發生衝突時
則會盡可能諉過、指責他人
這樣的人,自然沒有儒家所謂的仁德了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19, 23:04
由 tcpcchen
回到這個個案來看
五年級的小學生
或許不會有巧言令色的心機
但是因為語言能力特別的好
個案在成長過程
必然會覺察到這種天生的能力
也會在日常生活與他人的互動中
因此而蒙受利益
就會很自然、很習慣的
成為人我互動的方式
如果沒有他人來加以約束限制
這種趨勢就很難抵擋
就如同天生麗質的女生
幾乎不可能放棄運用自己的這種優勢的
然而這般的口才辯給
其結果就是使同儕或師長看到一個
只會逞口舌之快而無自省能力的學生
只有自己而無他人、團體的自私之人
只有指責推諉,而無責任感的個體
而家長雖然經常接到學校
針對學生不好行為的通知
但是如果沒有與老師好好的溝通釐清
就會很容易聽信孩子的片面之詞
而認定老師對孩子有成見
導致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無法改善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20, 08:56
由 tcpcchen
這一類型的個案的諮商輔導
就必須要從根本的問題考量
在與這一類的學生會談時
就要設法避開其優勢的表達能力
才有可能讓學生在會談過程中
有多一點的機會看到自己的內在狀態
因此,在會談的過程中
盡量不要問「為什麼」的問題
而要提問「是什麼」的對話
例如問學生為何會與老師衝突這種問題
就是屬於「為什麼」的問題
一旦提出這種問題
被問的人多半會依自己的主觀認知回答
而且會說得頭頭是道、契合邏輯
因為這正是這一類人的強項
但是這種問法的結果是
很難獲得師生衝突事件的真實樣貌
輔導人員也很難找到可以介入的點
但是如果問學生與老師的衝如何發生的
這中間雙方又各說了甚麼、做了甚麼
這就是「是什麼」的對話
這樣的問法,學生如果有老實回答的話
就沒有機會說自己的主觀認知
而必須要作事情的客觀描述
這種會談方式除了可以
讓事件的樣貌清楚浮現之外
也可以減少個案巧言令色的心思放逸
進而能夠在描述的過程中
覺察觀照到自己的內在狀態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20, 17:44
由 tcpcchen
因此,「是甚麼」的對話方式
所要在意的就是細節澄清的功力
這一個學生在與媽媽以及專輔老師對談時
談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不規矩表現時
總是在言詞表達上說得好像自己是無辜的
因為專輔老師用的是「為什麼」模式
而當我請學生描述被老師糾正當下
個案以及在場的當事人做了、說了哪些事情時
個案在這過程中就願意承認
被老師糾正這一件事情
自己也是有部分責任的
雖然與個案的對話未在責任這一點上延伸
但與之前完全撇清責任的態度相較
個案在這一點上已經算有進步了
當他願意接受自己也有責任時
指責及歸咎他人的力道自然就會減弱
也就是變得理不直氣不壯了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26, 16:01
由 vivienkuo
讀了版主的文章之後
最近,開始觀察自己日常生活中
說話的方式
用心觀察之後才發現
當自己遇到狀況的時候
第一時間脫口而出的
大多是"為什麼?"的問句
而顯少出現"是甚麼?"的對話
例如,最近有一天
我的女兒忘了帶聯絡簿回家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是因為第二天要考數學
很緊張,所以忘了帶
第二天,她又沒有帶聯絡簿
我又問她為什麼?
她說快放學的時候在進行整理
所以忘記了
這時,我突然想起來
版主說不要問"為什麼?"
而是要問"是甚麼?"
才出現了不一樣的對話
母:「通常是甚麼時候整理書包呢?」
女:「快要放學的時候。」
母:「那麼,第一次忘記帶回家那一天,
妳是怎麼整理書包的?」
女:「那一天換掃區,我很晚才回教室,
等我回教室的時候,大家已經準備好要排隊了,
所以我就很快的把東西全部塞進書包裡。」
母:「是只有妳很晚回教室嗎?」
女:「沒有,我們那一個掃區的都很晚。」
母:「那麼,今天你是怎麼整理書包的呢?
我看妳帶了很多東西回來,
但是沒有聯絡簿。」
女:「因為是學期末了,我在做整理。」
母:「你是怎麼整理的呢?」
女:「我把書一本一本從抽屜拿出來,
放在我的腿上,把還需要的壓在桌墊下,
不需要的全部放在一個袋子裡,
然後就忘記把桌墊下的東西放進書包了。」
母:「那麼,妳平常記得帶聯絡簿回家,
是怎麼整理的呢?」
女:「會拿出聯絡簿,一項一項做檢查,
最後在全部放入書包裡。」
母:「所以,這兩天妳不是這樣做的?」
女:「對。」
Re: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發表於 :
2016-06-26, 16:12
由 vivienkuo
"為什麼?"的問句
會讓問話的人
陷入情緒的死胡同
這種情形不僅出現在我自己身上
也時常出現在學校老師們的教學中
例如,當我問為什麼的時候
對方會回應一種說詞
同樣的情形再發生
我再問為什麼
對方會出現不一樣的說詞
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來
就會出現很多種不同的說詞
然後,我就會覺得是對方在找藉口
根本就不想改變
我呢,就覺得很挫折
而且覺得是對方的問題
完全沒有想到是我看事情的方式
阻礙了我對整體情況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