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7-16, 11:34
vivienkuo
心理治療之路的讀書會
進度到了第五章
"心理治療與宗教"
一開始,作者談到
就廣義的心理治療這個層面而言
在心理治療這一門職業尚未出現之前
心理治療的工作
是由宗教人員在執行著

讀到這裡,督導笑著說
他認為最早的心理治療是由神明在做
當人們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
會到寺廟裡燒香拜拜
祈求佛菩薩或是諸方神明的指示
得到指示之後心中較為安定
又可以回到日常生活中
過一段時間平靜的日子
這也是一種廣義的心理治療

其實,廣義的心理治療
時常在我們生活中發生
例如人們遭遇挫折心情沮喪時
會找親朋好友吐苦水
說完之後心裡似乎就舒服了一些
然而,這些廣義的心理治療
都只能處理來談者已經覺察到的煩惱
而真正的心理治療
能夠處理來談者
自己都尚未能覺察到的煩惱
而來談者尚未能覺察到的煩惱
通常才是導致來談者煩惱的主因

來談者未覺察到的煩惱
影響著來談者的日常生活
那麼,專輔老師未覺察到的煩惱
會如何影響輔導老師的工作呢?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7-30, 21:23
vivienkuo
目前手上有一位二年級的學生
當初幼稚園轉銜的時候
幼稚園老師有提出來
說這一位學生比較特別
和一般學生不太一樣
比較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有比較多的時間和空間
還是可以慢慢引導他的

通常,有特殊需求的學生
學校會進行一些安置
然而,這位學生當時並沒有特教生資格
而且擔任該年級的老師們
那個時候傾向進行常態編班的安置
所以,在那樣的氛圍之下
學生被安置進入目前就讀的班級

該班的班級老師長年任教於低年級
由於大多數的低年級學生是乖巧聽話的
即使心裡面有不同的意見
也不容易表達出來
因此,當這位老師遇到比較頭疼的學生時
大多是用更嚴格的方式
來管教這樣的學生

然而,到了下學期
這位過去很少轉介學生到輔導室的老師
終究還是出現在輔導室了
跟這位老師的接觸
這不是第一次
以前,也有過一些經驗
大約都是我希望她班上的某些學生
能夠接受輔導的資源
或是接受特教的資源
通常,都是被她拒絕的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7-30, 21:52
vivienkuo
導師是一位很認真負責的老師
有一次,我觀察她的一位學生
可能需要來進行團輔
而且家長也有意願
然而,老師覺得她自己能掌握該生
至少在老師面前不敢造次
另外,老師也覺得這位學生的家庭複雜
她努力了那麼久也沒進展
所以要我不要花時間在學生身上了
因為老師不放人,我只好等待
到了三年級,這位學生才終於成為我的個案

另一次,是跟課輔媽媽開會
提到該位老師班上的學生
在學習上有一些狀況
從我所了解的訊息
判斷該位學生可能需要特教資源
因此會同特教老師
一起跟老師談接受特教鑑定的可能性
一下子,就被回絕了

拒絕的理由有兩個
其中一個是老師不想跟家長談這件事
另外一個是要填特教鑑定資料很麻煩
會議結束之後,我就在想
接下來該怎麼處理呢?
想了兩三天,甚麼都不確定
唯一確定的是學生應該是需要特教資源的
於是,我又去找老師了

以下是我跟老師的對話
專輔:「老師,我回去想了一下,
關於○○的特教鑑定....。」
導師:「不用啦,那很麻煩。」
專輔:「我是想說,家長那一部分,
我來跟他們說明,你覺得怎麼樣。」
導師:「(老師沒回話,靜靜聽著)。」
專輔:「鑑定資料的部分,如果我能填,
我也很願意,但是我實在跟這個學生不熟。」
導師:「可是特教鑑定資料很多,
填了又不一定會過,而且我教她就這兩年,
兩年過後我的責任就結束了,
我不想要那麼麻煩。」
專輔:「老師,確實,你教她就這兩年,
但是我知道你是會為學生著想的老師,
你現在花這一些時間填寫資料,
如果特教鑑定通過了,學生未來的生活,
包括國小、國中和高中,都能接受這樣的資源,
那麼,對學生的未來真的是很大的幫助啊,
希望你再考慮一下可能性。」

說完話我就離開了
過了兩天,老師來到輔導室
叫我把特教量表準備一下
我笑著謝謝老師
一邊聽她抱怨真的很麻煩
一邊稱讚老師真的用心為學生著想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7-30, 22:18
vivienkuo
話說老師來到輔導室
說想要轉介這位學生
因為自己實在對他沒有辦法了
不論用軟的用硬的
學生都完全不聽管教
老師實在是不知道怎麼教
同時,親師溝通也陷入僵局
老師覺得母親只聽小孩的片面之詞
母親則覺得老師的情緒不穩定
教育方式不能適才適性

由於那個時候我的個案量已經滿了
就先安排個案進入小型團體輔導
接下來的日子,時常出現如下的狀況
老師和學生在班上發生了衝突
就把學生帶到輔導室
要我評評理
一開始,老師會很迅速地把狀況描述一遍
然後,跟我說:「郭老師,我的時間真的不多,
你用三句話跟他(學生)講清楚。」

我心裡想,老師真的是很重視效率
但是,我情況都還不清楚
怎麼用三句話講清楚
由於老師的班上還有學生
確實不能在輔導室久留
我就讓老師先回去上課

接下來,我就細細地詢問學生
事情發生的經過
然後跟學生討論他想要怎麼處理這樣的事情
這時候我了解了幼稚園老師所觀察到的狀況
學生確實能夠提出想法
而且非常堅持他的想法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7-30, 22:32
vivienkuo
例如,有一次學生的遊戲王卡被老師沒收了
而且老師也已經多次在班上宣導這一條班規
學生也是清楚明白的
他忍不住帶來而被沒收
也是當初在班上就講好了的
老師也說好了中午十二點放學就還他
然而,他還是大吵大鬧到全班不能上課的地步
案主跟遊戲王卡一起被帶來輔導室
於是,我們三個就開始協商了

老師的意思是說中午十二點會還他
學生則說老師時常說話不守信用
老師說,那麼遊戲王卡先放在輔導室
但是,十二點才能還給案主
因為,是之前就已經說好了的規定
然後,就打鐘了,我讓老師先回去上第二節課
開始了和學生之間的對話

學生說,遊戲王卡是爸爸買給他的
有一些是哥哥給他的正版遊戲王卡
如果被老師沒收,一定會被哥哥打死的
我問,十二點再還給他會怎麼樣呢?
他說,十二點就要出發去安親班老師那邊排隊
如果還要到輔導室來拿
就會比較晚到安親班老師那邊
安親班老師就會問他為什麼
他不想讓安親班老師知道這種事情

談著談著,發現案主在描述的過程中
把"早點拿回遊戲王卡"和
"拿回遊戲王卡"兩個目標
不停地攪和在一起
於是,我就跟他確認目標
我們最重要的目標就是
一起想辦法從老師那裡拿回卡片

由於我的心中也覺得
遵守當初已經訂好的規則是重要的
所以引導的最後是我們一起去跟老師談
案主最希望的是第三節下課能拿回卡片
但是如果老師不同意
案主退而求其次
希望十一點五十五分能先到輔導室拿卡片
如此,十二點能準時放學
就不會被安親班老師知道了
我們兩個商量好之後
就去找老師談了

結果,是案主十一點五十五分到輔導室拿卡片
既沒有違反班規
也達到學生的需求
不過,現在在整理的時候
發現了一件令人好奇的事
就是,孩子為什麼不想讓安親班老師知道呢
以後有機會可以核對一下

像這樣子的情形
一開始,大概兩三天就發生一次
後來,變成大約每周一次
再後來,大約兩個禮拜一次
但是也有一個禮拜天天到輔導室報到的情況
期間,也找過父母來談
也開過兩三次的個案會議
但是狀況就是時好時壞
總覺得沒有什麼進展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8-01, 22:17
vivienkuo
各位讀者讀到這裡
不知道會不會心裡感到疑惑
在談論個案的時候
不是要以談論我們對個案的了解為中心嗎?
不是應該要把焦點放在晤談室內的狀況嗎?
這位專輔老師怎麼淨寫些如何跟其他人周旋的事情
而沒有直搗問題的核心
根本就搔不到癢處嘛!

是的,這就是我遇到的問題
我跟案主在晤談室裡發生的狀況
連我自己都感到非常的困擾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專輔:「今天早餐吃甚麼呢?」
學生:「雙層牛肉大漢堡。」
專輔:「大漢堡?」(因為案主平常說的是飯糰,今天的回答讓我有些疑惑)
學生:「對,這麼大(用雙手比出大約80公分的長度)。」(我的疑惑更深了)
專輔:「今天吃得和平常不一樣呢!」
學生:「對啊!」
專輔:「那麼,今天有搭配飲料嗎?」
學生:「沒有。」
專輔:「早餐跟誰一起吃的呢?」
學生:「爸爸。」
專輔:「爸爸吃甚麼呢?」
學生:「也吃大漢堡。」

因為心中覺得有些怪怪的
也不知道怎麼問下去
這個話題就這樣打住了
晤談時間的後半段約15分鐘
那一天進行曼陀羅繪畫
是案主自己規劃的
但是到大約剩下6分鐘的時候
案主已經有一點坐不住了
說他很口渴,吵著要出去喝水

我說好,但是要先把畫畫用具收起來
而且因為喝水也要用去一些時間
最後玩黏土的五分鐘時間今天只好取消
案主一聽,改口說他不要喝水了
想要把畫畫用具收拾好然後玩黏土
期間的對話如下

學生:「老師,那我不要喝水了,我要玩黏土。」
專輔:「可是你剛剛說,你非常的口渴,一定要喝水。」
學生:「但是我現在不渴了。」
專輔:「可是,你剛剛才吃了一個雙層牛肉大漢堡
(晤談時間是早上8點開始),而且又沒有搭配飲料,
老師覺得你一定真的很口渴,應該是要去喝水的,
好了,我們一起把用具收拾收拾,老師帶你去喝水。」
學生:「不要,我不要,我早餐沒有吃大漢堡。」
專輔:「嗯?---那你吃甚麼?」
學生:「我吃了飯糰還有一杯奶茶。」
專輔:「喔---這樣喔,所以不會口渴了?」
學生:「不會。」
專輔:「好吧,那就把畫畫用具收拾好,要玩黏土了。」
學生:「耶----(歡呼聲)。」

我們的對話時常就是這個樣子
我常常弄不清楚
學生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也不知道他說這一些
想要表達甚麼意思
因此,晤談結束時
常有憤怒又沮喪的感覺

用心了解這個孩子的生活
對我來說似乎是太困難的目標
所以,我的工作方向
就轉向與家長和老師工作
因為比較容易
雖然學生毫無進展
但是大家看我那麼努力了
實在也不好意思再說些甚麼
但是這樣子
又算是哪門子的輔導老師呢?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8-18, 09:15
vivienkuo
還有一次,學生早上出現在晤談室
臉上,手上和腳上都有傷痕
臉上傷痕占全臉的三分之一
而且傷口看起來沒有處理得很好
組織液不停的滲透出來
我問學生有沒有擦藥,他說有
再問學生要不要去給護士阿姨
再檢查一下,他說好
於是我們就慢慢地移動到健康中心
平時活碰亂跳的小男孩
今天只能一步一步像老公公一樣
緩慢的行動著
可見,真是傷得不輕

期間,我們的對話如下
專輔:「○○,發生了甚麼事?身上好多傷口。」
學生:「我從二層樓高的地方,
騎腳踏車滑下來,結果就摔倒了。」
專輔:「二層樓高,是甚麼樣的地方呢?」
學生:「是那種溜滑板的,從這邊溜到那邊的那一種,
很高很高喔,我就從上面這樣騎下去,騎很多次,
超刺激的。」
專輔:「騎很多次喔...然後呢?」
學生:「然後有一次太高就摔倒,整個人飛出去,
牙齒也撞斷了,老師你看(張開嘴讓我看斷了一半的牙齒)。」
專輔:「一定很痛喔。」
學生:「還好啦!」
專輔:「這個場地在哪裡呢?」
學生:「在阿嬤家那裏。」
專輔:「是誰跟你一起去的呢?」
學生:「哥哥。」
專輔:「所以,哥哥有跟你一起騎腳踏車嗎?」
學生:「有啊,哥哥比較厲害,沒有跌倒。」
專輔:「爸爸媽媽知道你們去那個地方嗎?」
學生:「知道啊!」

對話到這裡,健康中心就到了
護士阿姨開始幫忙清理傷口
護士阿姨說,雖然摔得不是很嚴重
(護士阿姨果然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
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傷口都在臉上
因此看起來特別嚴重
而且,牙齒也摔斷了
囑咐學生一定要叫爸爸帶他去看牙醫
這時候打鐘了,就讓學生回教室上課

之後,我打電話給家長
把護士阿姨交代的事情跟父親說了一次
然後,也問父親案主是如何受傷的
父親說是帶回阿嬤家去玩
阿嬤家附近到處都是田地
學生在田埂上騎腳踏車摔傷的
當下,我的心中出現的是
"又來了,又在亂說一通了"

但是,當我現在回過頭來看的時候
還真覺得問題是出在我身上
我對於和學生說話的內容
絲毫沒有感到好奇之處
和他說話總有那麼一絲絲不耐煩
或許不只一絲絲,
而是大部分被我壓抑下去了
然而,按照潛意識的說法
這不耐煩的情緒卻給我帶來大麻煩
切斷了我繼續和學生對話下去的可能性

現在重新審視我們之間的對話
其實是有很多問題的
例如,學生說到溜滑板的地方
我就自己聯想成我以為的高難度滑板場
然而,我的外婆家也是在鄉下田邊
田埂高低起伏,確實有一點像是溜滑板的場地
如果我沒有那麼多的偏見
那麼繼續對話下去
可能能夠更了解學生當時發生事情的狀況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8-23, 18:06
vivienkuo
由於和個案之間的互動困難重重
因此轉而向督導求救
這個學期,學習的方式和過去不同
以親子晤談的方式為主
也就是來談者不只是學生本人
還包含了父母親
有時是一位家長
有時則是兩位都到齊

進行這個學生的親子晤談時
父母親雙方都到齊了
晤談中,案主還是在地上滾來滾去
我感覺父親比我還要坐立難安
一直希望案主能夠好好地坐在位子上
母親則持續地跟我們談著
談著案主在班上受到的委屈
班導師對待案主的不公平
母親也不想處理這一個部分

每當進行親子晤談時
就會發現自己很難集中精神談話
總是會被轉移而無法聽到重要的訊息
這一次也是一樣
談完之後,督導問我
"對於今天的談話有甚麼疑問"
我實在是答不出來
只覺得談完感覺很煩躁
於是,就說起當天早上和個案互動的情形

已經忘記督導是怎麼引導我的
但是好像在談論關於"一致"這個概念
然後,我突然發現
我不是一個"一致"的晤談人員
因為在我的內心
我深深的覺得"不一致"才是一個好的表現
當時,真是大吃一驚啊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9-11, 06:31
vivienkuo
"真誠、一致、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是個人中心取向非常重要的核心
而這短短的幾個字所說的
並不是治療的技巧而是治療的態度
雖然,我已經看過無數次了
卻不了解其中的意涵與精隨
對當時的我而言
那只是一句口號
跟我的諮商輔導八竿子打不著

在我的心中有一種價值觀
就是學生應該有學生的樣子
例如,對老師說話要有說話的樣子
在教室坐要有坐的樣子
像個案這樣對長輩說話沒有禮貌
在諮商室裡滾來滾去
在教室裡不上課走來走去
真的是成何體統
我看到學生這個樣子
心中就湧起一股不耐煩的情緒
想要對他發脾氣又覺得不合適
因此時常感到不舒服
也就是說,我表面上看起來和善
心裏其實不喜歡這個學生
不喜歡一個學生
真的很難輔導他

看起來,學生在家裡跟在學校是很一致的
但是我卻希望
他在學校表現得跟在家裡不一樣
我心裡深深的覺得
不管你在家裡是甚麼樣子
在外面就是要表現得體
因為,我也是這個樣子
我也是在很多不同的場合
就會表現出不同的樣子
因為自己是一個很"不一致"的專輔老師
因此,也要求學生表現出"不一致的行為"
並且覺得這樣是理所當然的
而且,這也是我過去輔導學生的目標
輔導學生成為"不一致的人"
我到現在才發現


Re: 童年之惡

文章發表於 : 2016-09-11, 07:08
vivienkuo
各位老師讀到這裡或許會想
如果人人都是這麼"一致"的話
那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整個班級鬧哄哄的
怎麼上課呢?

不如,我們先來說說
成為"一致"的人,有甚麼好處
其實就心理衛生的健康角度而言
這樣是很好的
身為一個人,狀況越"一致"
心裏就會越舒服
比較不會有太多的負面情緒

舉例來說,我之前有一個個案
在學校很少說話
但是會把課本拿起來亂畫
用原子筆用力畫圈畫線條
畫得面目全非
回到家裡常常無緣無故哭泣
跟媽媽說同學都欺負他
也就是說,這個學生在學校都在忍耐
因此回到家裡會有很多的情緒
所以,對這樣的學生
輔導目標就變成
協助他慢慢地能在學校和同學溝通
比較能溝通之後
負面情緒減少了
回家哭泣的情形也就減少了

反觀我自己以及身邊很多的成人
在上班工作的時候需要忍耐很多事情
累積了許多的負向情緒
回到家裡就對家人發洩
破壞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只是大家似乎覺得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且好像身邊的人也都是這樣子
因此,也就習以為常了
殊不知,長期下來的結果
對當事人非常的不利
例如,家庭關係變得很緊張
會遷怒家人有時也會遷怒工作上的其他人
導致在工作場域人際關係變差
這樣的情況,對我們沒有好處
只會讓我們離幸福的人生
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