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0-28, 21:12
tcpcchen

我個人所認知的「個案概念化」
並不是邏輯推理所形成的認知
而是訊息累積過程中
逐漸形成的印象或瞭解
因此,所獲得的訊息量夠不夠
以及接受到訊息後的訊息解讀
都是影響對個案形成瞭解的因素

多少的訊息量算足夠,其實很難一概而定
因為與對訊息的解讀能力有關
直覺能力強的,在很少量的訊息之下
還是可以有相當接近的瞭解
而直覺能力差的,或者是無直覺能力的人
即便接觸到很豐富的訊息
也可以是無感的

「對一個個案的瞭解是逐漸形成的」
這一件事情可以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
假設有一幅30 CM x 30 CM大小的油畫
被10000張大小均等的紙片完全覆蓋住
這一萬張紙片被任意的分配00001到 10000的數字
而作為專輔教師或諮商師的妳
則要從不透光的黑色布袋中抽出一個數字牌
每抽出一張號碼,就可以撕掉貼在油畫上面標有同樣數字的紙片
這一個黑色布袋中
除了裝有00001到10000的號碼牌外
也裝有一萬張的鬼牌,以及
一萬張的空白牌
抽到鬼牌時,就要挑任意一張已經撕下來的紙片
重新貼回到油畫上面
抽到空白牌,這一回合就不增加也不減少
繼續努力
每一次抽出的號碼牌或鬼牌、空白牌
之後則又放回原來的黑色布袋中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0-28, 21:12
tcpcchen

好了,接下來就是遊戲時間
如果你的運氣夠好,每次都抽都到不同數字的號碼牌
那麼在抽牌一萬次之後
油畫上面所覆蓋的紙片會完全被撕掉
妳就會清楚的看到這一幅油畫的完整樣貌
而在這過程中,隨著每一張紙片被拿掉
妳會持續看到不同區域的色塊顯現出來
玩遊戲的妳,每次看到又揭開一張紙片之時
就會對這一幅畫的內容
產生不同的想像、猜測與修正
等到大部分的紙片都都被拿掉之後
這一幅油畫的內容就會大致確定
而抽牌的妳對這一幅油畫到底是甚麼內容
其猜測與修正就會越來越少了

上面所描述的,是比較順利的情況
也就是每次抽到的號碼牌都沒有重複
但是,如果妳經常抽到已經抽過的號碼牌
或者運氣很背,一直抽到鬼牌
那麼,妳就不會看到新出現的色塊
甚至,原本已經看到的色塊又會被覆蓋回去
這樣一來,對這一幅油畫的具體內容
就會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了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0-28, 21:13
tcpcchen

再回到作輔導或諮商的場域來說
接受輔導的個案相對於會談者來說
就如同蓋滿紙片的油畫
會談者對個案的瞭解是完全空白的
專輔教師或諮商師只能藉由與個案的會談
來獲得有效的訊息資料
而所獲得的有效資料,就如同
撕掉這幅油畫上的一張紙片
妳會因此對個案有一小格的瞭解
如果妳的會談能力可以讓妳持續獲得有效的資料
(也就是不太抽到重複的號碼牌或鬼牌)
妳對個案狀況的瞭解就會如同看
被撕掉一張張紙片的油畫那般,越來越清楚
油畫的完整樣貌就會了然於心
在這種狀況下,才有可能談幫妳的個案解除煩惱痛苦

但是,對多數的專輔教師或諮商師來說
上面說明的這種情況多半是一種夢想
因為多數專輔教師或諮商師所具有的會談能力
常會讓自己在與個案會談時
發生鬼打牆的狀況
也就是說,專輔教師會經常抽到重複的號碼牌或鬼牌
即便抽到的號碼牌並沒有重複
但被撕掉紙片的色塊卻分佈得相當零散
而難以連成有意義的畫面
在這種狀況之下,作輔導諮商的人
花了相當大的力氣精神
但輔導工作卻始終無法有所進展
這種挫折相信是許多經歷過的人的共同感嘆吧

最後,為何抽牌的專輔教師或諮商師
會抽到重複的號碼牌、鬼牌
或者經常抽到相隔甚遠的號碼牌
這個議題牽涉相當大
或許可以試著來說明一下
讓有心學習的人有所了解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6, 20:46
tcpcchen

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先生
在他所著作的《心理治療之路》一書中的第一章
有這麼一段內容:

自然模型

下面這個故事是榮格從一位名為維爾海姆的
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那裏聽來的。
維爾海姆在中國時,有個地方遇到了乾旱,
連續幾個月不下雨。人們求天拜地,
能做的都做了,還是沒用,只好叫來了據說能呼風喚雨的人。

這人來了之後,讓人蓋一間小屋,然後把自己關在小屋裡。
待到第四天,起了暴風雨,全村人高興得不得了。
維爾海姆找到這個男人,問他:怎麼會這樣呢?
男人首先說明“這不是我的責任”。
又追問他:你這三天都幹了甚麼?
男人回答說:“這裡的人沒有按照天賦的秩序生活,
整個國家偏離了「道」的狀態。
我來了也就陷入了違反秩序的狀態,
這三天閉門不出就是等待自己回復到「道」的狀態。
然後,自然就下雨了。”

這就是他的說明。值得注意的是,
他並沒有講因果關係,先說明下雨不下雨不是自己的責任,
然後用了自己回復到“道”的狀態後
“自然就(then naturally )下雨了”這樣的表述。
這位中國人當時究竟用了甚麼詞語向維爾海姆解釋的,
我們已經無法搞明白了。但從他談論“道”來看,
我們可以揣測他用的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這個詞。
我已經在其他地方說明過“自然”這個詞
在西方被譯成了nature,造成很多混亂,這裡就省略了。

按福永光司所說,自然即是必然應該的,
也就是說本來就是這樣的事情(物體),
或是沒有施加人力的作為(沒有被人為的歪曲、汙染),
即是其原來固有的狀態,
並不一定指作為外界的自然世界或相對於人間的自然界。
這也跟“物我一體”,即萬物與自己同根源的思想關聯。

這麼一說,說不定會招來批判:一點兒都不科學。
關於這一點,會在第三章詳細討論。
作為筆者的實際感受,這位“呼風喚雨”的男人
真可以說是心理治療師的理想狀態。
以前棟方志功到了晚年也說過“我對自己的工作不負責任”,
可以說是達到了相似的境地。
治療者自身達到“道”的狀態,
就可非因果性地期待其他的“道”的狀態“自然”的發生。」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6, 20:49
tcpcchen

合河隼雄先生為何說這一位呼風喚雨的男人
可以說是心理治療師的理想狀態?
治療師自己達到「道」的狀態
治療就會自然而然發生?
對多數人來說,這種說法真的是讓人很難以思議啊!

再看大陸的申荷永教授
他本身也是一位榮格學派的分析師
一直致力於將分析心理學融入於中國文化之中
在他為《榮格學派的歷史》(心靈工坊)這一本書
所寫的中文版導讀中,有這麼一段話:

「我們由衷地感謝湯瑪士‧克許
給我們講述的故事,他與韓德森的分析體驗。
在兩位老人單純而自然的敍述中,
包含的正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精義所在:
共時性(synchronicity)、超越性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
以及自性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
我常用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來解讀自性化過程的意義;
用《易經》中的「感應」來闡釋共時性的道理;
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
來表達這「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超越性境界。」

從這兩位榮格學派大師的言談表達中
讀者是否看出其關聯與共通性呢?

「道」、「天人合一」、「感應道交」

這三者都是中國文化中相當基本的精髓
但卻也是時下的年輕專輔老師或諮商心理師
最陌生也最沒有接觸經驗的名詞
後現代的諮商輔導專業
幾乎都是喝西方文化的奶水長大
認為學習諮商輔導或心理治療
就一定要使用西方心理學的技巧與理論
但卻忘了一件很根本的事情
西方心理治療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設計
有西方文化作為其基礎
從小在西方文化環境長大的人
使用起來是很自然的
但是對於從小在東方文化長大的人而言
是否也可以如法炮製呢?
對於這一點我一直都存著疑問
就好像要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每天只能吃牛排及漢堡一樣
我相信身體遲早會出問題的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6, 22:52
tcpcchen

現代的人逐漸有高度的環保意識
因此會盡量減少選擇消耗太多資源的食材
以減少運輸過程中製造的碳排放
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
會以自己所在地周遭環境所生產的食材作為食物
而不會購買從大老遠的地方運送過來的東西
當然,這是從環保的觀點所衍生的作為
但實際上,從佛教生命觀來看
也是這樣的道理

佛教生命觀在論述有關眾生共業的時候
解說器世間的形成
是由眾生的第八識如來藏所共同運作出來的
當然,這樣的眾生共業
包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眾生
共同受到影響的情況
也包括了不同的地域內
共同生存的眾生的情況
這兩種不同情況的共業
會產生不同差別的互動影響

這種現象對現代人而言
其實也不陌生
因為人類漸漸知道一個事實
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物種的生存
是必須與大自然環境內
包括有情與無情的種種取得一個和諧狀態
才能有生命的永續可延
也因此才會有環保意識的抬頭
表面上看是保護地球及其他物種
但根本的考量點還是人類自己的生存

由於不同地域的共業差別
因此,不同區域的眾生
其所處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氣候、地貌
也會生產適合該地區的眾生使用的不同食物
也會出現包括草藥蔬果在內
可以供該地域眾生養生治病的物種

這種現象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益生菌
不同地區的益生菌種不一樣
就可以醃製出不同的食物供當地人食用
而民眾吃了這一些益生菌所醃製的食物之後
就可以讓腸道環境健康,就不容易生病
甚至可以利用益生菌來治病
因此古人所講的「一方土養一方人」、「水土不服」等
其實都跟這種現象有關
如果吃得不是當地的益生菌種
而是很遠地方的外來菌種
那麼這一些外來菌種就會因為水土不服問題
無法在人體腸生長繁殖
那麼對人體的助益就相當有限了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7, 11:25
tcpcchen

同樣的道理推演下來
不同地域的眾生
其心理精神的煩惱痛苦之減輕或解除
也應該是需要不同的介入理論與策略
而不會全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一體適用的

至少,在區分上
可以分成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兩大區塊
不同文明薰陶成長的人們
其煩惱痛苦形成的因緣不同
因此其解決之道應該也不一樣
而這種不一樣,是否有很大的差別?
這種提問就如同在問中醫好還是西醫好一樣

西方醫學追求立即的效果
而中醫則著眼於身體整體的合協
西方醫學發展出許多精密的檢查儀器與方法
為的就是要找出致病的原因
再利用其所發展出來的各式藥物將病原消除
而中醫則認為是病人本身的抗病能力變差
才會被各種致病原因所影響
因此方劑的開發是以調整及提高
病患本身的抗病能力為目標
這兩者的哲學思惟是截然不同的

再回來看諮商與心理治療這一範疇
以西方文明為基礎所建構的心理治療模式
應該也脫離不了中西醫之差別的命運
西方心理學到目前為止
發展出了數百種心理治療學派與技巧
而仍然繼續在演變發展中
這種一直演變的趨勢,也如同西醫的藥物一樣
使用一段時間之後,發覺效果不好了
不得不才一直開發新的藥物
這樣的心理治療模式是否真的能解決
個案的煩惱與痛苦?
看看歐美國家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數有增無減
就應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8, 15:28
tcpcchen

西方文化的科學實證主張
曾一度讓世人寄予厚望
相信可以解決人類所遇到的所有難題與困境
但隨著時間的推演,這樣的自信
似乎已經逐漸的消退
東方文化所蘊含的生命智慧
開始被西方人看到
近年來,不管在醫藥或心理治療
採用東方文化所發展出來的治療策略
例如:中藥、針灸、佛教心理治療
已經是歐美先進國家關注的焦點了

談完了基本思惟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
甚麼是東方文化為架構的心理治療模式?
日本合河隼雄大師著有《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一書
在中文版的介紹中,有這麼一段內容

「當河合隼雄1965年從瑞士學成歸國,
成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時,
他並不知道自己日後會深深迷戀佛教。
從幼年起,他就對佛教抱著排斥的態度,
因為童年時弟弟夭折、母親悲傷的畫面,
跟誦經儀式一起深植腦海,
讓他意識到自己內心對死亡的不安與焦慮。」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09, 11:00
tcpcchen


「河合隼雄十七歲時,日本戰敗,
他開始崇拜西方的理性主義和科學,
認為這是使日本從失敗中站起來的唯一道路。
1959年他到美國研讀心理學,
一位心理分析師向他展示禪宗的「十牛圖」,
他很慚愧,因為他身為東方人,卻對它一無所知。
後來,他來到蘇黎世繼續心理分析師的訓練,
展開夢的分析歷程,
才驚覺日本古典文學、童話、神話傳說對他具有重大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他終於找回自己的根。

回到日本後,當時社會還無法接受心理分析的觀念,
河合隼雄只好從沙遊治療做起。
在治療個案的過程中,
他發現佛教文化已深植在日本人的潛意識中,
而他自己也漸漸對佛教豐富的象徵意涵著迷。
他對佛教了解越多,越覺得佛教思想對他的治療工作幫助很大。
到後來,他甚至告訴西方學者:
「你們西方人講個人心理治療、人際心理治療、超個人心理治療
我則講無我(no-ego)心理治療。」
他的目標是幫助個案變得像石頭一樣,
在天地之間安住自在。」

河合隼雄大師心目中的心理治療模式
是以佛教思想為基礎的心理治療
也是我個人這些年來認為比較適合東方人
而極力推展的諮商輔導治療模式
這種模式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非佛教徒的族群來說
似乎會有宗教認同上的牴觸,但其實
這種想法是對佛教生命觀不瞭解的人
所生出來的誤解與抗拒


Re: 再談「個案概念化」

文章發表於 : 2016-11-20, 19:34
tcpcchen

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
基本的著眼點就在於
個人煩惱與痛苦的減輕或解除
不管這一些煩惱痛苦用什麼形式表現出來
所涉及到的其實都是生命觀的議題
因此,即便是小學生的輔導工作
專輔老師也不能沒有生命觀點的概念
也不能偏離生命議題探討這一個主軸

人的煩惱痛苦的滋生或積累
幾乎都與當事人的生命觀有關
與他個人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價值有關
也與當事人週遭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鄰居等
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有關
西方人的煩惱痛苦源自於西方文明的生命觀
而近代的東方人的煩惱痛苦
除了源自東方文明的生命觀之外
也參雜了西方文化東進之後的衝突困擾

佛教起源於印度地區
而興盛於中國
因此佛教與東方文化的關聯是相當緊密的
因此,佛教生命觀點的諮商輔導
是以東方人所成長的文化內涵作為基質
而發展出來的心理諮商治療模式
而這種模式的諮商輔導
其內涵與進行過程
則是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探尋與追求
並不是如同一般的宗教信仰那般
只祈求神明或至高者的護佑
企圖以此來獲得人生的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