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0, 21:22
由 vivienkuo
最近練習的會談方式是親子會談
也就是會談的對象
包含學生和家長
一起坐在諮商室裡談話
這是督導教我的方式
也是我過去從來沒有用過的方式
由於以前沒有嘗試過這種會談方式
操作起來頗為吃力
而且時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疑惑不解
不清楚自己做的這些事情
到底是不是輔導
那麼,為什麼我要冒這個險呢?
為什麼要捨棄我過去的方式
選擇試試看督導所教的新方式呢?
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己清楚的知道
自己過去所用的方式
輔導效果十分有限的緣故
督導說,這是他嘗試過後
覺得最有效的方法
讓我十分的心動
也由於跟隨督導學習的這幾年
督導對我的幫助很大
因此對督導產生了堅定的信心
於是就開始投入學習新的會談方式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0, 21:26
由 vivienkuo
有一個四年級的學生
我輔導他也已經三年多了
他的情況就是不說話
對於我的提問
大多是以點頭和搖頭來回應
輔導了三年多,我自己覺得
輔導效果等於零
他還是依然不說話
因此想著試試看親子會談的方式
第一次親子會談之後
督導和我分別寫了一篇問題討論文章
連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督導的文章連結如下
viewtopic.php?f=9&t=89
我寫的文章連結如下
viewtopic.php?f=9&t=90
跟督導一起親子會談
已經是上學期的期末
這學期我看見這位不說話的學生
心裡想著,應該再來約家長談談
因為督導說,要經過幾次的談話
才有可能慢慢地了解個案的情形
過去我跟這個家長是一年談一次
都是在學年結束的時候
這樣真的很難產生熟悉的感覺
而且我的目的都是想要說服家長去看醫生
敏感的家長應該也都能讀出我的訊息
因此每一次都是鎩羽而歸
所以,這一次我的目標就改成
了解學生在家裡的情形
目標決定之後,就開始打電話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
這一次跟母親在電話中的互動
沒有以前那種緊張的氣氛
晤談的當天,令人意外的
是父親也一起出席了
這一次會談中,發言比較多的是父親
父親敘述學生因為動作慢
所造成的種種生活上的困擾
感覺父母也用了許多方式
想要讓學生的情況有所改善
但是每一種方式的效果都很短暫
然後很快地就恢復原來的樣子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0, 22:46
由 vivienkuo
討論的焦點
就一直放在學生功課寫得很慢這件事
感覺到父親有許多的擔心和憂慮
覺得學生花那麼多的時間寫功課
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時間做
於是,我問父母親有沒有想過
尋求其他資源的協助
父親問,是甚麼樣的資源
我說,資源有很多種
比方說,去聽聽看醫生怎麼說
爸爸說,案主幾乎是不跟其他人說話的
因為他覺得其他人都是陌生人
我問,那麼誰不是陌生人
爸爸說,大概就爸爸媽媽不是陌生人
最近,姑姑花很多心思跟案主互動
所以姑姑目前也不算是陌生人
我就說,案主也不跟我講話
爸爸就問案主,老師是不是陌生人
案主點點頭
我心裡想著,唉,我陪了學生三年多
他覺得我是陌生人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不過,當場我沒有甚麼太大的反應
仍然繼續跟家長談下去
談著談著,我終於知道
這一對家長不想帶小孩就醫的原因了
他們認為小孩跟人建立關係需要很長的時間
即使他們帶小孩去看醫生
很有可能小孩還是不會跟醫師說話
他們也覺得醫生不會花時間跟孩子建立關係
我就問,那麼這一個部分
家長們打算怎麼協助孩子呢
家長覺得還是由他們兩個
多陪孩子去外面參加親子互動課程
可能效果會比較好
這一次的談話就這樣結束了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0, 22:57
由 vivienkuo
親子會談結束之後
學生持續參加小團體輔導
感覺學生的笑容增加了
這個禮拜四,學生來團體的時候
跟他同班的成員沒有一起來
我猶豫著要不要問案主同學沒來的原因
因為估計是得不到答案的
不過,我還是問問看
沒想到,我連問兩個問題
案主他沒有遲疑
很快地就回答我了
而且音量比以前大很多
以前,如果案主願意說話
我都要靠近他
並且請他再說一次我才聽得到
不過,大多數時間
他是不會回答的
那麼,今天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團體結束後,我心裡想著
難道,我已經慢慢脫離陌生人的身份了嗎?
那麼,我又是怎麼靠近案主的呢?
難道,是跟親子會談有關係嗎?
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又是如何在運作的呢?
我真是十分的疑惑啊
督導常常在說的一個概念是
輔導老師怎麼讓學生感受到
我們是想要關心他們
而不是只是想要解決他們的問題
那麼,關心是甚麼呢?
甚麼才是真正的關心呢?
其實,個案的回答是實話
雖然我陪伴個案三年多
但是,我對於個案的了解
其實跟陌生人也差不了多少
我只能看到學生表面的樣子
而不了解學生在過甚麼樣的生活
如果不是督導陪我一起會談過
我自己又再試著跟親子一起會談
我根本不知道學生每天都過著那麼沉重的生活
而且似乎永遠沒有改變的可能性
一家人就像生活在沼澤裡
再怎麼努力掙扎好像也無法脫離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1, 23:28
由 vivienkuo
不過,我雖然進行著親子會談
對於其中的運作
以及親子會談對於個案的影響
其實是完全摸不著頭緒的
感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於是,我問督導
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呢?
督導說,在親子會談的過程中
我可能解開了一些案主的疑惑
例如,父親是不是真的關心他?
我說,父親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心力
難道案主感覺不到父親關心他?
督導說,但是父親的方式他不一定能接受啊!
我說,說的也是,確實夾雜著許多負面的情緒
督導又說,而且在談論的過程
學生會聽到父親這一些教育方式
其背後的想法以及種種的考量
因此,可能就解開學生的疑惑了
說實在的,我在跟家長會談的過程中
並沒有想要解除學生的疑惑
倒是解除了我自己的疑惑
我的疑惑是,學生遭遇到這麼大的困難
為什麼家長堅持不尋求其他資源的協助
他們的想法是甚麼呢?
以前,只要我一聽到家長釋放出不想就醫的訊息
我就直接打退堂鼓
不想再跟他們談下去了
而這一次,因為一開始就設定了目標
是想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
沒想到,當談論焦點放在日常生活時
最後家長終於讓我明白他們的想法
而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法
我個人認為應該也是會有幫助的
他們自己說出來的方法
通常執行的可能性都比我建議的要來得好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9, 13:53
由 vivienkuo
學生的改變雖然只有一點點
卻足以讓我信心大增
我的親子會談能力還不好
但是跟我以前運用的輔導方式比起來
我能感受到親子晤談的方式
對於學生的幫助比較大
跟家長學生一起談過之後
感覺我跟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因此,就把親子會談的比例提升
這樣子的作法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以前,因為很久才跟家長約一次
彼此見面都感到很生疏
現在,一個月會談一次
有些三個禮拜就會談一次
再加上有時候在校園中遇到
在校園的一角也能簡短的聊一聊
因為見面的次數多了
談話的情形就自然許多
進到會談室的時候比較不會像以前一樣
感到十分的手足無措
督導教我們跟家長聊生活的細節
以前我會很公式化的循序漸進的問一些固定的問題
當我口袋裡準備好的問題問完之後
時常陷入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的窘境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好一段時間
我感覺自己好像在籠子裡轉圈圈的天竺鼠
跑得滿頭大汗結果還是在籠子裡
後來,在督導的引導下
知道談話的目標在於理解這個學生
以及學生的整個成長歷程和家庭背景
那麼,可以談的內容就真的很多了
以前,我的談話很少包含這一個區塊
一方面是我認為這跟輔導好像沒有關係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是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樣子的會談
因此也就會迴避很多應該要談的話題
也就導致我對學生及其家庭所知有限的結果
如果我對學生及其家庭都不了解
那麼,我要如何協助他們呢?
所以,以前我很怕家長問我
"老師,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跟家長談了老半天
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又要如何給予個案和家庭合適的建議呢?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9, 22:50
由 vivienkuo
一開始跟隨督導一起跟家長談的時候
我心中仍然時時有這種疑惑
也在心中擔心著,如果家長問這種問題怎麼辦
然而,隨著晤談的經驗增加
我發現大多數的家長
在晤談時沒有問這個問題
只是一直述說著學生的情形
可是,過了一陣子再約家長
沒想到家長還是願意來
這下子我就覺得很奇怪了
明明我覺得好像沒有幫助到他們
可是家長們卻好像有得到幫助
這是甚麼奇怪的道理呢?
後來,我更仔細的觀察
發現有一些家長在跟我晤談之後
感覺好像鬆了一口氣
這一些家長在談論到教養小孩的困擾時
大多感到十分的煩惱
而且幾乎都沒有可以討論的對象
或是他們過去使用的方法沒有效果
使得相同的煩惱持續的困擾著學生和家長
雖然,我一開始沒有提出具體的建議
但是,談了幾次之後
漸漸的,家長們對待學生的態度卻有一些不同
有時候,當我問家長學生的近況時
家長會說學生有一些進步
親子關係也沒有以前那麼緊張了
再詳問一些學生進步的細節
確定學生確實有進步之後
我會問家長,這中間發生了甚麼改變
有一個家長回答我說
她不再對小孩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
有時候會試著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的時間表
而不是在孩子身邊時時提醒兼且不停催促
而前幾次的會談,我們就是談這一個部分
談媽媽在教養這個孩子時
是多麼的感到困擾
母親在教養第一個孩子時
也就是個案的姊姊時
幾乎沒有遇到甚麼困難
姊姊就長大了,而且表現十分優異
當母親想要用一樣的方式教養弟弟時
就踢到很硬的鐵板了,完全行不通
而且母親的方式跟父親的方式不同
有時候會導致夫妻之間激烈的爭吵
這樣的生活模式不是母親想要的
母親說,她覺得自己快要得憂鬱症了
應該要去看醫生才對
還是他應該帶孩子一起去看醫生才對
雖然母親表面上看起來很疼愛孩子
物質生活上的給予都是很優渥的
可是,母親一直覺得個案還是一個很小的孩子
心裡也一直沒有辦法信任這個孩子
好像孩子隨時都會出亂子,給她添麻煩
Re: 陌生人

發表於 :
2016-11-19, 23:28
由 vivienkuo
那一次談完,我要母親先別著急
去看醫生,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另外,在學校的部分可以先安排案主跟我一起會談
我們觀察一段時間再討論
當下,母親就同意了
並且簽下晤談同意書
簽完同意書之後
這一位可愛的家長開始據實以告
她說,當她接到我的電話之後
真的是感到非常的害怕
於是就直接line學生的導師
問導師她的孩子怎麼了
真的有壞到需要進學校的輔導室嗎?
這一個狀況,導師第一時間就回報給我了
因為家長反應時,在老師的解讀中
指責的意味有點濃厚
老師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回應
立刻打電話問我怎麼辦
我請老師把家長打的字句念給我聽
雖然已經不記得原文,但是我記得聽起來
沒有甚麼太負面的意思
我的解讀是,家長不清楚目前輔導室的功能
才會提出這樣子的疑問
於是,我讓老師在line上回覆家長
"我觀察○○在學校的學習並不是很順利,
這一年我也使用了各種方法,但是對○○的幫助很有限,
我真的很想要協助○○,才會提出這樣子的申請,
希望讓不同的老師一起來幫助○○。"
之後,家長沒有再說些甚麼
並且依約前來
這一個家長懷著這樣忐忑的心情來談
所以,我並沒有跟她談孩子在班上的狀況
光是談她在家裡的情形就談不完了
後來,我也發現
當我跟家長談學生在學校的情形時
家長都會顯得比較緊張
話題也很難展開
而當我跟家長談學生在家裡的情形時
家長比較容易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困擾
我們也才有辦法對她們的煩惱有所協助
母親說,跟我談完之後
她才知道原來現在的輔導室
跟她以前成長的年代不太一樣
以前,只有很壞很壞的小孩才會進輔導室
如果這是一個可能可以協助她孩子的方式
她也會很願意試試看
所以我就猜想,或許我跟這一位家長會談
減輕了她的壓力,當她的壓力比較小
負面的情緒也會隨之降低
對待孩子的方式也就慢慢改變
第一次會談時,母親說她天天都會情緒大爆發
過了二個月再談時,母親偶爾還是會情緒大爆發
只是已經不是天天了
所以,目前的心得是這樣的
或許,專輔老師要做的不是給建議
而是要先了解學生以及家庭的煩惱
仔細地傾聽他們的困擾
當他們越被了解,他們就越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困難
而不是一下子就被困難打趴在地板上
而是漸漸的能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問題
這樣的方式,就長遠來說
才是真正的能夠給予他們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