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1-27, 16:35
vivienkuo
國小專輔老師的個別晤談時間
大多是一節課也就是40分鐘
不知道老師們都是如何安排這40分鐘的呢?

一開始擔任輔導老師的時候
我都是個案想要做甚麼就做甚麼
所以有時候陪他們畫圖捏黏土
有時候陪他們玩樂高或是堆積木
有時候陪他們組裝機器人然後互相對戰
可是就在這樣的歷程中
我心中往往不停地升起一個疑惑
就是我到底在做些甚麼呢?
我這樣陪小朋友玩可以確定的是小朋友會喜歡我
建立了關係之後呢?
難道輔導就只是這樣嗎?

後來,跟隨督導學習
在40分鐘裡面
大約會把前20分鐘的時間
拿來進行曼陀羅著色、毛筆畫或是三角摺紙
我問督導,為什麼是這三種活動呢?
督導說,根據他過去的經驗
這三樣活動能讓學生的心穩定下來
而且能慢慢提升學生守規矩的能力
不過,我們還是要自己試過才知道

於是,我就讓不同年齡層的學生
輪流嘗試這三種活動
最近這一陣子,我發現
彩色毛筆著色畫
是一種陪伴學生很好的活動

彩色毛筆著色畫有幾項優點
首先,毛筆畫是一種需要慢慢的、仔細地進行的活動
因此,進行這個活動的時候
大多數的學生會慢慢地靜下來
其次,在畫逐漸完成的過程中
學生能夠累積小小的成就感
有一些學生最後能夠沉浸在繪畫的樂趣中
再來,這個活動能達到一種輕鬆的氣氛
讓整個環境變得很適合學生聊天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05, 08:34
vivienkuo
因為輔導的主要目標是要了解學生
如果整個時間都只跟學生玩
以我的能力,將會對學生的了解十分有限
而且關係的建立會停在某一個層次
無法建立更深入的關係
也就沒辦法了解學生的困擾和煩惱

試過毛筆畫之後,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
我就開始在想其中到底是甚麼原因
讓學生在玩玩具的時候不想跟我說話
而在畫毛筆畫的時候比較願意跟我說話
我覺得,可能是玩具的吸引力
大過跟我談話的吸引力
所以,學生比較專注在玩玩具
就不想跟我說話了
尤其是刺激性和競爭性越高的玩具
他們說話的意願就更低了

由於我沒有辦法在短期間快速提升自己的晤談能力
所以,只好選擇自己能力能夠駕馭的輔導工具
嘗試了之後,覺得毛筆畫非常合適
毛筆畫的吸引力不像玩具那麼強
當我和學生一起進行毛筆畫之後
大多數的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
心情會越來越平靜

有時候學生會開始跟我聊起來
有時候則是由我展開話題
當我們在談話的期間
就停下來專心的說話
等到話題告一段落再繼續畫

這樣的輔導方式
讓我對於學生能夠有比較多的了解
而且大多數時候學生是主動開口的
而不是我一直問問題
整個氣氛就比較像是聊天
而比較不像是偵訊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0, 10:54
vivienkuo
遊戲治療到底是甚麼?又要如何操作?
我其實沒有受過紮實且足夠的訓練
在前陣子的一次個案督導中
我聽了督導比較深入的說明之後
才知道原來我以前以為自己在進行的遊戲治療
跟真正的遊戲治療真的是差太遠了
真正的遊戲治療所牽涉的心理動力
十分的細膩而且複雜
以我目前的能力沒有辦法進行

那麼,我們跟學生透過遊戲來互動
如果不是進行遊戲治療
我們的目標又是甚麼呢?
從跟隨督導學習以來
他一直在跟我們說明一個概念
就是我們跟學生一起進行的活動
要能夠培養學生靜下來和慢下來的能力
同時也要提升他們願意被約束的能力

或許老師們會覺得疑惑
願意被約束的能力是甚麼?
來到輔導室的孩子
大多是有不恰當的內隱性或是外顯性行為
而導師們通常都是經過了一番努力
發現沒有辦法協助他們改善不適當的行為
才會轉介到輔導室來

這一些孩子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適當?
知不知道應該遵守班級和學校的規範對他比較好?
如果本來不知道,導師在一級輔導的時候
也應該早就跟他說過很多次了
那麼,問題是出在哪裡呢?
為什麼學生明明知道是不對的
偏偏還是要做出不對的行為呢?

督導在討論區的"再談個案概念化"
這一篇文章中有清楚的說明
意思是這樣的孩子因為過的不幸福
時常陷入不好的情緒中
當他們被不好的情緒淹沒的時候
我們又怎麼能期待這些孩子
能夠冷靜地評估甚麼樣的行為會造成甚麼樣的後果呢?
他們早就被不好的情緒沖昏了頭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10, 21:04
vivienkuo
其實不要說小孩
我們大人也是一樣的
很多事情明明知道不該做
卻還是忍不住不做
比較明顯的例子是抽菸
大多數吸菸者都很清楚抽菸危害身體健康
可是卻還是一直在做著傷害自己的事情

那麼,對於這樣的學生
專輔老師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
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兵分兩路
其中一路是要阻斷學生不幸福的來源
另外一路則是要提升學生不被影響的能力

要如何阻斷學生不幸福的來源呢?
具體的方式是透過跟學生會談以及親子會談
慢慢地瞭解學生的生活之後
自然會知道造成學生不幸福的一些因素
例如學生可能有學習的障礙
或是因為某一些方面的能力不足
時常造成家長老師和同學對他誤解

經過幾次定期的親子會談
當大家比較了解學生的困難
而不覺得他是故意的時候
對待學生的態度往往會有所轉變
如此,學生會出現進步的情形

可是,這一條路有一些限制
就是有極少數的家長有理解學生的困難
或是學生根本就沒有家長
這種時候,專輔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就格外的重要

而另一條路,是真正的王道
因為那是一條沒有限制的路
就是提升學生不輕易被影響的能力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0, 22:01
vivienkuo
如果希望不輕易被影響
須要有自我規範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則必須從願意被約束來培養
然而,來到輔導室的學生
願意被約束的能力大多不佳
也就是沒有辦法遵守規矩
那麼,在輔導學生的時候
要如何提升他們願意被約束的能力呢?
這就和我們如何跟學生互動有很大的關係

有一個學生喜歡來跟我會談
但是我希望他做的他都不想做
例如排椅子,收玩具和把自己的畫筆畫紙收好
沒有一件事他願意做的
每次都要想一些方法才能讓他完成

以前,我跟學生晤談的時間安排
前15分鐘是進行毛筆畫
後來的時間就讓學生自由選擇玩遊戲
前幾次進行毛筆畫的時候
學生還蠻有興趣的
可是後來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耐性
會不停地想要跟我說話

由於我評估這個學生需要學習約束自己
因此,進行毛筆畫的時候
當他說話我很少有回應
然而,當玩遊戲我想跟他說話的時候
他卻偏偏不說話了
我想,問題應該是出在遊戲上面了

這個學生只選擇無規則的遊戲
就是把晤談室的汽車、動物和積木
還有一些樂高和小兵全部搬出來
然後跟我玩戰爭遊戲
玩的戲碼也大致相同
每次學生會拿走大部分的玩具
而我只能用少得可憐的玩具跟他對戰
最後,學生就大獲全勝的離開晤談室
留我自己一個人在那邊收玩具

老實說,在遇到督導之前
我覺得這樣的作法完全沒有問題
表示我對學生非常的包容
讓他在諮商的整個過程都很高興
而且在我沒有讓學生畫毛筆畫之前
整個晤談的時間幾乎都在進行遊戲
照道理說,學生應該更是高興的不得了
然而,我感覺自己跟學生之間的關係
並沒有進展

在接受督導的建議之後
我開始規劃一些比較能培養學生收攝能力的活動
最近,我索性把沒有規則的玩具全部收起來
沒想到,出現了讓我意想不到的經驗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2, 22:02
vivienkuo
這一位學生從小父母離異
學生基本上是由祖母帶大的
因此,曾經約父親來談
才知道學生沒有跟父親住在一起
父親下班之後會去祖母家陪案主
九點之後父親會回到自己的家
周末有時候會接案主回家住

在跟父親談的過程中
覺得有很多細節都不清楚
因此跟父親說想要約祖母一起來談
結果遭到父親強烈的反對
又接著繼續談下去
感到父親跟自己的母親之間
有許多由來已久並且矛盾糾纏的情節
父親對於祖母的教養方法很不認同
但又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單獨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
於是,就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下
過著每一天的生活

後來,因為學生的狀況越來越不穩定
我還是約了祖母來談
祖母對於學生的了解就詳細多了
我也比較清楚學生每天的作息
也知道祖母也不同意父親的教養方式

之前跟父親談話的過程中知道
父親的方式是平常都很放任
但是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的時候
就會狠狠的打案主一頓
可是效果似乎有限
案主會一再犯錯
父親就打得更兇
最後會跟案主說,你去跟你母親住好了
這種情形導師也知道
弄到後來老師都不敢寫聯絡簿

案主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
要有幸福的感覺實在是不容易
但是祖母每天會努力的讓案主過規律的生活
因此,一起會談的時候
能夠感受到祖孫之間的親密感
知道祖母會協助案主培養規矩
也知道學生在家裡跟在學校的行為是一致的
就是會不斷挑戰規則,或是一直說反話
祖母也感到很困擾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5, 21:38
vivienkuo

知道案主的家庭狀況之後
也就比較能理解案主的一些行為
例如會一直說反話
或是會背地裡破壞公物
其實,是因為有許多的負面情緒
而因為學生不願意受到約束
因此就更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
而出現種種不適當的言行舉止
既然家庭狀況短期之內不會改變
我就只好從改變學生的習慣下手

那一天,學生來到晤談室
裡面只剩下象棋、彩色棋和一大箱的骨牌
毛筆畫的時間結束之後
學生說他要玩象棋
學生把棋子擺好
我們就開始了
學生先翻了一個黑卒
我接著翻了一個紅士
然後就開始了一段對話

學生:「好,我是紅色。」
專輔:「嗯---不是吧,我才是紅色吧!」
學生:「我才是紅色。」
專輔:「不是翻到哪一個顏色就是哪一個顏色嗎?」
學生:「不管,我要紅色。」
專輔:「喔---所以現在的規則是,可以自己選想要的顏色是嗎?」
學生:「對,就是這樣。」
專輔:「好,那我要選紅色。」
學生:「不是,我是紅色。」
專輔:「我們兩個都選紅色。」

於是我們就用這種規則開始下象棋
學生用紅棋吃黑棋,我也用紅棋吃黑棋
玩到一半的對話是這樣

學生:「老師,你不能這樣。」
專輔:「我只是照你說的規則玩啊!」

玩了一陣子,學生又說

學生:「老師,你不能這樣。」
專輔:「可是規則是你定的。」
學生:「只有我能這樣。」
專輔:「可是規則訂下去就是大家都要遵守。」

學生越玩越不高興
後來就把我吃的黑棋搶過去
我就把他吃的黑棋也搶過來
然後學生就大叫,你這個小人
再把我的黑棋搶過去
我也笑著大喊,你這個小人
然後把他的棋子搶過來
接著,學生就說他不想玩了
我問他,你要收紅色還是黑色
他說紅色,於是我們兩個一起把象棋收好

收拾完,他說想玩彩色棋
我說我想玩骨牌
一開始,他不理我,自顧自地玩起彩色棋
我也開始排骨牌,每隔一陣子約他一下
不久,他就把彩色棋收好
一邊排他的骨牌,一邊推倒我排好的骨牌
我就讓他推倒,沒甚麼反應,然後繼續排
然後,他就很用力地丟骨牌
我依然沒反應,繼續排我的骨牌

接著,他不再丟骨牌
改為每排一個骨牌,就罵一句髒話
一邊罵一邊排,我都沒有反應
等到罵的次數慢慢變少之後
我緩緩地說了一句,你對骨牌那麼生氣喔!
不知道為什麼,學生就沒有再罵了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討論要排甚麼圖形
突然,學生說:「老師,我們一起排好不好。」
我回答說,好啊
於是我們開始專心地一起排
中間,學生好幾次提醒我要小心
千萬不要弄倒他的骨牌
最後收拾骨牌的時候
我們是一起收拾的
還比賽誰能準確地把骨牌丟進箱子裡
最後學生開心的跟我說再見就走了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9, 11:38
vivienkuo
以前,我不會這樣跟學生互動
因為學生在中間的表現
應該很快就會激怒我了
接下來的狀況應該就會整個「大走鐘」
可是在我知道學生的家裡狀況後
不知道為什麼就不會被他激怒
還可以跟他繼續互動下去
這樣子的互動如果能持續
案主的負面情緒不只能在這裡宣洩
也得到從未有過的包容
因此,他似乎比較願意遵守一些基本的規矩
或許也就有機會能夠了解到
遵守規矩不是被限制
而是能夠保護他對他自己有利的事情

對於在團體中協助學生建立規矩這一個部分
我目前做的還不是很上手
希望督導能夠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讓大家都能夠有所收穫

Re: 小人之爭

文章發表於 : 2016-12-29, 15:23
tcpcchen

小團體中建立學生守規矩的習慣
是有一點困難度的
其困難點在於帶團體的老師
是否有能力可以同時掌握
在場五、六個學生的狀況
如果小團體中的每一個學生
都像老師所描述的這一個小人學生一樣
會有自己的叛逆想法
那同時出現的五、六種不同意見
在場的專輔是否能像V老師這樣
游刃有餘的應對呢?

因此我認為想要在小團體中
做到讓學生建立規範
必須要從個別的會談中來練習
累積與一個學生應對的能力
等到經歷過一些不同個性的學生之後
對於學生突如其來的出招
可以不假思索回應時
再來嘗試於小團體中使用
應該會比較可以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