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22-06-28, 23:39
「你打算如何進行這件事情?」,乍聽之下很難以思議
學生那麼明白的表示氣憤媽媽,想要對媽媽報復
還要跟他聊他的復仇計畫,豈不是表態支持個案的想法嗎?
會有這種顧慮,其實也是成人思維在作祟
就像小孩子很喜歡自己的媽媽,就對媽媽說我長大了要跟媽媽結婚
難道媽媽聽孩子這麼說,也要驚慌失措、連忙制止嗎?
小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多數的時候是生活在想像與夢境所建構的心理空間
跟成人、高中生是生活在現實原則的心理空間不同
因此雖然嘴上說想報復媽媽,或者抱怨爸爸偏心妹妹,難過地說不想活了
輔導老師對這一些話語的理解,不能用現實原則觀點來看待及處理
反而要以較為抽象的概念或象徵的觀點來看待
處理上當然也要進到想像空間來進行才可能看到效果
如果像提案老師所回應的「你真的會/要這麼作?」
那就是很認真的在看待這個孩子的話語,認真到跟孩子已經時空錯開而不知不覺
這樣子的處理,就如同人們常說的戲謔話語
「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就會飛去外太空回不來了
因此,當你問個案打算如何進行他的計畫時
所傳遞的第一個訊息時你沒有立即反對或責備個案的想法
而是先接納個案有這種想法,因此個案會願意跟你繼續聊下去
甚至會因為老師並沒有責怪或制止而越聊越起勁
在這種氛圍下聊事情,就會有很多的訊息出現
相對於問個案你真的會/要這麼作,個案沉默不回答
應該是更有利於輔導進行的結果吧
於是學生就會開始講他的報復計畫
但是這位一年級的個案一定講得七零八落、不合常理的狀況一大堆
輔導老師就接著針對這一些七零八落、不合常理的內容跟學生釐清
試著讓學生表達清楚完整,也提醒不合常理的部份
讓學生修正得比較有邏輯以及合乎常理
比如說要把玩具小兵擺到媽媽房間所面臨的第一關
就是什麼時間點如何進去,媽媽的房間才不會有人
之後要考慮的是要擺多少小兵,擺在哪裡,而且不能被媽媽發現
第三個關卡是,媽媽如果進去房間,如何讓小兵發射子彈?
是個案自己要隨時注意媽媽的行蹤,在適當的時間點對小兵發號命令
還是小兵自己可以偵測到媽媽的行蹤,會自動發射子彈呢?
再來就是,萬一媽媽進去了房間,但是沒有走到有小兵的地方,那時候怎麼辦?
這一些想法就是輔導過程中跟個案「聊」的方向
表面上看好像是認同個案所以才這麼聊,但這是成人的想法
所以許多輔導老師都不敢這樣跟學生對話
但事實上,對小學生來說,老師對他的想法有興趣,是一種接納的感覺
並不會有老師同意我,或者已經成為我的同黨的念頭
而如果這樣的對話持續進行下去,輔導老師所作的
一方面是讓小孩子練習口語表達,也培養整理自己的想法及表達清楚的能力
另一方面則是在這過程中,把適應社會的現實原則
一點一滴的放進小孩子的想像與夢幻的心理空間內
而更重要的,則是讓個案在想像的內在心理空間內,完成他的報復計畫
在不需要實際做出對別人影響或干擾的情況下,完成他的內在願望
而釋放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光明正大表達出來的情緒
這種過程就像講英雄冒險的故事給小孩子聽
小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想像自己化身成為主角
歷經了千辛萬苦、面對種種的挑戰,克服解決了無數的難關及考驗之後
當事人自己也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獲得面對生活上難題的勇氣一般
是一個療癒的過程,也是情緒的紓解,還有心理力量的建構
這樣的輔導,應該比較可能讓個案改變,輔導老師也會比較幸福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