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22-07-14, 18:35
看到這裡,輔導老師們恐怕要傷腦筋了
遠遠靜靜地坐著不難,因為遇到拒絕溝通的學生也得如此。
但是不說話這一點,要如何去執行?總不能輔導時間一整節課
就是老師與學生各自坐著,相看兩不厭吧?
談到說話,《小王子》作者說語言是一切誤會的泉源這一點,我是同意的
因為常常在督導輔導老師的過程,發現老師們不會說話所造成的問題
才會想開設會談技巧的研習課程,只是輔導老師的反應並不熱烈
似乎還是固著在輔導技巧的學習,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會談技巧
換個方式來講,我前面說過,不敢在學校說話的學生就像含羞早
你如果一直跟含羞草說話,含羞草會回應你嗎?
或者你一直勸含羞草把葉子撐開來,它會理你嗎?
從這樣的觀念來看輔導這一類不敢說話的學生
輔導老師當然得跟學生說話,甚至有約家長來親子會談的情況之下
不但得說話,還要跟家長及學生說話
而輔導老師在這種時候所說的話,就不是期待學生會回應的話
更不是提問題要學生回答的問話
在這種情況之下與學生的對話,就真的要當作是在跟含羞草說話
純粹是說出來給含羞草聽,而不會帶著期待回應的心情
萬一含羞草回應了,也不會因此而感到雀躍,稱讚含羞草有進步
甚至拼了命的正向鼓勵「你可以做到」而要含羞草繼續接著說
這種時候,你聽到了,就把話仔細的聽完。你可以回應,但不要有接下來的期待
就好比走在野外樹林內,聽到一聲鳥叫,知道有鳥在附近。聲音很好聽就可以
不用一直停留在原地期待聽到第二聲、第三聲
這種會談的模式,不單單只運用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也要注意到一同前來的家長的期待與反應
面對這一類不敢在學校說學生,會有焦慮的不是只有老師,其實家長更為焦慮
家長會跟學生一起來輔導室會談,會更期待老師有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說話
而輔導老師應該也會自然而的感受到這種壓力
就會不由自主的朝著家長的期待去輔導學生
在這種壓力之下,恐怕就得考驗輔導老師抗拒這種期待與壓力的能力了
而另外一種陷阱,則是家長因為自己孩子的狀況
會傾向於認同其他的老師或治療者的價值觀與判斷,而忽略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提出來討論的這一位學生,有去參加醫院所安排的團體治療活動
這種因為人際溝通或情緒管理問題而去參加團體活動的小學生很多
但帶團體的職能老師是否具有專業,足以瞭解不同困擾學童之間的差異
這一點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的,或者可以說是懷疑的。
媽媽在會談時提到最近一次的團體治療活動發生的事情
大概是個案因為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一些事情,導致跟其他學生有摩擦
治療老師跟媽媽抱怨個案這種不遵守團體規則、我行我素的表現
媽媽也因此出現擔心與些微的抱怨(雖然沒有明顯的表達出來)
而輔導老師,從與媽媽會談對話的內容聽起來,也認同了媽媽的擔心
認為個案一方面不遵守要求,二來也不在團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此出現了歸咎於個案的言語表達與語氣(但我相信輔導老師自己沒覺察到)
輔導老師雖然也詢問了在家是否有類似的表現
但卻沒有考慮到在家裡與在團體本來就是完全不同的場域
行為表現自然會有差別。因此不單要問在家理的表現,更要對比在學校的狀況
這樣才可能去理解個案在團體治療中所出現的行為,到底為何會發生
而輔導老師接著對媽媽說的話,我覺得是不太恰當的:
「可是在團體中照自己的想法就會讓人家誤會你不懂規則,或者不想按規則。」
這樣的話,讓在場的媽媽與個案要如合理解呢?
媽媽你沒有把孩子教好,還是學生你不受教,媽媽怎麼教都不聽?
不管要如何理解,都不可能會讓任何一方
覺得舒服、感到被理解,更不用說被安慰了
家長就是因為孩子有這些困難,才要送孩子去接受治療
卻反而要被治療老師責備孩子怎麼會有這些問題行為
而應該是最能體諒個案的輔導老師,也不試著把問題瞭解清楚
就跟著認同治療老師的評斷,認為個案的表現有過失。
甚至還扮演起規則告誡的角色,要個案配合其他環境的規則。
這可以說是傳統模式的輔導所會採用的作法,但其實這樣的效果是很差的
如果規勸、訓誡、講道理可以讓學生的行為改變,輔導就沒有必要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