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22-07-15, 21:28
因此,在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心理治療或輔導的吊詭
明明是學生有問題行為才被送來接受輔導
但是要讓學生的問題行為改善或改變的方法
卻又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規則是什麼,或是要求學生遵守規則
會被轉介到輔導室的學生幾乎都不會有智力的問題
因此團體有規則,學生在團體被要求遵照觀則,這些學生都很清楚
所以這些學生表現出不遵守規則行為背後的原因,是需要去瞭解的
是沒有能力理解如何遵守?沒有能力做到遵守規則?
還是心裡面有某些心結而不願意遵守規則?
如果不能從這些面向去看待學生違反規則甚至是衝動性的表現
用權力威嚇或處罰所換來的,只不過是學生口服心不服的假意配合
這樣子即便在學校沒有出狀況,將來離開學校之後
這樣的學生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就成為甘心服從規則的社會人
有朝一日,一旦又出現了誘因將那個心結的潘躲拉盒子打開
那些違抗規則、破壞紀律的衝動性,還是會再度出來作怪的
因此,針對這一類有規範遵守困難的學生,除了瞭解其內心狀態外
也需要在輔導過程訓練個案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習慣與能力
只是這樣的訓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慢慢磨出成果的。
回到這一類不敢在學校說話的學生的輔導,要怎麼做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跳過語言表達的多與寡這樣的傳統思維
把目標放在關注個案非口語的表達,也就是肢體動作/身體表達的靈活自如與流暢
所謂的肢體動作/身體表達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行來去止及行住坐臥等
以及輔導過程中,與老師之間非口語互動的流暢性與自發性
除此之外,還可以廣義的函蓋美術、手工藝、手操作、體育活動、遊戲等。
簡要的說,只要有動手、動腳及身體動作,具備其中一種
甚至三種類型全運用上的活動都函蓋在內
但是這些活動要能產生效果,不是有做就可以,而是必須要有重複練習的過程
由重複操作來產生熟練,由熟練進而生出巧藝。
而且除了重複練習之外,也必須要兼顧操作時的動作的正確性
這樣才能產生我所說的這種效果的。
不過也不能一味追求重複練習而讓學生感到厭煩或無趣
這一點倒是需要輔導老師花心思去設計活動了
這種利用身體動作的介入的方法,基本上是以 bottom up的原理做介入
以此來改變大腦對於在非熟悉情境口語表達的焦慮所引發的刻板運作模式
也就是利用增加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改變大腦口語表達的運作模式
從心理動力的觀點來看,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的介入
可以讓個案在輔導過程中覺察不到你的意圖而不容易出現防衛運作
而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進步之後,個案的自信心及自我肯定也都會跟著進步
對於要去嘗試自己比較不足的能力,比較不容易因為焦慮而輕易放棄
這樣的輔導模式操作起來比起原本的模式,應該會更加的明確、有效
也比較不會讓輔導老師因為學生不開口而不知所措,產生挫折感。
談到肢體/身體表達的流暢性,或許會有老師好奇
那是否需要去學舞蹈治療或是心理演劇呢?那倒也不用
輔導老師只要學習跟感覺統合有關的觀念、及實際運用該注意的細節與技巧
要在輔導活動內操作肢體/身體表達活動,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當然,最理想的還是輔導老師多參與將感統運用在輔導活動的實務討論
比較有機會可以將自己的操作提出來督導
藉此來修正與學習而逐漸掌握相關細節,才會日益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