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vivienkuo » 2025-01-13, 08:12
好了,現在部分的真相水落石出,我的心情如何?
一方面,我感到有點沮喪,雖然疑惑解除了
但是是我親眼所見得來,而不是透過會談問出來的
我真正想學習的能力,是透過會談就能問出真相
另一方面,我很感謝這一個家庭
讓我更清楚要怎麼問家庭生活的細節
才不至於掉入自己為自己編織的陷阱而走不出來
當我們知道真相時,有時候真的是會很高興
可是這一些真相,對家庭來說,卻是很難堪的
因此,督導會提醒我們:「若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這一句話出自論語,是曾子說的
意思是判官如果查出事情的真相,就應當憐憫他們
不要因為查出真相而高興,因為一個人的錯誤與世風日下有絕對的關係
這是儒家的講法
但以我上面個案家庭來說,我覺得用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生命觀來說明更為恰當
大家可能有聽過因果因果,但其實其中還有一個緣
因此比較恰當的說法是因緣果報
那緣是甚麼?就是不知道怎麼開始,不知道怎麼結束,也不知道中間怎麼發生
例如有一對男女,一開始因為有些巧遇,覺得彼此之間很有緣
但為什麼會巧遇?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後來又遇見一些事情,彼此意見不合就分開了
但也不是每一對男女意見不合就會分開啊!
那為什麼這一對就會分開呢?其實也不清楚
這中間發生的過程似乎好像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對,一整個感覺就是很不清楚,我感覺這就像是我們的人生
時常不清不楚就過完了
但是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只是我們自己因為不曾學習所以不清楚
這個不清不楚的緣,其實恰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契機
舉一個例子來說,甲開車撞到了騎機車的乙
甲大概有兩個做法:
一、甲肇事逃逸,後來被抓到進監獄
二、甲下車處理,送乙進醫院,該賠償賠償,該關心關心,不必進監獄
甲的兩個做法就是兩個不同的緣,自然導致不同的結果
沒有人希望發生車禍,但就是發生了
發生之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結果產生
"緣"之所以不清不楚,就是因為不確定當事人會怎麼做
說回這個家庭,媽媽原本帶著三個小孩生活
本來就有些吃力,後來兩位長輩一起搬過來
生活變得雪上加霜,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最後導致學生不能穩定上學
如果以前我遇到這種家庭,立刻就卡住了
我又不能要求兩位長輩搬走,那不就甚麼都不能做了嗎?
我的盲點就是因果的直線思考,因為長輩搬來導致學生就學不穩定
所以,讓學生穩定上學的唯一方法就是請長輩搬走
但我在輔導這個家庭過程中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和這個家庭會談的過程很有趣
每次親子會談會討論到家庭中的衝突
一開始學生都不能接受媽媽的提議和想法
但是這位媽媽其實對自己的孩子很關心
媽媽自己也會想不同的改善方法並提出來討論
討論歸討論,也不知道做不做得到
偏偏下一次的會談,媽媽都會說上一次討論的問題有改善
一開始我有點懷疑,就會問改善的詳細細節
並且一一跟坐在一旁的學生作核對,還真的有改善
後來,我慢慢發現了一個規律
如果媽媽有定期跟我會談,學生上學會比較穩定
但是如果我放得比較鬆,讓媽媽能有時來有時不來
學生上學狀況就比較不穩定
雖然我們不能讓長輩搬走,但我們能夠跟家庭持續會談
這個持續會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起到了支撐這個家庭的力量
大家想,這個媽媽在這樣的家庭辛不辛苦?
有時候我把我自己帶入家長的情境,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沒辨法承受下去
但是這個媽媽在努力撐,我也感覺她在漸漸地往下陷
就是那種陷入沼澤,腳不不出來的那種感覺
可是談完過後,你又覺得她好像爬出來一點點
我感覺她為了孩子,想要爬出來,只是那需要很大的力氣和決心
她目前還沒有準備好,而我們的會談或許能讓她不要走上放棄的道路
這樣一想,就覺得會談很有意義
並且是我們能掌握的"好的緣分"
因為我們可以決定要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