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1-29, 11:11

昨天督導,我們在討論一個每天上學就大哭
抱著爸爸大腿不放,怎麼都不肯進教室的一年級學生
那麼,請問: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會啊,怎麼不會?
如果我以前聽到這個問題,這是我唯一的答案

很焦慮,每天上班一想到這個學生就先嘆氣
想像那個畫面,一大早,校門口
哭泣的學生、有情緒的家長加上有時不可避免的拉扯
許多上學途中的學生和家長都在看著
然後,最糟糕的是,雖然我人也在那裏
可是,我其實不知道怎麼辦!
學生不想上學...我也不想上班

不過,昨天是一位輔導老師在跟督導討論這個學生
我突然驚覺,我很久沒有焦慮的感覺了
是甚麼時候開始的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03, 23:12

大家一邊討論,我一邊回想
對啊,我以前遇到這種學生也很焦慮
然後也會很煩躁,心理一直想著
你怎麼不快一點進教室呢?

中間,一位老師提到他自己的經驗
就是在面對這種學生的時候
不能急躁,要有耐心的沉穩的面對
我的經驗也是這樣子的
當我們有耐心且沉穩的面對
學生就會慢慢進步
但是,我是怎麼從急躁焦慮變得耐心沉穩的呢?
我把自己的經驗寫出來拋磚引玉
如果對於新手輔導老師有一點點幫助
那就真的是太好了

首先,經驗的累積是必要的
這種學生幾乎每年開學都有
有了幾年的經驗後,我發現
不論學生一開始哭得多麼厲害
沒有一個學生會哭到小學畢業
其實,大部分的學生都沒能哭超過一學期
雖然,寒假過後會出現復發的現象
但是,第二次的調適就會比較快了
當我知道這個狀況終究會結束
突然就覺得不用著急了
反正就是陪,陪著陪著學生就進教室了

但是在陪伴的過程中
我個人覺得會有兩個壓力
其一是陪伴學生的時候要做甚麼
其二是如何跟其他老師一起合作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04, 22:16

先來談談跟學生在一起可以做甚麼
這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生還在強烈的情緒中
雖然父母已經離開,但學生不願意進教室
也不願意跟我們做任何活動
只想待在校門口
這時候,我就陪學生站在校門口
站累了,學校門口有一個閱讀角落
我就到那邊坐著看書
如果你們學校沒有閱讀角落
也可以自己準備椅子和書
反正就是學生站學生的,我看我的書
於是就會產生一種不著急的氛圍

期間,不要幫小孩拿書包,不要問他熱不熱
不要哄他,不要跟他做交換,不要送他禮物
也要避免路過的其他老師和家長做這些事
因為就是要讓學生累,他才會願意轉移到其他地方
我們在旁邊看書,也不是不理他
可以觀察他的狀況,覺得他比較穩定能說話了
就可以跟他討論接下來要做甚麼

當學生可以跟我們互動就進入第二階段
其中一類小孩是沒有讀我們學校幼稚園
因為陌生而產生很多不舒服的感覺
我會先帶著學生逛校園,過程中
帶學生了解學校的環境
帶學生認識進入班級的路線、廁所、飲水機、遊樂設施
一邊逛一邊跟他聊家庭生活
例如早餐吃甚麼?誰送他來上學?他喜歡甚麼遊戲...等等
逛的過程中,帶學生跟學校裡的其他人打招呼
例如:護士阿姨、圖書館阿姨、愛心媽媽、校長、輔導主任及組長
反正遇到誰就跟誰打招呼
就這樣進行個幾天,通常學生就會慢慢變好

另一類學生是沒有準備好要上小學
對於小學生活一天的安排真的很不能接受
如果放學之後還要上安親班,那簡直是雪上加霜
跟幼稚園比起來,感覺像是從天堂掉到地獄
因此就會出現激烈的抗爭,一直喊著不上學要回家
或是一直喊著要找爸爸媽媽

這一類的小孩會在校門口站比較久
但是不論他站多久,終究會累
尤其現在的書包可能因為真材實料,都非常的重
說也奇怪,這些孩子不知道為什麼
都不會自己把沉重的書包放下來
當他站累了,通常都說要找爸爸媽媽
我就說好,如果爸爸媽媽願意帶他回家,他就可以回家
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
不是我輔導老師硬要把你留在學校,是父母要把你送來學校

然後我就讓學生跟家長通電話
以前沒經驗,沒有先跟家長溝通,就讓學生跟家長說話
結果一講下來沒完沒了,兩人遲遲沒辦法達成共識
其實最主要是雙方會針對家長幾點來接學生討價還價
奇妙的是,家長說不動學生,也沒能掛電話
這時候,我對親子的關係心裡就會有個數

我後來都會先跟家長討論,有時候家長需要先掛電話
幾次之後,學生就會慢慢明白
白天上學的時間,他就是必須留在學校
沒有人會來接他
慢慢明白的這一段時間因人而異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二周,有些需要二個月
這一段期間,他們待在輔導室的時間會比較長
我們可以跟他做一些活動
讓他覺得學校不是一個那麼糟糕的地方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09, 21:27

當學生願意跟我們互動之後
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做哪些活動呢?
因為不上學的學生通常是低年級
所以我大多會跟他們一起散步、畫畫、摺紙

那問題來了
如果我們陪學生散步、畫畫、摺紙,學生進步了
別人來陪行不行?我們專輔老師的功能是甚麼?
我們說我們自己是專業,那我們的專業是甚麼?
如果以前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真的是答不出來
我教學生畫畫和摺紙,美勞老師也教學生畫畫和摺紙
那讓美勞老師來輔導學生行不行?

由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我只好不停地尋找答案
直到近幾年,醫生把教我們的各項活動
跟感覺統合的道理連貫在一起
我才比較清楚自己在做些甚麼
也比較能明白為什麼有些活動對這個學生有效
有些活動對那些學生有效
這種感覺就像是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
所缺乏的營養素就會有差異
我們要做的是提供該生需要的營養素
才有可能看到學生的進步
也就是對症下藥的概念
而不是每個來都亂補一通,自然看不見效果

那麼,回到做活動
我們陪學生做活動,著重的是歷程
而歷程中要著重的是學生得到甚麼樣的感覺刺激
我們也要在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能力及狀態
然後適時地進行調整
這一個重點,我著實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有一點明白
我舉一個實際跟學生摺紙的例子來跟大家說明這一點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11, 22:01

那是一個四年級的學障特教生
雖然是四年級,但心智發展年齡是二年級的程度
有一陣子時常僵在門口不進學校
由於學生在學校幾乎不講話
所以我們真的很難知道學生不願意來學校的原因
不過,不知道原因,也是可以輔導的

那一天,他又不進學校了
由於我和他之前有互動,已經有一些關係
他願意跟我進輔導室,但因為還在情緒中
他甚麼都不願意做,只想坐著
我說好,就讓他坐在我辦公桌旁
那是一組專門為學生準備的課桌椅
跟我成90度的方向
我一邊工作,一邊觀察學生的狀態
過了一陣子,我發現他從面無表情和身體僵硬
變得比較放鬆地坐在椅子上
就問他要不要做些甚麼呢?
他點點頭,說要做紙飛機

聽到紙飛機,我心裡一陣驚訝
因為我想起上次摺紙飛機的慘痛經驗
那是我第一次跟這個學生摺紙,因為沒有考量到學生的能力
於是上網搜尋了"最會飛的紙飛機"
然後我們兩個就一起看著影片一步一步做
可是學生的每一個步驟幾乎都做不對
不是看不懂往哪裡摺,就是線對得亂七八糟
每一個步驟我都要幫他重新摺一遍
過程中,我覺得即使後來摺出一架飛機
對他的幫助也很少,而且愈後面愈難
我就想試著勸學生放棄,然後,學生偏偏不放棄
我們就硬著頭皮繼續做,直到打鐘他願意回教室
我們都沒有完成紙飛機

這一次,學生又說要摺紙飛機
我考量學生能力,上網搜尋"最簡單的紙飛機"
然後我們又一起摺,顯然,我還是沒有正確的評估學生的能力
即使是"最簡單的紙飛機",對學生來說還是困難的
而且他每摺一個步驟,就會停下來看我
然後我就幫他調整,就這樣來來回回3次
我覺得這樣不行,於是對他說
"線盡量對齊就可以了,然後就是用力的壓線,盡量壓平就對了"

接下來,我沒有再幫他調整紙飛機
就是一邊看他使勁的壓紙,一邊稱讚他很賣力
雖然摺紙飛機對我們來說沒甚麼
但對於某些學生而言,摺到最後很多層紙
他們的手就沒有力氣把紙捏或是壓緊
最終,他完成了一架歪七扭八的紙飛機
這個時候,我完全能感覺到,他的心情已經平穩了
接下來,我又帶他到外面射紙飛機
射完紙飛機,他的心情又更好了
然後就開心的回教室了

所以,摺紙飛機的重點在哪裡?
我之前一直糾結,覺得學生沒做好
是因為我期望他摺出一架看起來像樣的紙飛機
然而,摺出一架紙飛機需要很多能力
雖然培養這些能力也很重要,但不是我們現在的重點
現在是學生情緒不佳,要讓學生情緒穩定
重點是要給學生本體覺刺激
剛好,後面他使勁壓紙飛機提供了本體覺刺激
因為他站起來,把紙飛機放桌上
用整個人的力量在壓紙飛機,還壓了很多次

也就是我誤打誤撞地提供學生本體覺刺激
然後我就開始回想,之前跟這個學生一起有效的方式
例如跟他一起散步,他的情緒會穩定下來
他也願意一起幫忙搬稍微有一點重量的東西
這些都能提供本體覺的刺激

所以,我們跟美勞老師在意的點不同
美勞老師在意的重點在於作品的完成度
也就是說,美勞老師需要給那架歪七扭八的紙飛機打分數
那麼,這位學生大約只能得到一個接近及格邊緣的分數
但是我們希望他得到本體覺刺激,只要得到刺激,他就過關了
紙飛機摺成甚麼樣子,不是我們這個階段的重點

即使他們在意做作品的歷程,也跟我們在意的不一樣
而我們在意的第一個重點是提供了學生甚麼樣的刺激
接下來則是了解學生欠缺甚麼樣的能力
然後就可以開始規劃這一位學生接下來的輔導策略

甚麼樣的活動會提供甚麼樣的刺激?
活動該如何操作和進行?都需要經過學習和討論
因此,持續的學習和反覆試誤,是必經的過程
雖然好像有點辛苦,但看到學生的進步,還是很值得
因為,我們同時也會感到自己的進步
這種正面的感覺,我個人覺得可以抵消許多負面的壓力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16, 20:11

因為在這一段時期
我們大概會成為學校裡跟學生互動最頻繁的對象之一
一不小心,很有可能會成為學生特別依賴的對象
然後,學生會覺得比較想跟我們相處而不想進教室
這個部份是我們要放在心上的
所以,界線的這個議題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一開始還沒有建立起關係的時候
我會給學生比較多的時間
尤其是新生,前2-4周
我最多會排出一天一節課來陪學生
會因為學生適應的速度,減少每周陪伴的時間
這時候就會觸及到我們前面提到的跟輔導室其他成員合作的議題

輔導老師通常會有一間獨立會談室
然後在輔導室也有工作空間
當我們接手了不願意進教室的學生之後
我們是把他帶到會談室比較好?還是帶到輔導室比較好?

根據過去的經驗,一開始學生要消化情緒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
不是一節課就能結束,有時可能需要半天的時間
把學生帶到輔導室有幾個好處:

一、容易把界線畫清楚

在跟學生互動的過程當中
讓他逐漸明白互動的架構就是
輔導老師每天只能陪他一節課
其他的時間,雖然他可以坐在輔導老師的身邊
但是輔導老師需要做其他的工作,不能陪他做活動
不過,他自己可以做活動,例如畫畫或是摺紙之類的
如果輔導老師需要離開,就離開
學生可以選擇回教室,或是繼續留在輔導室

二、讓輔導室其他成員可以適時接手

譬如,我需要去會談室跟其他的學生和家長會談
就會把學生交代給處室的其他成員
當然,需要先討論如何跟學生相處
大家取得一個大概的共識
主要就是輪著陪,有需要就離開
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學生身上
也不要急著希望他回教室
比較像是大家一起"看著"的概念
因為許多老師不見得有清楚的輔導概念
用輕鬆的方式,大家比較不會因壓力而產生排斥

三、學生在這樣的陪伴中得到好處

如果我們的陪伴,都散發出"你趕快回教室"的訊息
我覺得效果大多不好,我們自己會因為焦慮而產生情緒
跟學生也不容易建立關係
有老師說,我沒有想趕他回去啊
我只是希望他能趕快回去,學習比較能跟上
這時候你就問自己,看到學生會不會覺得煩
會不會看到學生就升起"你怎麼還在這裡的想法?"
如果有,就已經釋放出不良善的訊息了
偏偏,這種學生特別敏感,他也是無可奈何不得不跟著我們
如果還有其他人能接納他,他可能也會想要跟我們說"我才不想跟你在一起呢!"

如果前面的操作運作得宜
我們便不會覺得自己需要承受一直陪伴學生的壓力
自然比較能夠心平氣和的相處
互動起來的感覺,就跟平時上班一樣該做甚麼做甚麼
由於整個處室都在忙,學生時常坐著坐著
就自己回教室了,都沒有跟我們說一聲
我在想,可能是學生覺得無聊了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好處
就是學生自己決定要回教室,而不是我們逼他回教室
不過,當然不止這一個好處,老師們可以透過經驗自行觀察
也可以上來討論區跟大家分享

有一些學生,會被我轉成真正的個案
這樣,我會每周約他的家長和學生一起會談
這個時候,就會在會談室裡面進行
如果學生已經是個案,若當周只有個案本人來談
我也會帶他進會談室一起做活動
不過,除了表定的會談時間,其他時間學生出現情緒
就一律帶到輔導室,用上述的方式對待,
不然,就有可能遇到學生不離開會談室的情況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22, 17:09

接下來,要談一談處室的合作
處室合作如果要和諧
我們要隨時觀察和調整,並且心態要正確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本來就是主責
因此我們會花最多時間,其次是輔導組長
然後才是處室其他組長和主任
專輔主要的合作夥伴是輔導組長
因此需要跟輔導組長有適當的討論

先說一個經驗
之前有一個三年級的學生就是這種狀況
好不容易進了學校,就一直站在校門口
而且一站站半天,大家只好輪番上陣陪她
那一天是禮拜三,學生站到第四節,說要等媽媽中午來接她
到了第四節我因為有會談,所以由輔導組長陪
我帶另一個個案在校園中做活動,剛好路過校門口
聽到輔導組長對著學生破口大罵
大意是:我們大家因為你,都不能工作,要在這邊陪你浪費時間
我不知道組長罵了多久,因為直到我離去,組長還在罵
那一天,學生依然沒有進教室

後來,我就找了個機會跟輔導組長了解那一天的情況
說著說著,輔導組長就說那天她有一個表單急著送出
學生還在那邊亂,她是愈說愈火大
我們討論出一個解方,因為學生不會亂跑,一直站在校門口附近
如果我們真的有事,也可以請保全叔叔協助看照
低年級的時候,學校的護士阿姨跟這個學生也有互動
所以,護士阿姨也成為看照團的一員
那麼,組長的壓力就稍微解除,陪伴的品質稍有提升

專輔老師們比較有經驗之後,可能會發現
面對這樣的學生,品質不好的陪伴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例如跟學生做交換,你如果回教室,就可以...
如果沒有受過輔導訓練,很容易出現品質不好的陪伴
例如主任、組長、愛心媽媽等
他們可能會很熱心,卻因為不知道如何陪伴而導致不好的效果
尤其是在界線的掌握上,時常進退失據

雖然受過專業輔導訓練也會出現品質不好的陪伴,例如我們專輔老師
但主要是自己給自己壓力,覺得學生沒進步都是我的問題
然後就更急著希望學生趕快進步
殊不知,我們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太著急
要如何不著急,前面已經說明作法

我這裡想說的是,如果可以,一開始我們盡量自己接來做
只要我們不著急,按部就班地做
我們盡量自己陪學生,學生進步的速度
會比一群人多頭馬車的協助,進步的速度還要快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22, 22:16

最後,要跟大家探討的是
跟學生在一起,要聊些甚麼?

在還沒有學習談生活作息細節之前
我的談話方式,就是想到甚麼說甚麼
因為不知道要跟學生說些甚麼
就把腦袋裡過去讀過的所有理論
督導或是其他研習聽過的
全部都拿來講講看,可是效果都不可預期

而且我講出來的話,時常跟我所學的矛盾
教授們說,個案來我們這裡不要針對他的問題談
例如學生不進教室,不要直接跟他談為什麼不進教室
學生跟同學起衝突,不要直接跟他談跟同學的衝突
教授們說的對,因為直接談都不會有答案
那,要談甚麼?

教授們說,要陪伴他們
可是,要怎麼陪伴?
我發現我說的每一句話,陪伴他們做的每一項活動
都直接或是間接的針對學生的問題
因為,我不知道談話還可以有其他的目的

我不知道說話的目的是甚麼,也不知道問話想了解甚麼
對於學生的回答,我也不知道甚麼是重點
我不知道學生目前是朝著變好或是變壞的方向進行
我要很誠實地說,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然後還要在別人的面前表現得自己會處理
這種感覺,真的是既焦慮又茫然
所幸有機會學習談論生活作息細節的輔導方式
讓我有機會脫離這種無法跟人描述的困境
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上述的問題漸漸迎刃而解

我目前的理解是這樣的
跟學生會談的目的是要了解學生
專業術語稱為"個案概念化"
那麼,要如何概念化呢?這就需要足夠的細節
以"小紅帽"為例,我們是如何形成"小紅帽"的概念呢?
1.是一個穿有紅色帽子上衣的小女孩,但是幾歲不清楚
2.跟媽媽住在一起,而且是在森林的邊緣,家裡還有沒有其他人不清楚
3.外婆獨自住在森林的另一邊,而且最近感冒了
4.小紅帽可以自己提著果籃走過森林,並且媽媽是放心的
5.小紅帽遇到大野狼,不能分辨好壞,還能跟大野狼一起玩
6.小紅帽到了外婆家,慢慢發現外婆跟平常不一樣,然後就被吃掉了
7.獵人救了小紅帽,小紅帽逃過一劫
由於上面的生活及事件的細節,我們形成了對小紅帽的概念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4-12-28, 22:31

當細節愈豐富,我們對個案的概念就會愈清晰
由於我們無法跟小紅帽會談,所以"小紅帽"的概念就停止了
然而,我們跟個案及家長會談可以得到的細節
比小紅帽的細節多太多了,如果方法正確
我們對學生的概念會比對"小紅帽"的概念完整許多

正確的方法有一些重點:

1.要有證據支撐對話

例如我們問學生,你這個禮拜過得怎麼樣
學生回答好,或是不好,我們都不知道該不該相信
我們需要一些事件來支持學生的答案
當學生回答好,我們可以問:「哪裡好呢?」
學生如果可以完整的描述一項好的生活經驗,我們就比較能夠相信他
如果學生回答不好,我們可以問:「發生了甚麼事呢?」
然後就看學生如何描述事件

2.不能模糊

有些訊息需要具體問清楚
例如身高、體重、學業成績
具體確實的訊息才夠有助於協助我們形成明確的概念
例如學生的成績
(1)學生成績"中上"
(2)學生每一科的成績90分以上
(3)學生的數學100、國語70、英文93、社會80、自90
這三種描述,便形成不同的概念
其中,成績"中上"就很模糊,因為每個人對"中上"的定義不一樣
如果我們收集到的訊息都是不太清楚的
我們對個案的概念也就會一直模模糊糊

3.不要猜測

當我們不知道要問具體訊息的時候,通常會傾向猜測
例如上面說的小紅帽,我們會覺得媽媽有疏忽教養的狀態
這是根據結果來推測,可是完全沒有證據可以支持我們的假設
我們應先問清楚那一天媽媽讓小紅帽自己去外婆家的完整過程
通常問完,我們會知道媽媽做這種決定的想法

例如媽媽當天有重要的事,或是以前已經讓小紅帽試過都沒有出問題
如果問完過程還是不清楚媽媽的想法
有時候我會直接問:「媽媽那個時候的想法是甚麼呢?」
有時候或許媽媽覺得沒有明確的想法,但行為已經出現
透過討論,媽媽或許會發現自己有一些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或習慣
正在她沒有覺察的時候,悄悄的對自己的孩子有負面的影響
但是也有可能在這個事件中,媽媽要負的責任很少
是家庭成員中的其他人需要負責任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問清楚,就會變成用猜的
就會有猜錯的可能性,那麼概念化當然就不可能正確了
至於我們是猜的還是真的知道,這件事也是需要自我檢測的
以前,我都覺得我知道,根本不清楚我自己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猜的
寫到這裡,我真的是覺得自己當初很遲鈍啊

研習時督導會問我一些重要的家庭及個案的訊息
這些訊息就是一翻兩瞪眼,例如學生的身高體重
學生的家庭成員、父母的工作性質
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我以前雖然沒問
卻覺得自己好像知道,其實那個好像知道
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實根本就不知道
所以,判斷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知不知道,那就是不知道
以前不知道沒關係,以後我們問清楚就知道了

但是有時候有些事情不是那麼好問
例如情緒,我後來就比較少直接問學生的情緒
而是透過事件的描述,看學生的反應,然後丟一句話來核對一下
例如學生在描述跟同學之間的衝突,愈說愈大聲
我就丟一句:「真是氣死人了。」學生如果接著說:「對,氣死我了。」
那我們就確定他當時生氣了,即使是現在也還有氣
或是學生會接:「我們是朋友,他怎麼會這樣說。」
再繼續討論下去,情緒有可能是因委屈而傷心
但也有可能既生氣又委屈,而且還傷心

反過來,如果我們聽完就說:「你當時很生氣喔!」
因為我們已經下了一個判斷,學生大多不會想反駁
然後就會順著我們的話說,對啊
對話很可能就這樣結束了,這真的很可惜
學生就失去了一個檢視自己內心狀態的機會
我們就失去了一個更深入了解學生的機會
而這種對學生的了解其實是建立兩人信任關係的重要養分
這就是我以前跟學生一直關係建立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4.盡量接近真相

名偵探柯南是很多學生喜歡看的卡通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不太好看的卡通
因為卡通中推理事件提供的細節太少了
按照他給的細節,不太容易推出跟他一樣的結果
中間漏掉太多的細節,好像一座登山的步道
中間很多棧板毀壞了,一條步道斷斷續續
不知道要怎麼登上山頂

而且有時候犯人的動機有點莫名其妙
其實,莫名其妙的動機或許也是因為提供的細節太少
不過,我覺得裡面有一句話柯南常說的話是對的
那就是:「事情的真相只有一個。」
我們詢問生活細節的理想目標
就是愈貼近學生生活真實的樣貌愈好
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對學生及其家庭形成比較完整的概念

醫生曾提過一個譬喻,就是問話問得像是攝影機
例如我們問學生從早上起床到出門這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
最好像是有一台攝影機架在學生家
錄下所有完整過程一般那樣的清楚
問完所有的細節,我們就像看完影片一樣的清楚
這個能力需要很多練習

如果問不清楚,就會發生很多的疑惑
有一個瀕臨中輟的學生,每天大約10:30到學校
一個禮拜請假2-3天,每兩周我會約媽媽和學生一起來會談
過程中,我了解到媽媽禮拜一到五會煮三天的晚餐
每餐煮三菜一湯,調味比較清淡,孩子們喜歡吃媽媽煮的晚餐

但是學校的護士阿姨跟我說
她時常在晚上6點多的時候
看到媽媽帶著三個孩子在學校對面的7-11吃東西
這個部份我也有跟媽媽核對
媽媽說她是帶3個孩子在7-11寫功課,有時會先吃一些點心
我心裡有產生一個疑惑,這是一個低收入家庭
7-11的東西偏貴,媽媽的穿著打扮看起來也很拮据
為什麼會把錢花在7-11?

顯然,我問出來的訊息和現實觀察到的現象是矛盾的
因此,我心裡就會生出媽媽為什麼沒有對我說實話的念頭?
這個"沒有說實話"跟"欺騙"是兩個概念
"沒有說實話"有很多的可能性
可能是有甚麼苦衷不能說,可能是不知道怎麼說
如果是上述兩個因素,那就是信任關係建立的不足
不過,家長"沒有說實話"最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問不清楚

那一陣子,我對這個家庭的理解就有疑惑
就像一片雲擋著,總是看不清楚
沒想到,這一片雲竟然有飄走的一天
就在我一邊跟家庭持續會談一邊覺得滿頭霧水的時候
有一個機會提供這個家庭清寒獎學金,需要家訪

當我一腳踏進學生的家裡
我之前的疑惑一瞬間就減少了大約百分之九十
因為我看一眼對於其住家形成的概念
跟我三個月來陸陸續續會談形成對案主住家的概念
相差大約十萬八千里,那感覺就像是你以為門裡面是灰姑娘
結果一開門,看見的是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嚇一跳

我三個月的會談了解到這是一個低收家庭
媽媽帶著三個孩子一起住,家裡還有其他長輩同住
兩間房,媽媽和孩子一間,長輩睡另外的空間
還有廚房、陽台、一套衛浴
姨婆不能走路但是能起來坐在床上
家裡除了家庭必須用品之外還有許長輩的醫護用具
請老師們先想像一下這個家裡大概是甚麼樣子
直到我親自進個案家看到家裡的狀況
原來跟網路上的另一則貼文幾乎是同樣的狀況
我才發現,在會談室中所認知的,幾乎不太能讓老師了解
個案是在一個甚麼樣的環境中生活
更不用說要去理解跟解釋個案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了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 ... 206020014/

前面提到說我打開門嚇一跳,其實是嚇了兩跳
第一個嚇一跳是看到的狀況,真的是雜亂到難以形容
第二個嚇一跳是對於自己問話能力竟然那麼差,感到不知該說些甚麼
但是看到這個家庭的真實樣貌,我的很多疑惑解開了

為什麼媽媽要帶孩子在7-11寫功課?
因為家裡完全沒有寫功課的地方
為什麼要在7-11用餐?
因為在那樣的環境很難煮飯
為什麼明明在距離學校走路5分鐘距離的地方租了房子
最近卻搬到距離學校需通車一小時的內湖去住
因為那樣的環境真的是很不容易居住

那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時間序
半年前我開始跟家庭會談的時候
狀況大概是媽媽描述的那樣
會在家裡煮晚餐,學生也可以在家裡做功課
會談開始後大約2個禮拜
媽媽的長輩陸續搬來跟他們一起住
原因是其中一人生病行動不便
長輩的小孩不想照顧她,因為很難相處
而外婆捨不得,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家人
於是就一起住進案主的家

剛搬進來的時候,長輩常和案主起衝突
我們著重在討論長輩們搬進來對個案的影響
因為長輩不能自己行動,會叫案主幫他拿東西
但長輩的口氣態度不好,如果案主沒有立刻幫忙,會罵被責罵
外婆仍在工作,全天班
也經常會跟案主說長輩很可憐,要案主忍耐

半年的會談,談了很多細節
其中包括外婆會一直買東西回家這件事
例如賣場打折,外婆就會買很多泡麵回家放
但是每天外婆晚上結束工作
就會去買一碗泡麵回家吃
媽媽就問外婆,放在家裡的泡麵甚麼時候吃?
外婆就說,需要的時候吃

媽媽那個時候有說外婆會一直把其他東西帶回家
我問媽媽,外婆會帶甚麼東西回家?
媽媽說,只要有人搬家,就會打電話給外婆
讓外婆去看看有沒有需要的
然後外婆就會撿一堆東西回家

雖然我有聽到這樣的訊息,我也只是覺得家裡東西比較多而已
沒有想到要問,撿了些甚麼東西?撿了多少數量?
撿回來的東西如何擺放?
經過了半年,住家慢慢的就變成現在的模樣了
然後我們回過頭來檢視學生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出現瀕臨中輟的現象的
恰恰是長輩們搬來後不久開始的
可見家庭系統的變動會劇烈的影響學生的作息
長輩的出現很大的增加了母親的工作量
外婆的出現則完全改變了他們的居住環境

這樣的事情,其實很難說出口
上面圖片連結的文章中訪問的對象也有提到
她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是這個模樣
所以家長沒有要刻意隱瞞
因為家長跟我一開始會談的時候,家裡不是這個樣子
是在會談的過程中,慢慢地變成這個樣子
因此,問題就出在"為什麼我會問不清楚?"這一點上面

回想起來,主要出在上面提到的第二點"不要模糊"上面
就是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已經問得很清楚了
可是其實還是模糊的,例如我只知道外婆有撿東西回家
卻沒有問具體的數量?種類?
也沒有問家裡現在是甚麼樣子?

還有,我感覺到自己限制了自己
沒有用一個比較開放的心來進行會談
我真的沒有想到有人的家會長成那個樣子
身為輔導老師,接觸的本來就比較多是社會弱勢的家長
但是我卻以自己生活水平的角度在對待他們
而沒有真的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
真的是太過於天真無知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5-01-13, 08:12

好了,現在部分的真相水落石出,我的心情如何?
一方面,我感到有點沮喪,雖然疑惑解除了
但是是我親眼所見得來,而不是透過會談問出來的
我真正想學習的能力,是透過會談就能問出真相
另一方面,我很感謝這一個家庭
讓我更清楚要怎麼問家庭生活的細節
才不至於掉入自己為自己編織的陷阱而走不出來

當我們知道真相時,有時候真的是會很高興
可是這一些真相,對家庭來說,卻是很難堪的
因此,督導會提醒我們:「若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這一句話出自論語,是曾子說的
意思是判官如果查出事情的真相,就應當憐憫他們
不要因為查出真相而高興,因為一個人的錯誤與世風日下有絕對的關係
這是儒家的講法

但以我上面個案家庭來說,我覺得用我所理解的佛教的生命觀來說明更為恰當
大家可能有聽過因果因果,但其實其中還有一個緣
因此比較恰當的說法是因緣果報
那緣是甚麼?就是不知道怎麼開始,不知道怎麼結束,也不知道中間怎麼發生
例如有一對男女,一開始因為有些巧遇,覺得彼此之間很有緣
但為什麼會巧遇?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後來又遇見一些事情,彼此意見不合就分開了
但也不是每一對男女意見不合就會分開啊!
那為什麼這一對就會分開呢?其實也不清楚
這中間發生的過程似乎好像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對,一整個感覺就是很不清楚,我感覺這就像是我們的人生
時常不清不楚就過完了

但是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只是我們自己因為不曾學習所以不清楚
這個不清不楚的緣,其實恰是我們能夠掌握的契機
舉一個例子來說,甲開車撞到了騎機車的乙
甲大概有兩個做法:
一、甲肇事逃逸,後來被抓到進監獄
二、甲下車處理,送乙進醫院,該賠償賠償,該關心關心,不必進監獄
甲的兩個做法就是兩個不同的緣,自然導致不同的結果
沒有人希望發生車禍,但就是發生了
發生之後的作法,就有不同的結果產生
"緣"之所以不清不楚,就是因為不確定當事人會怎麼做

說回這個家庭,媽媽原本帶著三個小孩生活
本來就有些吃力,後來兩位長輩一起搬過來
生活變得雪上加霜,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最後導致學生不能穩定上學
如果以前我遇到這種家庭,立刻就卡住了
我又不能要求兩位長輩搬走,那不就甚麼都不能做了嗎?
我的盲點就是因果的直線思考,因為長輩搬來導致學生就學不穩定
所以,讓學生穩定上學的唯一方法就是請長輩搬走
但我在輔導這個家庭過程中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和這個家庭會談的過程很有趣
每次親子會談會討論到家庭中的衝突
一開始學生都不能接受媽媽的提議和想法
但是這位媽媽其實對自己的孩子很關心
媽媽自己也會想不同的改善方法並提出來討論
討論歸討論,也不知道做不做得到
偏偏下一次的會談,媽媽都會說上一次討論的問題有改善
一開始我有點懷疑,就會問改善的詳細細節
並且一一跟坐在一旁的學生作核對,還真的有改善

後來,我慢慢發現了一個規律
如果媽媽有定期跟我會談,學生上學會比較穩定
但是如果我放得比較鬆,讓媽媽能有時來有時不來
學生上學狀況就比較不穩定
雖然我們不能讓長輩搬走,但我們能夠跟家庭持續會談
這個持續會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起到了支撐這個家庭的力量

大家想,這個媽媽在這樣的家庭辛不辛苦?
有時候我把我自己帶入家長的情境,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沒辨法承受下去
但是這個媽媽在努力撐,我也感覺她在漸漸地往下陷
就是那種陷入沼澤,腳不不出來的那種感覺
可是談完過後,你又覺得她好像爬出來一點點
我感覺她為了孩子,想要爬出來,只是那需要很大的力氣和決心
她目前還沒有準備好,而我們的會談或許能讓她不要走上放棄的道路
這樣一想,就覺得會談很有意義
並且是我們能掌握的"好的緣分"
因為我們可以決定要怎麼做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下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