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5-01-13, 09:30

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更清楚親子會談的重要性
如果用我以前的會談方式,把焦點放在問題行為
把原因歸咎在母親不負責任,依照以前的做法
行政就會開各種會議逼媽媽送小孩來上學
多年前開過一次會議,媽媽當場流淚不止,會議開不下去草草結束
開完那個會,我的心裡有點難過,感覺就像是
一群不知道怎麼辦的人一起開會
逼那個也不知道怎麼辦的人要拿出一個辦法
慘的是,我也是那一群不知道怎麼辦的其中一個
還好,現在我知道怎麼辦了

當我們知道怎麼辦了
就有機會引導我們的行政同仁知道可以怎麼辦
例如,前一陣子,這個家庭三個小孩大約有一週沒來上學
隔了兩周,又有一周都沒來上學
主任就說要跟家長開個案會議
我就開始跟主任說我了解的家庭細節
結果後來主任就沒有再說要開個案會議
因為聽完這個家庭的狀況
應該就會了解能維持現在這樣的就學狀況
媽媽已經很努力了,也不可能更努力了

那主任說要找家長開個案會議是錯誤的嗎?
當然不是,這是他身為主任規定要做的事情
如果發現這種狀況主任卻沒有作為,他可能會很焦慮
我也感覺到他有焦慮,於是慢慢敘述家庭的細節給主任聽
讓他感覺自己有掌握這個家庭的狀況,可以有效緩解主任的焦慮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人在有焦慮的時候,往往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

我們專輔老師也是一樣的
了解個案及其家庭的種種生活細節
本身就能夠緩解我們沒有辦法形成個案概念化的焦慮
對一個個案不瞭解,還要一直跟他互動
真是會讓人焦慮到胃痛
當我們透過細節慢慢了解個案
就比較能掌握跟他們互動的節奏,漸漸就不用焦慮了

回到前面,教授說不要跟學生直接談他的問題,是正確的
因為我們看到的問題,其實是結果
例如我們看到學生偷竊、打架、不寫功課、罵髒話
這些都是結果,然後我們就一直在那邊處理結果
結果就是我們處理得焦頭爛額,開各種會議不停討論
不當行為還是頻頻發生
這就是醫學上說的治標不治本

那本是甚麼?就是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
以家庭系統理論來看,在學校發生不良行為的學生
其實是問題家庭推出來的一個替罪羔羊
這個孩子在替這個家庭發出求救的訊號
誰來救救我的家,我的家快要不行了

老師們,你有聽到嗎?我以前沒有聽到
因為我壓根不知道甚麼替罪羔羊
我只看到一個行為不良的"壞學生"
但即使我知道他可能是替罪羔羊
不了解他的生活細節我也很難相信他是替罪羊
因為我們人,大多只相信自己看得見的
例如我們看見學生有不良行為,我們相信他是"壞學生"
當我們能夠透過細節看到他在家裡的無可奈何
才會相信他真的是替罪羊

但是一個家裡有多少替罪羊?
很多時候,不只一個,家庭裡的成員
多多少少,都在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痛苦
例如上面我提到的家庭
媽媽、三個孩子、兩個長輩
感覺都是某種程度的替罪羊
家庭網絡中這種綿綿密密的交織
讓我們理解孩子今天有這樣的行為
背後有許許多多的原因,便不會把全部的錯歸咎於學生一人
一定要做到這樣,我們才不會對學生升起厭煩的感覺
這才是真正的同理

正因為這種綿密交織的家庭網絡
讓我們在處理家庭問題的時候
會感覺好像掉入一個大坑
一不小心爬不出來,可能會淹死在裏頭
所以,想要進入的老師們需要有一些心理準備
這是一個長期又有些辛苦的學習歷程
說辛苦,主要不是身體上的辛苦
而是要調整自己內在狀態的辛苦
這個時候,一個有經驗的督導,能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讓我們能夠安心且勇敢的往前走下去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每天哭泣不進教室的學生,會不會讓專輔老師焦慮?

文章vivienkuo » 2025-01-16, 08:01

關於會讓我們焦慮的學生
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不久前,跟我一起學習的一位專輔問我
要怎麼把生活作息的細節問清楚
這個部分,我會另外開一篇文試著寫寫看
一部分是我不太確定怎麼說明
只是有一點模模糊糊的概念
另一部分是我本身也學得不是很好
所以很多時候還有很多疑惑

我個人覺得這種疑惑的感覺不是很舒服
有時候就會覺得很煩,不想學
但其實幾乎每一種學習的歷程都是一樣的
在跌跌撞撞地摸索中形成概念

我有一個表姊是音樂老師
多年前她曾經跟我分享一個學習彈鋼琴的概念
她說學習彈鋼琴的學生大致有兩類
第一類是喜歡把正在學習的樂章彈得很精準再進入下一部份
這一種學生,有時候就會在某些地方卡很久
然後就會容易放棄,比較沒有辦法學習一整首完整的樂曲
第二類是每一個部分都彈得差不多,就進入下一個部分
因為每一個部分都大致了解,比較容易對整個樂曲形成概念
又因為不會在太多地方卡住,不至於產生太多挫折
接下來再把每一個部分精緻化,往往會比第一類學生容易完成學習
由於學習產生成就感,因此比較容易在學習鋼琴的道路上走下去

運用在學習會談上,比較建議的方式
就是真的實際找家庭來練習
如此,我們對問生活細節會形成一個粗略的概念
接下來應該會遇到一連串的問題
督導的時候提出問題,如此,細部概念就會慢慢形成
因此,遇到很多問題是好的
能提出問題則是最重要的,因為提問能幫我們澄清概念

前面提到的這個不清不楚的摸索其實是很重要的
日本諮商大師河合隼雄寫過一本書"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裡面提到他學習佛法以及將佛教與心理學融合的經過
說他佛經讀著讀著,有時候還會睡著,但他仍持續進行
就這樣模模糊糊,不清不楚
有一天,他突然就清楚這兩者可以如何融合在一起了
並且可以運用在實務工作中,對他自己的幫助很大

因此,模模糊糊概念不清是一個必經的歷程
我們在面對學生、家庭、老師是這樣的
我們自己學習也是這樣
但這種模糊不清,只要我們繼續學習
終究會有明朗清晰的一刻
因為這種模糊的探索,是支撐後來清晰概念的養分
就像水塘裡的爛泥巴也是養分
缺少了泥巴,便沒有辦法開出清麗脫俗的蓮花

好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
祝願我們大家都能在跌跌撞撞模模糊糊中茁壯成長
成為能幫助學生自己又不會焦慮的專輔老師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上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