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學校與學生晤談過程中所出現的一段對話,會談過程讓我覺得不舒服,而且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剛好利用專輔老師督導的時候提出來,也聽聽督導的意見。以下是對話的內容:
師:我們上次討論要帶鬆餅粉、牛奶和蜂蜜,就這三種。
生:至少。
師:你說你要帶什麼?
生:老師,這樣子不是就有人帶一樣就好了,因為三樣,分配掉。
師:嗯,對啊!
生:一個人一樣,一個人兩樣。
師:對啊!
生:牛奶,老師帶好了。
師:我問你「你要帶什麼?」,而不是問你「我要帶什麼?」。
生:我知道,那我帶牛奶。
這一段對話有兩個地方讓我不舒服:
第一次是學生說:「這樣子不是就有人帶一樣就好了?」,事後檢討起來,不舒服的原因是我已經預設立場,認為學生自己想要帶一樣,讓我帶兩樣,是一種不願意多付出的表現,於是對學生產生了偏見,才引發接下來所出現的不悅情緒。
以前我曾遇過學生,一開始也是東西一樣都不帶。他直接跟我說:「老師,我沒辦法帶,因為------」。這樣的說法不會讓我不舒服,學生提出不能帶的原因,我們可以一起針對原因討論解決的辦法。例如原因是家長或是老師不答應,我們在諮商室裡討論如何對家長和老師說,讓學生去試試看;又或者是家裡經濟有困難,我們可以一起想替代的方式或是其他可能性。不論原來的問題是什麼,最後總是能解決,讓活動能夠順利完成。由於我對這位學生的能力評估不正確,以為他有直接陳述的能力,因此而認為他所說的就是他的想法。就因為這一些因素,讓我覺得這一位學生不上進,踩到了我的地雷而開始有情緒。於是就不能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進入討論問題的程序中。
事實上,在這段對談的前面,學生確實有表示過不知道要去哪裡買鬆餅粉和蜂蜜的訊息;但是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影響,因此無法將學生表達過的訊息統整,導致當下無法進行客觀的討論。
第二次不舒服是學生說:「牛奶,老師帶好了。」這一句話讓我對學生產生第二個偏見,那就是喜歡命令別人,也是一種不討人喜愛的特質。這兩者加在一起,就更加讓我不悅、火冒三丈了。於是我回他『我問你「你要帶什麼?」,而不是問你「我要帶什麼?」』這句話時,語氣是嚴肅而有怒氣的。沒想到學生又回我說:「我知道,那我帶牛奶。」聽到這一句話,真的快氣炸了,因為我不知道學生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怎麼會一開始要我帶牛奶,結果卻又說他要帶牛奶呢?
雖然後來晤談持續進行下去,但我其實真的很想要趕快結束。因為我覺察到我不悅的情緒,散發在我後續的每一句談話中,但是沒有辦法控制。我相信學生一定也感受到我散發出來的訊息,可能會破壞輔導的關係,這是我不願意見到的。
在與督導討論的過程中,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是因為預設立場而產生,而預設立場則是因為對學生的能力評估不精確。我之所以會對學生產生不高興的情緒,主要是我困惑於他為什麼都不直接說,而卻是每一句話都拐個彎。但是專輔督導討論完才瞭解,其實這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能不佳,所以沒有具體表達的能力。再者,學生可能並不知道鬆餅粉、牛奶和蜂蜜要去哪裡買,但可能是沒有能力說清楚,或者因為害怕而不敢直接說出來,才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一個5年級的學生,不知道鬆餅粉、牛奶和蜂蜜去哪裡買,這種事情的可能性我實在沒有想過,因此就覺得應該大家都知道,這又是另外一種預設立場。專輔督導之後,發現晤談中有許多自己不正向的想法涉入,以至於無法客觀的詢問關於個案的日常生活細節,而只聚焦於問自己想知道的細節;再加上自己無法掌控而會不預警出現的情緒,就更加影響了輔導關係的建立,導致輔導成效進展緩慢。
進行逐字稿討論的目的,就是有機會重新審視在晤談中不適當的對話,最重要的是要想一想,下一次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怎麼樣的回應是比較合適的呢?如果新再來一次,我的對話可能有一些其他的選擇。
師:我們上次討論要帶鬆餅粉、牛奶和蜂蜜,就這三種。
生:至少。
師:你說你要帶什麼?
生:老師,這樣子不是就有人帶一樣就好了,因為三樣,分配掉。
師:嗯,對啊!
生:一個人一樣,一個人兩樣。
師:對啊!
生:牛奶,老師帶好了。
回應一:師:好啊,老師帶牛奶,你帶甚麼呢?
這是督導提出來的第一種回應。這一個開放式的問句,讓學生接下來能回答他要帶什麼物品?但是根據前面的描述,學生曾經透露不知道蜂蜜和鬆餅粉要去哪裡買的訊息,所以不論接下來他回答的是蜂蜜或是鬆餅粉,還是兩樣都要帶,都可以順利的討論接下來該如何完成任務的細節,而不會被我自己卡在憤怒的情緒中,沒有辦法繼續進行會談。
回應二:師:好啊,老師帶牛奶,你要帶鬆餅粉和蜂蜜嗎?
這是督導提出來的第二種回應,是依照學生的邏輯而產生出來的對話。學生說:「老師,這樣子不就有人帶一樣就好了。」學生現在要我帶牛奶,是不是表示他要帶其他兩樣呢?這個回應,可以評估學生對於自己說的話是否邏輯夠清楚,以及他願意為這個活動擔負起多少的責任。但是因為我已經有了偏見,覺得學生應該是不想付出,讓不悅的情緒快速的佔領我,於是就失去了大好的機會,反而用一句嚴厲的話,堵住了學生應有的自然反應。在督導提出這一個回應的同時,我看到自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需要學習,希望有一天,當我不再有那麼多的偏見、不耐煩以及憤怒的情緒的時候,也能在跟學生的談話中,看出他們說話的邏輯,並且給予適當的回應。
回應三:師:老師帶牛奶喔----老師是想讓你先選,其他的老師帶。(等一陣子,看學生反應,這個學生可能沒有反應)你想先選嗎?
這是我自己經過一段思考的時間,想出來的回應,也是我對大部分學生的方式,讓他們先挑選,學生們會選擇他們比較沒有困難做到的選項,比較困難的我來協助,中間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原本,我想出來的回應,是沒有中間等一等,看學生的反應這一段,而是「老師帶牛奶喔----老師是想讓你先選,其他的老師帶。你想先選嗎?」但是督導說,這樣的回應包含太多訊息,對學生而言太複雜,所以就改成後來的模樣,因為還是評估學生可能無法決定,用一個問句,讓他能回應。後來想一想,這個學生處理事情的順序和程序的能力應該不太好,所以課業以及人際因應上,速度都很慢。現在被要求處理包含三個選項的選擇題,對他來說可能是困難的,也許他根本不清楚應該依照什麼準則來做選擇,例如依照購買的方便性?攜帶的方便性?該花多少錢?或許他都沒有想,也或許這一些都同時堵在他的小腦袋瓜中,而我卻沒有想到要一一幫他把這些想法拿出來討論,慢慢提升他做決定的能力,還在那邊跟他生氣,想想真是愧對這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