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個難以判斷的問題,提出來跟大家討論,希望大家不吝給予意見。
和個案晤談時遇到兩個狀況,狀況分別敘述如下:
狀況一:和個案一起進行曼陀羅著色,一邊進行錄音
兩人靜靜著色時,我會將錄音筆按暫停,等到其中一人要說話時再按開始錄音。
中間,案主說他想要按暫停,我心中不是很願意
就跟他說這樣並不合適,案主說他會按,他也能控制
我仍然持續說服他這樣並不合適
如此來來往往,三個回合
個案看我也沒有很堅持,於是就主動把錄音筆按暫停。
既然按了就按了,我心中還在想,那接下來呢?
他是每次都要按嗎?如果他沒有按,我要提醒他嗎?
然而,後來個案對於這件事好像就這樣遺忘了
沒有繼續說要按,但我心裡卻覺得怪怪的。
狀況二:案主的檔案夾原本都是放在晤談室
上一次,因為要印著色紙,把檔案夾拿到我的辦公室
今天到晤談室,才發現檔案夾在辦公室
於是讓案主留在晤談室,我回到辦公室拿檔案夾,才開始今天的晤談。
晤談即將結束的時候,讓案主把自己的檔案夾放在櫃子裡
案主卻說想要放在我的辦公室,我心中不願意
因為覺得下一次可能又會忘記,來回走動會浪費晤談的時間
於是又開始說服案主為什麼放在晤談室比較好
可能這一次我的語氣比較堅持,案主屈服了
但是我知道他心中並沒有真正接受,我的心裡也覺得怪怪的。
這樣的狀況,該順從個案的意願?
或是順從輔導人員心中的想法?
怎麼樣做是真正能對於學生有幫助的做法?
判斷的準則又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