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3-10-23, 10:48

有一個個案,當初轉介輔導室
主因是在班上人際關係不佳
狀況已經惡劣到
只要是案主摸過的東西
同學就不敢再摸
要拿抹布或是衛生紙擦過才敢摸
案主把掉到地上的物品撿到老師桌上
如果被知道是案主撿的
同學就不願意去認領

跟案主互動之後
評估案主缺乏許多能力
目前,也嘗試用各種方法補足他的能力
例如,語言表達的能力,等待的能力,慢下來的能力---等等
中間,發現他很不願意跟同學分享
案主會想跟別人要東西
但是卻很少把自己的物品拿出來分享

因為案主人際關係不佳
下課時常會來輔導室找我說話
每次看到我桌上有食物
都會主動跟我討論食物
然後,我就會跟他一起分享食物

一陣子之後,開始思考
怎麼運用這樣子的機會
協助案主提升願意分享的能力
而不是只停留在利用食物建立良好的關係
這樣子的分享時光
應該釋放出甚麼樣的訊息
才能提升學生的分享能力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3-10-23, 10:56

跟督導學習之後
知道所謂的輔導
如果能使用"置入性行銷"的概念
輔導的過程會比較順利
輔導的效果也會比較明顯

所謂的"置入性行銷"
維基百科的定義如下
是指刻意將行銷事物以巧妙的手法置入既存媒體
以期藉由既存媒體的曝光率來達成廣告效果
行銷事物和既存媒體不一定相關
一般閱聽人也不一定能察覺其為一種行銷手段

在輔導的歷程中
如果個案感覺到異狀而產生抗拒
往往會讓輔導人員徒勞而無功
因此,使用"置入性行銷"的方式
便能避開案主潛意識或是意識心的偵測
而能夠在不知不覺中
把我們想要置入的訊息
送進個案的心中
只要時間次數足夠
案主必然會有所改變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3-10-23, 11:13

關於"置入性行銷"
督導曾經做過一個比喻
例如某家賣衛生紙的廠商
廣告上不需要說別家的衛生紙不好
只要不斷地說自己的衛生紙有多麼柔軟舒適
用起來必然充滿溫暖幸福的感覺
再搭配嬰兒的微笑和初生小狗可愛的睡姿
經過一次又一次廣告的洗禮
走進大賣場,人們就自然會拿起那家的衛生紙去結帳

根據上面的敘述,推演至輔導的歷程
如果我們 一次又一次
把我們希望學生吸收的訊息
透過良好的態度和柔軟的言語
在不知不覺中放入學生的心中
慢慢的,學生就會產生改變

定義上說
"行銷事物和既存媒體不一定有關
一般閱聽人也不一定能察覺其為一種行銷手段"
翻譯成輔導的語言,大約是這樣
"跟學生一起吃食物"和"教導學生分享的概念"
看起來似乎有一些關聯,但是學生應該沒有辦法進行連結
而一般人也未必看得出來

我的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要刻意釋放的,應該是哪一類的訊息?

在進行曼陀羅著色的時候
如果有語言上的互動
我們釋放出的訊息應該盡量包含
"單純、簡單、規律、平靜"

如果是這一種情形
我們跟個案又應該如何進行言語上的互動呢?
我們希望他聽到的是甚麼樣的訊息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3-10-23, 11:26

摘錄一段我跟學生的對話

師:○○,你來了。
生:老師,這是甚麼?
師:是月餅,中秋節快到了,老師有一些月餅,○○有吃過月餅嗎?
生:有,但是這個月餅跟我們家不太一樣。
師:有甚麼不一樣?
生:我們家好像是鳳梨酥,還有裡面有蛋黃的那種。
師:可能是蛋黃酥。
生:就是不一樣,老師,你這一種----
師:怎麼樣?
生:不一樣---
師:你想要試一試嗎?
生:(點頭)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吃月餅
有時候是柚子、蘋果、菱角或是麵包

如果想要置入"分享"的概念
該怎麼進行對話
才能達成我們的目的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tcpcchen » 2013-10-23, 12:55

V老師提的這一段對話,或許可以是這樣的:

師:○○,你來了。
生:老師,這是甚麼?
師:你不知道這是什麼嗎?
生:這是月餅吧?但是這個月餅跟我們家不太一樣。
師:有甚麼不一樣?
生:我們家好像是鳳梨酥,還有裡面有蛋黃的那種。
師:可能是蛋黃酥。
生:就是不一樣,老師,你這一種----
師:怎麼樣?
生:不一樣---
師:那你改天帶你家的月餅來,我們一起來比較看看。
生:(點頭)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1-15, 07:12

最近輔導的一位學生個案
也有類似的人際關係困擾
但是情況有一些不同
這位個案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比較好的
個性活潑,動作伶俐

但是,如果在互動的過程中
出現了摩擦和爭執
個案的情緒會很快的飆升
讓同學和老師們都措手不及
覺得只是那麼一點小事
為什麼會那麼生氣呢?

而且,個案會情緒很激動的一直大聲說話
主要的內容是大家都欺負他和誤會他
同學、老師和家人都一樣
每個人都對他不公平
他真的是受盡委屈
時常,情緒一來
都要二、三十分鐘才能平穩下來
同學們雖然覺得有時候跟案主一起遊戲也很好玩
但是一想到如此驚險的情緒後果
久而久之也會想要保持距離

然而,喜愛互動是大多數人的天性
個案也不例外,會希望下課時間跟同學一起玩
如果同學不跟他玩,下場也是一樣的
結果也是被個案指責欺負他和排擠他
所以,個案的同學紛紛的來找我訴苦
覺得不知道要怎麼跟個案相處
這些學生的可愛之處
就是他們真的很努力的
在找尋和嘗試能夠和彼此好好相處的方式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1-15, 07:41

這一位個案跟之前的個案相似之處
在於我和他們的互動較多跟食物有關
個案四年級的時候被老師轉介出來
那個時候,我的個案時間都已經排滿了
但是,個案時常情緒起伏很大
嚴重影響上課秩序

不得已,我只好跟老師說
請個案中午和我一起吃午餐
在一起吃午餐的過程中
發現案主對於遵守規矩
有很大的困難
案主吃飯的時候走來走去
有時整個人趴在地板上
如果坐在椅子上,就坐兩腳椅
吃到後來,會用手去挖碗裡的飯
最後會把手指頭一根一根的舔乾淨

隨著對案主的了解慢慢加深
知道雖然案主的家人都很齊全
有父母、哥哥姐姐和阿公阿嬤
但是看不到家人的功能
父親是全家的經濟支柱,十分忙碌
每天工作到晚上9點才回家
母親有嚴重的肝臟疾病
目前正在等待換肝中
哥哥姐姐也都忙於自己的課業

母親對於案主的狀況也感到十分煩惱
有幾次來找我談話
曾經和母親有過一段對話
大意是希望母親偶爾能夠下廚
和案主一起用餐,或許能夠有所改善
一談之下才發現,母親的婆媳關係
幾乎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夫妻關係也降至冰點
每天過著充滿抱怨的不快樂生活

而且,母親很堅持
就是不願意為自己的小孩煮一餐飯
理由是"為什麼女人就要煮飯?"
我跟母親說,這跟是不是女人沒有關係
而是你願不願意為你的兒子做一些努力
這樣的建議,母親當時完全是聽不下去的
母親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很努力的尋求其他人的資源來協助個案
就是不願意自己花心思在個案身上
在這一位母親的身上
我看到許多媽媽的影子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1-17, 21:22

不論母親的看法如何
輔導老師有輔導老師的工作
觀察到案主有遵守規矩的困難
因此和案主一起進行曼陀羅著色
經過了大約一個半月
學期快要結束了
考慮到下一學期如何安排案主
於是分別跟母親和老師談話
母親覺得案主在家裡比較不會頂嘴
也比較不會跟哥哥起衝突
老師則表示案主在班上
因情緒飆漲而干擾上課的情形
已經大大的減少了

知道這些訊息的時候
我實在是很疑惑
因為在晤談的時候
案主想做甚麼就做甚麼的情形
還是十分明顯的
但是在曼陀羅著色的部分
確實從完全不遵守規則
轉變成願意遵守一、二項規則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這麼些改變
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因為能力有限,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想來問一問學生
那是該學期的最後一次晤談了
我們的對話如下:

師:「○○,今天是最後一次談話了,這學期就要結束了。」
生:「---」(沒回答,走來走去)
師:「你已經來好多次了,你知道來這裡是上甚麼課嗎?」
生:「輔導課。」
師:「甚麼是輔導課?」
生:「你自己是輔導老師,你不知道甚麼是輔導課?」
師:「呵呵呵---對啊,我是輔導老師,
可是我發現,很多人對於輔導課的看法,都不太一樣耶---
老師記得你媽媽說過,你以前也上過校外的輔導課,是嗎?」
生:「(點頭)---」
師:「那麼,郭老師的輔導課和外面的輔導課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對啊---所以老師才想聽聽,你覺得輔導課在教甚麼?」
生:「---」(沒回答,走來走去)
師:「下學期,你還想不想來?」
生:「想。」
師:「那麼,你上了這個課,有學到甚麼嗎?」
生:「---」(走來走去,沒回答)
師:「唉---你想來上課,郭老師也希望你來上課,可是---可能沒辦法。」
生:「為什麼?」
師:「因為主任校長可能會覺得老師對你沒幫助,就不能上課了。
那麼,你有沒有進步呢?」
生:「沒有。」
師:「可是你們老師說你有耶---」
生:「----」(沒回答,有點愣住)
師:「老師說你比較沒有因為生氣而跟同學吵架或打架,是嗎?」
生:「---」(點頭)
師:「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生:「你教的啊!」
師:「老師教的?可是,老師從來沒有教你不要打架呀!」
生:「有,你教我慢慢來。」(曼陀羅著色的規則之一)
師:「慢慢來跟不打架有麼關係呢?」
生:「就是我生氣要吵架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慢慢來,就不會打架了。」
師:「這樣啊,那麼是真的有進步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1-24, 15:43

四年級的晤談就在這種積極正向的氛圍中結束了
如果結局就像很多的童話故事一樣
輔導老師和他的個案學生以及身邊的人
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那就真的太好了
然而,現實的生活並非如此

升上五年級,家庭的狀況沒有改善
反而是逐漸緩慢的惡化中
學生的能力看起來也還沒有足夠的進步
新的導師希望能夠加強學生的課業
因此,覺得個別晤談暫時不用
五年級便只有幫學生安排團體輔導

到了六年級,導師覺得好像怎麼用力
都很難把學生提升起來
因為是老師主動來談
所以就跟老師商量安排個別晤談的可能性
這個時候,老師就答應了

於是,又有機會跟學生個別晤談了
可以說是一個開始,但是也不能算是完全新的開始
也在想著,怎麼跟學生晤談
是應該抱著"no memory , no desire"的態度
但是,我仍然記得這個學生能力是很好的
對於在晤談室裡所經驗到的一切
可以很容易的轉化到生活上去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分享

文章vivienkuo » 2015-12-02, 10:21

學生對於守規矩這件事
在很多時候是有困難的
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忍耐
做一些不喜歡或是無聊的事
大部分的學習對他來說都是無趣的
從小在家裡也沒有受到適當的規範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
是一位日本專門進行腦部研究的教授所寫的
目的在用淺顯易懂的方式
教導人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
書名為"笨蛋---是可以治療的"
其中有一部分的研究
說明了現代的人為什麼那麼愛發脾氣
依據作者的研究發現
是因為從小沒有建立起"忍耐不做某一些事情"的習慣
作者說,在生命的歷程中
"積極的做某一些事"和"忍耐著不去做某一些事"
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作者也建議
如果小孩做了一件不適當的事情,例如玩插頭
一般的大人通常會說"不要玩插頭"
在第一次說明以及告誡之後,以後再犯
如果能改成說"忍耐著不去玩插頭是很重要的喔"
讓孩子透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了解到忍著不去做某些事很重要
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會很有幫助

遵守一些基本的規範對案主當然是很重要的
但是來到輔導室的孩子
尤其是情緒起伏那麼大的孩子
已經不是稍微勸他一下就能改變的
既然家裡的功能微弱
也是可以由輔導老師慢慢來提升學生守規矩的能力

跟這個個案談話,感覺有一點像在拔河
晤談室裡的基本配備是有一些玩具的
我的目標在於能夠吸引案主跟我談話
否則,案主就很有可能被玩具吸引過去
這其實是很有趣的歷程

晤談的一開始,我們一起泡龍眼乾茶
第一次,一邊泡,一邊跟案主說明泡茶的流程
慢慢地,再把泡茶的工作移交給案主
到後來,案主能夠自己一個人進行整個泡茶的歷程
我覺得案主做得很好,有模有樣
像是要招待來訪的客人一般

在等待龍眼乾慢慢泡開的同時
我們花10分鐘進行曼陀羅著色
接下來,就是分享龍眼乾茶的時間了
我們一邊喝著茶,一邊談論這個禮拜發生的事情
感覺像是兩個朋友在享受著下午茶的時光
大約前3次,個案有時還會跑去摸摸玩具
最近這幾次,便能比較長時間留在我身邊說話
只是,他是躺在桌上,像個小嬰兒一般
而我是坐在椅子上跟他說話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下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