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3-05-02, 21:53
這段對話雖然是虛擬的,但其實類似的情況常常會出現在輔導室內,只是多數的專輔老師不會認為這種話題有什麼特別。許多輔導老師都認為與學生的輔導工作,就是要讓學生說出心事、說出秘密或者是做出承諾。但事實上,有口無心的承諾其實不會有改變的效果;而個案的秘密或心事,可能又超出專輔老師的專業能力。因此我一向建議專輔老師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上與個案會談,從食衣住行的細節中去拼湊個案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平淡無奇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長遠下來的影響其實是相當可觀的。只是有些老師會覺得不容易進行,但我認為心態問題與改不掉原來的習慣,可能是最大的障礙。
雖然與學生的對話是在日常的食衣住行等話題上,但並不代表可以隨便算說、任意回應,還是依著一個原則來做輔導:那就是要能藉由個案所描述的細節中,來拼湊出我們要的場景;或者是藉由個案所回應的話語,可以橋接到我們要的方向上。這樣的說明很抽象,就拿這個例子來說明吧。如果依Vivien老師的回應一一來看,師生的對話就會是這樣:
個案:我不只咬手指甲,也會咬腳趾甲。
老師:是ㄡ!那你咬腳指甲的時候,有沒有加一點美乃滋啊?
個案:怎麼可能嗎!
老師:那腳趾甲這麼臭, 怎麼咬得下去?
個案:就這樣咬下去啊!
老師:那你咬完之後有把它吃下去嗎?
個案:你才吃下去啦!
老師:那吃下去的滋味如何呢?
雖然說這一段對話是虛擬的,但也不代表就是虛假不實的,因為如果讓我自己遇到這種機會,我就是會這樣跟個案進行會談。個案提到他不只咬手指甲,也會咬腳趾甲。聽到這樣的敘述,輔導老師可能會跳過不加以理會,繼續談原來的事情;也可能會聯想到這個學生焦慮很高,然後設法將話題兜到焦慮上來。跳過不加以理會並不是不可以,也沒有錯,只是我會覺得錯失了大好題材;而把話題兜到瞭解個案的焦慮上,這樣的作法會引發學生更大的焦慮,除非專輔老師很有經驗,否則我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我自己也不這麼處理這種題材。
因此當學生說他也咬腳趾甲時,我很自然的就聯想到美乃滋這種調味料。當然這樣的問法是很不合乎輔導人員的刻版印象的,但是如果將場景轉到遊戲的概念來思惟的話,就不覺得奇怪了。在遊戲室內,小孩子可以任意拿出一項物品,可能是塑膠玩具模型書,可能是火柴盒車子,或其他的任何東西。當他拿出這一些玩具,再假裝塗抹上調味料時,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這個時候在遊戲室內的治療師,應該不會覺得這個小孩子行為很怪異不合乎邏輯,也不會認為這個孩子瘋了,反而會很用心的去觀察這個孩子的一舉一動,並用心的體會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所以我只是把會談的場景,沒有事先告知而很順理成章地切換成遊戲的空間,就開始和這個孩子玩起遊戲來,而問他有沒有加上美乃滋這種調味料。當然,如果你比較喜歡果醬、花生醬,或其他調味品,也都是可以的。而拋出這樣的話題之後,小孩子一定會接招,因為這樣的回話實在是太另類了,太出乎孩子的預期,也是接近孩子那種調皮搞怪的本質,因此他們一定會接招。
之後的對話,就順著孩子的反應來互動,但也不是都沒有章法的。基本上,我相信沒有一位家長會喜歡看到自己的孩子咬手指甲、咬腳趾甲,但是這種行為也不是專輔老師口頭告訴學生不要咬,他就會聽話的。因此在與學生的輔導會談中,認知行為的模式,應該是盡量不要用,因為這種策略效果最不好。尤其是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學生,認知行為的作法基本上就是對牛彈琴。遇到這種個案,或者遇到容易產生阻抗的問題,暗示、催眠等這一些訊息置入的作法,就比較容易達到目的。因此當我說腳趾甲那麼臭,怎麼咬得下去時,其實就是一種負面訊息的置入,即便小孩子說的是就這麼咬下去,他其實還是將這一個負面訊息聽進去了。表面上看,他既沒有同意我所說的,他也沒有回應出下不為例的承諾;但是運用訊息置入的概念來做介入時,本來就不需要個案同意,也不需要個案承諾。只要將這樣的訊息持續釋出,時間夠久之後,效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