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1, 00:13

這個例子是在一次的專輔老師督導的過程中,某一位老師所提到的狀況。有學生在與輔導老師會談時,提到他會咬腳趾甲。專輔老師對於這件事情,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過去。但我卻認為,這麼好的一個題材,老師們不會加以運用,實在有些可惜。但或許老師們也不知道,該如何來運用這一類的話題,因此我就虛擬了一段對話來做為練習:

個案:我不只咬手指甲,也會咬腳趾甲
老師:是ㄡ!那你咬腳指甲的時候,有沒有加一點美乃滋啊?
個案:怎麼可能嗎!
老師:那腳趾甲這麼臭, 怎麼咬得下去?
個案:就這樣咬下去啊!
老師:那你咬完之後有把它吃下去嗎?
個案:你才吃下去啦!
老 師:?????????

接下來會如何對應,就請有興趣的老師們集思廣益接龍吧。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vivienkuo » 2013-05-01, 19:36

回應一:滋味如何啊?
回應二:咬起來是甚麼感覺?
回應三:咬下來的指甲放哪兒啊?
回應四:咬的時候很專心嗎?還是一邊咬一邊做其他的事?
回應五:唉呀,了解一下,別那麼嚴肅嘛!
回應六:你可以跟你媽媽要美乃滋啊!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2, 21:53

這段對話雖然是虛擬的,但其實類似的情況常常會出現在輔導室內,只是多數的專輔老師不會認為這種話題有什麼特別。許多輔導老師都認為與學生的輔導工作,就是要讓學生說出心事、說出秘密或者是做出承諾。但事實上,有口無心的承諾其實不會有改變的效果;而個案的秘密或心事,可能又超出專輔老師的專業能力。因此我一向建議專輔老師學習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上與個案會談,從食衣住行的細節中去拼湊個案的內心世界。這樣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平淡無奇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長遠下來的影響其實是相當可觀的。只是有些老師會覺得不容易進行,但我認為心態問題與改不掉原來的習慣,可能是最大的障礙。

雖然與學生的對話是在日常的食衣住行等話題上,但並不代表可以隨便算說、任意回應,還是依著一個原則來做輔導:那就是要能藉由個案所描述的細節中,來拼湊出我們要的場景;或者是藉由個案所回應的話語,可以橋接到我們要的方向上。這樣的說明很抽象,就拿這個例子來說明吧。如果依Vivien老師的回應一一來看,師生的對話就會是這樣:

個案:我不只咬手指甲,也會咬腳趾甲。
老師:是ㄡ!那你咬腳指甲的時候,有沒有加一點美乃滋啊?
個案:怎麼可能嗎!
老師:那腳趾甲這麼臭, 怎麼咬得下去?
個案:就這樣咬下去啊!
老師:那你咬完之後有把它吃下去嗎?
個案:你才吃下去啦!
老師:那吃下去的滋味如何呢?


雖然說這一段對話是虛擬的,但也不代表就是虛假不實的,因為如果讓我自己遇到這種機會,我就是會這樣跟個案進行會談。個案提到他不只咬手指甲,也會咬腳趾甲。聽到這樣的敘述,輔導老師可能會跳過不加以理會,繼續談原來的事情;也可能會聯想到這個學生焦慮很高,然後設法將話題兜到焦慮上來。跳過不加以理會並不是不可以,也沒有錯,只是我會覺得錯失了大好題材;而把話題兜到瞭解個案的焦慮上,這樣的作法會引發學生更大的焦慮,除非專輔老師很有經驗,否則我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我自己也不這麼處理這種題材。

因此當學生說他也咬腳趾甲時,我很自然的就聯想到美乃滋這種調味料。當然這樣的問法是很不合乎輔導人員的刻版印象的,但是如果將場景轉到遊戲的概念來思惟的話,就不覺得奇怪了。在遊戲室內,小孩子可以任意拿出一項物品,可能是塑膠玩具模型書,可能是火柴盒車子,或其他的任何東西。當他拿出這一些玩具,再假裝塗抹上調味料時,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這個時候在遊戲室內的治療師,應該不會覺得這個小孩子行為很怪異不合乎邏輯,也不會認為這個孩子瘋了,反而會很用心的去觀察這個孩子的一舉一動,並用心的體會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

所以我只是把會談的場景,沒有事先告知而很順理成章地切換成遊戲的空間,就開始和這個孩子玩起遊戲來,而問他有沒有加上美乃滋這種調味料。當然,如果你比較喜歡果醬、花生醬,或其他調味品,也都是可以的。而拋出這樣的話題之後,小孩子一定會接招,因為這樣的回話實在是太另類了,太出乎孩子的預期,也是接近孩子那種調皮搞怪的本質,因此他們一定會接招。

   之後的對話,就順著孩子的反應來互動,但也不是都沒有章法的。基本上,我相信沒有一位家長會喜歡看到自己的孩子咬手指甲、咬腳趾甲,但是這種行為也不是專輔老師口頭告訴學生不要咬,他就會聽話的。因此在與學生的輔導會談中,認知行為的模式,應該是盡量不要用,因為這種策略效果最不好。尤其是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學生,認知行為的作法基本上就是對牛彈琴。遇到這種個案,或者遇到容易產生阻抗的問題,暗示、催眠等這一些訊息置入的作法,就比較容易達到目的。因此當我說腳趾甲那麼臭,怎麼咬得下去時,其實就是一種負面訊息的置入,即便小孩子說的是就這麼咬下去,他其實還是將這一個負面訊息聽進去了。表面上看,他既沒有同意我所說的,他也沒有回應出下不為例的承諾;但是運用訊息置入的概念來做介入時,本來就不需要個案同意,也不需要個案承諾。只要將這樣的訊息持續釋出,時間夠久之後,效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4, 10:49

     接下來就來看看Vivien老師的第一個回應,當學生說「你才吃下去啦」這句話時,學生的意思當然不難理解,就是在用抗議或調皮的方式來表示他並沒有把腳指甲吃下去。因此如果輔導老師接著問「吃下去的滋味如何呢」這樣子的問題的話,那很顯然是不對題的,與學生回話的意思完全不同調了。因此可以知道,第一個回應是有問題的。Vivien老師的第二個回應是「咬起來是什麼感覺」,這個對應基本上不像第一個回應那般突兀。但如果這句話問完了之後,學生不搭腔(甚至白老師一眼)或者就又接著說「感覺很好啊」的時候,輔導老師又要如何接話呢?難不成又要接「那有多好啊?」「怎麼個好法呢?」這一類的話語?而如果輔導是這樣進行下去,這種會談的結果,頂多就是學生對咬指甲的感受與想法,對於我們要了解個案的內心世界,也是於事無補,因此我也不會這麼回應。再者,我習慣藉由讓個案描述日常生活的細節,來了解他們的感受與想法,而不直接問個案這一些比較敏感、也比較容易會遇到阻抗的問題。因此這一種回應,我是不會建議使用的。
   
     接著看第三個與第四個回應,老師詢問學生如何咬以及咬下來的指甲如何處理。這樣的對話乍看之下是在詢問與咬指甲有關的細節,與我平時所做的「詢問生活細節」的建議似乎是一致的;但是這個方向的細節如果延伸下去,對於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會距離越來越遠。「詢問細節」這種會談方式,其目的就是希望藉由不直接詢問個案的想法與感受,也能知道個案的想法與感受。因此要朝什麼樣的方向去詢問,也是需要好好思量的。但是就一段對話的脈絡來看,咬指甲其實並不是一件生活上值得去在意的事情,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會認為就單純是咬指甲嘛,他自己就是一種習慣,也沒有所謂的為什麼。因此如果細節的詢問是在這個方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決定,反而可能會讓會談的老師捉襟見肘,到時候會接不下去的。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4, 20:34

     至於第五個回應,會談的老師似乎認定學生回答「你才吃下去啦」這句話,是有生氣的情緒的。當然就文字字面的解讀,我不能說這種解讀不正確,但其實這句話也有可能是小孩子的調皮所回應出來的。因此還是得看會談當時,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況來決定。假設學生說這一句話,確實是被老師的話惹惱而不高興,會談的老師如果回應說「不要那麼嚴肅嘛」,那麼其所隱含的意思其實就是「我知道你生氣了,我也知道是我說話讓你不高興,不要度量這麼小這麼容易生氣。」這樣的話語聽在某些被寵壞的學生耳裡,他可能會認為自己有理,老師理虧,因此有可能會要求老師要道歉,否則就不繼續配合會談。如此一來,老師的一句回應,反而給自己帶來了無謂的困擾。就算學生並沒有這麼強勢,也沒有做要求,但這樣的對話其實也會讓師生之間的關係陷入一種不好的感覺,對於雙方關係的進展是有妨礙的,因此並不是一個好的回應。
     
     如果學生說「你才吃下去啦」這句話確實是有不高興的情緒,那麼我會笑笑的看著他說「嗯!那老師跟你一樣,也不會吃下去。」說完之後,把發言權轉回到學生身上,看他如何回應。在與學生諮商輔導會談的過程中,一定無法避免要去處理情緒的問題。雖然詢問細節的作法就是要避開個案的情緒,但是在詢問細節的過程,還是會引發個案的情緒,因此也無可避免的要去處理。通常我不會主動的挑起這種話題,譬如去問對方你是不是生氣、不高興這一類的話,也不會去暗示要個案談自己的不高興。因此除非個案清楚的說出被會談者的話惹得不高興或生氣了,而且想要跟會談者談情緒的問題,否則我是不去挑起這種話題的。但不挑起情緒話題,並不代表不介入處理。就像這一段虛擬對話的例子,如果學生因為老師說「那你有把它吃下去嗎?」這句話而生氣,所以才回應說「你才吃下去啦!」時,我知道他已經不高興,已經有一些情緒,我就會裝做不知道,而笑笑的繼續與他說話。因為如果學生已經被你的話惹惱,卻又沒有馬上發脾氣甚至是要跟你算帳時,這就表示他對於這種程度的言語所帶來的不舒服是有能力包容的,否則的話一定會馬上暴衝出來。既然他是有任受能力的,那我們就和顏悅色的繼續與他聊,直到他自己把情緒處理掉,而不會想找你理論。如此一來,你就在這無形之中,教導了學生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也在這過程中訓練個案去容忍及消除自己憤怒情緒的能力。這正是所謂的談笑用兵,不費吹灰之力而克敵致勝了。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4, 21:04

     因此我在知悉他的不高興之後,還要裝做聽不懂他的情緒,並且溫和的告訴他我和你一樣,也不會吃下去時,其實就已經用另外一種方式在給個案做介入了。當老師問學生有沒有把指甲吃下肚,學生其實沒有回答有或沒有。即便我們可以從他接下來的回話推論,他是在否認,但他其實還是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因此當輔導老師接著說「老師和你一樣也不會吃下去時」,就是在告訴學生,老師已經知道你給我的答案,而且在說出這一句話的同時是帶著微笑的,這個微笑其實是一種正面的訊息,也是可以給學生安全感的定心丸。因為當學生被輔導老師的話惹惱而說出「你才吃下去啦」時,他自己心裡面是很清楚,他說了一句什麼樣的話。他也知道這樣的話,聽在老師的耳裡所可能引發的效應是什麼。因此我們可以推論當學生在說完這句話之後,心裡面應該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老師會有什麼反應;他也應該是立即就防衛了起來,隨時要面對老師可能會出現的情緒與責備。而就在這一個相當緊張的時間點上,學生聽到與看到了老師溫和柔軟的態度時,壓在心頭上的石頭應該會立即掉了下來,而因為這樣的過程,學生對這一位輔導老師一定是會另眼相待的,輔導關係的建立自然就會如意順利了。這麼好的策略,輔導老師們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第六個回應,把它放進對話中時,就成為這個樣子:

個案:我不只咬手指甲,也會咬腳趾甲。
老師:是ㄡ!那你咬腳指甲的時候,有沒有加一點美乃滋啊?
個案:怎麼可能嗎!
老師:那腳趾甲這麼臭, 怎麼咬得下去?
個案:就這樣咬下去啊!
老師:那你咬完之後有把它吃下去嗎?
個案:你才吃下去啦!
老師:那你可以跟你媽媽要美乃滋啊!


   把回應放在一起來看時,就知道接這一句話其實很奇怪,有一點沒頭沒腦。而且學生可能是以某種程度的情緒來回應,老師卻又說了一句加油添醋的話,似乎惟恐天下不亂,非得要學生將指甲吃下去不可。這樣的話語如果聽在一個有情緒的小孩子耳裡,恐怕會節外生枝,讓師生關係更加衝突吧。不過倒是有一個情況可以說這句話,如果學生是開玩笑的方式回應老師說「你才吃下去啦」,那麼輔導老師是可以回應「那你下次要不要試試看,加一點美乃滋,看看滋味如何?」而不是告訴孩子可以去跟媽媽要美乃滋。當然這樣子的回應,也只是與學生開開玩笑,潤滑一下緊張的會談氣氛,並不期待與學生在這個話題上展開較長時間的對話。因此老師說完之後,不管學生有沒有接話,也不管學生接了什麼話,輔導老師都必須要把話題轉開到其他的方向,而不要繼續兜在吃指甲這這件事情上。那麼,接下來要把話題如何再延展開來呢?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4, 21:21

說明完了這六種回應,結果都不盡理想,那麼老師到底可以怎麼回應呢?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vivienkuo » 2013-05-06, 09:38

讀了前面的說明,讓我對於與學生晤談時,語句的運用,有更深入的體會,但仍有疑惑。在跟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詢問日常生活的細節,也是了解學生的一種方法,而且學生也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關心,所以就變得細節越問越多,漫無止盡,但是問了很多的細節,並不知道核心的問題在哪裡,也不知道要朝哪一個方向前進,真是令人困惑。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咬指甲

文章tcpcchen » 2013-05-07, 11:42

回到詢問細節這件事情來看,前面說到,詢問細節的目的,是希望藉由不直接問情緒、感受、想法,而能知道個案的情緒、感受、想法。因此在細節的開展上要考慮的,是會談者所說出來的話,是否可以讓個案說出更多這一些相關的內容,或者是可以將目前的話題,橋接到我們所期望的方向上。因此不一定所有的生活瑣事,都可以成為好的材料,而必須要個別來斟酌。就咬指甲這件事情來說,這一件事情能夠展開的可能性,就沒有吃三餐這一件事情容易展開,也比較沒有輔導範疇上的價值。因為咬指甲可以不涉及他人,是個案自己可以獨自完成的;但是吃三餐一定要涉及他人,至少會涉及到媽媽。因此在話題的展開上,每天的三餐飲食容易連結到生活上的他者,但是咬指甲這件事情,在連接展開的過程,就得花一些心思。因此如果老師想利用咬指甲的事情作為話題,就得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那就是要在適當的時候,將對話轉到可以與其他事情連結,或者可以與其他人連結的話題上,而不是一直兜在咬指甲這件事情。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咬指甲

文章vivienkuo » 2013-05-07, 11:55

回應七:那你怎麼不叫媽媽幫你剪指甲?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下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