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cpcchen » 2014-12-26, 21:43
一般的諮商治療師都很希望能將會談室內與會談室外做一個明顯的切割,不要讓會談室內的情況延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要做到這一點,對一般的諮商治療師來說,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將與個案會談當作是他謀生賺錢的方法,因此才能無視於在會談室內所發生的種種,而可以在會談結束後將個案的困擾拋諸於腦後。但我相信這種諮商治療師很少,大多數的諮商治療師,應該都還是懷抱著菩薩心腸進到這個場域的。
在繼續說明下去之前,再介紹一位大師,那就是Melanie Klein的弟子,Bion.。Bion在台灣並不是很被精神分析學界看重,畢竟精神分析的神主牌非弗洛伊德與榮格莫屬。但是近年來對Bion有興趣的分析師似乎越來越多,至少我的同事們已經出現這種趨勢。Bion對於心理治療曾提出一個很難以理解的概念,那就是No memory,no desire。這件事情讓許多人傷透腦筋,與心理治療師一般的認知是幾乎矛盾衝突的。但這可是大師說的話,你自己不懂是你的程度不夠,因此即便覺得難以思議,精神分析的徒子徒孫也只能不斷的研究摸索。
如果將Winnicott與Bion的觀點放在一起看,那似乎又是南轅北轍了。但是,之所以會認為南轅北轍,那是因為你是從西方的觀點來看待。但是Bion與榮格一樣,都受到東方文化很深的影響。因此要理解Bion的看法,就得要從東方文化切入,才有可能。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因為能做到無念(就權且當做是no memory吧),所以才能時時將某人放在心上,而不致於在離開會談室之後,還在牽腸掛肚。而要進一步再說明之前,還要再提到一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