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和晤談,有沒有固定的樣貌呢?
在學習諮商輔導的前幾年,我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
幾年下來,參加許多研習和工作坊,結論是好像沒有,
每個晤談者運用的方式似乎都不一樣,但是效果卻有差別,
於是我又想著,效果比較好的諮商和晤談,是甚麼樣貌呢?
這一個疑惑,一直跟隨著我,直到有一天,我跟督導出現以下的對話。
對話的一開始,也是一個對於輔導的疑惑
,那就是,諮商師和個案晤談,和一般人之間的聊天,有甚麼不同呢?
依此推論,就有許多的照樣造句了,例如:園藝治療和自然科教學有甚麼不同呢?
藝術治療和美勞課有甚麼差別呢?音樂治療和音樂課又有甚麼不一樣呢?
我覺得如果沒有辦法說清楚其中的差異,就變成在上課了,
如果能了解其中的差異,即使所作所為看起來一模一樣,
但是卻能產生諮商輔導的效果,
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只是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拋磚引玉一下,
透過大家的討論,讓想法更清楚,操作起來比較不會失焦。
當我是自然老師的時候,曾經帶著學生一起種小番茄,
後來帶領小團輔的時候,也跟學生一起種番茄,兩者之間有甚麼不同呢?
目前,我的整理是這樣子的,在上自然課的時候,
比較重視的是操作時的流程是否符合規劃,實驗和學習的結果也很重要,
所以,整個心思都放在學生有沒有把實驗完成,
是哪裡做得不好,該怎麼修改,說話的語氣,大多是說明式以及命令式的,
基本上來說,就是沒甚麼"人味兒"。
寫到這裡,想起一本繪本,書名是"無敵鐵媽媽",
書中敘述一個單親的孩子,因為母親需要上班養家,時常不能陪伴他,
小孩需要自己面對許多生活上的困境,例如自己走路上學,
途中會遇到令人害怕的狗狗,還有過於親切到令人退避三舍的鄰居,
自己處理學校裡會欺負他的同學,自己面對下課後一個人在家的寂寞,
有一天,小男孩突發奇想,開始運用各種機械,製造了一台無敵鐵媽媽,
這一台媽媽的代替品,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能煮飯洗衣、陪伴閱讀,
能替他抵禦學校的惡霸同學、上學途中胡亂吠叫的狗兒,以及喜歡捏他臉蛋的鄰居,
而且,無敵鐵媽媽也不會對他叨叨碎念,說要吃青菜,不能吃太多糖,要早一點上床睡覺---等等,
能擁有這樣的媽媽,應該是全世界小孩的夢想,
但是,真的媽媽一回來,小男孩就跑去抱住媽媽的大腿,跟媽媽撒嬌,
媽媽問他,那一台是甚麼東西啊?小男孩說,那是他新發明的機器狗。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其中傳遞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有"人味兒"的關係,方能真正牽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