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專輔教師之後,時常聽到一種句型,句型的開頭是:「老師,請你告訴他------。」內容則可自行轉換填入,
例如:「老師,請你告訴他,要好好跟同學相處。」
或是:「老師,請你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會讓同學不喜歡他。」
或是:「老師,請你告訴他,這樣的行為不適當,會給他惹來麻煩。」
還有:「老師,請你告訴他,這個時候就跟異性交往不太好,應該把心思放在課業上。」
會跟我說這種話的,大多是導師和家長,以前聽到這種句型,我都會感到不太高興,心理覺得煩,當下都會起一個念頭,你為什麼自己不告訴他?
後來仔細想想令我心煩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中一個原因是,連我自己都知道,只憑著跟學生說這一些道理,就希望他們有所改變,是不可能的。來談的老師和家長,大多都曾嘗試和學生說過這些道理,顯然效果不彰,才會在跟我談話的時候,提出這一種要求,然而,我自己信心不足,覺得別人對我的期望太高,我擔心達不到要求,感到焦慮,於是產生負面情緒。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覺得他們提出的要求根本不符合輔導的原則,輔導不是命令或是告訴學生做這個或做那個,而是透過關係良善的陪伴,讓學生願意主動表現出合宜的行為,後來想一想,這也是我的問題,其他老師和家長不清楚輔導的內涵,這是很正常的啊!受過長期訓練的我,有時候也還感到不太清楚,如果家長和老師們都很清楚輔導內涵,那麼他們就可以自己進行輔導工作,今天也不用來跟我諮詢了。
把這些想清楚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要了解老師和家長的狀態,其實,願意來談的老師和家長,是很值得被鼓勵的,因為他們試了所有他們知道的方法,都失敗了,深感挫折,但是他們沒有放棄,還是願意跟輔導老師一起合作,想著可以做些甚麼讓學生進步,他們會著急,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擔心孩子現在不改善,將來不知道該怎麼辦啊!當然,也有一部分的情緒,來自導師和家長本身的議題,這一個部分,我們就先暫時不談,改天有機會,再另寫文章說明。
綜合上面所說的,當家長和老師說:「老師,請你跟他說----。」,就不需要感到不高興,因為我們有沒有跟個案說,並不是重點,因為他們真正想要的是看到個案的改變,如果我們只是跟個案說,個案絲毫沒有改變,也於事無補。接下來,就要好好的利用這一次晤談的機會,跟老師和家長進行"洗腦"的工作,其實也是一種宣導,讓家長和老師們能稍微了解一下輔導工作是怎麼樣在進行的,通常,在緩和的氣氛下,慢慢的仔細說明,再加上認真地傾聽,對方的焦慮通常都能減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