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衛生紙

遞衛生紙

文章vivienkuo » 2015-03-24, 10:13

在晤談室跟個案、家長或是老師晤談,
難免會遇到晤談對象因情緒起伏而流淚的時候,
對於這樣的情況,不知道各位專輔老師是怎麼面對的呢?
我來說說我的感想,也希望聽聽大家的看法。

以前,只要晤談對象的眼淚一流下來,
我就會立刻遞上衛生紙,
覺得這樣做很自然,
是體貼他人的行為。

然而,在一次的督導中,
談到了這個主題,對話大概如下:

督導:「你們專輔老師都太著急,很害怕面對來談對象的情緒。」
老師:「沒有啊,我們沒有害怕啊!我們有接受他的情緒啊,只是不知道該做些甚麼而已!」
督導:「那麼,如果家長說著說著就流淚了,你們會做甚麼?」
老師:「拿衛生紙給他啊!」
督導:「為什麼要拿衛生紙給她?」
老師:「因為她流眼淚,需要衛生紙,這不是一種禮貌嗎?」
督導:「是嗎?」
老師:「不是嗎?我們不都是這樣被教育的嗎?」
督導:「如果你哭,別人就拿衛生紙給你,這代表甚麼?」
老師:「這樣不是一種體貼的行為嗎?」
督導:「你有沒有想過,或許這代表著,要你停止哭泣,希望你不要哭?」
老師:「嗯---確實有這種可能,我以前沒有想過---」(思考一會兒)
老師:「其實,我心裡也希望,她不要繼續哭下去---因為,她一直哭下去,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自己好像會很慌亂。那如果她一直哭怎麼辦?」

督導:「那就讓她哭啊,一個人如果覺得需要哭,你就讓她哭,跟你用衛生紙告訴她不要哭,會有甚麼不一樣呢?」
老師:「如果她真的很想哭,讓她哭一哭,應該會比較舒服。」
督導:「對,等她哭夠了就會停下來。」

所以,輔導老師的慌亂和不知所措,
會透過我們的行為傳遞出去,
就在這麼一瞬間,來談者就會知道,
或者說,她的潛意識會知道,
這個對象目前是不能包容我理解我的,
關係的建立,就要花更長的時間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遞衛生紙

文章fannyru » 2015-04-07, 10:33

以前學的,教科書上寫的
不要急著遞衛生紙,因為這樣的動作隱含著:不要哭--的意思,也容易打斷對方的情緒。
標準的作法,是一開始就應該準備好,放在可以拿到的地方。
如果對方需要衛生紙,他會自己拿,但如果只是淡淡的兩滴淚,他不打算使用衛生紙,也是沒關係的。

就我自己個人來說,有的時候,當自己看到對方哭的時候,
(既使只是一兩滴眼淚,其實滴完也就應該算了)
我有時也會想要去拿拿衛生紙。
似乎,這樣可以沖淡一點自己的緊張或者不知所措的焦慮。
藉著這樣的動作,可以轉換一下自己的心情。

因為要默默的坐在那裏,陪伴,等待,感受,有的時候還真的是不容易
除非自己的心夠定~
否則,還真容易想要做點什麼,有的時候更糟的就會說出不必要的話,比如說:不要哭,沒關係等。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Re: 遞衛生紙

文章vivienkuo » 2015-04-09, 17:34

F老師說得對,就是想做些甚麼,
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這種情形不只會出現在來談者哭泣的時候,
也時常出現在對話出現空白的時候。

以前,總覺得沒有人說話,真是很難受,
不管來談者或是輔導老師,
總得有人說話才是,
當空白出現的時候,
總是要急著補上些甚麼,
就這麼一直說著不是很有意義的話。

這樣的情形,就是一種著急的表現,
嘴裡或許說自己不著急,
心裡也以為自己不著急,
但是說起話來如此這般,
總是要補滿所有的時間,就是很著急。
著急甚麼呢?我問我自己。

著急很多事啊!
著急個案怎麼還沒變好?
著急自己的輔導怎麼沒有成效?
著急之後如果有人來問我個案的情形,我該怎麼辦?
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了解個案的身上,
只是在那邊乾著急,
對個案的幫助一點都沒有。

還好,有督導持續協助,
才學習用不同的角度,
看待對話之間的空白,
其實,在對話之間留白,
就像中國的山水畫需要留白是一樣的。

在"中國論文網"搜尋關於留白的資料,
是這樣子說的:

"---所以只要了解了空白才能表現出實景,
只有懂得了留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落墨而有法。
------有人將留白稱為作品的"氣韻",
它不僅能產生空間距離,
營造畫面的動感和韻律,
還能協調畫面的色彩關係,
起到使前後景色均勻協調、層次平穩過渡的作用,
沒有留白的作品悶且不透氣,
不僅沒有生活氣息,
也讓觀者覺得壓抑、沉悶。
因此在傳統中國山水畫裡,
最難的就是那似有似無的空白。"
http://www.xzbu.com/7/view-4934545.htm

雖然,論文闡述的是中國山水畫的技巧,
但我覺得跟晤談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確實,空白是最難的,
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述的"此時無聲勝有聲",
如果不能做到這樣,
至少,也盡量讓晤談的氛圍,維持在流暢的狀態,
不要讓晤談的雙方在晤談結束的時候,
反而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遞衛生紙

文章vivienkuo » 2015-04-10, 13:45

那麼,出現空白的時候,
輔導老師要做些甚麼呢?或許有人要問了。
大致會有兩種情況,描述如下:

情況一:
跟個案一起做某些活動,例如:
三角摺紙、曼陀羅著色、拼圖、骨牌或是樂高積木,
這種情況,對話原本就是斷斷續續的,
不說話的時候,就一起操作。
設想一下,一邊拼圖一邊說話,
其實也是滿辛苦的,
眼睛要仔細地尋找拼圖片的微細線索,
耳朵要聽對方說話的內容,
心理要想著怎麼回應,
嘴裡還要適時地做出回應,
一直持續下去,就沒有辦法起到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留白"的功用。
兩個人靜靜地一起拼圖,也是很重要的,
能夠培養一種默契,
或許,就是督導所說的"感應道交"的開端。
所以,這種狀況,我通常是不會主動提問的,
然後,個案就會主動說一些話,
當我要回話的時候,手就停下來,
仔細地聽,等說話告一段落,再繼續進行操作。

情況二:
跟個案之間,就是單純的對話,
對話中出現了空白。
這個時候,個案會看著我,我也會面帶微笑地看著個案,
然後,個案可能會繼續看著我,或是轉過頭去看牆壁、桌面或窗戶,
我依然微笑的看著個案,
諸位心理可能會想,這樣要看多久啊?
根據我的經驗,其實不會太久,
只要一下下,個案就會說話,或是做出決定性的動作。
為什麼會這樣呢?以前我做不到,也不明白,
但是跟著督導學習,是需要做功課的,
例如,要訓練自己心思不要那麼散亂的能力,
要訓練自己能夠等待的能力,
雖然我非常怠惰不精進,
但是長期累積下來,
發現自己變得比較能夠等待,
而沒有受過類似訓練的個案,
當然是比我們還要焦急沒耐性,
所以在我們還沒開口之前,
通常個案就已經先開口了。

接觸輔導工作的初期,
最令我感到苦惱的,
就是不知道該跟個案說些甚麼,
晤談完總有精疲力竭之感,
況且還沒有成效。

於是我問督導怎麼辦,
督導說:「只要搭著個案思緒的順風車,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這大概已經是兩三年前的對話了,
而我到現在才稍稍明白。

"留白"跟"順風車"有甚麼關係呢?
我目前的體會是,有"留白"才有"順風車"。
輔導老師不用腸枯思竭的設想要說甚麼,
因為我們不是晤談的主體,
個案才是晤談的中心,
應該是讓個案談論他想說的內容,
當出現對話的空白,我們又能等待,
順風車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留白"的情形,適用於各種場合,
也就是說,很多場合都可以拿來做練習,
例如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
或是跟家長和老師的晤談,
開始練習就會發現,
真的是很有趣,只要一點點地等待,
思緒的順風車就會出現,
如果能夠搭著這便車,
談話通常會比較順利,
問題的解決也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遞衛生紙

文章tcpcchen » 2015-04-10, 23:40

會談過程的中斷,包括沉默或談不下去轉換成其他活動
嚴格來說,比較像空白,而並非留白
留白可以引發對方的想像
讓他轉換思惟做不同層次的思考
因此,會談中的沉默
多半會讓思緒停頓或凝結
對不夠資深的諮商輔導或治療專業而言
不太可能做出留白的效果

對談中的留白
雙方的對話並沒有中斷
仍然是一來一往的互動著
雙方在畫曼陀羅或摺紙時持續有對話
之所以不是留白
是因為選擇的活動,不管是什麼內容
那都已經跳離了原先會談的脈絡(context)
就一張畫來說,比較像是一幅畫四周的空白邊邊

對話中的留白
並沒有說太多話
也沒有說得很清楚
而是帶有模糊曖昧的簡練
言詞很單純卻可以令人品味良久、回味無窮
就像一泡好茶,清淡卻又餘韻十足

現在的輔導或諮商治療專業人員
最大的問題就是話太多,多到太瑣碎
瑣碎到有些煩冗
煩冗到像是在走迷宮
於是,聽完的感覺不是餘音繞樑
而是鬼打牆
不要說留白了
簡直會讓人嚇到臉色發白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