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生活

過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5-04-16, 13:06

我兒子的老師來跟我說
我兒子今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
老師跟我有不錯的信任關係
她說她會處理,讓我不必再責備孩子
她只是想讓我知道這件事

因為接近放學的時間
老師急著回班上處理課務
所以沒有辦法問清楚細節
對話就這麼結束了

雖然老師要我不要責備孩子
但是,身為一個母親
是應該要瞭解一下
自己的孩子在學校
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通常一般的老師或家長會怎麼問呢?
「你跟○○打架,為什麼?」
接下來聽完小孩的敘述之後就補一句
「你以後離他遠一點。」
然後就覺得事情已經解決完畢
因為我們已經教過孩子了

這樣的對話方式
只是想要很快的處理事情
但是,經過這樣的歷程
我們對孩子的瞭解
並沒有多一點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過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5-04-24, 05:09

為了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和孩子之間產生了以下的對話

前面是一些放學後的閒聊
我:「今天在學校有發生甚麼事嗎?」(笑笑地問)
孩子:「忘記了。」(轉頭看別處,不看我)
我:「這樣啊---有沒有跟同學玩啊?」
孩子:「有啊,有玩。」
我:「都玩些甚麼呢?」
孩子:「玩很多,忘記了---」(平常話多到停不下來,今天都簡短結束)
我:「忘記了喔---有沒有玩槍戰啊---」(把孩子抱到我身上坐)
孩子:「有啊,跟同學一起玩---」(開始恢復平常的表情)
我:「一起玩很好玩,可是有一些小朋友玩一玩,好像會吵架和打架喔---」
孩子:「對啊,今天有一個同學打我。」
我:「這樣啊---發生了甚麼事。」
孩子:「他之前就有打過我,老師叫我離他遠一點,
之後他再打我,我的朋友都會來保護我,我有很多朋友。」
我:「他有跟你們一起玩嗎?」
孩子:「沒有。」
我:「有人跟他一起玩嗎?」
孩子:「沒有,我不知道---」
我:「那他不是很可憐。」
孩子:「有啦,他也有朋友,只是沒有我多,
我有很多朋友。」
我:「你有很多朋友喔!」
]孩子:「還有別班的要來跟我當朋友。」
我:「別班的同學怎麼跟你當朋友呢?」
孩子:「有一個別班的跑來跟我磕頭,說要跟我當朋友,
他以為我在演三國演義,還跟我磕頭。」
我:「這樣啊---」
孩子:「我說,做就做,不用磕頭,
我又沒有在演三國演義,我這個新朋友很聰明。」(笑著說)
我:「你怎麼知道他很聰明呢?」
孩子:「我有考他。」
我:「你考他甚麼?」
孩子:「9+8等於多少,他算得很快,
我都還沒算出來,他就算對了。」

因為有其他的事
我們的對話就結束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過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5-04-24, 05:38

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
我還不知道我的兒子在學校
過著那麼精彩的下課生活
雖然不是在演三國演義
但是跟隋唐演義也差不多了
原來,一年級的小男生
是這樣在過日子的

雖然聽完,並不是很瞭解
衝突事件發生的細節
但是再多問幾次
應該就會知道兩人相處不對盤的癥結處
到時候再來慢慢處理

會提到這件事
是我的實習生問了我一個問題
實習生的學校有三個高年級學生
翹了兩節課,在校內某處聊天
實習生說,老師已經放棄學生了
家長也不管學生
專輔老師可以做些甚麼呢?

我說,可以啊!
可以瞭解他們!
第一時間,實習生沒有聽懂
接下來問我,那可以做些甚麼
我說,不論做些甚麼
重點都在瞭解他們
在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根據實習生描述的狀況
我猜測,應該是沒有人會去問這三個學生
他們在學校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他們在校外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他們在家裡又是過著甚麼樣的生活
如果,我們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些甚麼?
又要怎麼幫助他們呢?

就像醫生要治療病人
如果沒有觀察症狀以及各種檢驗數據的幫助
也沒有辦法做出明確的診斷
更遑論要對症下藥
並且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過生活

文章vivienkuo » 2015-04-24, 05:54

實習生不明白"瞭解"的力量有多強大
是很可以被理解的
我自己在剛學習的前幾年
也時常感到很困惑
我不明白光是"瞭解"
能有甚麼功用?

或許是因為"瞭解"是看不見的
我很擔心自己會被別人以為甚麼都沒有做
所以我就一定非得做些
實質上能夠看得見的事情
這樣的方式,很辛苦
總覺得自己的付出
好像一顆小石頭丟進大海裡
除了"咚"的一聲
甚麼都沒改變

因為我並不清楚"瞭解"的威力
因此執行起來,也就七零八落
還好在督導的循循善誘下
沒有偏離了軌道
仍然繼續在"瞭解"的道路上前進著

後來就知道
跟個案的每一個互動
目的都在幫助我對他們有多一分地瞭解
如果活動對瞭解學生的幫助不大
也就不用做了
如此,就能稍微篩選一下
可以跟學生一起做些甚麼了

在諮商輔導手札中
壬辰年驚蟄卷(5-2)的註解4
有詳盡的說明,提供連結給大家
http://share-teacher.blogspot.tw/2014/12/52.html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過生活

文章tcpcchen » 2015-04-24, 21:16

幫大家把註解四的內容搬過來了!

「如果只是具有瞭解,而沒有更積極作為的時候,
個案自己會不會逐漸進步呢?
我個人的相信是,會!
之所以這麼說,
是因為在心理治療的派別中,
就有這樣的學派,
而且也確實看得到個案的進步,
那就是包括沙遊治療在內的表達性治療學派。
古典的沙遊治療就是以個案為中心
不主動介入、不作為(Doing nothing)的治療派別,
因此就會與一直說很多話、作許多介入的會談性治療,
有很大的差別。
但是,不主動積極作為,
為何能產生療效呢?

表達性的治療模式,
基本上都會強調與個案之間
非意識層面的心靈互動,
也有學者是用「感應」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現象。
這種治療學派是建立在
與個案的心靈溝通這一個基礎上,
因此這一學派的治療師們
通常會學習去感受與解讀意象(或象徵),
企圖從個案的繪畫作品、沙箱排列的內容中,
去感受與解讀個案的內心世界。
談到意象/象徵的解讀,
其實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因為這個過程牽涉到感應的問題,
也就是心電感應的現象。
當沙遊治療師默默的陪在孩子身旁,
看著他拿起種種的小物件
擺放進沙箱內的過程中,
治療師並不是在一旁發呆、無所事事的。
她必須要用自己的心靈
去感受個案所排列圖案的意象,
而且還要能將對這種意象的感受形成具體的概念。
雖然在治療過程中
治療師不會將自己的感受或形成的想法告訴個案,
但一旦這個意象在內心形成之後,
就會藉由「感應」的方式讓個案接收到,
也會因此而產生影響個案的無形力量。
當然這一些都是在潛意識層面
很自然而直覺地進行著,
並不是看個案一個動作
就去思索那代表甚麼意涵。
如果是這樣,那就只是思惟推論,
而不是心靈感受了。
因此這一種治療模式,
其實也可以說是以「生命」來作治療的派別。 」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