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老師的第七個回應,讓我聯想到一則廣告。有一個廣告是火災現場,記者去訪問一位被消防人員救出火場、全身被薰黑的老阿伯。記者問他:「你怎麼不跑?」老阿伯聽記者這麼一問,沒好氣的瞪著記者,數秒後才回答:「腳麻去了,是要怎麼跑?」
提這一則廣告的意思,是要說明一個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習慣說,但卻不適合在輔導諮商室內使用的語句:「那你怎麼不…」大家從記者問完話被老阿伯白了一眼的反應,可以知道「那你怎麼不跑?」這句話給人的感覺是不好的,是有指責意味的。因此V老師說的「那你怎麼不叫媽媽幫你剪指甲?」這個回應,也會讓人有同樣的感覺,也就是說,會讓人覺得被責備,覺得好像咬腳指甲是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而應該要叫媽媽幫忙剪才對。當然說這句話的老師沒有這個意思,而這句話聽在大剌剌的學生耳裡,他也不會當一回事。但是遇到情緒障礙的學生,即便說者無心,但聽者依然會有意的。如果專輔老師在平時就養成習慣,不說這一類型的話語,那麼就不需要因為學生聽了不高興,又要去收拾善後,招惹來一些可以避免的困擾。因此「那你怎麼不叫媽媽幫你剪指甲?」這句話,是可以修改成這樣:
1A 你可以請媽媽幫你剪啊!
1B 你可以請你媽媽幫你剪啊!
2A 你可以叫媽媽幫你剪啊!
2B 你可以叫你媽媽幫你剪啊!
3A 你會叫(請)媽媽幫你剪嗎?
3B 你會叫(請)你媽媽幫你剪嗎?
4 你媽媽會幫你剪指甲嗎?
而這幾句不同的回話,彼此之間是否又有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