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

責備

文章vivienkuo » 2015-06-11, 17:21

看了督導推薦的日劇以及漫畫
發現劇中和漫畫中的主角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在情境發生的當下
他們很少用責備的語氣說話

在我觀看和閱讀的同時
也設想過自己如果在相同的情境中
可能會說出甚麼樣的應對
我發現以我平常的習慣
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想法
因此出現的語言
也比較容易偏向埋怨或是責備的語氣

後來想了想,當我出現責備的語氣
其實就是顯示出我對對方的了解是不足的
例如,在Dr.倫太郎的第8集中
有一段對話發生在倫太郎醫生和夢千代(藝妓媽媽桑)之間

劇中,倫太郎醫生接到夢乃的電話
夢乃情緒非常激動的說了一些話就掛斷了
倫太郎因為需要知道夢乃的下落
於是打電話給夢千代女士
電話中,夢千代女士說
夢乃會那麼激動的原因可能是她造成的
然後夢千代問倫太郎醫生:「我這樣做錯了嗎?」
結果醫生回答說:「不是。」
然後就交代如果夢乃回來再請她連絡醫生

如果從一開始就跟著戲劇的脈絡走
就會明白夢千代女士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是很能夠被理解的
雖然對於夢乃見錢眼開的生母而言
夢千代女士想用更多的金錢
來解決母女之間的糾纏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是如果知道夢千代女士
把夢乃當作親生女兒般的疼惜
在束手無策之下想出這個萬般不得已的方法
當醫生能體會這樣一個身為母親的心情
又怎麼可能會出現責怪的話語呢?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責備

文章vivienkuo » 2015-06-11, 22:12

所以,當我在跟他人對話的時候
如果出現埋怨或是責怪的語氣
很有可能是在還沒有足夠了解的時候
就已經先下判斷了

因此,督導所教導的
要怎麼樣透過跟學生對談
談論其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細節
使得專輔老師對學生的生活有足夠的了解
就顯得十分的重要了

可是,雖然時時提醒自己
還是時常忍不住脫口而出
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遲了
在這種情形之下
還是要找適當的時間
進行一下彌補的動作

發生這種情形
就表示情緒已經跑在理智的前面了
那麼,這種情形能夠扭轉嗎?
幸好,答案案肯定的
想要理智能時時走在情緒的前面
就牽涉到另外一項能力
也就是所謂的"定力"
督導在其他的文章也有說明過

如果能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並且練習定力的話
相信關於埋怨和責備的語氣會漸漸減少
因此,也就不會常常被情緒的回力鏢
打得滿頭是包了

vivienkuo
 
文章: 450
註冊時間: 2013-04-29, 15:45

Re: 責備

文章tcpcchen » 2015-06-19, 23:09

今天看了日劇〈Dr.倫太郎〉完結篇
劇情的轉折相當快
可能是因為播出集數的限制
劇情的進展像用飛的
但仍不影響對劇情的了解

劇中,倫太郎醫師與女主角夢乃
一起去倫太郎母親墳上祭拜
這是倫太郎母親過世後第28年
倫太郎第一次去祭拜母親
倫太郎對夢乃說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因為這27年來都懷著對母親自殺的愧咎
而沒有勇氣去母親墳上祭拜

因為遇到了夢乃這一位病患
因為用心的想幫助與治療夢乃這一位病患
倫太郎自己也在這過程獲得了救贖
這樣的過程,與另一齣日劇〈遠去之日的去向〉
所描述的男主角獲得救贖的過程相當類似

乍看之下,夢乃與倫太郎的相遇是編劇的安排
但事實上,我相信這是日本人
對人間世因緣際會之奇妙的體驗
有心理困擾的精神科醫師
遇到了有心理疾病的病人
表面上看是醫師治療了病人
但事實上是雙方互相的治療
在心理治療這一個場域
就是會有這麼神奇的事情
因此即便心理治療的過程充滿了挫敗與難過
但仍然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
我想,那是一種人類尋求被救贖的
集體潛意識吧!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責備

文章tcpcchen » 2015-06-19, 23:43

倫太郎醫師對夢乃說出了
自己對母親的愧咎之後
又對夢乃說了一段話

多虧你,雖然是一名精神科醫師
我卻一直逃避面對自己
其實我很害怕面對自己
但是自從與你相遇后
我放棄了逃避
是你把我空了的心給填滿了


雖然這一些話的背後
有倫太郎醫師對夢乃的男女情愛
但是如果拿到現實的治療場域來看
卻也正是如此

許多人在成為了助人者之後
(包括精神科醫師,諮商師,心理師,社工)
其實是有意無意的藉由幫助∕治療他人來逃避面對自己
以為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己也會進步與改善
但事實上,專業上的慢心
卻反而會讓這樣的目標遠離
助人者在幫助∕治療他人的過程中
反而是更加的逃避面對自己
而如果所幫助∕治療的人沒有進步
自己的心理困擾也就不可能解決

因此,如果把這一點想清楚了
就會知道對學生也好,或者是對患者也好
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對家人也好
責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實是會回到自己身上的
就像倫太郎因於對自己母親懷疑
因此即便只是在心裡面責備
但所引發的後果
卻是要用一生來承擔
(如果沒有遇到夢乃的話)

人類無言的心念,就有這麼大的力量
那行之於語言文字之後又是如何
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戒慎虔誠地去思量啊!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責備

文章fannyru » 2015-06-25, 15:28

請問,專業的慢心指的是什麼呢?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Re: 責備

文章tcpcchen » 2015-06-25, 20:30

在診間,病人問醫生說:

醫生,你開這些藥,會不會太多
會不會有副作用啊?

醫生有些不高興的說:
是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我開給你,你吃藥就是了!


這就是專業的慢心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責備

文章fannyru » 2015-06-26, 09:57

在DR.倫太郎裡面,宮川教授問診時只看大腦斷層掃瞄,不願意看病人一眼,幾乎不與病人多溝通兩句,堅持大腦才是一切的治療

與倫太郎的溫暖,接觸,試著去理解每個病人,大異其趣。

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宮川教授是很明顯有著專業慢心的人。

但是,倫太郎從第一集開始一直重複論述的: 戀愛只是類似一時性的精神疾病的狀態。是不是也是專業慢心的一種呢?

那些看起來像是讓自己可以保持清醒,維持【專業】的論述,是否也是用來逃避自己的一種方式呢?

還有,要如何的精進才是真的精進,不會產生專業的慢心呢?
最後由 fannyru 於 2017-11-22, 16:03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Re: 責備

文章tcpcchen » 2015-06-26, 21:56

今天下午與F老師討論完學校的個案後
就去參加了例行性的心理治療討論會
報告者是心理治療中心的受訓學員
也就是諮商所的實習學生
或者是想進一步學習
高階心理治療技巧的諮商/臨床心理師

這個心理治療中心有一點怪怪的
明明實施會談的是實習學生
卻偏偏要求學員必須自稱「治療師」
我一直不清楚為何需要如此的不誠實
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就有隱瞞及欺騙
又如何要求個案對會談者交心?
這種要求,基本上也是一種
專業的慢心
但主其事者卻完全不這麼認為

今天報告的個案有滿嚴重的心理困擾
報告者特別對今天的報告內容給了副標題
【遇到想放火的地鼠】
這樣的副標確實很有想像力
但是,整場報告聽下來
只聽到報告者對這一位個案的責備
而這一點,其實從其副標題就已經顯示出來

會來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的人
一定有他的心理困擾
也一定有對他人造成的干擾甚至危害
如果作為心理治療者
只看到個案不好的一面
就很難不落入專業的慢心
而會在潛意識之中產生對個案的責備
這種責備往往不是當事者能覺察
卻會被個案感受到
而產生關係上的變化
就如同今天的報告者一樣
只看到那個一直處在挫敗、困惑當中
只想到處放火的地鼠
而卻不知道自己完全沒有看到
辛苦掙扎突圍的個案

整個下午在聽報告的過程
我邊聽心裡面一直想著
想要告訴這一位報告者
「為何你沒有看到一個
想放煙火,卻一直被火紋身的個案?」
但最後我還是按捺住那股衝動
因為我想,講了她恐怕也聽不懂的!

感覺上,現在的心理治療者
太容易就滿足於模糊的訊息資料
而在這些模糊的資料中打迷糊仗
讓自己霧裡看花
而在過程亂點鴛鴦譜
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之後
才來唉聲嘆氣:心理治療難為!
就如同今天下午來討論的F老師一樣
也都有同樣的問題
tcpcchen
 
文章: 469
註冊時間: 2013-04-30, 11:44

Re: 責備

文章fannyru » 2016-04-24, 18:15

版主說的真是切中要害啊!

我就是這樣啊~

督導常教我們「瞭解個案」
但我卻常在「分析個案」

瞭解個案
是想要知道他的困難在哪裡,
想要知道他過麼樣的生活,
想要知道他的困難在哪裡

但是分析個案
卻會想要找出問題的原因,
套進常用的理論與學派,
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因而分割肢解個案的生活經驗

想瞭解的時候,會是謙卑的
做分析的心態卻是自大的
想瞭解的時候,就不會預設立場。
做分析的時候,自然是捕風捉影,
歸類套進某一種狀態。

很久很久以前,在受訓的時候
也被要求要從同理做起
去感受個案所感受的⋯⋯

曾經,努力打開自己的心
去感受個案的感受,去貼近,去理解

因為無法體會案主的感覺
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感覺開放

如果能深入的經驗自己情緒轉折的變化
好像也就比較能體會案主的情緒起伏
同理的能力也會跟著增加⋯⋯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自己卻無法再將心打開
大概是太累了吧
(現在知道是因為當初的方法錯誤)

因為輔導個案的經驗多了,學得多了
所以順口就可以說得出幾個情緒的轉折
推測得出情緒的變化與層次

因為個案大多都會說「對,就是這樣⋯⋯」
所以就一直以為自己做得很好

但是,表面上的說中了案主的情緒
跟了解案主的處境與感受卻是兩回事
看起來很快地抓到案主的感受
卻只是離個案更遠而已
無法真的貼近

以前所謂的貼近與理解
裡面當然也有很多的成分是自己推測出來的
用以前那種同理法
「所以當⋯⋯的時候,就會有⋯⋯的感覺,是嗎?」
跟現在,用錄影帶的方式
了解了個案的經驗後
所產生的體會,當然是很不同的

方法一,是要用推測的
就像拿叉子往水裡插
經驗豐富老道一點,或許戳得中
但是,沒戳中的地方
並不表示不存在啊!

方法二,是全面地看到案主的經驗
雖然透過一層水
有些模模糊糊的
但那樣的理解是全面且更深刻的。
最後由 fannyru 於 2016-04-24, 21:49 編輯,總共編輯了 9 次。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Re: 責備

文章fannyru » 2016-04-24, 18:27


曾經,有一個學生,
乖乖的,但是不愛念書,
因為抱怨功課壓力大,想死,
所以被轉介。

老師說,「這個學生明明就很聰明,
功課不好都是因為懶惰,
現在因為課業壓力大,
不想活,也是自己造成的。
學生不念書,跟家長說,
家長也只是由著小孩,不督促⋯⋯」

學生來談,都是抱怨家人偏心,
大的有人愛,小的也有人寵,
自己都是被要求的那一個,
學生覺得極不公平。
最近還說,自己自從暑假
看了OO連續劇後,心情就越來越不好。

按照以往的做法,就是同理,
同理學生覺得壓力大、委屈的心情。
然後,再試著用重新架構的方式,
幫助學生看到父母對他的要求
是因為對他的信任,而不是忽視。
並且鼓勵學生,大家都是在意他的,
不要有那種念頭。

或者詢問連續劇的內容,
問問學生對哪一段印象最深刻,
這些劇情讓他想到什麼等,
然後推測分析連續劇裡有哪些劇情勾動了學生的潛意識,
以至於引發了低落的情緒等。
(這種自以為是的分析真是可怕的做法)

但是,督導教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生活作息。
於是我從學生在哪裡看影片,用什麼方式看,
旁邊有哪些人,別人怎麼跟他說談起⋯
接著就了解到家裡的生活狀況,
連帶著家人間的互動方式也略有了解。

順勢問到家人如何吃飯,一問之下,
發現雖然家人都住在一起,
但是吃飯都是各自打點。
連假日也是各自買各自的便當。

也聽到學生描述的爸爸
小時候爸爸是如何的工作
以及現在喝酒不工作的樣子~

突然間,似乎就能夠了解學生
並不是因為懶惰沒動機,
也不是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
只會討愛的小孩
而是一個很貼心,關心著家人
但又很孤單與憂慮的孩子

以前,用那種同理、探問的方式,
只會換來學生點點頭,掉眼淚,
問他的感覺或想法,
大多數的孩子是無法說更多的,
除了難過,不公平,
大概也說不出什麼。

沒有辦法得到更多的資料的狀況下,
只好自己不停的推測,
「這樣一個排行中間的小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因為訊息不夠多,
當然只能依靠理論來進行個案概念化,
很多東西自然就是捕風捉影。

但是,當試著去了解學生的生活細節後,
學生就能夠說自己所見所聞,
並且因為你的態度是平靜的,
所以學生也會連帶著說出許多相關的訊息。
比如,這個人怎樣怎樣,
有的時候還會跟他說什麼等。
自然,就能夠漸漸拼湊出學生生活的樣貌。

於是乎,就如同督導所說的,
個案概念化就會自動浮現,
接下來所說出來的話,
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最後由 fannyru 於 2016-04-28, 11:12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fannyru
 
文章: 110
註冊時間: 2013-05-07, 08:10

下一頁

回到 諮商輔導問題討論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